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浙江省蔬菜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浙江省蔬菜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十七章 浙江省蔬菜产业科技发展研究一、蔬菜产业及科技发展现状(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1.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蔬菜是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首。一是浙江省蔬菜产业区域特色清晰,特色产业带已基本形成。

第十七章 浙江省蔬菜产业科技发展研究

一、蔬菜产业及科技发展现状

(一)蔬菜产业发展现状

1.国外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蔬菜是人们生活必需之食品,也是世界农业的主要产业。蔬菜从栽培方式上主要可分为设施蔬菜和露地蔬菜,从用途上可分为鲜食蔬菜和加工蔬菜。在荷兰、以色列、日本等一些人多地少、土地资源相对短缺的国家,设施蔬菜生产居世界领先地位;通过装备精良的温室和完善的自动化控制系统,控制蔬菜生产整个过程的温度、光照、营养、水分甚至气体等,使栽培作物发挥最大的效能,获得最高的产量。如荷兰的温室番茄、黄瓜,其产量可达到40~60千克/平方米。美国、法国、西班牙、意大利等国家土地资源丰富,机械化水平较高,种植品种优良,是露地蔬菜生产效率最高的一些国家。加工蔬菜最为发达的是美国、意大利和西班牙等国,主要是依托强大的工业基础,依赖丰富的土地资源和机械化得以生产的廉价的蔬菜原料,使加工蔬菜产品具备强大的竞争力。另一方面,蔬菜生产发达国家的生产规模大、市场体系完善、行业组织健全,服务体系对产业的支撑好,为提高蔬菜生产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目前的蔬菜单位产量率仅为荷兰的30%、美国的65%、西班牙的57%左右,尚有很大差距。

2.我国蔬菜产业现状。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和消费国,据FAO统计,2007年我国蔬菜播种面积和产量分别占世界的43%和49%,均居世界第一。其国际比较优势主要体现在生产成本低、总产量大、花色品种多。我国加入W TO以来,蔬菜产业比较优势逐步显现,发展势头强劲。据统计,2008年全国蔬菜种植面积2. 68亿亩,产量5. 92亿吨,出口量819. 71万吨,出口额64. 4亿美元,分别比2001年增长9%、23%、108%、175%。另据测算,2008年全国蔬菜生产总产值突破8000亿元,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例超过30%;对全国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740多元,占农民人均收入16%;吸纳从事生产的劳动力约1亿人,从事加工、贮运、保鲜和销售等采后服务的劳动力约8000万人。2009年,蔬菜产业特别是设施蔬菜和夏秋高原蔬菜、高山蔬菜持续稳定发展,成为金融危机下农民增收的一大亮点。

3.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现状。蔬菜是浙江省农业十大主导产业之首。2009年,浙江省蔬菜播种面积近1000万亩,总产量约1700余万吨,产值248亿元,在全省种植业中居第一位,为全国蔬菜主产省之一。浙江省蔬菜产业吸纳种植、加工、流通等就业人数在255万人左右;以全省3000万农业人口计,蔬菜产业的贡献值为人均826元,为浙江省农民增收、农业增效、农村就业、新农村建设和社会的安定作出了巨大的贡献。近年来,浙江省蔬菜产业进展明显,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浙江省蔬菜产业区域特色清晰,特色产业带已基本形成。“十一五”以来,随着产业的发展,浙江省浙北、浙东南设施蔬菜产业带、东南沿海和杭州湾的加工蔬菜产业带、浙西和浙南的山地蔬菜产业带及水生蔬菜产业区块等已经形成并发展良好,成为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投入最多、效益最好、科技水平最高、活力最强的地区。二是蔬菜产业的效益明显提高。2008年,在全省蔬菜播种面积减少7%的情况下,全省蔬菜种植业增加值达到近50亿元人民币,超过当年全省食用菌产业的总产值。除市场因素外,这主要是由于品种的更新、新栽培技术和设施的应用及抗灾减灾能力的提高。三是蔬菜生产组织化程度的提高。“十一五”以来,全省主要产区的蔬菜生产合作社蓬勃发展,组织化程度明显提高,有力地带动了当地蔬菜产业的发展;特别蔬菜新品种应用、新技术蔬菜生产质量安全控制起到了巨大的不可或缺的作用,如台州临海的西兰花合作社、丽水的豇豆合作社、嘉善的番茄合作社等。

