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农用塑料残膜的污染对环境的影响
农膜覆盖栽培技术是一项农业现代化技术,采用这种技术可以增温、保湿,从而达到增产、丰收的目的。但是,农膜残留对农业生态有危害,留在土壤中的残膜会造成耕地污染。更为严重的是长期堆积的残膜有可能完全破坏土地资源的生产潜力,使大片农田变为荒漠,以致影响农业的持续发展。因此,治理农膜污染,保护农田生态环境是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1.农田农用薄膜残留状况
(1)农用薄膜及其应用现状
农膜技术的采用,对我国农业耕作制度的改革、种植结构的调整和高产、高效、优质农业的发展产生了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对增加农民收入、脱贫致富做出了重大贡献,很受农民欢迎。近十年来,国内各种农用膜生产及应用发展迅速,已成为合理利用有限国土资源、提高耕地利用率和产量的有效手段。据统计,1980年全国地膜覆盖面积仅0.17万公顷,到1990年已达313万公顷,1992年达467万公顷;1990年棚膜覆盖面积为15万公顷,比1980年翻了一番,1992年又增加到20万公顷。农用膜的使用获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但是,从农膜的生产和使用以来,逐步暴露出一些环境污染问题,其中最严重的是残膜污染。农用塑料地膜是一种高分子的碳氢化合物,在自然环境条件下难以降解。而生产上应用的主要是0.012毫米以下的超薄地膜,这样的地膜成本低,农民愿意使用。但是超薄地膜强度低,易破碎,难回收;随着地膜栽培年限的延长,耕地土壤中的残膜量不断增加。土壤中的残存地膜降低了土壤渗透性能,减少了土壤的含水量,削弱了耕地的抗旱能力,并通过影响作物根系的生长发育对作物生长产生影响,导致作物减产。
(2)残膜污染状况
残膜是由农膜老化、破碎和回收不净而在农田中的残留,被农民称之为“白灾”。据农业部调查,目前我国残膜量一般在60~90公斤/公顷,最高可达到165公斤/公顷。地膜残留量随使用年限而增加。据黑龙江、辽宁、北京、天津等省市的10多个地县调查,我国使用的农膜,每年每公顷为150公斤,残膜1年为64.5~105.6公斤/公顷,2年为129公斤/公顷,3年为187.5~201公斤/公顷。北京市蔬菜、花生地农膜残留量为45~58.5公斤/公顷,残留率为40%~70%;河南省郑州、开封等地区花生地耕层土壤农膜残留量平均为66公斤/公顷,最高可达135公斤/公顷,严重地影响了花生的生长发育,造成花生减产,在某些多年连续使用地膜的农田中甚至频频发生死苗现象。
2.农膜污染原因:
(1)农膜质量较差
国际上塑料地膜厚度通常不小于0.012毫米,我国国家标准规定塑料地膜的厚度不应小于0.008毫米,但是,目前一些生产企业为满足农民降低农业投入成本的要求,在生产中降低塑料地膜的厚度,因此,市面上有不少塑料地膜的厚度只有0.005毫米,甚至更薄。这种超薄塑料地膜强度低,易破碎,在使用后难于捡拾回收。
(2)残膜环境管理问题
第一、残膜清除率不高。残膜清除率低除存在农膜质量问题外,更多的是人为的因素。由于残膜收购价格太低,农民的积极性不够,长远观念差,人们只注意清理大张的,地表的残膜,而忽视了小块的,不翻挖土里的。其次,清膜方式只是采用清除率较低的人工方法,而很少采用先进的机械设备。再者,一些地区由于劳动力紧张,在植物收获后也不进行捡拾,使残留地膜在土壤中不断积累。有的地方虽然也进行捡拾清除,但是,捡回的塑料地膜因为没有较好的处理方法,或是在田边地头堆放,不再管理,或是就地焚烧,前者造成随风飞扬的景观污染,后者造成大气污染。
第二、法规体系尚不健全。日本法律已有明文规定,使用何种农膜,农作物收割后不准有残膜,违者罚款,同时日本也积极开展回收业务,使残膜得以回收再利用。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农膜环境方面的法规及农膜土壤残留标准,土壤残膜污染仍然处于放任自流的状态,没有得到高度重视。
(3)污染面较大,污染量增加
我国每年农膜产量达百万吨,且以每年10%的速度逐年增加。使用面积也随着农膜产量的增加大幅度扩展,所有覆膜土壤都有残膜。据统计,我国每年农膜残留量高达35万吨,残膜率为42%,也就是说,有近一半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这对土壤环境存在极大的隐患
土壤残膜总量的影响因素有以下几方面:①覆膜年限。土壤中农膜的残留量,与连续覆盖年限成正比例关系,随间隔时间增加而减少。②覆盖地形。覆盖地形的差异也会导致残膜量的不同,其中高畦覆膜残膜量最低。③整地时间。因为春季有的冻土层还未完全融化,土壤与残膜紧密结合,残膜不易被清除,因此春季整地量明显高于秋季整地。④整地方式。由于人工翻地精细,大块残膜不易破碎,便于清除。因此在同等的清膜方式下,机械耕地残膜量最高,犁翻地次之,人工翻地农膜残留量最少。⑤土壤耕层。残膜主要分布在土壤表层,随着土壤耕层深度的增加,残膜量逐渐减少。研究表明,0~10厘米的耕层土壤中,其残膜量占总量的71.8%,而10~20厘米和20~30厘米土壤分别只占22%和6.2%。⑥土壤类型。在同等覆盖条件下,沙土中的残膜量比黏土中少。
3.土壤残膜危害
土壤中残膜具有的危害包括:①毒害作用。对于作物种子萌芽和种子幼苗生长有损害作用。②影响土壤容重、含水量、空隙度。聚烯烃类薄膜在土壤中抗机械破碎性强,妨碍气、热、水和肥料的流动和转化,使土壤物理性能变差,养分运输困难。③耕性变差。大量的农膜残留在土壤中不利于土壤的耕翻,不利于作物根系的伸展。④减产。据田间大量调查试验表明,作物减产幅度随农膜使用年限和残留量的增加而增大,一般情况下,小麦减产7%~20%,玉米15%~20%,大豆5%~10%,蔬菜作物5%~40%。生育期长的蔬菜减产幅度大于生育期短的品种。此外,残膜被丢弃于地埂天头,积存于排泄渠道,散落于湖泊水体或乱挂在树梢,成为“白色污染”的重要标志,影响田间作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