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林业生态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林业生态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三章 浙江省林业生态产业科技发展研究一、现状与趋势(一)林业生态产业的提出“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改革开放以来,林业生态建设加大了造林绿化力度,强化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森林资源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第十三章 浙江省林业生态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现状与趋势

(一)林业生态产业的提出

“林业既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公益事业,又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基础产业,既有不可替代的生态效益,又有十分显著的经济效益。”中国林业既担负着国土安全、改善城乡生态环境的重任,又担负着为社会提供多种生态与生物资源的重任。中国林业的经营必须走生态、经济紧密结合的发展道路,必须满足市场与社会两类需求,也就是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需求。林业提供的产品是多重的,既有有形产品(经济产品),又有无形产品(生态环境产品),这些产品都具有商品的属性。但由于其具有不同的特点,这两类产品不可能都在有形市场上进行交易,而应区分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以不同方式形成有形市场与无形市场的双重循环的运行。

林业生态产业主要指直接生产林业生态与环境产品、创造生态与环境收益以及为此服务的产业,包括森林资源培育产业、森林生态服务产业及森林资源保护产业。它不仅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基础产业,其在全部产业经济及整个国民经济中这类绿色产业的比重将不断增加,非绿色产业的比重也将随之下降,而且是21世纪最典型、最具发展潜力的新兴产业,并逐步成长为农业主导产业。

林业生态产业对人类社会尤其是人类经济活动而言,主要功能体现为:一是人类生产劳动的条件和对象,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对人类经济活动有重大影响;二是人类活动中所产生的废弃物的排放场所和自然净化场所;三是人类生存的必要条件,森林水、土壤、生物等生态系统是人类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四是为人类高层次生活需求提供物质条件。

(二)国内外发展启示

《2005年全球森林资源评估报告》显示,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森林面积总体上继续呈下降趋势,但下降的速度变缓;全球人工林面积增速加快,但原生林面积迅速减少;森林正由木材生产向多功能利用转变,森林可持续经营取得新进展。

自1990年以来,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的森林面积减少了4046. 9万公顷;用于水土保持的森林面积增加了4134. 2万公顷,其在森林总面积中的比重增加了1. 3%;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森林面积增加了9600万公顷;用于提供休闲、旅游、教育及宗教场所等社会服务的森林面积增加了约1. 05亿公顷。全球森林向多功能利用转变。世界上59%的国家用于木质和非木质产品生产的森林在森林面积中的比重下降,如马拉维、几内亚比绍、越南、斯洛伐克、洪都拉斯和秘鲁下降了20%。53%的国家用于保持水土的森林在森林面积中的比重增加,如中国、阿尔巴尼亚、波兰和罗马尼亚增加了10%。近70%的国家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森林在森林面积中的比重增加,如喀麦隆、尼日利亚、泰国、德国、匈牙利、意大利、荷兰、西班牙、尼加拉瓜和秘鲁增加超过15%。15%以上的国家用于社会服务的森林在森林面积中的比重增加,如塞浦路斯、哈萨克斯坦、捷克、斯洛伐克、斯洛文尼亚和巴西增加超过5%。日本国会2008年通过了以促进森林治理、增加森林二氧化碳吸收量为目的的促进间伐等特别措施法,该法首次同意自治体在实施间伐时可以地方债的形式筹集经费。

改革开放以来,林业生态建设加大了造林绿化力度,强化了森林资源的保护与管理,森林资源逐步得到恢复和发展。进入21世纪,我国全面实施了以生态建设为主的林业发展战略,有力地促进了森林资源的保护和发展,实现了森林面积、蓄积双增长,总量已位居世界前列。我国森林面积居世界第5位,森林蓄积列第6位,人工林面积居世界首位。但是,纵观世界各国森林资源发展的状况,客观分析我国现阶段林业发展的现状,我国的林业无论是在提供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能力上,还是在发展的基础与手段上,都与国外林业发达国家有较大的差距,还难以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世界各国特别是林业发达国家森林资源发展历程给予我国许多有益启示。

1.我国森林覆盖率18. 21%,为世界平均水平的60%,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 132公顷,是林业较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7. 5%,居世界第134位;人均森林蓄积9. 421立方米,只有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4. 6%,居世界第122位。无论是人均占有森林资源数量,还是人均消耗森林资源水平,均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与林业较发达国家相比差距更大,我国仍属于森林资源贫乏的国家之一。同时,受自然条件、人为活动、历史原因以及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等因素的影响,我国森林资源地理分布也极不平衡。我国以世界5. 0%的森林资源,既要满足世界22%人口的生产生活和国家经济建设的需要,又要维护人们的生态需求,显然不足。因此,加快森林资源培育仍是我国林业建设的首要任务。

