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全球产业网络的本质

全球产业网络的本质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一节 全球产业网络的本质一、企业、市场与网络产业网络,作为通过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而相互关联的职能和运作之联接,不仅在组织上更加复杂,而且在地理范围上也日益全球化。全球产业网络作为一种组织,与企业和市场有着不同的性质。

第一节 全球产业网络的本质

一、企业、市场与网络

产业网络,作为通过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和分配而相互关联的职能和运作之联接,不仅在组织上更加复杂,而且在地理范围上也日益全球化(Herderson et al.,2002b)。网络内的交换也更加社会化,更多地依赖关系、相互利益和声誉(Powell,1990),而非基于传统的交易成本。全球产业网络作为一种组织,与企业和市场有着不同的性质。

经济学理论对企业本质的讨论由来已久,新古典经济学的“黑匣子”理论,把企业高度抽象成一个完全由外生技术决定的生产函数y=f(K,L),输入各种生产要素,使资源组合以最优的方式进行产出,从而构成优美的经济体系,微观上满足帕累托最优条件,宏观上实现瓦尔拉斯一般均衡。在遵循完全竞争、完全理性、完备信息和交易费用为零等瓦尔拉斯教条下,该理论赋予企业一个人格化的目标函数——利润最大化,阐明了企业的生产性质,但并未解释企业产生的根源。

经济学家科斯的开创性论文《企业的性质》(1937)将企业设想为一种治理结构,从而突破了传统的企业作为“黑匣子”生产功能的理论,解释了企业产生的根源。科斯的开创性贡献主要表现为两点:一是指出替代市场的企业协调机制以权威为特征;二是企业替代市场资源配置的条件是两种交易成本的边际比较。张五常发展了科斯的企业理论,认为企业是以一个要素市场的契约替代了中间产品市场上的一系列契约。之后的二三十年,现代企业理论依据以不确定性思想为核心的阿罗—德布鲁范式,沿着交易费用理论、不完备契约理论和委托代理理论方向发展。威廉姆森从纵向一体化与资产专用性的角度,分析了机会主义存在的可能。当人的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环境的不确定性和资产专用性在组织某些交易产生过高的交易费用时,企业作为另一种组织交易的规制结构(纵向一体化)就会产生,企业作为长期契约存在有效性。采用市场方式还是企业方式组织交易,关键取决于交易本身的特性。

在新古典的企业本质研究范畴里,企业和市场处在交易治理机制的两极,资源配置是两种非此即彼的组织形式。尽管威廉姆森也认为治理结构两极之间,存在着一种具有中性特征的混合状态,但这是一种不稳定的组织状态。在长期内,或者滑向市场,或者滑向企业(他们在合约中所加入的第三方规制也是不得已而为之的被动事后纠偏,不可视为独立交易组织方式)。然而,全球生产网络等网络化组织的出现,提供了一种例证,资源配置并不仅有企业、市场两种组织形式,并非概率上简单的0~1离散分布,还存在网络这一创新组织形式。当采用市场与企业形式组织完成交易不符合个体理性时,交易还可以通过网络完成(苏贵富、刘德学,2006)。

事实上,企业的创新与价值越来越多地来自于网络,网络化增强了网络主体学习和创新的能力,扩大了企业利用的资源与能力范围,由信息技术支持的网络组织单元之间点到点联系使企业的边界越来越模糊。企业与企业之间基于互惠互利、互补分工等原则建立起来的长期合作关系(网络)已经严重地模糊了企业与市场、企业与企业的边界。企业、正式功能和市场组织相互渗透,随着网络这一组织形式发展成熟,企业的边界不再有一个清晰的界限,而变成一个模糊的过渡区域。如果把原来的组织形式看作属于市场与企业两极的0~1分布的话,今天的交易安排已经演变为0~1之间连续分布的无限组织形式。在这种连续分布中,企业可以看作完全内部化的合约安排,市场则是完全外部化的合约安排,其间按照合约的深度不同则是处在不同程度的部分内部化、部分外部化的网络化的合约安排(图2-1)。这些不同程度的合约安排反映了网络化的程度,现阶段从低到高包括外包、战略联盟、合资等形式,随着社会、网络的发展,由于现存的组织形式与制度不能够有效地配置资源或者阻碍了资源的有效配置,越来越多的新合作形式必然会出现,日益充实网络化交易的组织形式。

