第三节 新型非关税壁垒的主要措施
一、技术性贸易壁垒
技术性贸易壁垒(Technical Barriers to Trade,TBT)是非关税壁垒中发展最为广泛的一种形式,是指一国政府或非政府机构,以维护国家安全、保护人类健康和安全、保护动植物生命及健康、保护环境、防止欺诈行为等为目的,制定和实施技术法规、标准以及确定产品是否符合这些技术法规和标准的合格评定程序时所形成的贸易障碍。在国际贸易的实践中,技术性贸易壁垒呈现出广泛性、隐蔽性、歧视性、影响大、争议性大等特点。
技术性贸易壁垒是一个体系,主要由技术法规和标准;质量认证和合格评定程序;卫生检疫标准;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绿色壁垒和信息技术壁垒六个方面构成。
1.技术法规和标准
技术法规和标准[3]是进口国为保证各种商品的进口质量符合一般的技术要求而做出的规定。技术标准主要适用于工业制成品。然而一些国家为限制某些商品的进口,常常规定一些外国出口商难以掌握的技术标准或技术要求,以便寻找阻止外国商品进入本国市场的理由。技术标准是一项比较严厉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意味着进口商品可能因为技术标准而被拒之门外。
2.质量认证和合格评定程序
质量认证是根据技术规则和标准对生产、产品、质量、安全、环境等环节以及整个保障体系的全面监督、审查和检验,合格后由国家或外国权威机构授予合格证书或合格标志来证明某项产品或服务是符合规定的规则和标准的活动。目前在国际上影响较大的质量认证体系有ISO9000系列标准、ISO14000环保系列标准、美国的产品安全认证体系UL、欧盟的CE标志、日本的JIS标准(日本工业标准标志)等。
3.卫生检疫标准
卫生检疫标准是一国对进口的动植物及其制品、食品、化妆品等所实施的必要的卫生检疫,以免疾病或病虫害传入本国。卫生检疫规定主要适用于农副产品及其制品。从非关税措施发展趋势来看,各国特别是发达国家更加广泛使用卫生检疫标准来限制进口。从社会整体利益来看,制定卫生检疫标准是有必要的,但是许多发达国家的卫生检疫标准往往包含其他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难以达到的要求,以此来限制进口。
4.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
许多国家对在本国市场销售的商品订立了种种包装和标签的条例,以防止包装材料所形成的对环境和消费者的负面影响,当然这其中也有很多只是为了对国外出口制造出口障碍。这些商品包装和标签的规定往往内容繁杂、手续麻烦,从而增加了出口商的成本,削弱了竞争力。例如,有的国家规定进口食品和作食品用消费品必须以法文和英文标明品名,并在商品的明显地方标明商品的重量、名称和外国生产者或进口商的名称或地址。
5.信息技术壁垒
EDI和电子商务将是21世纪全球商务的主导模式,而电子商务的主导技术是信息技术。目前,由于发达国家在信息技术上处于领先地位,其在信息技术标准的制定上处于主导地位。发展中国家则由于信息技术落后——表现在信息不透明,如合格认定程序;信息传递不及时,如技术标准更改;信息传递受阻等方面,以致在国际贸易中处于被动地位,甚至被“边缘化”。发达国家还有目的、有意识地联合起来,试图控制和垄断世界信息资源,以达到继续主导国际贸易的目的。
6.绿色壁垒
所谓“绿色壁垒”,又称“环境壁垒”,它是指一种以保护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人类健康为借口,直接或间接采取的限制甚至禁止贸易的保护措施。绿色壁垒产生于20世纪80年代后期,90年代开始兴起,最典型的是1991年美国禁止进口墨西哥的金枪鱼及其制品,其理由是为了“保护”海豚的生存。日本、欧洲等发达国家也纷纷效仿,通过绿色壁垒对进口产品进行种种限制。其后,“绿色”贸易保护主义开始流行。
绿色壁垒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不仅初级产品而且所有中间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在研制开发、产品设计、生产加工、包装、运输、销售乃至消费整个过程中,都应符合有关国际环保公约、国别环保法律、法规和标准,凡未达标准的就要受限制。