(二)蔬菜科技发展现状

1.国外蔬菜科技发展趋势。一是育种目标多样化。培育高产、优质、多抗性(病、虫、逆境)的品种是植物育种的永恒目标。世界蔬菜育种也概莫例外,但是由于不同国家处于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各国的市场需求不同,由市场导向的育种目标也明显不同,更趋向多样化或专用化发展。随着人们对环保问题、可持续发展问题的日益关注,抗病虫、抗旱、耐寒、耐瘠品种的选育和应用受到了高度重视,这样既可减少或避免施用化肥和农药,节约日益枯竭的水资源和减缓环境劣化,又可达到稳产的目的。此外,用于生产乙醇、甲烷等能源燃料的甜菜、马铃薯,以及榨取菜子油作为农业机械的燃油、代替矿物油等的专用蔬菜品种选育已经得到重视。随着人类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们自身健康的注重,一些发达国家已开始了抗癌、抗衰老等各种保健营养性蔬菜的选育和应用。二是利用新技术、新方法,尤其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种质创新,提高育种技术及效率。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蔬菜新品种的选育和改良,不断提高蔬菜育种的科技含量,由常规育种、杂交育种、优势育种发展到了应用生物技术育种、转基因育种技术,使蔬菜产业又出现新的飞跃。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的蔬菜育种发展较快,这与科技育种的重视及育种技术的创新密不可分,现在已呈现以蔬菜育种为中心,多领域、多产业相结合的发展态势。随着第一个商品化的转基因产品——耐贮藏番茄的出现,大大地加速了分子育种的应用,现在美国的孟山都生命科学中心已完成大豆、玉米、番茄、西瓜、马铃薯等作物的基因测序,据此按照育种目标选择目的基因进行电脑配组,大大地提高了育种的速度,提高了达到育种目标和选择优良性状的准确度。此外,欧洲的先正达集团、日本一些大商社的生物工程,不仅投资于蔬菜育种与生物工程,还把育种、种子生产、蔬菜生产、农户、市场(国内外)和消费者有机结合,形成一个完整蔬菜种子产业化生产及应用体系,实行由种子到餐桌的全程控制。

2.我国蔬菜科技发展现状。一是杂种优势育种已成为多数蔬菜育种的主要方法和途径。我国蔬菜杂种优势育种虽然起步较晚,但是鉴于其所育杂种的优势而发展迅速,已有27种蔬菜进行了杂种优势育种,包括白菜、大白菜、甘蓝、辣(甜)椒、黄瓜、番茄、西(甜)瓜、萝卜、茄子和西葫芦等主要蔬菜。与此同时,杂种优势育种技术的途径和应用基础理论研究也取得了突破,诸如上述蔬菜的质、核及质核互作不育材料的选育。二是抗病育种取得了较大进展。鉴于病害对蔬菜生产的影响,1983年开始国家将白菜(含大白菜)、番茄、黄瓜、辣(甜)椒和甘蓝的抗病育种列入国家重点项目,组织全国40多家科研和教学单位进行联合攻关,目前已基本掌握了它们致病的主要原因,筛选出了一批抗病材料,其中大白菜、番茄、黄瓜、辣(甜)椒和甘蓝等兼抗2~3种主要病害的材料达100多份,育成抗1~3种主要病害的新品种(品系)200个。此外,在西(甜)瓜、菜豆、豇豆、萝卜、花椰菜、青花菜、西葫芦、冬瓜和茄子等蔬菜中也育成了一批抗病品种,从而缩小了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三是生物技术在蔬菜育种上已得到广泛应用。除马铃薯、大蒜和姜等无性繁殖蔬菜茎尖培养脱毒快繁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外,基因工程技术被用来创新种质资源,进一步选育和繁殖更多具有许多优良性状的种子,如番茄华番1号的育成,使得番茄的贮藏时间大大增加。此外,利用转基因技术还获得了番茄、辣(甜)椒、马铃薯、白菜和甘蓝等蔬菜抗病或抗虫的转基因植株或育种材料。分子标记利用已经在抗病育种上发挥了较大的作用,如番茄叶霉病、根结线虫病等。四是专用型蔬菜品种的选育工作得到了重视。根据专门消费和特定生境而选育蔬菜品种的工作已有开展,如品质优良的鲁萝卜1号、4号、6号,适宜温室栽培的津春3号黄瓜,以及对保护地栽培有良好适应性的浙粉202、中杂8号和9号番茄。

