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理论模型与研究假设
一、理论模型
在Herderson等人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将全球产业网络定义为全球范围内各类经济体通过特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与交换而形成的网络组织。该定义包含三个要素:(1)价值,特定产品和劳务的生产和交换也是价值的创造、提升和分配的过程,是全球产业网络的核心内容,反映其经济性;(2)结构,基于价值的创造和分配而形成的组织结构决定着产业网络内的权力分配以及成员相互之间的关系,反映其社会性;(3)地域,产业网络根据资源和要素的差异在全球范围内的布局,反映网络的地理分布以及地方经济体的嵌入,是全球产业网络形成的基础。
在全球产业网络的情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会通过各种不同的约束传递机制形成对本地供应商的外部压力,而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一种战略,会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Kotler&Lee,2005)。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的回报与对企业的利益相关者和广大社会的回报是相同的,当企业社会责任能切实产生与企业有关的利益时,特别是对企业核心业务的支持、进而促进企业的效益、有助于实现企业使命时,企业社会责任(政策、过程)能上升到战略高度(Burke&Logsdon,1996)。CSR包括战略和公司政策,与企业管理的所有领域产生交互的因果关系,同时也是竞争优势的源泉(Perriniet al.,2006)。企业社会责任不仅仅是成本、限制或慈善行为,通过策略路径,企业社会责任会在解决社会问题的同时产生机会、创新和企业的竞争优势(Porter&K ramer,2006)。
企业社会责任战略对企业声誉有影响(姜启军、顾庆良,2008),在全球产业网络的情景下,企业之间的关系是靠声誉来维系的(Powell,1990),会增加成员之间的信任。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对员工流失率存在显著影响(姜启军、顾庆良,2008),使得员工更加稳定。因此,企业社会责任对全球产业网络的社会结构产生影响。
根据以上的分析,在全球产业网络的情景下,企业社会责任影响企业的经济绩效和社会绩效。经济绩效可以用企业价值来体现,而社会绩效反映在网络成员之间的权力分配结构上。综合已有的理论研究,构建全球产业网络情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之间的理论模型(图6-1),经济升级用企业价值和企业势力(1)两个变量来衡量,社会升级(2)用体面劳动来衡量,反映劳动者的权利。
二、研究假设
在全球产业网络的情景下,企业社会责任通过各种传递机制约束着企业的行为。而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是全球产业网络框架研究的两条主线,企业社会责任能否促进经济升级和社会升级,从而保证整个产业网络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是学术界和企业界关注的焦点。
(一)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升级
众多实证研究表明,企业社会责任与经济绩效之间存在着正相关。在全球产业网络的分析框架下,企业价值和企业势力作为关键要素,是企业绩效的反映,又是企业经济升级所要求的内容。企业价值表现为不同类型的经济租,如技术租——掌握关键产品和流程的技术;组织租——特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如JIT生产技术和全质量管理等;关系租——变化的企业之间关系;品牌租——在主要市场树立知名品牌等(Herderson et al.,2002)。在全球产业网络的情景下,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声誉存在着正相关关系(姜启军、顾庆良,2008),而声誉是网络组织成员之间信任的基础,能增加成员之间的合作(Jones et al.,1997),同时企业社会责任又能降低员工流动率(姜启军、顾庆良,2008),使得人力资本具有高专用性,长期的合作和面对面的交流能促进隐性知识的转移,而重复交易使得隐性知识在长期内得以同化(Jones et al.,1997)。这不仅有利于全球产业网络内知识的转移和扩散,从而使企业获得更高的技术能力,获得更多的经济租,而且能改变全球产业网络内企业势力的分布。次级企业有时(也基于协同的原因)会有充分的自主权去发展和实践自己的升级战略,或者可能联合其他的次级企业以提高该集体在GPN中的地位(Herderson et al.,2002)。因此,在全球产业网络的情景下,企业社会责任能提高企业势力,促进企业价值的提升,从而促进经济升级。
图6-1 本研究的理论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1: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势力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H2:企业社会责任对企业价值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与社会升级
