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畜牧场所的选择和规划
畜牧场是集中饲养家畜和组织畜牧生产的场所,是家畜的重要外界环境条件之一。为了有效地组织畜牧场的生产,必须根据农、林、牧全面发展、相互结合,节约耕地、有利于家畜健康和提高生产力的原则,进行综合规划,在规划土地范围内正确选定场地,并在其上按最佳的生产联系和卫生要求等配置有关建筑物。这对于合理利用自然和社会经济条件、最有效地进行畜牧业生产、保证良好的兽医卫生条件:合理利用土地以及促进生态平衡均有重要的意义。
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畜牧场的经营逐渐向高效能的集约化方向发展,并逐步走向现代化。因此,对畜牧场的设置要求就更加严格,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良好的畜牧场环境条件应该是:
①保证场区具有较好的小气候条件,有利于畜舍内空气环境的控制。
②便于各项卫生防疫制度及措施的执行。
③便于组织生产,提高各种设备的利用率和工作人员的劳动生产率。
因此,畜牧场的设置,要从场址选择、场内规划布局、场区卫生防疫设施等方面进行考虑,尽量做到完善合理。
(一)畜牧场场址的选择
选择畜牧场的场址时,应根据畜牧场的经营方式(单一经营或综合经营)、生产特点(种畜场或商品场)、饲养管理方式(舍饲或放牧)以及生产集约化程度等基本特点,对地势、地形、土质、水源以及居民点的配置、交通、电力、物资供应等条件进行全面的考虑。
1.地势、地形
畜牧场应当地势高燥,至少高出当地历史洪水的水线以上。其地下水位应在2米以下。这样的地势,可以避免雨季洪水的威胁和减少因土壤毛细管水上升而造成的地面潮湿。低洼潮湿的场地,有利于病原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存,也影响建筑物的使用寿命。选取的畜牧场要远离沼泽地,因为沼泽地区常是家畜体内外寄生虫和蚊虻生存聚集的场所。
地势要向阳且避风,以保持场区小气候温热状况能够相对稳定,减少风雪侵袭,特别是避开西北方向的山口和长形谷地。
局部空气涡流现象,常由于地势、地形条件所引起。这种情况,会造成场区空气呆滞,因而常出现空气污浊、潮湿、阴冷或闷热等现象。这类地形不宜作畜牧场场址之用。
畜牧场的地面要平坦但要有一定坡度,以便排水。以1%到3%的坡度较为理想,最大不得超过25%。坡度过大,建筑施工不便,也会因雨水长年冲刷而使场区坎坷不平。地形要开阔整齐,以便于各个环节之间不会有更长的生产线,边角不要过于太多,可以减少场区防护设施的投资。
场区的面积要根据家畜的种类,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和饲料供应情况(自给或国家调拨)等因素确定。此外,还应根据发展,留有余地。必要时,还应考虑职工生活福利区所需面积。
在确定畜牧场生产区的面积时可参照下列数据:
每头乳牛(100~400头牛场) 160~180平方米
每头繁殖母猪(同时饲养肥育猪) 280平方米
每头肥育猪(商品猪场) 25~30平方米
每只绵羊 15~20平方米
家禽场10000只 4~5公顷
20000只 7~8公顷
30000只 10~12公顷
建筑物在场地上占用的面积,视该场的经营方向和任务而定,一般约为场地总面积的10~12%。种禽场由于运动场占用面积较大,可按18~20%计算。
畜牧场场地应充分利用自然地形地物,如利用原有林带树木、山岭、河川、沟谷等作为场界的天然屏障。对较大型的城郊养畜场,应特别注意远离污染源(如化工厂、造纸厂、制革厂和屠宰场等),也要尽可能把养畜场设在较开阔地形的中央,以有利于对环境的防护和减少对周围的污染。
2.土质
畜牧场场地的土壤情况对家畜影响很大。土壤透气透水性、吸湿性,毛细管特性、抗压性以及土壤中的化学成分等,都可直接、间接影响场区的空气、水质和植被的化学成分及生长状态,也可影响土壤的净化作用。
