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半

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半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半——服务的软件服务,是企业最大的通用软件。在多数人的意识中,笑脸相迎、鞠躬相送就是服务的全部。服务意识往往成为强调的重点,认为只要有意识能看得到,就能做得到。一提起服务,通常人们认为服务就是给外部顾客提供的。第一线的销售员最清楚客户的需求,他提出的很多要求都是行政上级所要尊重遵守的。这也是检验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标准。

核心竞争力的另一半——服务的软件

服务,是企业最大的通用软件。如果将所有的企业不分行业和具体的产品放在一起合并,从最终的结果看,大家销售的其实都是同一种产品:服务。具体的产品只是整体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环节,顾客买你的产品,同时更重要的是买你产品背后的服务。顾客在买商品的时候,明知同类产品大品牌的价格明码标价高出很多,一部分人仍然坚持要买贵的。其实顾客也很明白,多出的这一部分钱,不是为产品直接支付的,而是为产品的服务体系支付的产品保险金。我们同样将饮食、汽车、百货、宾馆、旅游、金融等不同行业放到一起看,无论是哪类企业,但凡能在行业内走远做大的,都具备了一整套严密的服务流程、服务管理体系,这个体系包括技术、生产、销售、财务管理、售后服务等各个方面,全方位覆盖企业的内部管理和外部客户。

从这个角度看,企业产品的竞争实质上就是产品服务的竞争。谁的服务软件不断开发升级,走在市场前沿,谁就有可能抢占市场先机,因此,服务软件的开发升级就成为竞争的焦点。这项技术并不高深,也不构成障碍,其最大的难点不是技术本身问题,而在于高管们的意识方面。我看对服务认识浅薄化和片面化是其主要原因。

黎明企业观

简单地说吃饭的时间吧,和开会一样,除了请客的人早早到来,赴宴的人几乎没有全部按时到达过。迟到也是有顺序的,一般是越重要的人物来的越晚,迟到的时间越长。迟来、早到已不是时间本身的问题了,而是在这个场合里身份、地位的标志,这也是潜规则。

一提起服务,人们自然就想到态度。在多数人的意识中,笑脸相迎、鞠躬相送就是服务的全部。其实,态度只是服务体系中的一个环节,产品不好,态度再好,顾客也不会掏腰包的。服务意识往往成为强调的重点,认为只要有意识能看得到,就能做得到。没错,服务的意识是必要的,但不能保证服务的措施是必须的;服务的意识是想到了就做,想不到就不做,也就是想做多少就做多少,所以说,仅有服务的态度和意识是不够的。一个全面的服务体系是在一个全面的服务流程中强制运转的,就像乘飞机,你可以觉得安检很麻烦,你可以很不情愿,但你必须要做,因为不过安检的门就进不了飞机的舱门。服务体系的流程管理与服务态度和意识的区别就在于,流程管理可以想不到,但不能不做到,流程设置强制你必须做,或者说逼你做,不做这一步就迈不出下一步。

一提起服务,通常人们认为服务就是给外部顾客提供的。实际上,我们常常忽略了一大块内容,那就是内部服务。长期以来,企业在内部管理方面,受传统文化影响比较大,岗位角色的行政色彩较浓,人分三等、岗分N级,官大一级压死人。从组织结构图上看是扁平化的,实际按权力结构仍然是金字塔式的管理传导模式,这种管理往往降低了企业运行的效率。时间长了,在企业内部就会出现行政色彩的官僚主义、扯皮推诿现象,内部人员只知道谁管谁,并不清楚谁该服务谁。

企业管理的上下级设置是必要的,但不应是单行的,企业在实际运行中还需要按功能去结构相互的工作关系。要建立内部互为客户的机制,把所有岗位上的人员都当做自己需要服务的客户。意识的改变是为了行为的改变,“我需要做什么”会成为主导,而“我能管住谁”就退位其次,这样所产生的实际效率是大不相同的。

在企业里,职务不是最重要的,需要才是最重要的。据说美军作战,最前沿的士兵可以直接与将军通话,要求对敌行动,此时,士兵就应该是将军服务的对象。第一线的销售员最清楚客户的需求,他提出的很多要求都是行政上级所要尊重遵守的。销售员的信息价值很高,但由于他的职位较低,在官位体系主导的企业里,如果这些信息一级一级地汇报上去,再把一层一层的决策传达下来,也许早已变为市场的垃圾。从这个角度看,内部服务机制是外部客户服务的基础保证,只有内外部服务贯通联动,才可能形成一个完整有效的服务运行管理体系。

服务体系的建立是一个投资大、见效慢的系统工程,企业准备走的路越长,前期投入的就越大;准备走的路越短,在这方面投入的资金、热情就会越少。后者往往就会将资金投向短平快的产品开发、生产、销售方面。这也是检验企业综合实力的一个标准。

具备了核心的硬件、软件综合竞争实力,便稳坐钓鱼台,不用四处靠散打觅食,更不用动不动就跟人家你死我活地搏斗。竞争,不在于表面的厮杀,而最终取决于内部的核心实力——你比别人多的那几斤几两。

黎明企业观

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土地从个体走向集体,后来又从集体回到了个体,现在仍在实行的“包产到户”的方式的确是促进了农业及整个中国经济的发展,可从另一个角度看,也不难发现我们对于“合作”的不熟悉、不擅长、不持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