2.1992年世界环发大会通过的《关于森林问题的原则声明》指出“森林资源和有林地应当可持续地经营,以保障人们的社会、经济、生态、文化和精神需求”,确立了森林可持续经营思想在森林经营中的主导地位。环发大会后,将实现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林业发展方向,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世界各国,特别是林业发达国家,将实施森林可持续经营纳入国家林业中长期发展规划,并在林业建设中贯彻实施,取得了重要进展。《世界森林状况》(2007)指出欧洲已经实现了可持续森林管理,森林培育与利用步入良性循环,特别是德国和芬兰等林业发达国家已走上现代林业发展道路。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林业经营水平较低,森林质量不高,仍处于现代林业建设的较低层次。因此,我国要把森林可持续经营作为发展的战略举措,加快由粗放型经营向集约型经营的转变,实现林业的可持续发展,构建稳定、高效的森林生态系统,满足人们生产生活和国土生态安全的需要。

3.发挥森林多功能效益是有效供给森林物质产品、生态产品和文化产品的基本保障。20世纪70年代以来,实施分类经营、发展多功能林业已成为全球林业发展的趋势。特别是林业发达国家在发展林业产业的同时,十分重视环境保护和生态文化建设,将70%的森林用于以生态和社会服务功能为主要目标的兼用林,11. 4%的森林指定用于生物多样性保护,多种效益综合经营,发挥了森林多功能效益。进入21世纪,我国实施了林业分类经营,林种结构逐步得到调整,森林利用正由以木材利用为主向多功能效益转变,对满足人们对森林的多样化需求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4.增强森林灾害防控能力是维护森林资源安全的重要支撑。每年,我国受各种灾害影响的森林面积占森林面积的比重为4. 5%,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2. 6%)的1. 7倍,是世界受灾害影响面积较大的8个国家之一,居第4位。其中受病虫害影响面积年均达707. 4万公顷,占全球森林每年受病虫害影响面积的10. 4%。我国森林受灾害影响的面积,特别是受病虫害影响面积占森林面积的比重远远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森林灾害防控的基础还比较薄弱,防控能力不足,森林资源安全隐患依然存在。

(三)产业科技发展趋势

“十一五”期间,我国林业生态建设在重大工程带动和科技进步支撑下,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浙江省委、省政府作出了建设生态浙江、森林浙江的重大决策,生态公益林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珍贵树种发展、森林城市(城镇)建设等重大工程取得了重大进展。但生态恶化的趋势尚未得到根本扭转,诸如水土流失、湿地退化、生物多样性锐减、洪涝灾害等生态问题仍然十分严重,生态服务供给与经济社会对生态需求的矛盾仍很突出,巩固、保护和继续扩大生态治理与自然修复的成果任重而道远。今后林业工作的重点将集中在自然条件更为恶劣、立地更为困难的区域,实施林业生态建设的难度更大、任务更重。发挥科技在生态建设中的支撑作用,就是要持续不断地提供先进成熟的科技成果和适用技术,通过科技创新,攻克技术难关,努力扩大森林、湿地生态效益,增强林业生态服务功能。

围绕林业生态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理论和高技术研究,强化应用及应用基础研究,结合国家科技攻关和国家林业局重点科研计划,重点围绕“林业生态产业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开展以下五个方面的科技创新,全面提高集成创新能力。

1.在林业生态产业基础理论上取得新突破。开展森林生态系统及其功能对气候变化的响应机制、森林固碳的减排增汇机制、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监测、林木抗逆生理生态机制等研究,着力提高林业原始创新能力。

2.在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上取得新突破。针对浙江省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保护、恢复和建设,重点开展生态公益林建设、沿海防护林建设、珍贵树种发展、森林城市(城镇)建设、湿地生态系统保护、陆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自然保护区生物多样性保育等关键技术的研究与示范。以浙江省正在实施的林业生态工程为研究对象,着重研究工程建设的共性关键技术,依托典型工程区,开展技术组装配套和集成,为林业重点工程建设提供系列配套技术和解决方案。

3.在重大森林灾害防控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开展松材线虫病等重大生物灾害控制、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有害生物入侵物种区域减灾与持续治理技术、古树名木(群)衰退机制和综合调控技术等研究,为保护森林资源安全提供技术保障。