透气透水性不良、吸湿性大的土壤,当受粪屎等有机物污染以后,往往在厌氧条件下进行分解,产生氨、硫化氢等毒害气体,使场区空气受到污染。这些污染物及其厌氧分解的产物,还易于通过土壤孔隙或毛细管而被带到浅层地下水中,或被降雨冲集的地面水源里,从而使水源受到污染。
潮湿的土壤是微生物得以生存的条件,也是病原微生物、寄生虫卵以及蝇蛆等存活和孳生的良好场所。潮湿的土壤可使场区和畜舍内空气湿度过高。此外,吸湿性强、含水量大的土壤,因抗压性低,常使建筑物的基础变形,从而缩短建筑物的使用年限。
土壤的化学成分可通过水和植物进入畜体。土壤中某些元素缺乏或较多,能使家畜发生某些化学性的地方病。
适合建立畜牧场的土壤,应该是透气透水性强、毛细管作用弱、吸湿性和导热性小、质地均匀、抗压性强的土壤。现对几种典型土壤加以评价,以供选择牧场场址时参考。
①沙土类。颗粒较大,粒间孔隙大,透气透水性强,吸湿性小,毛细管作用弱,所以易于干燥和有利于有机物分解。它的导热性大,热容量小,易增温,也易降温,昼夜温差明显,这种特性对家畜是不利的。
②黏土类。颗粒细,粒间孔隙也极小,透气透水性弱,吸湿性强,容水量大,毛细管作用明显,故易变潮湿、泥泞,当长时期积水时,也易沼泽化。在其上修建畜舍,舍内容易潮湿,也易于孳生蚊蝇。这种土壤的自净能力也差。由于其容水量大,在寒冷地区冬天结冻时,其体积膨胀变形,导致建筑物基础损坏。有的黏土含碳酸盐较多,受潮后碳酸盐即被溶解,造成地质软化,使建筑物下沉或倾斜。
③砂壤土类。这类土壤由于砂粒和粘粒的比例比较适宜,兼具砂土和黏土的优点。它既有一定数量的大孔隙,又有多量的毛细管孔隙,所以透气透水性良好,持水性小,因而雨后也不会泥泞,易于保持适当的干燥,可防止病原菌、寄生虫卵、蚊蝇等生存和繁殖。同时,由于透气性好,有利于土壤本身的自净。这种土壤的导热性小、热容量较大,土温比较稳定。
故对家畜的健康、卫生防疫、绿化种植等都比较适宜。又由于其抗压性较好,膨胀性小,也适于做畜舍建筑地基。总之,从家畜牧场的场地以选择在砂壤土类地区较为理想。
3.水源
在畜牧场的生产过程中,家畜的饮用,饲料清洗与调剂,畜舍和用具的洗涤,畜体的洗刷等,都需使用大量的水。所以,可靠的水源是建立一个畜牧场保证。水源应符合下列要求:
(1)充足的水量,能满足场内的人、畜饮用和其它生产、生活用水。并应考虑防火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2)良好的水质。最为理想的水质是不经处理即能符合饮用。
(3)便于取用,投资少,技术简单。
畜牧场采用的水源归纳起来可分三大类,但因来源、环境条件和存在形式不同,又有其各自的特点。
(1)地面水主要由降水或地下泉水汇集而成,其水质及水量受自然条件的影响机会较多,易受污染,特别是容易受到生活污水及工业废水的污染,常常因此引起流行疾病或慢性中毒。一般地面水来源广,水量足,自净能力强,是较广泛使用的水源。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尽量选用水量大的,流动的地面水作为水源。地面水一般应进行净化和消毒处理才能供饮用。
(2)地下水在渗透过程中大部分杂质被滤除(地面水和降水经过地层的渗滤贮积而成),又由于是属于封闭性水源,受较少污染,故较洁净。深层地下水是最好的水源,由于几乎不存在有机污染的可能,并且水量水质都比较稳定。但是地下水往往受地质化学成分的影响而含有某些矿物质成分,且硬度比较大,有时也会含有某些矿物性毒物,引起地方性疾病。当选用地下水时,应注意到这些问题。
(3)降水,是天然的蒸馏水,以雨、雪等形式降落在地面而成。当其在大气中凝集和降落时,吸收了空气中各种杂质和可溶性气体,因而受到污染。降水收集不易、贮存困难、水量难以保证,故一般不宜作为畜牧场的水源。
4.社会联系
社会联系是指畜牧场与周围社会的关系,如与居民区的关系,交通运输和电力供应等。
畜牧场的设置要与居民点之间的距离保持在200米到300米以上,鸡场、兔场和羊场等应保持500米以上。但为了防疫卫生,畜牧场与主要公路的距离至少要在100米到300米以上(如设有围墙时可缩小到50米)。畜牧场要修建专用道路与主要公路相连,畜牧场通向放牧场及水源的道路不应与主要交通线交叉。