3.浙江省蔬菜科技的现状和趋势。一是浙江省蔬菜科技发展现状。浙江省从事蔬菜科研的技术力量有浙江省农业科学院蔬菜研究所、浙江大学蔬菜研究所、地(市)农科院(蔬菜所)和企业或民间育种机构。在蔬菜育种上,浙江省优势种类主要有以下几种。①番茄。“六五”以来一直主持或承担国家和省番茄育种攻关课题,育成品种在全国覆盖面广,具较大的影响力;在抗青枯病、抗叶霉病育种和耐贮运性育种方面走在全国前列。②豇豆。有着较长的育种历史和雄厚的研究基础,育成品种在全国覆盖面极广,在全国具有较大影响力。③耐热结球白菜。有着良好的研究基础和较高的育种水平,育成品种覆盖长江以南广大地区,在全国影响力较大。④茄子。在线茄(细长果型,包括红茄和黑茄)育种上有较好的研究基础,育成品种在华东地区和其他适栽地区有较大的覆盖面,在本省和华东地区有较大的影响力。⑤瓠瓜。作为育种上刚起步的品种,在技术和资源上具一定优势并保持着较大的发展潜力。⑥辣椒。其主要优势表现在微辣型细长尖椒的育种上,育成品种覆盖本省及江西等省,有一定的影响力。⑦花椰菜。以温州种子企业为代表,依靠温州种子企业的群体优势、营销优势和地理气候资源优势,育成了一大批花椰菜品种,在全国有极大的覆盖面和影响力。从种质资源上分析,表现为两种情况:①浙江省当地的资源优势种类。这些种类主要包括青菜类、芥菜类、毛豆类,以及一些有特色的地方小品种,如瑞安的白银豆,金华、奉化的芋等;②浙江省育种历史较长,长期引进和积累较多的蔬菜种类,如番茄、豇豆、茄子、白菜等。二是浙江省蔬菜科技发展趋势。除与全国蔬菜育种的发展趋势一样,坚持高品质、利用生物技术进行种质创新及重视生态安全这三大方向外,浙江省的蔬菜科研工作必须从浙江省蔬菜产业发展的特点出发,做到三个坚持:①坚持与本省的效益农业相结合,提供优良设施蔬菜新品种和新技术;②坚持与本省外向型农业相结合,提供加工蔬菜、出口蔬菜新的品种和技术;③坚持与本省蔬菜特点相结合,提供浙江省特色蔬菜品种(如榨菜、雪菜、高山蔬菜)新的品种、技术和生产方式。三是存在问题。蔬菜产业的科技进步,极大地促进浙江省蔬菜产业的发展,但就目前来说,仍存在着明显的不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创新不够,自育品种覆盖面较小,对产业的支撑度不够强。目前,除番茄、速生大白菜、茄子、辣椒、豇豆、花椰菜等品种在该区域有较大的竞争力和较大的推广面积外,其他种类的蔬菜品种推广面积较小;拥有自主产权的部分蔬菜品种覆盖面不大,优势不强,市场竞争力较弱,与国内蔬菜强省相比差距较大。一些传统特色品种优势正在减弱,榨菜、叶用芥菜、水生蔬菜等传统特色蔬菜育种力量相对薄弱,不能适应产业发展的需要。出口和加工蔬菜品种(如青花菜)多数从国外引进,被国外种子企业所垄断,种子价格昂贵,大大增加了生产成本,降低了农民收入。②产学研、科技与生产结合的紧密度不强。具有研发能力的企业少,研究单位、高校与企业和农户的联系度不够高,存在研究和生产脱节现象;企业参与度不够,科技成果的应用面针对性弱,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速度不快,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不足。如茄果类蔬菜是长三角地区主要的设施栽培作物,但近年来,一些新的病害甚至毁灭性病害的出现,给茄果类蔬菜生产带来了严重影响,如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使一些地方番茄产量损失30%以上,严重地区在60%以上,但目前抗番茄黄化曲叶病毒病的品种尚未问世。③对大棚蔬菜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不足,种植效益仍不平衡。由于长三角地区冬季和早春低温寡照多阴雨、夏季高温干旱多台风,对如何利用现有大棚设施、提高大棚蔬菜栽培效益和产品品质研究不足,不同年份、不同种植户间种植效益相差悬殊,蔬菜产品的商品性、安全性、品质均有待提高。④生产的标准化程度低,单位生产规模过小。平均单产、单位面积效益与发达国家和山东等地差距较大。单家独户的分散经营生产方式仍是该地区蔬菜生产的主要形式,产业化、规模化生产主体少。散货、统货仍是蔬菜产品销售的主要方式,优质优价体现度差,产品附加值低。⑤育种技术的创新与应用不够,蔬菜育种技术研究及其平台建设滞后。高新技术特别是分子生物学技术在传统育种上的应用研究方面投入不足,蔬菜育种技术研究平台建设滞后,蔬菜育种的创新基础较弱,育种整体的竞争力有待加强。⑥质量安全生产体系尚未完善。虽有无公害蔬菜、绿色食品蔬菜和有机食品蔬菜的生产,但与其相配套的农业投入品开发和推广还没有取得突破性进展,从“田头到餐桌”的全程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尚未建立与实施。⑦贮藏、保鲜和加工技术落后。加工能力不强,特别是缺少规模大、带动能力强的大型龙头企业,以及在国内外有较大影响力的品牌。加工品的档次不高,盐渍、腌制产品较多,而深加工产品较少,出口创汇水平与其他省市相比有较大差距。

