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中小企业自身层面的对策建议
(一)积极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增强企业网络能力,提高外部规范性社会资本积累的意识和能力
事实上在实践中,处于同一区域软环境之中的不同中小企业,其竞争优势和成长绩效却很可能存在着较大的差异。而这种差异的产生原因,在一定程度上源自中小企业从外部环境中积累和利用外部社会资本的能力和程度的不同。因此,在各级政府组织不断加大扶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力度的同时,中小企业自身还应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提高企业外部规范性社会资本的积累意识和能力,以获取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特别是在很多时候,由于中小企业自身规模、实力等先天弱势,决定了其与各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地位并不对等,从而进一步加大了外部规范性社会资本的获取和积累难度。因此,在充分认识到外部规范性社会资本积累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获取和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的同时,通过增强企业网络能力,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经营决策中的关系营销导向等途径,来不断拓展企业外部规范性社会资本积累的渠道和机会,对中小企业显得尤为重要。
1.不断增强企业网络能力
网络能力是企业通过识别网络价值与机会、塑造网络结构、开发、利用与更新网络关系以获取稀缺资源的动态能力。网络能力主要包涵网络规划能力、网络配置能力、网络运作能力、网络占位能力四个方面。其中网络规划能力是一种战略性能力,是企业对其网络活动的战略定位和指导方针,体现了企业对外部关系网络的认识和理解;网络配置能力指企业在配置和发展网络关系的能力;网络运作能力是指处理和协调外部网络关系的能力;网络占位能力是企业占据网络结构中心位置的能力。在本书的专题研究中,已分析了网络能力对新创企业(成长年限在10年以内的中小企业)隐性知识获取和成长绩效的正向影响,以及集群创新网络中个体结构特征对中小企业创新绩效的影响。冯文娜(2010)的实证研究也验证了网络能力对中小企业成长的积极作用。与此同时,从调研结果来看,两地样本中小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金融机构、中介组织、咨询机构之间联系数量、频度和密切度最为缺乏。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逐步培育和增强自身的各种网络能力,以充分利用外部环境中的有利变化,积极与各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建立动态联盟等各种网络联系。同时不断提高企业外部网络的专有性、动态性和异质性,充分运用网络能力进行虚拟创新,并注意避免对外部网络的过度嵌入和路径依赖,从而实现外部规范性社会资本的有效积累和企业可持续发展。
2.积极承担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指的是企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主动承担对社会各方利益相关者的责任,实现企业与社会的和谐共生和可持续发展目标。企业社会责任的内容主要包括经济责任、法律责任、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徐尚昆和杨汝岱(2009)的实证研究验证了承担社会责任对企业社会资本积累的积极作用。从调研结果来看,浙江、广东两地样本中小企业对当地企业界的社会责任感的评价(得分3.91)是相对偏低的。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应在认真履行经济责任、法律责任的基础上,积极履行企业道德责任和慈善责任。中小企业的日常经营管理活动应当遵循社会倡导的伦理准则和道德规范,坚持诚实守信原则和公平交易行为;同时还必须从尊重自然、关爱民生的道德责任感出发,不断强化生态环境保护意识,加强节能减排、推行清洁生产等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活动;并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积极回馈社会,向社会各界展现企业公民行为。唯有如此,才能不断提升中小企业的社会形象、社会声誉和社会地位,为企业积累与各利益相关组织之间的规范性社会资本创造更好的外部条件和拓展空间。
3.加强企业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中的关系营销导向
关系营销导向(relationship marketing orientation,RMO)是一种独特的企业文化或价值观,这种文化把买卖双方之间的关系看成是企业战略或运营的核心,强调通过沟通、信任、承诺和价值观共享等手段,建立营销活动各参与方的合作,进而实现互惠互利(Yau et al,2000;李颖灏,2008)。关系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企业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之一,能够有效提升企业绩效水平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还应特别强调的是,这里的关系(relationship)是指中小企业与各外部利益相关组织之间的社会信任与合作关系,而并非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特殊人际关系(Guanxi)。在本书就社会资本对K IBS中小企业客户知识获取和创新绩效影响作用的专题研究中,也已验证了社会资本的关系维度对K IBS中小企业获取客户拥有的知识及创新绩效的显著正向影响。因此,在日常经营管理和战略决策中,我国中小企业应尽快实现从传统的交易型营销模式向战略性关系营销导向的转化,与客户、交易合作企业等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逐步建立起长期的信任合作关系,推进企业外部规范性社会资本的有效积累。
(二)以构建企业社会信任网络为重点,尽快实现从关系信任向社会信任的社会资本转型
如前所述,在当前我国中小企业的社会资本中,还存在以泛家族信任为代表的基于特殊人际关系的关系信任较为盛行,中小企业社会化程度偏低,基于社会信任的组织间规范性社会资本较为缺乏,并由此导致路径依赖和锁定,不利于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等问题。在本书第五章第一节的专题研究中,已对这一问题做了较为深入的理论和案例分析。在市场竞争不断加剧,市场制度不断完善,全球化趋势日益明显的大背景下,中小企业唯有以构建企业社会信任网络为重点,尽快实现从关系信任向社会信任的社会资本转型,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如李华民等(2010)根据珠江三角洲区域中小企业融资中的中小企业联保(互助担保)贷款模式,提出的“信用集群”理念,就是企业社会信任网络的一个典型应用。需要强调的是,社会资本转型目标的实现,不仅需要政府组织的规范引导,外部环境的逐步改善和网络成员及社会各界的共同配合;同时也需要中小企业自身经营和发展理念的转变,以及积极的战略行动。
