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内部经营管理问题
(一)中小企业的自主创新薄弱问题
首先,由于中小企业发展初期市场处于相对短缺状态,许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专业市场、灵通的市场信息、灵活的经营方式,采取低成本的竞争策略,仍然可以获得可观的投资回报。与此同时,绝大部分中小企业的产品模仿国内外大企业,具体表现为初级产品、来料加工业务比重较高,深加工、自主性产品偏少,通过利用本地劳动力成本优势,将产品出口到国际市场。因此,这些中小企业对自主创新的内在需求相对不足。
其次,由于自主创新是高风险的活动,一方面需要大量投入,而投入又不能很快得到相应回报,必然影响企业的即期利润;另一方面自主创新还面临很大的技术风险、市场风险和技术流失风险等,一旦创新失败,企业会蒙受巨大损失,甚至破产。因此,创新的投入产出特点导致企业创新动力不足,许多中小企业普遍存在“创新恐惧症”。
最后,由于相当多的中小企业具有极高的不稳定性,中小企业偏小的企业规模、较差的工作环境和较少的教育培训等障碍,导致创新人才严重缺乏。另外,由于中小企业直接融资渠道相对封闭、间接融资渠道不顺、风险投资体系尚未建立的情况下,政府的科技投入却大多向高等院校和政府所属的科研院所倾斜,投入到企业的很少,而投入到中小企业的则更少。因此,中小企业在研发投入和科技成果转化方面的资金投入主要源于自筹,政府扶持财政投入及其他投资的比例很小。
(二)中小企业的融资难问题
1.中小企业融资渠道狭窄
任何一家企业的创立、生存、发展、成熟过程中,融资始终贯穿其中。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中国的中小企业平均寿命仅有2.9年,每年都有30%左右的中小企业关门倒闭,在企业倒闭的众多原因中,62%是由于融资问题得不到解决而引起的。如何使企业健康成长,解决融资是必须面对的问题。尽管近年来直接融资、间接融资市场均有较快发展,但中小企业由于受自身融资方面存在的短板制约,融资渠道仍显狭窄,自有资金、银行贷款和向民间融资为小企业的主要资金来源,作为金融市场重要组成部分的债券市场则发展缓慢。
2.中小企业银行信贷困难
从中小企业本身来看,大多数中小企业本身规模小,其资本实力与资产变现能力都较弱,可供抵押的资产也相对不足,贷款需求常常得不到满足。对于商业银行而言,中小企业贷款具有客户众多、额度偏小、频率较高等特点,而一方面银行现有信贷人员力量难以适应小企业贷款需求;另一方面,从成本、风险和收益相匹配的角度考虑,小企业贷款也显得相对不经济。在外部环境方面,由于小企业信息披露方面的制度性建设还比较滞后,企业征信体系建设不够完善,商业银行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小企业财务状况及相关信息,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的矛盾突出。
3.宏观经济环境变化加剧中小企业贷款难问题
自2008年以来,为抑制经济过热和流动性过剩,我国相继出台了上调基准利率、提高存款准备金率、调整出口退税率等一系列措施,一是信贷总量紧缩政策直接导致信贷供应量下降,大的商业银行在总量指标收紧的情况下,首先要满足大客户的资金需求,中小企业的信贷受到严重影响;而面对中小企业的中小银行由于信贷总量控制也使得可供贷款额受到严格控制。二是不断上调的贷款利率增加了中小企业的融资成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小企业通过银行进行融资的意愿。2010年发布的中小企业发展指数显示,2010年二季度,中小企业流动资金指数为105. 6,比一季度下降3个百分点,企业流动资金仍然偏紧;企业融资指数为97.4,比一季度下降1个百分点,表明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仍没有改观[11]。
(三)中小企业的品牌建设问题
目前,我国不少中小企业不注重自主品牌的培养与创立,满足于搞贴牌加工甚至是无牌加工,有的出口企业甚至产值做到几个亿,但连自己的商标都没有,品牌的经营、建设和保护更无从谈起。这种经营模式,不仅耗用了大量土地、原材料、劳动力等资源,而且不利于中小企业的长期发展。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提供产品和服务的能力有限,要做全国知名的大品牌,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技术、资金等,这是一般中小企业所不能承受的。因此,许多中小企业认为目前急需要解决的是生存问题,积累资本做品牌是企业未来所需要考虑的事情。有的企业只顾眼前利益,缺乏战略眼光,觉得培育品牌、争创名牌,既费财力又费精力,远水不解近渴,不如贴牌生产便捷实惠见效快;还有些企业虽然投入大量资金进行著名商标和驰名商标的认证,但仅仅把著名商标、驰名商标当做荣誉,拿到后束之高阁,没有充分利用品牌资源进行有效运作,服务于企业和经济发展。上述这些情况都已不同程度地影响到了中小企业品牌建设的进度、力度、广度。因此,积极引导中小企业克服妄自菲薄的自卑心理,大力宣传品牌是企业立身之本的理念,促使中小企业认清品牌建设,是企业转型升级的必由之路。中小企业只有跳出贴牌生产的经营模式,积极培育自主品牌,才能摆脱发展中面临的困境,从而在经济转型时期赢得更大的发展空间。