二、浙江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思路及目标

(一)基本思路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蔬菜产业科技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强化自主创新,提升蔬菜产业,保障安全供给,服务城乡民生”。一是统筹全省蔬菜产业的科技资源,从浙江省蔬菜产业的升级和发展的战略高度,从全省各地蔬菜产业特点出发,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形成省、市、县和企业参与的全省统筹协调的蔬菜产业科技网络,根据浙江省蔬菜产业各个层面上的蔬菜产业技术问题,开展针对性的研究,为浙江省蔬菜产业提供全面的技术支撑。二是跟踪国际蔬菜科技前沿,紧密结合浙江省蔬菜产业实际,开展前瞻性研究和共性关键技术研究,提升浙江省蔬菜科技水平。三是进一步优化蔬菜科技成果转化体制,形成科研、企业(合作社)、农户共同参与的蔬菜产业技术创新体系,促进蔬菜科技成果转化率和转化效果的提升。通过集聚创新要素,组织全省蔬菜技术力量协作攻关,结合浙江省优势蔬菜产业带建设,进行设施蔬菜、露地蔬菜、高山蔬菜、加工蔬菜、出口蔬菜等的育种、栽培技术和安全生产技术等相关共性关键技术的攻关,提高科技成果在全省合适地区最大限度的转化应用水平,促进浙江省蔬菜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二)发展目标

1.产业推进目标。根据浙江省蔬菜产业优势产业带布局,重点建设浙北和浙东南设施蔬菜产业带、杭州湾两岸和浙东南出口蔬菜产业带、浙中和浙西南山地蔬菜产业带。至2015年,基本形成规划布局合理、区域优势明显、生产安全规范、效益显著提升、具有浙江特色的蔬菜产业格局;至2015年,浙江省蔬菜播种面积保持在1000万亩左右,产量达到2000万吨,产值达到300亿元;蔬菜产业对全省农业人口的贡献值为人均1000元;蔬菜出口额度超过3亿美元。