在全球产业网络分析框架下,劳动不仅仅作为一种生产要素存在于生产网络,劳动者更被视为生产的代理机构,作为中间层次作用于整个网络。国际劳工组织(ILO,1999)指出体面劳动即男人和女人在自由、平等、安全和人类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而有效率的工作的机会,意味着工作条件的改善、减少脆弱性以及生产效率和质量的提高。社会升级意味着劳动者作为社会行为者的能力及权力的提升以及雇用质量的提高,也包含劳动者的社会保障及其权力的提高(Barrientos et al.,2008)。社会升级的维度可以用体面劳动所包含的要素进行衡量。
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中,利益相关者的关注度最为突出(Dahlsrud,2008),而员工作为企业内部最为重要的利益相关者(Graafland and Eijffinger,2004),对企业的生存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积极履行社会责任的企业,其员工的体面劳动将体现得更为完善。Zhao and Gu(2009a)对中国服装产业的调查研究表明,积极履行企业社会责任的企业的员工获得更高的工资,拥有更多的社会保障和福利,其劳动条件也更加改善,并获得更多培训的机会,同时也获得更多的话语权。
根据以上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假设:
H3:企业社会责任对体面劳动有显著的正向影响。
三、研究变量的度量
由理论模型可知,本研究的变量共有四个:企业社会责任、企业势力、企业价值、体面劳动。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度量
企业社会责任是个“备受煎熬”的概念(Godfrey&Hatch,2007),自Bowen于1953年提出企业社会责任概念(Carroll,1999)的五十多年来,尽管众多的学者致力于给出一个清晰的、不偏不倚的定义,但企业社会责任应怎样定义始终存在混淆(Dahlsrud,2008),众说纷纭,至今未形成一个权威的定义。因此,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确切度量存在相当的困难。鉴于此,本研究通过企业对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来映射企业社会责任。态度度量的指标涉及企业社会责任与企业利润的关系、劳工标准的履行与企业成本的关系、环保和劳工规章的履行、来自产业网络内各种机构的压力、长期利益与短期利益的关系、商业利益与环保和社会责任的关系等问题(表6-1)。量表采用了李克特(Likert-type)五分计量法,依照非常不同意、不同意、适度、同意、非常同意分别设定了1、2、3、4、5分。其中题1、题2、题3、题4、题6得分越低,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积极,题5得分越高,表明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越积极。
表6-1 企业社会责任的态度度量
(二)企业势力的度量
企业势力体现企业在全球产业网络中的地位,关系到价值的分配。企业势力越大,意味着企业在与客户的合作中拥有更多的话语权,可以通过客户的侃价能力、订单中要求的交货期限和客户关系的稳定性来体现(表6-2)。量表采用了五分计量法,依照权力的大小分别设定了1、2、3、4、5分,得分越高,客户的侃价能力越弱,订单中要求的交货期限越宽松,客户关系的稳定性越强,企业势力越大。
表6-2 企业势力的度量
(三)企业价值的度量
根据Herderson等(2002)的研究,企业的价值可以用不同形式的经济租来衡量,包括技术租、组织租、关系租和品牌租(3)。技术租主要指掌握关键产品和流程的技术;组织租主要指特殊的组织和管理技能,如JIT生产技术和全质量管理等;关系租主要指企业之间的关系管理等;品牌租指在主要市场树立知名品牌。本研究用企业先进技术和设备的实施效果来衡量技术租;用企业品牌战略的实施效果来衡量品牌租;用企业质量管理的实施效果来衡量组织租;用供应链管理的效果来衡量关系租(表6-3)。量表采用了五分计量法,依照战略实施效果分别设定了1、2、3、4、5分。各题项得分越高,说明实施的效果越好,企业价值越大。
表6-3 企业价值的度量
(四)体面劳动的度量
体面劳动的概念包括四个要素:就业、社会保障、劳动者权力和社会对话(Ghai,2002)。前两者指就业机会、薪酬、保障和工作条件,后两者重点强调劳动者的社会关系。Paredes等(2007)用不同的变量对四个要素进行了描述,以失业率、工资率、工作时间等变量来描述就业,以公共社会保障的覆盖面、养老保险等变量来描述社会保障,以性别工资差异率、童工等变量来描述劳动者权力,以工会密度等变量来描述社会对话。本研究用“最低工资标准”、“《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来反映就业;用“不使用童工”来反映劳动者权利;用“员工集体谈判权”来反映社会对话;用“企业提供的福利”来反映社会保障(表6-4)。前四个指标采用五分计量法,反映做到的难易程度,得分越高说明越容易做到,体面劳动实施得越好。最后一个指标用企业提供的各种福利的数量来表示,得分越高说明体面劳动实施得越好。
表6-4 体面劳动的度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