市场、企业和网络三种不同的组织形式有着不同的特征(表2-1)。在市场交易中,交换是基于利益的,与信任无关,交易的合约受到法律规制。而网络内的交换是互动的情景下基于关系进行的,互补和相互适应是成功的产业网络的基石。在市场机制下,企业之间的关系强调的是你死我活的竞争。而在网络组织里,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靠声誉来维系的,成员之间是合作共赢的关系。基于信任的交换一方面有效地降低了双方讨价还价以及搜索的成本,另一方面也加快了交易的速度,从而提高了交易的绩效。因此,网络这种创新组织更有利于资源的有效配置。

img3

图2-1 交易的组织形式

资料来源:在苏贵富、刘德学(2006)的基础上修改。

表2-1 不同经济组织形式的比较

img4

资料来源:Powell,1990:300。

网络这种结合了企业和市场特征的混合组织方式,改变了原来单纯两极治理方式下的成本与收益曲线,使得交易变得理性(苏贵富、刘德学,2006)。企业这种内部化方式有可能因交易量过小、单位成本太大而使交易不可行;而市场这种外部化方式有可能因信息不对称造成的交易成本太大而导致交易不可行。当两种情况同时产生时,网络化交易便成了一种有效的选择。如图2-2所示,假设三种交易完成时所带来的收益相等,企业和市场两种机制下的成本(1)(M C1)要高于收益(MR),使得交易不可行。但由于网络内长期合作形成的信任关系降低了交易成本从而使成本曲线下移至MC2,使交易变得可行。因此,网络是完成企业与市场不能完成的特定交易的一种组织形式,也可看做是节约交易费用产生净收益而产生(移动了成本收益曲线),或“一个网络内的契约替代了一系列市场契约”,并且“网络内的市场”交易是基于“长期稳定的网络合作关系”,而不是“企业内的要素市场”交易下的等级权力,同时网络内的“市场契约”涉及研发、生产、销售等各个环节,在地理上也出现全球化的特征。因此,全球产业网络作为一种组织创新形成了经济全球化新的微观基础。

img5

图2-2 不同组织下的成本收益曲线

二、全球产业网络的内涵

全球产业网络的概念是由Ernst和Herderson等人在1999年于同期平行提出的,其内涵在随后的研究中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完善。Ernst提出了全球产业网络的旗舰模式,重点关注领导企业的行为;而Herderson等人为代表的新经济地理学家提出的全球产业网络分析框架注重对其要素的分析。

(一)旗舰模式

Ernst等人全球产业网络的研究是基于电子和信息技术产业进行的,认为全球产业网络是一种组织创新,通过一种平行的过程,将不同等级层次的网络参与者进行整合,使跨国企业与国家边界的分散化的价值链集中起来。它“包括领导企业(2)与子公司、附属企业和合资企业,以及供应商和分包商、分销渠道和增殖经销商(Value-added Resellers,VARs),还包括其研发联盟和一系列合作协议,如:标准联盟(Standards Consortia)”(Ernst,1999)。其组织结构如图2-3所示。

img6

图2-3 全球产业网络的组织结构(旗舰模式)

资料来源:Ernst&Kim,2002:1421。

该概念突出了两个重要的内容:(1)交易和协调形式从企业内向企业间的转移;(2)网络范围的日益扩大。全球产业网络将旗舰(3)、自己的子公司、附属企业和合资企业与其分包商、供应商、服务支持者和战略联盟的合作伙伴联系起来(Ernst,2003b)。其领导企业(旗舰)处于网络的中心地位,具有战略和组织领导权,其他成员在其直接的管理和控制之下。其分析框架关注领导企业的行为:资源的分配和创新。企业寻求全球化的驱动力来自于三个决定因素的相互作用:技术(4)、制度和竞争(Ernst,1999;2003)。网络的主要目的在于为旗舰提供快速和低成本的资源、效率和知识等与其核心竞争力互补的要素。

Ernst认为全球产业网络有三个本质特征:范围,全球产业网络包括价值链的所有阶段,而不仅仅是生产环节;不对称性,旗舰主导和控制着网络资源和决策;知识扩散,知识的共享是网络维持生长的黏合剂(Ernst,2003)。基于此,Ernst将研究重心放在全球产业网络内的知识扩散(以旗舰为主导的)以及本地供应商的能力升级和发展中国家的产业升级上(e.g.Ernst&Kim,2001;2002;Ernst,2001;2002;2003a;2003b)。

