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农村畜禽养殖的污染特征

农村畜禽养殖的污染特征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一、农村畜禽养殖的污染特征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畜禽种类繁多,主要畜禽有猪、牛、羊、马、驴、骡、骆驼等七种和鸡、鸭、鹅、兔等四种。当前畜禽养殖的主要污染特征有:1.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畜禽粪便污染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各地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工厂污染的新的大型“污染源”。因此,畜粪在当今农村已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

一、农村畜禽养殖的污染特征

我国是传统的农业国,畜禽种类繁多,主要畜禽有猪、牛、羊、马、驴、骡、骆驼等七种和鸡、鸭、鹅、兔等四种。畜禽每天生产的粪便量随其种类、体型大小、饲料以及环境的温度和湿度而改变。若按新鲜粪尿计,猪平均每头一昼夜产粪2公斤,尿3公斤,每头每年产生粪尿约1830公斤;羊平均每只一昼夜产粪1.5公斤,尿0.75公斤,每只每年产生粪尿约821.5公斤;牛平均每头一昼夜产粪20公斤,尿10公斤,每头每年产生粪尿约10950公斤;马平均每匹每年产生尿粪约7300公斤,驴、骡、骆驼与马类似。对于家禽,鸡和兔平均每只每昼夜产粪0.05公斤,每只每年产粪约18.25公斤,鸭和鹅,平均每只一昼夜产粪0.15公斤,每只每年产粪约54.75公斤。有资料表明,1988年我国畜禽粪便产量为18.8亿吨,是当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3.4倍。1995年我国畜禽粪便产量为24.9亿吨,是当年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3.9倍。2000年我国畜禽粪便产量更是高达36.4亿吨,为同期工业固体废弃物总量的3.8倍。

当前畜禽养殖的主要污染特征有:1.畜禽养殖业从分散的农户养殖转向集约化、工厂化养殖,畜禽粪便污染量大幅度增加的同时,各地出现了许多类似于工厂污染的新的大型“污染源”。2.畜禽养殖业由农区向城市、城镇周边转移,从人口稀少的农村向人口稠密的城郊地区发展。3.畜禽养殖业经营方式日益趋于多样化,“公司+农户”的新经营模式正在被越来越多的地方采纳,畜禽粪便污染在许多地区以“面源”的形式出现,污染呈现了“面上开花”的现象。4.畜禽养殖业集约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专业化特征越来越明显,最终导致了养殖业与种植业的分离。从事养殖的不种地,粪便不能当做肥料;从事种地的不养殖,农田施化肥、畜禽粪便用作农田肥料的比重大幅度下降。畜禽粪便被乱堆乱排的现象越来越普遍。畜禽养殖的污染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污染空气。畜禽养殖业对大气的污染主要来自粪便中有机物厌氧分解所产生的恶臭、有害气体及携带病原微生物的粉尘。除引起不快、产生厌恶感外,恶臭的大部分成分对人和动物有刺激性和毒性,长时间吸入会改变神经内分泌功能,降低代谢机能和免疫功能,影响人的健康,并使畜禽生产力下降,发病率和死亡率升高。在一定条件下,畜禽舍内的微生物通过空气气流弥散,与水、尘埃相结合悬浮在空气中,形成微生物气溶胶,这些带有病原微生物的气溶胶可随风飘到很远的地方,加快疾病的传播,危害人和动物的健康。

2.水质的污染。畜禽养殖场废物含有大量有机物、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和重金属等,未经处理排入水体,是引起水体富营养化重要因子“磷”的来源之一,造成水质不断恶化,水体严重富营养化。一旦排入河流、地下水,则造成地下水、下游水源污染,有毒成分增多、超标,直接危害人类健康,影响鱼虾的生长,甚至死亡,对农作物造成毒害,导致减产,这些污水渗透到哪里就污染到哪里。

3.土壤的污染。畜禽粪便是很好的农田肥料,经腐熟后施用可满足作物对氮、磷、钾的需求,既可减少化肥用量,又能消纳粪便。但规模化畜禽养殖场密集分布地区,产生的粪便大大超过本地农田的消纳容量,由于粪便中养分氮、磷的平均比例为(4∶1),低于作物吸收的氮、磷比例(8∶1),如果根据作物氮的需求施肥,就会造成磷的过量。长期施用将会造成土壤中磷盈余并积聚在土壤表层,使土壤的组成和性状发生改变,破坏其原有的基本功能,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未经处理的畜禽粪尿中含有大量的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及虫卵,可在土壤中生存和繁殖,扩大传染源,一些人兽共患病的病原微生物,能在土壤中保持致病力数年甚至数十年之久,如炭疽杆菌芽孢在污染土壤中保持20~30年仍有致病力。