1.尽快实现从关系信任向社会信任的社会资本理念转变
如前所述,由于受制度、文化和市场等环境影响,在中小企业社会资本积累过程中,过度依赖关系信任问题较为普遍。在企业内部,过于强调员工对企业家或高层管理人员情感化的关系信任,忽视了员工之间的普遍信任及员工对企业的组织信任;在企业对外交易、合作中,偏重于以人际关系为导向的网络构建和信任获取方式,局限于赋予特定对象的对偶(dyad)信任,忽视了企业市场声誉、组织间交流互动和信息共享等因素,在信任网络构建和扩散中的重要作用;在与政府、社会公众交往中,注重于企业家个人形象、与政府官员的个人关系等方面,忽视了企业社会声誉、社会责任等信任网络构建要素。事实上,缺乏社会嵌入性和社会资本属性的关系信任是不可持续的(Inkpen and Currall,2004)。企业社会资本的积累必须建立在更具理性、社会性和网络特征的社会信任基础之上。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及中小企业数量和规模的不断扩大,这些问题越来越严重阻碍了企业规范性社会资本积累和进一步发展。因此,中小企业特别是企业高层管理者和所有者,必须深刻认识和遵循市场经济的运行准则,树立基于理性化的正式制度和契约的社会信任观念,尽快实现从关系信任向社会信任的社会资本理念转变。
2.全面构建并维护企业多层次的社会信任网络
随着社会资本理念的普及,信任特别是社会信任作为企业社会资本的关键要素,已开始引起我国中小企业的重视。但在实践中,很多中小企业往往把信任关系的建立,孤立地局限于某一个具体层面,甚至仅针对某一类信任主体或交易、合作行为之中,且经常出现明显的短期化倾向,忽视了多层次企业社会信任网络体系的全面构建和长期维护。事实上,企业的微观、中观和宏观社会信任网络不仅在功能上各有侧重,而且在结构上相互联结、缺一不可。唯有全面构建并充分发挥各层次社会信任网络之间的协同效应,才能实现企业社会信任网络的效用最大化。与此同时,企业社会信任网络的形成,是一个有如逆水行舟的长期而艰难的过程。唯有在有效的制度保障下,通过中小企业在经营管理和市场竞争中的长期可信任行为,及其与各类网络成员(利益相关者)之间的持续交往、深入沟通和积极互动,才能逐步赢得各网络成员对中小企业的普遍认同和信任,实现中小企业社会信任网络的构建、维护和长期可持续发展。
3.着力完善企业社会信任网络构建的机制和策略
积极发挥中小企业的主观能动性,着力完善企业社会信任网络构建的机制和策略,能够有效弥补当前浙江乃至我国的社会文化、法制、市场等环境的不利影响,推动企业社会信任网络的全面构建和功能发挥,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具体而言,在微观层面,主要包括通过中小企业文化建设,强化企业核心价值观、行为准则和共同愿景;通过员工甄选、培训、职业规划和工作设计,提高员工与企业的配适度;通过组织学习和沟通机制,促进知识、信息共享和合作意识;通过民主的管理风格和健全、公正的管理制度,激励员工的组织公民行为;通过和谐的企业氛围,增进员工对企业的满意度和情感承诺等。
在中观层面,主要包括在中小企业与交易、合作企业等网络成员(外部利益相关者)之间,通过网络文化建设,实现目标趋同、有效沟通和默契达成;通过网络声誉和联合制裁机制,强化合作和守信行为;通过网络学习和共享机制,实现知识、信息共享;通过决策协调机制,减少摩擦或冲突行为;通过适当的限制性进入(即对网络成员加以甄别),提高认同度和互动频率等。在宏观层面,主要包括通过中小企业的社会责任意识和行为、社会营销理念和策略、社会承诺及其有效履行、及时的信息发布和长效的沟通机制、合法的企业政治行为等各种机制和策略,不断提高中小企业的品牌形象、社会地位和市场声誉,赢得社会各界的广泛认同和普遍信任,为中小企业外部规范性社会资本积累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三)积极培育企业内部社会资本,保持与外部社会资本的平衡发展,以提高外部资源获取、整合和转化能力
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指企业内部存在的、有利于推动员工间的信任和合作,促进部门间的沟通和协调,从而增加内部凝聚力的人际关系网络以及蕴含在其中的潜在资源(Suseno and Ratten,2007)。企业内部社会资本关注企业内部个体以及组织单元之间联系的程度和质量,强调企业内部部门和成员的网络联系及行为的规范和信任合作。前文所述的企业微观层次的社会信任网络,就是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主要表现形式。已有研究表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通过增强企业组织内部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会互动和网络联系,有利于促进内部成员间的相互认知、信息交流与资源共享,强化组织的信任度、内聚力、协调性和目标趋同,并提高组织内部个人或制度的行为效率。如目前我国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的人力资源缺乏问题,事实上与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积累不足有直接关系。
本书虽然重点关注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但事实上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积累对中小企业竞争优势获取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同样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企业外部社会资本与内部社会资本是相互补充、彼此增强的,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是外部社会资本的基础和保障;企业外部社会资本是内部社会资本的延伸和拓展。一方面,企业通过外部社会资本所获取的信息和资源,必须通过内部社会资本的支持和配合,才能真正实现有效利用(王凤彬等,2008);另一方面,企业内部社会资本的积累,还能够有效地提升企业外部社会资本积累的意识、能力和效果。因此,我国中小企业在积累外部社会资本的同时,还必须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学习型组织构建、管理制度变革等多种途径和手段,不断强化企业组织内部的沟通和合作机制,促进组织内部成员的良性互动,有效培育和积累企业内部社会资本。我国中小企业唯有保持企业内外部社会资本的平衡发展,才能最大限度地提高外部资源的获取、整合和转化能力,不断培育竞争优势并实现可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