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反贫困战略的评估原则
反贫困战略作为控制反贫困事业开展的“中枢神经”,对反贫困事业成功与否有着重要影响。因此反贫困战略的科学性和可行性,是指导反贫困事业取得成功的决定因素。在特定时期制定的反贫困战略,要做到与时俱进,才能保证反贫困工作不断深入。因此,反贫困战略评估一定要做到全面检测反贫困战略的效果,同时检测其应对新问题、新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些思考,应该对反贫困战略从广度和深度等方面进行多方位多视角的评估。反贫困战略评估原则应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效性
反贫困战略贯彻执行的效果是衡量反贫困战略科学性和可行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贫困战略的实施,能否和在多大程度上降低贫困人口的数量,是反贫困战略最直接的衡量指标。当然,贫困人口的数量不仅包括绝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同时还指相对贫困人口的数量。在长期经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绝对贫困人口已经实现大规模的减少,相对贫困人口逐渐成为反贫困的主体。作为一个人口众多的发展中国家,中国社会结构中中等收入阶层发育不完善,而稳定的社会结构从收入水平角度而言应该为一种中等收入阶层为主的形态。因此,积极扩大中等收入阶层,增加中等收入人口,缩小相对贫困是未来反贫困事业的主旋律。同时,降低贫困人口数量仅是作为衡量反贫困战略效果的一个方面,其更侧重反贫困的现实效果,同时反贫困的潜在长远效果对反贫困事业而言更加重要。中国在反贫困实践过程中,大量赤贫人口和返贫人口的存在,说明了贫困人口的自我发展能力相当薄弱,应对外界环境变化的能力相当低。随着我国反贫困工程的深入开展,这种自我发展能力薄弱的贫困人口将成为反贫困的主体。因此,反贫困是否增强了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的自我发展能力,是衡量反贫困效果的重要方面。
(二)适用性
反贫困战略是基于特定时间、特定空间和特定环境而制定的,是否适应贫困地区特定的区情是衡量反贫困战略科学性的重要方面。因此,反贫困战略在应用于具体的反贫困实践过程中需要不断检验和完善。在具体的反贫困实践过程中,反贫困战略是否基于贫困地区特定的时空背景下,符合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满足当地贫困人口的生存发展需要,也是衡量反贫困战略成功与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反贫困战略要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优势,根据比较优势原则来合理选择具体的实施方案。这种区情优势不仅包括生产要素方面的优势,还包括自然环境、风俗习惯、生活环境等非经济要素特征。但是,这种适应绝非盲目地屈从贫困地区的特定情形,由于反贫困本身就是一种改变贫困地区面貌的战略工程,需要对贫困地区的不利因素进行适当程度的纠正和克服来实现弱化不利因素对反贫困的负面作用。最为典型的例子,东中西部地区在自然环境、地形地貌、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较为明显的差异性,因此反贫困战略在贯彻执行过程中要根据不同区情进行相应的调整,以适应贫困地区的实际情况。同时,西部绝大部分地区是干旱半干旱的大陆气候类型,这种气候类型决定了西部地区的降水量较少,水资源储量有限。因此,在反贫困过程中要注重发展节水产业,利用节水产业来带动贫困地区经济的发展,提高贫困人口的收入水平,同时要积极开展节水工程和蓄水工程,保障贫困地区人们的饮用水供给和安全。
(三)综合性
贫困地区的贫穷落后是多种不利因素综合作用、多种不良效应长期累积而造成的。贫困形成机理的综合性和复杂性,决定了反贫困是一项综合而浩大的工程。只有克服了各种不利因素的作用,消除了各种不良效应的影响,才能保证贫困地区彻底摆脱贫困的恶性循环,提高贫困人口的生活水平。在反贫困的实践中,反贫困多是从经济方面着手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这种倾向在一定程度上能够使得反贫困工程取得较为直接的效果,但是反贫困作为一项综合工程,需要多方位地解决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贫困地区作为经济社会文化等事业的综合体,经济方面的弱势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贫困地区过度关注经济条件的改善,极易忽视其在社会文化方面的发展需要。鉴于地区经济的发展是在特定的社会文化氛围中进行的,未来的发展更多是综合实力的竞争,经济与社会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现实,在反贫困实践过程中需要在改善经济条件的同时,努力实现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反贫困战略的制定要综合考虑贫困地区的经济、社会、文化的全面发展。
(四)可持续性
中国的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多是集中在中西部地区,而中西部的贫困地区为改变其经济方面的落后局面,集中所有力量发展其经济,甚至部分地区在片面追求经济效益的过程中,不惜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而换取经济的短期增长。西部地区处于干旱半干旱气候带的特殊地理位置,生态环境较为脆弱,人类不当的生产活动或生活方式极易带来生态环境的破坏,尤其滥砍滥伐对生态环境造成的破坏更是灾难性的。脆弱的生态环境要求贫困地区的人们花发展过程中,要正确处理好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人们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终会遭到自然的报复,这种灾难甚至是全球性的,发生在中国北部广大地区的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就是由于人类不合理的开发利用自然资源,超出自然环境的承载力,致使西部部分地区土地沙漠化日益严重,最终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带来巨大的损失。在中国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升级、产业大转移的关键时期,尤其要关注发达地区的高能耗、重污染的产业向生态环境脆弱的西部转移。反贫困需要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统筹人类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在不危及生态环境的同时追求经济效益,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