选择场址时,还应重视供电条件,特别是集约化程度较高的畜牧场,必须具备可靠的电力供应。因此,为了保证生产的正常进行,减少供电投资,应靠近输电线路,以尽量缩短线路架设距离。
(二)畜牧场场地规划与建筑物布局
在所选定的场地上进行分区规划与确定各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是建立良好的牧场环境和组织高效率生产的基础工作和可靠保证。
1.畜牧场的分区规划
畜牧场通常分三个功能区:即生产区、管理区和病畜管理区。
这样配置,为了防止畜牧场产生的臭味、噪声及粪便和污水,不会因此污染居民生活环境以及因病畜出现而使疫病蔓延,同时也为防止无关人员乱串而影响家畜卫生防疫工作。因此,除应在地势、风向上加以考虑外,还必须保证生产区与生活、管理区保持200米到300米距离(羊场、禽场500米),生产区与病畜管理区保持300米距离,并应防止生活区、管理区的生活污水和地面径流流入生产区。
(1)管理区。畜牧场的经营管理活动与社会经常发生极密切的联系。因此,在规划时,这个区位置的确定,应有效利用原有的道路和输电线路,充分考虑饲料和其它生产资料的供应、产品的销售以及与居民点的联系。将管理区设在附近的交通干线、输电线保持最近的距离。
畜牧场的供产销运输与社会联系频繁,造成疫病传播的危险性极大,故场外运输应严格与场内运输分开。负责场外运输的车辆(包括马匹)严禁进入生产区,其车棚、车库应设在管理区。同理,除饲料库以外,其它仓库也应设在管理区。
管理区与生产区应加以隔离。外来人员只能在管理区活动,不得进入生产区,故对此应通过规划布局以及采取相应的措施加以保证。
(2)生产区。畜牧场的核心是生产区。随着畜牧生产逐步向集约化发展,畜牧业经营也逐步由综合经营向单一性经营和专门化生产发展,即由过去一个畜牧场兼营几种家畜逐渐转变为经营一种家畜,甚至只养一个阶段。比如,种猪场只养种猪和断奶前的仔猪;商品猪场只养45到100公斤重的肥猪等。这种单一经营和专门化生产,由于家畜单一,故对饲料、畜舍以及设备的要求也比较单一,管理比较简单,技术要求比较一致、对生产过程也易于实现机械化。在这种情况下,生产区的规划与布局也比较简单。规模较大时,也便于分阶段、分区、按单元施工。但无论如何,必须按规划原则办事,不能无计划盲目建设。
如果牧场规模小,饲养多种家畜,实行综合经营时,由于各种家畜对饲料、畜舍,设备的要求不同,饲养管理的特点与要求也不同,故在同一个生产区内必须进一步划分布局,不能混杂交错配置。
由于各种家畜具有不同的习性与特点,从而决定了不同的饲养管理要求,故在进行生产区的规划时,必须有所侧重。比如,牛、羊场需要大量干草,也适于放牧饲养,故这类畜牧场生产区的配置除考虑其它因素和原则外,还必须考虑与放牧地、打草场及青饲料地的联系。亦即应与放牧地、草场保持较近的距离,方便交通(牧道与运输道)。
表3-11 各种家畜放牧驱赶距离(饮水半径)
放牧季节,也可在牧地设家畜野营舍。
此外,为减轻运输负荷,青饲料地宜配置在生产区四周。又如,水禽则应与江、河、湖、塘保持最近的距离与方便的联系。为保证防疫安全,在同一个畜牧场里,应将种畜(包括繁殖群)、幼畜与生产群(商品群)家畜分开,设在不同地段,分区饲养管理。种畜群,幼畜群应设在防疫比较安全的地段。
不同畜群间,彼此应有较大的卫生间距,在国外,有些场可达200米之远。
饲料的供应、贮存、加工调制是畜牧场的重要生产环节,与之有关的建筑物是生产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位置的确定,必须同时兼顾饲料由场外运入与再由其中运到育舍进行分发这两个环节。要求既便于饲料从场外运入,又不需外面车辆进入生产区内,同时又要与畜舍保持最短又最方便的联系。
与饲料有关的建筑物,原则上应配置在地势较高处,并应保证兽医卫生安全。
畜牧场对干草与垫草的需要量很大,其堆放位置的确定应遵守上述一般原则外,由于其在防火方面的不安全性,必须设在生产区的下风向,并与其它建筑物保持60米的防火间距。如设置可靠的防火林带,这个距离可适当缩短。但乳牛实行散养时,可不受此限制。