Herderson et al.(2002)对Ernst关于全球产业网络的研究进行了评述,除了肯定其贡献外,也提出了其全球产业网络分析框架的不足:首先,其分析框架狭隘地集中于全球产业网络中主要“旗舰(5)”公司的作用;而缺少对网络供应商的关注。这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无法揭示全球产业网络中的竞争成功的源泉。其次,其分析框架忽视全球产业网络中服务功能(从设计到营销)的作用(6),而服务功能对全球产业网络的可行性是至关重要的。最后,过多强调研究与开发、技术转移等正式机制的作用,而较少注意隐性知识的扩散作用。

(二)新经济地理学分析框架

新经济地理学家Herderson等人在其经典之作《全球产业网络与经济发展分析》(2002)中并未明确地提出一个全球产业网络的定义,但完整地阐述了其分析框架及其要素(如图2-4所示)。但在其随后的文献中,对全球产业网络给出了一个简短的定义:通过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分配而具有相互联系功能和运作的全球组织联结(Dicken et al.,2003)。

img7

图2-4 全球产业网络分析框架

资料来源:Herderson et al.,2002b:20。

而Roper和Grimes(2005)将Herderson等(2002)所阐述的全球产业网络概括为:“由企业、机构及其他经济代理人等通过知识和财富的创造、提升和开发,企业、集体、机构等的组织权力,以及空间和网络的嵌入等基本过程形成的全球网络。”其定义突出了全球产业网络的三个要素:价值(Value)、势力(Power)和嵌入(Embeddedness)。这也是Herderson等人提出的全球产业网络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

1.价值

不仅包括马克思主义的剩余价值观点,也包括主流的经济租观点。价值的创造(Creation)、提升(Enhancement)和获取(Capture)是全球产业网络的核心内容。

价值的创造与加入到特定GPN的每个企业相关。与价值创造相关的重要问题包括劳动力在什么条件下通过怎样的劳动过程转换成实际劳动(社会性);产生不同形式租金的可能性(经济性)。企业在不同的要素条件会产生不同类型的经济租,如技术租:掌握关键产品和流程的技术;组织租:特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如JIT(Just-in-time),生产技术和全质量管理等;关系租:变化的企业之间的关系,如与其他企业之间的生产链接,战略联盟的发展,中小企业集群的关系管理等;品牌租:在主要市场树立知名品牌;额外租:贸易保护政策所带来的租金等(Kaplinsky,1998)。经济租的来源也是企业的竞争优势的源泉。

价值的提升问题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1)发生在给定的产业网络之内与外部的技术转移的性质及范围;(2)网络内的领导企业与其他主要企业支持供应商和分包商提高产品质量和精密技术的程度;(3)伴随着技术支持,给定劳动过程的技术需求是否随着时间而增加;(4)当地企业能否开始创建自己的组织租、关系租和品牌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国家机构(政府机构、工会、雇主协会)对企业价值提升的可能性起决定性的作用。因此,全球产业网络中的社会结构对价值的提升起着重要的作用。

价值的获取涉及三个方面的问题:(1)政府政策,财产所有权的性质及法律决定着所有权结构及利润的回馈;(2)企业所有权问题,涉及企业内资和外资的比例,以及合资企业的共享权益;(3)企业的治理基础,利益相关者原则和股东优势原则会影响特定地点所产生的价值是保留还是用于公共福利。价值的获取问题突出国家形式的资本主义的重要性——期望、权力和职责问题——事关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2.势力

GPN中势力的来源及其作用的方式对价值的提升和获取乃至发展和繁荣的前景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全球产业网络中主要有三种权力形态:

(1)企业势力(Corporate Power)。GPN的领导企业在企业势力方面具有垄断地位,具有基于其自身利益作出相关决策及资源定位的能力。然而,如果权力总是在产业网络中不均衡分配,次级企业有时(也基于协同的原因)会有充分的自主权去发展和实践自己的升级战略。此外,至少在原则上,加入到产业网络的次级企业有可能联合其他的次级企业以提高该集体在GPN的地位。