4.在森林经营技术上取得新突破。与林业先进国家相比,我国林地生产力低和森林生态功能差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森林经营技术水平不高。对于商品林,重点开展抚育间伐技术、结构调整、生产性采伐新工艺和综合经营模式研究,提高林地生产力和林业资源利用率。对于生态林,引进消化吸收林业先进国家的森林近自然经营等理论,突破生态林可持续经营和生态采伐技术,创造适合我国国情的新方法和新理论,提高森林的综合效益和整体功能。

5.在森林景观旅游及林业管理政策机制上取得新突破。林业的双重属性和森林的多种功能,决定了我国在加快林业发展进程中,必须进一步加强林业发展战略和政策、体制、机制、法律、法规等重大问题的研究,重点围绕林业产权制度改革、新农村建设、森林资源核算及纳入绿色GDP、碳汇林业、林业工程管理与技术经济评价等重大问题,组织开展创新研究,为充分显示林业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提供理论支持,为高层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二、基本思路与发展目标

(一)基本思路

坚持“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指导方针,贯彻“面向未来、整体设计、立足现实、突出重点、合理布局、分步实施、突破关键、支撑发展”的林业生态产业科技发展战略,按照“突破基础理论、创制共性技术、培育新兴产业、提升主导产业、服务民生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的基本思路,紧紧围绕制约浙江省林业生态建设与产业发展的重点难点问题,聚集优势资源,以具有全局性、前瞻性和紧迫性的产业共性关键技术与重大产品产业化开发研究为突破口,培育森林碳汇交易、森林休闲旅游、生态苗木培育、生态服务产品、森林资源培育等5大新兴林业生态产业;发展野生动物养殖、非木质林产品、木本药材、特色花木等产业;维护浙江省国土安全、水资源安全、生态环境安全;提升人居环境、城市品位;创建一批林业生态产业示范园区(基地)、省现代农业综合示范区和精品园。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林业生态产业科技发展目标是,着力构建浙江省林业生态产业科技创新体系,紧紧围绕“林业生态产业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在林业生态产业基础理论、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重大森林灾害防控技术、森林经营技术、森林景观旅游及林业管理政策机制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创制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开发一批林业新产品及新品种15个,发明一批专利技术,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到2015年,科技促进林业生态产业总产值突破800亿元以上,实现利税150亿元以上;林业生态产业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左右,部分关键技术和产品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为维护浙江省生态安全,提升人居环境、城市品位,根据培育森林碳汇交易、森林休闲旅游、生态苗木培育、生态服务产品、森林资源培育等新兴生态产业需求,进行项目的全程创新、主动设计,组织实施一批体现以“促进学科发展”向“满足产业发展需求”转变的重大、重点项目和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项目,突出一批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和新产品研制、成果转化和产业化、科技示范与推广三条产业技术路线集成创新项目。

(一)林业生态产业相关基础理论研究

1.生态效益监测评价与碳汇计量技术。主要开展区域林业重点生态工程生态效益监测评价指标体系研究;林业生态建设生态效益评价的方法与技术研究;森林固碳技术与碳计量方法研究;典型工程区植被恢复的生态效益监测与评估研究。

2.气候变化的影响和相应的森林经营措施。主要开展气候变化对森林生态系统及林产品和服务的影响;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森林经营措施;减缓和适应气候变化的相关政策和制度研究。

3.全球气候变化下高碳汇人工林经营管理技术。主要开展高碳汇人工林树种苗木筛选、培育;高碳汇人工林立地条件选择及匹配耦合技术研究;高碳汇人工林定向栽培技术;高碳汇人工林经营管理技术;高碳汇人工林采伐技术研究。

4.湿地公园生态监测体系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生态监测指标研究,建立湿地公园监测指标体系;开展湿地公园生态监测布局和方法研究,提出湿地公园监测技术规程;开展生态监测信息管理技术研究,完成浙江省湿地公园监测数据库;建立湿地公园监测技术与信息系统建设示范区。

(二)林业生态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

1.生态林抗逆植物材料筛选与快繁技术。主要开展抗干旱植物材料筛选与繁殖技术研究;山地生态系统植被恢复植物材料筛选与快繁技术研究;耐盐碱植物材料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耐水湿植物材料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耐空气土壤污染植物材料筛选及快繁技术研究。

2.生态公益林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困难地生态公益林恢复技术研究;山地景观生态公益林构建技术研究;生态公益林效益计量评价体系研究;生态公益林高效经营技术研究。

