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浙江产业集群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
浙江产业集群品牌都是以集群产业为基础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浙江产业集群发展的初期,通过集群规模优势和低廉的价格、相互学习模仿而渐成气候。长期以来,由于产业集群品牌处于一种自发和自然状态,浙江省绝大多数产业集群品牌在诞生和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下列问题:
(1)品牌定位层次虽然有所提升,但实际运行仍没到位。集群定位战略就是要确定整个集群在国内和全球生产价值链中的位置。无论是意大利还是欧美、日本的产业集群,其成功都在于抓住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培植核心竞争力。意大利产业区的模式和发展道路在国际上受到高度重视,是和美国硅谷的经验同样重要的。意大利的国家竞争优势产业就是在以产业为主的专业化产业区里培养出来的,从原料采购到产品设计、制造、销售一条龙,乃至相关技术开发机构都在当地配套成网(王缉慈,2001)。价值链中的关键环节包括产品创新、工艺创新和管理创新三方面,即或者不断设计、开发新产品,或者其产品可能是传统的,但工艺、管理和营销方式却是先进的,甚至高技术的,也就是不断开发各种先进的技术,用来制造那些传统地看来是低技术的产品。浙江各地政府都对当地产业集群有所定位,如嘉善木业产业集群定位于国内乃至国际最大的胶合板、家具制造集散地;海宁皮革产业集群定位于国际皮革展示中心、信息发布中心、长三角特色旅游购物中心和中国皮革交易中心;绍兴轻纺集群定位于世界布市;永康五金产业定位于世界级五金制品制造业中心;宁波定位于服饰生产基地、贸易中心和产业资源高地,集信息发布窗口和服饰文化中心为一体的服装名城等。浙江一些生产传统产品的产业集群已经开始采用高新技术的工艺和营销手段,在这方面走在了全国的前面。经过技术改造,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已经复合了先进技术和大量资金,如绍兴纺织产业集群近几年累计投入200多亿元,引进世界一流的无梭织机2万多台和印染整理设备3000多套,工艺技术迅速接近国际先进水平。一些集群已采用电子商务,在网上销售其产品。但浙江产业集群普遍市场进入的技术和资金壁垒不高,很容易被拥有劳动力和市场优势的中西部地区仿效甚至替代。浙江产业集群普遍存在加工制造环节技改力度较大,但产品仿制多于创新、产品档次偏低、独创能力不足等问题,因此实施其定位战略任重而道远,关键在先进上下工夫。
(2)品牌使用与保护不足。集群品牌保护不够、使用不规范。如温州鞋革工业协会正在为怎么管理“中国鞋都”这块金字招牌而挠头,因为少数质量不过关的温州小企业把“中国鞋都”印在包装盒上,借以招徕顾客,在温州河通桥的鞋料市场可以随便印制标有“中国鞋都”的鞋盒。因此,没有限制地滥用会砸了这块金字招牌,需要规范有条件地使用。
(3)地方政府在推进区域集群品牌建设上面发挥的作用有限,成效也不显著,个体企业的机会主义行为不断出现并影响了产业集群品牌的声誉。因此,如何更好地发挥政府在集群品牌建设中的作用仍然是一个值得探讨和研究的课题。
(4)集群内众多小企业品牌意识不强。浙江虽然一些集群内的龙头企业树立了名牌(如宁波服装的雅戈尔、杉杉;海宁皮革的雪豹、卡森;乐清低压电器的正泰、德力西等),但是集群内绝大多数中小企业品牌意识淡漠,从而出现三种现象:一是不少小企业急功近利,不愿意投入资源培育企业品牌,以价格作为主要竞争手段,给集群内的企业带来了巨大的价格竞争压力,但又显得无能为力。二是重模仿学习,轻研发与设计,主要靠数量扩张,质的提高有限。结果导致在人们心目中浙江产业集群品牌是:产品无差异和无个性。浙江绝大多数产业集群品牌基本上成了低价无差异产品的代名词。三是集群内个别企业的假冒伪劣商品时有出现,使集群品牌的信誉受到严重影响。结果导致集群品牌信誉不佳,部分浙江产业集群品牌在一定范围内被人们认为是“假冒伪劣”的代名词。
(5)知名度主要就国内而言,国外知名度仍显不足。以其庞大的产业规模、完备的分工协作体系、发达的营销网络和绝对优势的市场占有率,在国内市场上享有盛誉。一些集群品牌在国内名气很大,影响很大,如温州的“中国鞋都”、宁波服装等。由于浙江集群企业的产品出口主要以贴牌为主,因此在国际市场上的品牌知名度不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