家禽粪尿及其它废弃物的堆放、处理和利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因此,贮粪场的设置既应考虑便于由畜舍运出,又应便于运到田间施用,同时应保证在堆放期间不致造成对环境的污染和蝇、虻等孳生。
国外大量集中饲养家畜的畜牧场(大型工厂化养畜场)因粪尿等畜产废弃物处理不当,造成环境污染—畜产公害的教训,应引以为戒。
(3)病畜管理区。病畜管理区指的是兽医诊疗室,病畜隔离舍等,病畜隔离舍应尽可能与外界隔绝,隔离区四周应有天然的或人工的隔离屏障(如界沟,围墙,栅栏或浓密的乔灌术混合林等),设单独的通路与出入口。处理病死家畜的尸坑或焚尸炉等设施,应距畜舍300到500米,隔离更应严密。
此外,病畜管理区的污水与废弃物应严格控制,防止疫病蔓延和对环境的污染。
2.畜牧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
在已确定的功能分区内,建筑物布局合理与否,对场区环境状况、卫生防疫条件、生产组织、劳动生产率及基建投资等都有直接影响。
为了搞好畜牧场建筑物的合理布局,须先根据所规定的任务与要求,(养哪种家畜、养多少,产品产量),确定饲养管理方式、集约化程度和机械化水平、饲料需要量和饲料供应情况(饲料自产、购入与加工调制等),然后进一步确定各种建筑物的形式、种类、面积和数量。在此基础上综合考虑场地的各种因素,制订最好的布局方案。
任何畜牧场的规划布局只能根据现场具体条件,遵循基本原则,因地制宜制订,不应当生搬硬套现成的模式。
(1)根据生产环节确定建筑物之间的最佳生产联系
畜牧业生产过程大致包括以下几个环节:
①种畜的饲养管理与繁殖。
②幼畜的培育。
③商品畜(生产群)的饲养管理。
④饲料的运进、贮存、加工、调制与分发。
⑤畜舍清扫、粪尿的清除及运走、堆贮。
⑥产品的加工、保存、运送。
⑦疫病的防治。
畜牧场建筑物的布局必须按彼此间的功能联系统筹安排,否则将影响生产的顺利进行,甚至造成无法克服的后果。
(2)遵守兽医卫生和防火安全的规定
根据畜牧场建筑物的防火能力,一般规定防火间距为30米。此外,各种牧场建筑物的卫生间距规定为:同一种家畜的畜舍为30米,不同种畜舍为50米。如采取有效的防火与防疫措施,这个距离可适当缩小,但以不妨碍采光与通风为前提。
此外,还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①兽医卫生方面不安全的建筑物应位于地势低处及下风向,并应远离畜舍、人畜通道、露天水源与饲料库。
②在防火方面不安全的建筑物应位于其它建筑物的下风处,并保持一定距离。
③应保证运料道、牧道与除粪道不交叉。
④应合理利用地形地势与主风方向来确定建筑物布局,以保证居民环境不受污染和畜群防疫安全。
(3)为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劳动效率创建条件。
凡属功能相同的建筑物,如饲料库、饲料加工调制间等,应尽量靠近或集中在一个或几个建筑物内进行,并应靠近消费饲料最多的畜舍,以便于组成流水作业线和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此外,供水、供电、供热建筑设施也应设在生产区中心,道路应取直线铺设,以缩短地上、地下管线和交通运输线。
畜舍应平行整齐排列,如在四栋以内时,宜呈一行排列;超过四栋时,呈两行排列配置。两行畜舍端墙之间应有15米的距离(鸡舍之间应加大)。如畜舍呈一行排列,需饲料最多的畜舍应集中在中央,并靠近饲料调制间;如呈两行配置时,则应设在每行的第一栋。这样的配置既可保证最短的运输线路,也可保证一致的采光,并有利于通风。
在确定畜牧场建筑物布局时,还必须考虑以后的发展,并为逐步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创造条件。
一个畜牧场为实现生产过程机械化,主要抓以下几个环节:
①饲料、饲养系统包括饲料的加工、调制、分发三个部分。这三部分应按流水作业线布置,把它放在中心位置。各部分的机械化指的是饲料的粉碎、计量、混合、调制、分发及余料回收等。
②供水系统包括提水、贮水、送水、自动饮水器等。