3.防海岸侵蚀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海岸侵蚀格局及侵蚀关键因子研究;抗侵蚀树种筛选和模式优化技术研究;滩涂消浪林带构建技术研究;防海岸侵蚀沿海防护林体系建设示范基地及技术规程编制研究。

4.珍贵用材林定向培育与深度开发。主要开展引进、优选出适宜浙江省栽培的速生珍贵用材树种,重点选育花榈木、花梨木、榉木、檀木、楠木、核桃木等珍贵用材树种的新品种选育;解决珍贵用材的定向培育技术;开展以珍贵用材树种的中小径材为原料的产品开发,缩短培育周期;研制出适合于公益林内培育珍贵用材的近自然培育技术。

5.典型湿地资源保护、恢复与利用技术。主要开展典型湿地保护技术试验示范;污染湿地的生态修复技术试验示范;退化湿地生态恢复技术试验示范;典型湿地可持续综合利用技术试验示范等研究。

6.村镇人居环境林构建技术。主要开展人居森林生态功能研究;城镇森林多功能树种选择;村庄生态绿地可持续经营技术;城市群间绿化优化模式研究;城郊与村镇人居环境绿化技术集成;城镇森林道路林网建设与树种配置技术;城镇森林水系林网建设与树种配置技术;城镇森林隔离防护林带配置模式;环境友好型城镇绿化植物培育基质的研制与产业化研究。

7.退化土地生态修复与持续利用技术。主要探明浙江省内不同退化土地类型的分布、治理程度和效果,以3S技术为支撑,实现退化土地数字化、信息化管理;总结、完善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综合集成技术,开发并保护退化土地生态修复植物资源,建立生态修复植物种质示范园;开发、引进先进的蓄水整地、土壤改良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开发新型保水、固土材料,资源化利用生活、农林、工矿等废弃物材料,以废治废,完善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技术;开展退化土地生态修复示范点建设。

8.健康促进型森林生态产业构建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森林食品生态安全培育技术;森林增进健康因子的提高技术及功能调控;森林净化环境污染物功能的优化,合理配置森林,增进人类居住环境的健康水平;社区及区域(或者流域)尺度的森林增进健康的效益评价;增进健康的森林建设示范。重点对中、小尺度的森林(如农家乐、社区森林及森林公园)建设进行优化,并开展应用示范。

9.农林复合系统可持续经营技术研究。主要开展复合农林业景观格局分析及结构优化技术研究;农林复合系统结构配置模拟与设计技术研究;农林复合系统种间关系调控技术;农林复合系统可持续管理技术。

10.都市重要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试验示范。主要开展水源涵养林空间配置与结构优化技术试验示范;水源涵养林人工林培育与经营技术试验示范;净水型水源林植被定向调整技术试验示范。

11.基于河道生态绿化的耐水湿树种筛选与产业化。主要开展浙江省河道耐水湿树种调查、耐水湿树种筛选、耐水湿优良树种繁育技术、耐水湿优良树种繁殖基地建设和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研究。

12.红树林引种及营林技术研究。主要开展北移红树植物的选择和引种采种材料的采集,北移引种栽培、驯化、筛选试验;非红树林天然分布区红树植物育苗技术,互花米草防除及生物控制技术研究;造林技术研究;造林气候最适宜区、造林时间、造林滩涂、造林密度等技术研究。

13.浙江省珍稀濒危树种的开发应用与产业化。主要开展浙江省特有珍稀濒危树种收集,选择具良好生长性状和园艺观赏性状的优良无性系;研究珍稀濒危树种的有性繁殖特性和种子育苗技术;建设优质种子繁殖基地10亩,开展产业化示范和推广。

(三)重大森林灾害防控技术

1.基于3S和网络技术的林业有害生物监测预警技术。主要建立全省主要的林业有害生物疫情数据与地理空间信息相对应的数据库专题模块;根据松材线虫病发生规律及生物学特性,引入3S和Web技术预测病害未来发生期、发生量、发生范围、危害程度;在重点预防区开展松材线虫病监测与智能决策示范建设。

2.重大森林火灾预警与防控技术。主要研究探明浙江省林火发生的主要影响因子,研究制定浙江省森林可燃物类型划分标准、划分方法,完成浙江省森林可燃物类型空间信息分类,研究不同类型森林可燃物含水率监测技术与预报方法研究,实现不同类型森林可燃物含水率实时监测与预报,研究浙江省森林火险等级系统建立的关键技术,完成浙江省森林火灾预警预报系统实用化开发,研制1~2种适合南方山地森林火灾扑救的工具,并实现产业化生产。