2.科技发展目标。到2015年,重点在优质、高产、多抗、专用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育种技术研究与应用,蔬菜种质资源鉴定和利用,蔬菜设施高效栽培技术,蔬菜质量安全与标准化生产技术,高品质蔬菜杂交种子繁育、生产与加工技术等5个方面组织产业共性关键技术攻关,取得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成果50项以上,其中获得国家发明专利15~20项,育成新品种20~30个,提出新技术10~15项。推广应用50项(个)以上先进适用技术和新品种,覆盖全省主要蔬菜产区60%以上,浙江省自育优良品种的覆盖率比“十一五”提高10%以上,设施蔬菜效益提高10%~15%;与蔬菜生产或种子企业合作,培育科技创新型企业20个以上。打造一支国内一流的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到“十二五”末形成一支15人以上在国内外有影响的学科或产业科技带头人、100名左右具有竞争力的创新研究与开发中坚力量。加快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为重点蔬菜产区培训基层技术人员和推广骨干1500名以上。

三、发展重点与主要内容

“十二五”及今后一段时期,浙江省蔬菜产业科技发展重点:一是蔬菜种业的培育,主要开展蔬菜种质创新研究、蔬菜新品种选育、蔬菜育种技术和繁种技术研究;二是蔬菜产业技术提升,主要开展设施蔬菜长季节超高产栽培技术、蔬菜生产全程质量控制技术、化肥农药等农业投入品的精准施用和病虫害控制技术。从设施蔬菜、露地蔬菜、山地蔬菜、加工蔬菜、出口蔬菜等5个方面开展研究和成果转化。

(一)蔬菜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究

(1)蔬菜种质资源的收集鉴定和创新利用研究。搜集本省特色地方蔬菜品种和各种濒危种质资源,收集和引进国内外各种蔬菜种质,进行鉴定研究,评价重要农艺性状,发掘功能基因。在青菜、萝卜、毛豆(菜用大豆)、芥菜、瓠瓜等种类上开展收集、整理和鉴定利用;在茄果类、瓜类蔬菜上,积极从国内外大量引种,针对浙江省目前抗病育种和品质育种上资源短缺的情况,引进亟须的抗病、优质种质资源,提高自主育成品种的质量。创新优异种质资源100份以上,收集引进各种种质资源500份以上,鉴定1000份以上。

(2)蔬菜种质创新技术研究。一是开展分子标记和细胞工程技术研究。研究获得蔬菜主要病害或品质的分子标记,提出利用分子标记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创新抗病种质资源的方法。二是开展雄性不育技术利用常规育种技术研究,研究十字花科蔬菜的雄性不育技术,创造雄性不育新种质材料,开展雄性不育杂交一代新品种的选育工作。三是开展蔬菜生理指标辅助鉴定筛选技术研究,研究利用酶活性、叶绿素荧光参数、电解质渗透率等方法鉴定蔬菜抗逆、耐低温弱光等优异种质材料的技术,提出耐热种质材料鉴定筛选的生理生化指标,用于耐热种质材料的筛选和创新。

(3)蔬菜杂交种子繁种技术研究。一是开展以提高蔬菜杂交种子产量为目的的杂交技术和栽培技术研究。二是以提高蔬菜杂交种子质量为目的技术和方法研究,包括提高种子纯度、发芽率、千粒重等质量指标的技术和方法。三是蔬菜杂交种子质量鉴定方法研究,特别是利用分子技术鉴定杂交种子纯度的技术研发。