畜禽对环境的影响主要是在畜禽饲养与加工过程中,大量排泄物和废弃物是由于处置不当或处置不及时而进入环境所造成的。畜禽废弃物进入环境产生污染的主要途径:一是废弃物在储存和运输堆积过程中,由于雨水的冲刷和淋洗作用导致营养物质的流失;二是畜禽废弃物堆放和处置过程中不稳定物质的挥发;三是畜禽生产加工过程中废水、废气或固体废弃物(粪便、死尸和绒毛等)的直接排放,会对水源、土壤和空气等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

养殖污染类型主要包括以下三类:养殖排泄物的污染、养殖场废物的污染及养殖药残污染,而其中畜禽粪便是主要污染。

(一)养殖排泄物的污染

养殖排泄物的污染主要包括从畜禽身体内部排出的废气、粪便及其分解产生畜禽粪便,约为19亿吨,是我国生产固体废弃物总量的2.4倍,江西、湖南和河南等地已经超过了4倍。中国畜禽粪便的总体负荷警报值已经达到0.49,北京、上海、山东、河南、湖南和广东等地的粪便产生量的负荷警报值已超过0.49,达到较严重的环境压力水平。

畜禽粪便过去是农家之宝,是土壤有机肥的主要来源,但近几年来,随着商品化生产的发展,养殖业相应集中,产生的粪便量增加。另一方面,由于劳力和卫生条件限制,尤其是新一代农民不愿使用粪肥。因此,畜粪在当今农村已成为一种新的污染源。畜禽粪便在兼气条件下会产生大量恶臭成分,如硫化氢、醇类、酚类、醛类、酮类、氨、酰胺类、胺类、吲哚和对氮苯等,在粪尿干燥时,进行好气分解则这些成分显著减少。畜禽粪便中各种有机物、氮、磷及病原性微生物和病毒,以及生化耗氧量、化学耗氧量、固体浮游物等,对环境污染均有严重影响。

由于粪便中含水量很高,水分自然渗入堆放场地的土壤,使土壤的透气性下降。渗入土壤中的粪尿生成恶臭气体,释放于空气中。粪便中部分水自然流到低洼处或臭水塘,或经雨水冲刷排入河流。污水中所含的大量腐败物会使水体沼泽化,从而使水生植物大量繁殖,水色变深变黑,出现臭味,水体底泥不断增加。自然堆放的家畜禽粪便除使堆放场所空气恶臭以外,还会成为蚊蝇孳生的重要场所。据有关资料显示,牧场污水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病原体。1毫升牧场污水中含有33万个大肠杆菌、69万个肠球菌,1750个产气莱膜杆菌、伤寒、鼻疽、野兔热、布氏杆菌等致病菌。尿是一些水溶性的简单物质,所以畜禽粪便的一个明显特点是在环境中易于分解,参与物质循环,再生成新的物质。而病菌在粪便内存活期一般较长,成为疾病的传染源。具体地说,畜禽粪便造成的污染大致可分为以下四类:大气污染、水体污染、土壤污染和生物污染。

(二)养殖场废物的污染

随意丢弃污染畜禽场中的洗刷工具、进行场地消毒和随意丢弃畜饮用后的污水、死的畜禽、孵化残余物以及屠宰场的废物,随意排放污水、废气等,造成臭气弥漫在养殖场周围,污水四溢,大量蚊蝇滋生和各种有害疾病的产生,对周围居民的健康造成极大危害,畜禽发病率和死亡率也大大提升。

(三)养殖药残的污染

现在较难控制和检测畜禽饲料的质量,尤其是南方,粮食发霉后常用于喂养畜禽;一些地区的农产品受环境和水源的污染,因此许多有害物质会残留在肉、奶、蛋中。此外,养殖户对畜禽进行疫苗免疫和使用抗菌素来预防传染病,而所用药品的残留可能会存在于畜禽体组织内,人类通过食用肉、奶、蛋摄入体内,从而对人体健康造成危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