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企业专业医院
企业的专业医院,是我想到的概念,是我在这些年的反思中想到的。平时企业得的无非就是肠炎感冒这些常见病,但常见病不及时防治就会朝着所有可能的方向发展。想一想,如果我们很多企业在起初生小病的时候就有专业的医院看病,不至于后来得重病、得要命的病,以至于我们国家企业的平均寿命才是三年左右的时间。
黎明企业观
企业就应该将自己的“利”字当头,企业所有的原始动力源自一个“利”字,企业所有的归宿都会走向一个“利”字,“利”是企业的灵魂。所有的企业都应按利益原则去设置,都应为实现利益而行为,都应为获取利益为目的。
过去,中国的商业历史太短,没有积累沉淀,企业也没有防病治病的意识和条件,许多优秀的企业管家不乏理论与思考的深度,但往往被风风火火的生意所分散,而院校里的专家教授们对企业的了解深度不够。企业管家的理论与理论家的实践结合的各种形式都有,但都做得不到位,不够味,多是蜻蜓点水,意思意思罢了,因而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企业医疗方面的研究及应用体系。
我感觉现在是时候了,我们走过了改革开放的30年,对于这一时期的企业管家来说,风风雨雨,成成败败,既是历史也是现实,用一段专门的时间去思考消化,建立专门的思想体系,建立专门为企业看病的医院,培养专业的医生是可行的。现在是时候了,市场有需求了,我们很多企业的管家不得不承认企业是会得病的,得病是需要去医院找医生,他们不像原先那么固执。
让我们看到希望的是,有的学者对改革开放30年间企业败局作了深度解析,随后又对中国企业30年及之前的百年历史作了系统回顾,面之全、度之高实属少数的难能可贵。很多政治家、哲学家、经济学家等各类专家、学者都对企业发展进行着有益的关怀指导,同时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中肯的意见,让我们看到学术界对企业的密切关注与真诚关爱,这应该是我们未来企业医院建设的基础。
要建立企业专业的医院,就得找专业的医生。与企业经营管理相关的专业太多了,从理论上讲可以说是无所不包,但客观上又不可能有无所不能之人。从我的实践感受来说,先不管未来企业专业医院里的专业医生需要多少专业知识,但基本的资格至少应该具备 “四过”的条件:在企业里干过,成功过,失败过,思考过。
在企业干过。给企业当医生的必要条件是曾经在企业实打实地干过,一般至少应该有十年以上的管理企业的经验。这个条件在我看来很重要,也许有人会说,给人治病的医生并不见得都得过病。这个道理是对的,但医生的经验来自于成熟的医学理论、医学实践,而目前我们的企业不成熟、不定型,我们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初期的实践经验可能是最有效的。
黎明企业观
我们最熟悉的用手机打电话,往往被看做是两个手机点对点的行为,实际上其首先是一种组织行为。因为个人的手机信号必须要进入一个组织体系(移动公司的机房),经过接收、识别、分配等多种工序再发射到另一个点上,表面上看是个体行为,在内部运转则属于组织系统行为,只是这种组织运转速度很快,我们没有感觉到罢了。
成功过、失败过,这两个条件是条连裆裤,这是企业管家的必修课。如果这两门课自己都不合格,毕不了业,怎么给别人当大夫?现实中我们看到多数情况是二缺一,成功的企业管家往往被视为华佗显灵而门庭若市,无暇顾及;失败的企业管家在社会的大众眼光里本身就是一个病人,不会给你看病的机会。要我说,单方面看,没有一个是合格的医生,成功者飘飘然,头太轻,失败者昏昏然,手无力。只有成功与失败有机组合才可能搭建更高的视觉平台,才能站在两者之上,才可能进一步去诊病、治病。
思考过,这是最后一个条件,也是最重要的条件。在企业里摸爬滚打成成败败的人很多,有的人把成功顶在头上放不下,有的人将失败拴在脚脖子上,走不开。总之,都是包袱。只有思考,系统的思考、深入的思考、长期的思考,才可能思辨,取其精华,舍弃糟粕,进而思变,产生积极进取的对社会、对企业有效率、有价值的思想。成熟的思想才能不惑,自己不惑才可能去拨开别人眼前的迷雾,才有资格去做企业的医生。
现在主动上门要求给企业看病的医生不少,我们企业在作判断的时候有必要拿这些条件作些比较,如果一点都不沾边的,我劝大家都不要浪费精力与财力。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