(二)设施蔬菜新品种选育及高效栽培技术研究

1.产业共性关键技术

(1)设施茄果类蔬菜新品种选育和设施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主要选育替代进口、高品质抗浙江省主要设施病害番茄新品种,优质多抗高品质的茄子新品种和优质高产辣椒新品种等设施蔬菜新品种,育成以上茄果类蔬菜新品种10个以上,基本可以替代进口品种并更新现有设施茄果类品种。针对浙江省现有茄果类蔬菜生产设施状况,研究高效栽培技术,提升设施茄果类蔬菜生产水平。

(2)设施瓜类蔬菜新品种选育和高效栽培技术研究:以南瓜、黄瓜、瓠瓜和丝瓜等浙江省主要设施栽培瓜类蔬菜为对象进行新品种选育。一是以替代进口小黄瓜品种为目标,育成优质高产设施小黄瓜品种;二是育成优质多抗、适合设施栽培的南瓜、瓠瓜和丝瓜新品种,完成新品种的升级换代;三是设施西甜瓜新品种选育,目前浙江省西甜瓜设施栽培面积很大,95%以上的西甜瓜品种从国外或省外引进,浙江省育成品种极少,拟开展以适合浙江省设施栽培为目标的西甜瓜品种选育,替代引进品种,提高浙江省自育品种的覆盖率;四是针对瓜类蔬菜设施栽培存在的种种问题开展高效栽培技术研究,提升瓜类蔬菜设施栽培水平。

2.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新品种示范与推广。茄果类蔬菜新品种:番茄“浙杂203”、“浙杂204”、“浙杂205”、“浙杂210”、“浙粉208”;辣椒“浙椒1号”、“千丽1号”、“采风1号”;茄子“浙茄1号”、“紫秋”及其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瓜类蔬菜新品种:瓠瓜“浙蒲2号”、“浙蒲6号”;南瓜“甘栗”、“翠栗1号”;丝瓜“衢丝1号”;黄瓜“浙秀1号”及其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集约化蔬菜育苗技术的示范推广。在浙北、浙东南等主要设施蔬菜产业带建立集约化蔬菜育苗场,示范推广设施蔬菜嫁接育苗技术。

(3)设施蔬菜标准化生产和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主要示范推广设施蔬菜生产的标准化技术、病虫害控制技术、农药和化肥的精确施用技术。

(三)露地(山地)、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

1.共性关键技术

(1)豆类蔬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以豇豆、四季豆、豌豆、蚕豆等主要豆类蔬菜为对象,以优质高产多抗为育种目标,育成适合浙江省露地栽培和山地栽培的新一代豆类蔬菜新品种;同时针对浙江省露地和山地栽培条件开展栽培技术研究,提出优质高效露地和山地栽培技术,提高浙江省露地条件下的蔬菜生产水平和产品品质。

(2)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以青菜、花椰菜、萝卜、大白菜等蔬菜为对象,以优质高产多抗为育种目标育成新品种,育成替代进口的小型大白菜、耐抽苔萝卜、优质花椰菜、青菜等新品种,促进新品种的更新换代;进行新品种的配套栽培技术研究,充分发挥新品种的潜力和性能,提高十字花科蔬菜的生产水平和种植效益。

(3)水生蔬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以茭白莲藕等主要水生蔬菜为主开展新品种选育和安全高效栽培技术研究。选育出3个适宜鲜食或加工的水生蔬菜专用品种。开展反季节育苗、冬季护苗、割株再生、节水省肥等跨年度特早熟栽培关键技术攻关。

2.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豆类蔬菜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长豇豆“之豇106”、“之豇108”;豌豆“浙豌1号”及其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十字花科蔬菜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白菜“浙白6号”、“早熟8号”;青菜“青丰1号”、花椰菜“浙801”及其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3)水生蔬菜新品种和配套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茭白“丽茭1号”、“金茭1号”、“金茭2号”,莲藕“金藕1号”、“金藕2号”,菱角“田菱1号”等新品种和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的示范推广。

