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好找中医
人们对于中医一直误解很深。一提中医就与郎中、江湖联系起来,在多数人的印象里,中医只是局限在代代相传的经验里。自从引进并接受西医以后,在不同时代都有否定中医的明潮暗流。中医,其实早就跨越了医学的领域,成为中华文明有机的组成部分了。其中,让我最欣赏的是中医对于疾病的预测和预防方面。中医强调的是病前预测,西医注重的是病后治疗。一个侧重事前,一个侧重事后,从这个角度看,中医、西医方向不一样,目标却都是一致的。由此看来,中西医结合将是未来医学发展的大势所趋。
现在到医院看病,即使是著名专家,也得先简单问问情况,判断一下大体方向,然后开一堆仪器检查的项目,所谓看病就是查病。今后,对一个优秀的医生而言,诊断病情已经不重要了,这项工作越来越多地会被现代科学仪器所代替。在科学技术越来越发达的今天及未来,在诊病治病方面,人们会越来越依赖医疗仪器,大夫的医学知识会被这些家伙所蚕食。也就是说,面对已经生出来的病,机器的判断功能会越来越强大,医生的会诊功能会越来越减弱。
黎明企业观
伟大的互联网,将一个圆形的世界变成一个地球村,大家不得不承认地球是平的,我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依赖这个网以及由这个网而产生的无数个网络。网络,就是将需要的和愿意的东西结构在一起的组织形式。由此看来,生活在现代社会里,没有人愿意离开这个组织,也没有人能够离开这个组织,企业也不例外。
那么,今后是不是就不需要医生了呢?我的结论恰恰相反,以后还将特别需要医生,只是医生的工作职能要做大的调整,工作重点在于预测、预防。与最近中医倡导的“治未病”原理一脉相承,我想今后医生业务水平高低的区分重在预测能力方面,对可能产生何种疾病趋势的判断将是衡量医生水平的重要标志。在将来的医院里,诊病治病都交给实习生了,主治大夫、专家主要的工作在于提前诊断,预警预防,让治疗从无病阶段开始,企业最需要的是这样的医生。
企业最需要医生提前能看到死亡之前的绝症,绝症之前的大病,大病之前的小病,并对小病采取及时的调整治疗。也就是说,企业最希望医生在病可治的时间来治病,而不希望无药可救的时候来看病,更不稀罕临终那些生硬的关怀。可现实中我们看到更多的情况是,对正在行进中的企业,正在走向成功,正在面临风险,正在小病不断、大病还没得的企业却很少受到社会的关注。
结果都是突然的,过程却是长期的、潜在的,大病是由小病积累的。对同一场风雨,天气预报和新闻报道的区别不仅在于时间的前和后,还在于时效的大和小。企业需要的是理性的事前预测,不需要激情的事后报道;企业最需要风雨到来之前提前的告知,根本不需要被风雨吹垮后的事故报道。而我们企业周围的天气预报员太少,时事评论员太多。
有些杂志以深度解剖病危企业而著名,也就是说,哪个企业只要上了贵杂志,一般十有八九不出半年准完蛋。理性地看,写的那些东西都没错,有深度也有高度,并起到了舆论监督和警示作用。但有一点是可以看出来的,这些作者、编辑们关注的重点是企业错在哪里,并不在意企业难在哪里。文章写、编、发的利益驱动力在于发行量,并不在乎企业的感受,也许企业最后的一点自救机会恰恰是被编辑、主编们剥夺的。
我觉得包括一些“大家”也应多从社会责任的角度考虑,能否将你事后的“炮弹”变为事前苦药?所有的企业生病犯错误都有其内在的原因和不可推脱的责任,但同时都有不得已之处,都有难言之隐。在病人生病的时候,如果暂时开不出良药去医治,至少可以少泼一盆冷水、少骂几句,给他们一些可能的自我调节的时间,企业自愈的机会或许会大些。
把坐在主席台上的企业管家说得太好,把蹲在监狱里的企业管家说得太坏,弄得“好企业家”太累,“坏企业家”太亏。主席台上的企业管家天天听的都是赞扬之词,少你这一句不在意,多你这一句也许还是个负担,起不到锦上添花的作用。对蹲在监狱里的企业管家,若说他的不是,没有比判决书说得全面,你若再多说他几句,于事无补,一是他很难听得到,二是法院也没法加刑。如果以后有机会他问到你的脸上:我还没进来的时候你怎么不说呢?多尴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