(四)中小企业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
在创业初期,中小企业的所有者可以采用“任人唯亲”以及企业最高管理者事必躬亲的管理模式来实现企业的发展与扩张。但当企业的规模迅速扩大、边界迅速扩张时,原先的家族式管理模式就不再能有效地对其内外部资源进行协调和管理,甚至会成为企业成长中的约束因素。正因为有了这个瓶颈,阻碍了企业从内部的生产、品质、采购、财务管理到对外市场、销售、服务等一切的经营活动,从而限制了企业的发展。因此,如何从战略层面,根据企业不同的发展阶段,来对企业的人力资源进行思考,做到系统、全面、动态地进行人力资源全盘规划,这是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中需要解决的问题。
我国中小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另一个主要问题就是没形成一套规范的管理机制。一是在人力资源机构设置与人员配备上专业化程度低,中小企业虽然意识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但由于管理基础薄弱,人力资源部门功能定位不清,导致人力资源管理部门先天不足。二是缺乏长远的人力资源培训开发机制。其次大多数中小企业在人才培养上或多或少都存在着一些短期行为,固定的培训经费不足,培训场所和培训时间亦难保证,培训方式也多限于师徒之间的传帮带,培训内容以企业的应急需求为主,没有形成与企业发展战略相匹配的系统性、持续性的培训机制,只使用不培养已成为普遍的现象。三是缺乏长期有效的薪酬与激励机制。随着企业的发展和人才结构的复杂化,对核心员工来说,报酬不仅是一种谋生手段,更是一种人们的自我满足和自尊的需要,单一的薪酬体系已不能满足核心员工的多样化需求,如何设置多元化的、内容丰富的薪酬体系是企业所需要考虑的问题。
(五)中小企业的国际化问题
1.融资困难制约中小企业的国际化发展
如果说中小企业在创业初期仅能依靠利润留存、自有资金滚动的资金运作模式实现企业发展的话,那么在其后续发展特别是在其从事国际化经营的阶段,就必须依靠较强的融资能力利用外部资金,这样才能使企业的发展速度超越自身资金规模的限制,取得国际竞争中的后发优势。
2.缺乏国际化经营团队,不了解国际经营和贸易规则
中小企业“走出去”能否成功,建立起一支国际化的经营团队至关重要。企业不仅需要金融、法律、财务、技术等方面的人才,更需要具有战略头脑,精通现代企业管理、国际营销的跨国经理层。目前中小企业中缺乏既懂得国外“游戏规则”又能进行管理的人才,特别是企业的管理层。
3.知识产权意识较为淡薄
一是中小企业在产品出口时,往往忽视在销售国注册商标,结果被视作无标商品而被封杀。二是不尊重知识产权,恶意仿制他人产品。由于进入国际市场时间短,产品技术含量低,中小企业大部分都是从仿制国外同类产品起步,利用价格优势参与市场竞争,这明显侵犯了国外企业的知识产权。三是缺乏知识产权管理的专门人才,不重视搜集同类产品的国外知识产权信息。一些企业在开发外贸产品时,往往不主动了解掌握国际市场同类产品的相关知识产权信息,不清楚是否有类似的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权或商标权,因此一旦产品出口到别国市场,就容易侵犯别人的专利或商标权。
4.产品缺乏技术和品牌,国际竞争力不强
由于受自身规模等条件约束,中小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技术创新能力大多非常有限,“技术瓶颈”现象相当严重。以浙江省利用外资为例,中小企业世界500强在浙江的投资不多,投资方向也以纺织、汽车零部件等传统产业项目居多,以先进技术在浙江投资的跨国公司数量很少,这样浙江中小企业就无法在更多的行业进入跨国公司产业链的上下游环节,从而游离于世界先进生产技术之外。此外,中小企业经营的产品大多是小商品,产品档次较低,缺乏品牌支撑,即使是自主品牌,由于附加值不高,品牌利润与国外企业相比也明显偏低,因此,中小企业立足国际市场的唯一出路在于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和品牌提升,建立良好的市场形象,创造新的市场需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