绿色壁垒不仅内容广泛,而且形式多样:(1)绿色关税及制裁。对达不到本国标准的进口产品往往征收进口附加税、课以罚款、限制甚至禁止进口。(2)绿色技术标准和绿色标志。要求进口产品达到ISO9000和ISO14000等系列标准,对合格产品贴上绿色标志,颁发绿色许可证、配额等。(3)绿色包装。要求包装材料节约资源,减少废弃物,利于回收,自然分解,否则将严加限制。(4)绿色卫生检疫制度。发达国家对食品的安全卫生指标十分敏感,尤其对农药残留、放射性残留、重金属含量的要求日趋严格。严格的标准和程序往往成为控制发展中国家产品进口的重要手段。(5)绿色补贴。为了公平竞争,必须将资源环境费用内在化以降低外部负经济效应,对以任何借口获得政府“环境补贴”的产品都要严加限制。
二、国产化成分要求和混合性购买要求
国产化成分要求(Domestic Content Requirement)是指在本国生产和组装的产品必须含有规定的最低数量的本国价值增值,其形式包括支付给本国工人的工资或者是本国厂商制造的原材料或零部件。国产化成分的要求在两个层次上实施了进口保护:限制那些未达到国产化成分要求的产品进口;限制了外国原材料和零配件的进口,而只好使用本国生产的产品。例如,在马来西亚和其他国家中,国产化成分要求强制汽车制造商更多地使用本地厂家生产的汽车零部件(如金属壳、坐垫套等)。国产化成分如果制定得非常高,可以强制使发动机或变速器等一些更为昂贵的部件也必须由本国生产。
另外一种与之相关的非关税壁垒有时候被称为混合购买要求(Mixing Requirement)。该要求规定进口商或进口分销商必须购买一定比例的本地产品。例如,菲律宾政府规定国内零售百货商店,其货架上必须至少有30%的产品源自国内。这种混合购买要求也被用来限制外国娱乐产品的进口:加拿大经常对广播电台和电视台制定“加拿大时间”的要求,迫使它们按一定比例的时间播出加拿大录制的歌曲和影视节目。
像产品标准一样,国产化成分要求以及混合购买要求也没有给政府带来任何关税或者税收收入。商品涨价的受益被那些被保护产品的国内销售者得到。这些要求带来了无谓的损失,因为被保护产品的本国需求下降或者会以更高的成本进行生产。
三、社会责任标准壁垒
社会责任标准壁垒是指以劳动者劳动环境和生存权利为借口采取的贸易保护措施。社会责任标准壁垒由社会条款而来,社会条款并不是一个单独的法律文件,而是对国际公约中有关社会保障、劳动者待遇、劳工权利、劳动标准等方面规定的总称,它与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相辅相成。
20世纪90年代以来欧美等发达国家实行所谓社会责任标准,如美国经济优先准入权认证机构理事会制定的社会责任认证标准,简称SA8000(Social Accountability 8000),用于向各国消费者标明生产商和经销商的生产和销售行为符合国际社会对其的社会责任要求,其所提供的相关产品需符合国际公认的最低劳工权利标准。其标准包括:不使用或支持使用童工;为劳工提供安全、健康的工作环境;尊重劳工的集体谈判权;遵守工作时间的规定;保证达到最低工资标准等。SA8000是规范社会道德行为的一项新的国际标准。它要求企业在赚取利润的同时主动承担社会责任,目标是保护人类基本权益,改善全球工人的工作条件,确保企业所提供的产品符合社会责任标准要求,达到公平的工作条件的标准。目前,全球大的采购集团非常青睐有SA8000认证的企业的产品,而申请和维护该认证体系无疑会大大增加成本。尤其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社会责任标准壁垒将大大削弱其劳动力成本方面的比较优势,对其出口造成障碍。
【注释】
[1]“X无效率”最早由哈维·莱宾斯坦于1966年提出,X无效率实际上是一种与配置效率无关的组织或动机效率。
[2]寻租概念最早由Tullock提出,Kruger将其运用到贸易进口配额保护的分析中并提出了测算方法。如果一个国家在实施贸易保护时,严重依赖进口许可证和配额等手段,则为了取得这种稀缺性的缺货溢价资源,拉拢、贿赂、逃避法规和走私行为将出现,它们消耗实际资源但是不创造物质利益。
[3]技术标准的确切定义应该是:由公认的产品或有关工艺和生产方法、规定、规则、指南或特定的机构所核准、供共同和反复使用的、不强制要求与其一致的文件,当它们适用于一种产品、工艺或生产方法时,也可包括或仅仅涉及术语、符号、包装、标志或标签要求。目前存在大量的技术标准,有行业标准、国家标准,也有许多国际标准。技术法规指规定产品特性与其有关的工艺和生产方法,包括应适应的管理规定,并强制要求与其符合的文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