(2)机构势力(Institutional Power)。GPN中的机构包括国家和地方机构、国际组织(如EU、ASEAN、NA FTA等)、世界组织(如IM F、世界银行、W TO等)、联合国机构(特别是ILO)等。不同的机构在GPN中所拥有的势力及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如东南亚的一些国家和地方机构,韩国以及改革开放开放后的中国等国家和地区对私营企业的影响力就要比英国和印度尼西亚等国家机构的影响更大一些。国际组织对企业的影响是潜在的,存在着弱作用力。世界组织则通过制定相关的经济和社会政策要求国家政府强制实行,对企业和社团产生非直接的影响。而联合国机构对企业的影响相比而言更不重要,其作用力不是直接的,而且也仅仅体现在道德和劝诫层面。如国际劳工组织(ILO)推行的体面劳动项目。此外,信用评级机构对领导企业会产生直接影响,同时也会间接影响国家政府的信用风险评估。

(3)集体势力(Collective Power)。GPN中特定区位的公共机构寻求对企业、各自的政府及国际组织等的影响。常见的集体机构包括工会、雇主协会,以及关注人权、环境保护等问题的非政府组织等。在大多数情况下,这些机构试图对特定网络内一些特殊的企业产生直接影响(如工会对劳动密集型产业劳动者的保护,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在中国纺织服装企业推行的CSC9000T等),或者对国家政府或国际机构产生间接影响。

3.嵌入

GPN不仅通过职能和地域将企业联系起来,还联系着社会和空间安排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嵌入网络的企业战略、价值和优先权,还影响着管理者、劳动和社会的期望。GPN中的嵌入有两种形态(7)

(1)地域嵌入(Territorial Embeddeness)。GPN并不仅仅定位在特殊的地点,其区域的定位会受地方已有的经济活动和社会变迁的影响。如领导企业会利用地方产业集群中小企业的社会网络和劳动力市场建立其分包或附属业务。此外,领导企业的区位选择会卷入已有的企业并吸引新的企业加入,从而产生新的地方或区域的经济和社会关系网络。因此,嵌入成为区域经济发展和获取全球机会的关键因素。同时,国家和地方政府政策(如税收、培训项目)会对嵌入产生影响。地域嵌入的模式决定着地方企业在全球产业网络中的地位和权力,从而对企业价值创造、提升和获取产生重要影响。

(2)网络嵌入(Network Embeddeness)。GPN不仅仅是以地域嵌入为特征,还包括网络成员之间与其原地域无关的联系,特别涵盖了“架构(A rchitec-ture)”、关系的持久性和稳定性、正式和非正式的机构以及GPN作为一个整体的结构及其演化等方面的内容。网络嵌入可以被认为是网络成员之间建立信任过程的产品,对成功和稳定的关系起着重要的作用。

Herderson等人的全球产业网络的概念建立在Gereffi等人的关于全球商品链的研究基础上,其分析框架致力于提供一个与Ernst相比更为严格和完整的全球产业网络概念及其组成要素和研究背景。在他们的理论体系中,全球产业网络是被作为一个概念框架提出的,将包括全球的、区域的和当地经济和社会在内的各个方面融入多种形态的经济全球化中。在研究内容上,Herderson等更致力于对融入产品和服务的生产及知识、资本和劳动力的再生产的整个社会过程的分析(Herderson et al.,2002b)。在方法论上,其全球产业网络观点直接关注:网络中的企业融入特定产品的研发、设计、生产和营销中及其在全球和区域范围内的组织;网络中企业势力的分配及其变化;体制、政府机构、工会、雇主联盟和非政府组织等对融入产业网络的企业战略的影响;以及以上所有这些因素对嵌入网络的不同企业和社会的技术升级、价值增殖及获取、经济繁荣等的影响(Herderson et al.,2002a)。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与Ernst等人的全球产业网络研究框架相比,Herderson等人的研究具有更深厚的理论基础,研究的内容也更为全面,为经济全球化研究提供了更为广阔的视野,也为本书提供了坚实的研究基础。

三、全球产业网络的定义

在前面分析的基础上,本书将全球产业网络定义为:全球范围内各类经济体通过特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交换而形成的网络组织。该定义包含三个要素:(1)价值,特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交换也是价值的创造、提升和分配的过程,是全球产业网络的核心内容,反映经济性;(2)结构,基于价值的创造和分配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产业网络内的权力分配以及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全球产业网络的基础,反映社会性;(3)地域,产业网络根据资源和要素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反映着网络的地理分布以及地方经济体的嵌入,是全球产业网络形成的条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