③除粪、排水系统包括由舍内清除粪尿,由粪沟中清除粪尿、排出或运走。
④舍内小气候控制,如人工照明、温湿度调节、机械通风、集中供暖或防暑降温等。
⑤场内外运输。
⑥产品收集处理及初步加工。
生产过程实现机械化,一方面,要求有关建筑物适当集中配置、有关生产环节保持最紧凑的联系和供电、供水,运输保持最短的距离,而另一方面,也要求机械和机械作业不妨碍家畜的行为习性与正常生理活动、不恶化畜舍环境,更不致降低畜牧业生产的经济效益。
(4)合理利用地形地势、主风与光照
合理利用地形地势、主风与光照,可建立良好的牧场环境,有利生产,反之则会招致不良后果。
①地形地势。充分利用坡地,不仅可不占或少占耕地,而且有利于排水,保持场内及畜舍内干燥。但一般应设在向阳坡。在坡地上施工,为便于施工以及在建成后有利于饲养管理,较长的畜舍及其它建筑物,其长轴应与等高线平行。但综合考虑采光与通风,建筑物的长轴也可与等高线适当错开一定角度,这样的配置也有利于大雨时防止泾流灌入舍内。建筑物两墙之位差以不超过1.0%~1.5%为宜。此外,在坡地上建场必须解决好排水问题。
利用坡地也有利于组织自流供水、自流送料(如采用稀料喂猪时),并可保证运输时重载顺坡下滑,以减轻劳动强度,提高运输效率。
地形如有起伏,在寒冷地区可利用局部隆起的高地挡风,而在炎热地区则宜选择开阔地带以利通风。
②主风。在寒冷地区为防止寒风侵袭及将雪吹入敞圈、棚舍,除应充分利用有利地形挡风及避开风口外,还应使畜舍的迎风面尽量减小,即应使畜舍的一个角或半开放舍有墙的一侧对着主风向。在主风向设防风林带和挡风障、挡风墙,也可起到良好的挡风防寒作用。
在炎热地区充分利用主风,合理地确定畜舍的布局,对加强畜舍及场区通风降温也有重要意义。
③光照。由于我国处在北纬20°到50°之间,太阳高度角冬季小、夏季大,故畜舍采取南向(即畜舍长轴与纬度平行),冬季有利阳光射入舍内,提高舍温,而夏季可防止强烈的太阳照射,引起舍内温度增高。东西向畜舍则冬季不利保温,夏季强烈夕晒,对家畜极为不利。故在全国各地均以南向配置为好。
同时考虑地形、主风以及其它条件,南向畜舍允许根据当地情况向东或向西偏转15°配置。南方地区从防暑考虑,以向东偏转为好。
(三)家畜运动场与场内道路的设置
1.家畜运动场的设置
家畜每日定时到舍外运动,能使其全身受到外界气候因素的刺激和锻炼,促进机体各种生理过程的进行,增强体质、提高家畜的抗病力。舍外运动能改善种公畜的精液品质、提高母畜的受胎率和促进胎儿的正常发育、减少难产。因此,有必要给家畜设置舍外运动场。
舍外运动场应选择在背风向阳的地方,一般是利用畜舍间距,也可在畜舍两侧分别设置。如受地形限制,也可设在场内比较开阔的地方。
运动场要平坦,稍有坡度,以便排水和保持干燥,四周应设置围栏或墙,其高度为:马是1.6米;牛是1.2米;羊是1.1米;猪是1.1米;鸡是1.8米。各种公畜运动场的围栏高度可再增加20~30厘米。也可利用电围栏。
在运动场的一侧(一般在西侧及南侧)应设置遮阴棚或种植树木,以减少夏季烈日曝晒。运动场围栏外侧应设排水沟。
运动场的面积,应能保证家畜自由活动,又要节约用地,一般按每头家畜所占舍内平均面积的3~5倍计算,而种鸡则按鸡舍面积的2~3倍计算。
每头家畜的舍外运动场面积参考数据(米)如下:
成乳牛 20
带仔母猪 12~15
2—8月龄仔猪 4~7
羊 4
青年牛 15
种公猪 30
肥育猪 5
在封闭式畜舍内饲养肥猪,肉鸡和笼养的蛋鸡,由于人工控制小气候和饲养期较短,所以一般不强调运动,不设运动场。
2.场内道路的设置
场内道路设置不仅关系场内运输,也具有卫生意义。要求道路直而线路短,保证牧场各生产环节最方便的联系。
主干道路因与场外运输线路连接,其宽度应能保证顺利错车,约为5.5~6.5米。支干道与畜舍、饲料库、产品库、兽医建筑物、贮粪场等连接,宽度一般为2~3.5米。在卫生上要求运送饲料、畜产品的道路不与运送厩粪的道路通用或交叉。兽医建筑物须有单独的道路,不与其它道路通用或交叉。
路面要求坚实,排水良好(有一定弧度)。道路的设置应不妨碍场内排水。道路两侧也应有排水沟,并应植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