3.浙江省主要森林类型燃烧特性研究。

4.林火高发区易燃可燃物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

5.酸雨对森林生态系统安全的影响研究。

6.浙江省森林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研究。

(四)森林经营技术

1.杉木优质高产用材资源高效培育技术研究。主要开展优质高产杉木无性系引选、珍贵用材红心杉的引选、优良无性系指纹图谱构建、杉木优质高产用材资源高效培育技术等方面研究。

2.公益林近自然经营技术研究。主要开展林分结构和生长的实用参数、天然更新动态、近自然度评价、森林发展类型设计、试验示范林营建技术等方面研究。

(五)森林景观旅游及林业管理政策机制

1.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信息化采集及优化配置。主要开展浙江省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的空间分布现状调查、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功能优化调控技术措施等方面研究。

2.森林旅游转型升级关键技术研究与示范。主要开展森林休闲旅游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标准和方法;主要森林类型休闲游憩价值的定量评价结果和等级划分;森林保健旅游产品研制;建立森林旅游转型技术提升示范区等方面研究。

3.城市化对区域碳、氮过程的影响、人类调控机制和区域生态安全维持技术研究。

4.城市生态系统恢复和重建的材料生物学研究。

5.森林野生动植物资源的保护与开发利用研究。

6.森林生态旅游功能开发与产业转型升级技术研究。

7.森林生态功能产品的开发与技术贮备。

8.林业生态建设支撑条件及关联产业开发。

四、加强源头创新核心主体建设

(一)新型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建设

科研院所是科学研究的主要承担单位和落脚点,但现有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的组织结构和研究目标大多以各自的学科为导向,学科交叉不强;“十二五”期间将在学科发展的同时,从促进产业发展的角度进行推进,强化科技优势资源的整合集成,在大专院校和科研单位创建若干个在国内同行业中领先的林业生态产业原始创新的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打造生态产业新形象、新品牌。突出成套技术的集成和攻关,为企业提供技术支持。在组织实施上探索跨院校的合作、产学研结合、多学科交叉的新机制。有计划有步骤地扶持若干个新型科研院所或重点实验室。

(二)创新团队建设

科技创新团队是获取和整合资源的有效组织形式,是科技创新和科研攻关的重要载体,是优秀人才的创业平台。经过3~5年努力,创新团队达到如下目标。

1.着力构建浙江省林业生态产业科技创新服务体系。通过公共技术平台,实现创新资源的有效分工与合理衔接,实现知识产权共享。紧紧围绕三大支柱产业,推动构建科技创新服务联盟,促进浙江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2.开展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围绕培育林业生态产业,做强做大三大支柱产业,开展技术合作,突破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形成重要的产业技术体系。组织实施国家科技支撑、省重大等林业研究项目25项,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且有产业化前景的科技成果,50%以上的成果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水平,开发林业新产品及新品种15个,申请专利10项,在核心期刊发表学术论文50篇。

3.开展成果转化、推广。实施技术转移,加速科技成果的商业化运用,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组织实施各种成果转化、示范推广项目15项,对已取得的研究成果、先进技术进一步熟化、推广应用。为全省60个以上林业企业、合作社、林场提供新品种、新产品、新技术、新标准、科技培训等方面的服务,扶持10个以上林业龙头企业或林场联建创新中心,培育省级以上农业科技企业。

4.联合培养人才,加强人员交流互动,为产业持续创新提供人才支撑。培养1~2名在国内本领域中有一定影响的专家,并进入“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等国家级人选;5~6名省内知名创新人才,成为省“151人才工程”第一、二层次等省级人选;20名科技业务骨干;80名博士、硕士科技人才;10~20名科技型企业家;整体提高企业形象和职工素质。

(三)产业技术联盟建设

产业技术联盟是基于技术愿景的、由企业和科研单位共同组成的一种新型产业组织形式,其主要特点在于能够有效整合产业资源、产生协同效应和促进产业集群发展。产业技术联盟作为一种创新组织形式,在经济、科技全球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对于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建立技术创新体系将发挥关键性作用。更为重要的是,它能够集成产学研各方优势,在短时间内实现重大技术突破,加快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和市场化进程,争取在林业生态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创新团队建设基础上,积极创建林业生态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推进我省“生态文明”和“森林浙江”建设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五、加快新型创新主体培育和发展(略)

六、保障措施(略)

执笔人:江 波、高智慧、袁位高、余树全、张建铎、岳春雷、朱锦茹、沈爱华、张 俊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