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贫困的类别

贫困的类别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贫困的类别贫困在现实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为了尽可能地全面地描述贫困,人们根据贫困的程度、贫困的持续时间、贫困的地域分布等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贫困进行了归类。城市贫困主要涉及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三无人员”已经不是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部分。

三、贫困的类别

贫困在现实中有多种多样的表现形式,为了尽可能地全面地描述贫困,人们根据贫困的程度、贫困的持续时间、贫困的地域分布等标准,从不同的角度对贫困进行了归类。

(一)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

根据贫困的程度不同,可以将贫困区分为绝对贫困和相对贫困。

绝对贫困又叫生存贫困。是指在一定的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下,个人和家庭依靠其劳动所得和其他合法收入不能维持其基本的生存需要,这样的个人或家庭就称之为贫困人口或贫困户。从生产角度看,绝对贫困人口缺乏再生产的物质条件,难以维持自身的简单再生产,生产者只能进行萎缩再生产;从消费角度看,绝对贫困人口无法得到满足衣、食、住等人类生活基本需要的最低条件,也即人们常说的“食不果腹,衣不遮体,住不避风寒”的状况。

相对贫困是指已解决温饱问题但生活水平远远低于社会平均水平的生活状况,相对贫困主要是由于各个社会阶层之间和各阶层内部个体之间的收入差异所致。国际上通常把人口的一定比例确定为生活在相对贫困之中。例如,有些国家把低于平均收入40%的人口归于相对贫困组别;世界银行把收入少于平均收入1/3的社会成员视为相对贫困人口。

(二)城市贫困与农村贫困

根据发生地域的不同,贫困可以区分为城市贫困和农村贫困。

城市贫困主要涉及城市中的低收入群体。我国计划经济体制下就业、分配和社会保障等政策的国家主义虽然不利于促进竞争和经济的发展,但是在缓解城市贫困方面有着非常明显的作用,城市贫困问题并不明显,城市贫困人口主要是指无劳动能力、无收入来源、无法定义务赡养人或抚养人的“三无人员”,其致贫原因主要是个人或家庭因素。[2]改革开放以来,经济体制转轨、市场经济发展和社会结构的调整,我国城市贫困人口的构成发生了明显的变化,“三无人员”已经不是城市贫困人口的主体部分。根据民政部对最低生活保障对象的调查和有关城市贫困问题的研究,城市贫困人口的主要构成是下岗职工、失业人员、困难企业的部分在岗职工以及部分退休职工等。农村贫困主要是指在农村居住的低收入人口。这些低收入人口收入来源主要局限于农业,收入来源比较单一,气候因素的突然变化,极易造成低收入人口的收入来源断绝,并且较少的家庭积蓄不足以满足日常的生活开支,使这部分低收入人群成为贫困人口。其中,农村孤寡老人是农村贫困人口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他们大多没有固定的收入来源,更多地依靠村民接济或政府救济来维持较低的生活开支,他们是绝对贫困的重点人群,甚至是赤贫的主要组成部分。

(三)长期贫困与临时贫困

根据持续的时间长短不同,可以将贫困区分为长期贫困和临时贫困。

临时贫困更多是由于突发的事件造成收入水平急剧降低或者支出额度猛然增加而诱发的贫困。这种突发事件不仅包括旱涝、地震、泥石流等自然灾害,还包括许多不可预知因素造成的事故。正是由于这些突发事件的不可预知性,居民的生存发展问题突然受到限制。这种临时贫困不是由于居民的自我发展能力不足引起的贫困,更多表现出短期性和暂时性。因此,若能够获得一定的支持,解决其生存发展问题,就可以摆脱贫困,成为非贫困人口。而长期贫困现象是由于多种不利因素、不良效应累积综合作用而造成的,从人力资本角度观察,长期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和自身发展能力较低,这是与临时贫困人口的重要区别之一。因此,长期贫困人口很大程度上也是绝对贫困人口。基于长期贫困问题形成原因的复杂性和综合性,要解决长期贫困问题,必须综合运用多种措施,增强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

(四)区域贫困与个体贫困

根据贫困的分布状况,可以将贫困区分为区域贫困和个体贫困。区域贫困主要是指贫困人口在特定地区大量聚集的现象,由于该地区的绝大部分人口处于贫困线水平以下,所以把这种现象通常称之为区域贫困。我国建国初期,受当时经济发展水平的限制,绝大部分人口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之下,贫困主要表现为区域贫困。随着我国反贫困事业的深入开展,贫困人口大量下降,贫困问题从普遍性、区域性、绝对性贫困向点状分布和相对贫困演变,个人贫困现象成为贫困分布的主要形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