(四)加工蔬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

1.共性关键技术

(1)榨菜雪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选配出优良冬榨菜杂交一代品种2个,产量较现有品种增产10%以上,瘤状茎商品率90%以上,平均单个瘤状茎重500克以上,采收期与目前品种错开5~7天。选育出加工品质佳的雪菜品种1个,要求冬春季均可采收,分蘖性较强,耐寒性好,产量高于现有主栽品种。获得优良、特异不同生态型叶用和茎用芥菜育种材料50份,包括高芥子油苷的材料以及胞质雄性不育系;创新高抗浙江省主要病害或优异品质性状的雪菜种质材料9份以上。研发提出榨菜雪菜栽培技术规程。

(2)菜用大豆新品种选育、良种繁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选育出优质、高产、抗病、鲜食加工兼用型菜用大豆新品种1个。研究制定一套菜用大豆优质高产良种繁育技术体系,制种田亩产量达到160千克以上。制定菜用大豆优质、高产、高效配套栽培技术规程,通过建立菜用大豆新品种生产示范点,示范应用新品种、新技术。

2.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鲜食大豆新品种“浙农6号”及其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2)加工蔬菜新品种:榨菜“甬榨1号”、“甬榨2号”、雪菜“嘉雪四月蕻”及其配套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五)出口蔬菜新品种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

1.共性关键技术

(1)青花菜种质创新与新品种选育。收集鉴定国内外青花菜资源100份以上。获得10个以上小孢子DH系,再生植株500株以上。育成不育性稳定、不育株率达100%、不育度大于98%、综合性状优良的青花菜雄性不育系1~2份,及相对应的性状基本一致且稳定的保持系。培育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优质、高产、商品性好、适于浙江省种植或其他地区种植的青花菜强优势新组合1个,同时建立新品种中试示范点2~3个。建立青花菜高效、经济的繁殖制种技术。

(2)加工出口萝卜新品种的选育和栽培技术研究。育成替代进口、适合加工出口、优质高产的春栽和秋栽萝卜新品种,提出相应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和杂交种子生产技术。

2.成果转化及产业化

(1)青花菜褐茎病防治关键技术的示范推广。

(2)青花菜集约化育苗技术的推广应用。

(3)出口青花菜质量控制技术和标准化栽培技术的推广应用。

四、蔬菜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

以建设蔬菜科技强省为目标,有效整合科技资源,建立资源共享机制,加强蔬菜产业科技创新载体建设,形成开放、共享、功能完善、条件一流的,具有创新、转化、推广、服务等功能的蔬菜科技创新载体。

(一)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建设

围绕蔬菜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整合相关高校科研院所的资源,积极创建蔬菜产业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添加一批新型研究设备和仪器,招聘一批高层次的科研人才,推进研究方向以“促进学科发展”向“满足蔬菜产业做大做强做优对科技的需求”转变,提高蔬菜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二)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及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建设

着眼于国家食品和企业乃至蔬菜产业的未来,按照“环境、人才、平台、项目”四位一体要求,加快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同时,进一步组织一批蔬菜生产企业或专业合作社参加协作组,并创建蔬菜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形成一批高层次创新人才聚集、创新机制灵活、持续创新能力强、创新绩效明显、具有国内领先或国际先进水平的省级和国家级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及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或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三)加快新型创新主体及其产业集群创新

鼓励和支持蔬菜生产加工企业、专业合作社成为蔬菜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的主体,加大对蔬菜产业科技创新投入。支持规模以上蔬菜企业吸引国内外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带项目、技术、成果到企业参与研发机构的创建,建设一批整体达到国内先进水平的企业科研院所。并培育和发展一批蔬菜科技龙头企业,进而推进企业集聚,促进蔬菜产业带或主要蔬菜产业开展蔬菜产业集聚创新,实现科技对蔬菜产业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

五、保障措施

(一)加快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

加强蔬菜产业科技领军人才、核心技术研发人才培养和创新团队建设。实施产学研合作培养创新人才政策,实行“人才+项目”的培养模式,结合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团队和战略联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依托重点项目实施,培养蔬菜科技创新人才。积极鼓励和支持创新型领军人物带领创新团队,承担重大科技攻关和产业化项目。加强企业创新型人才培养。吸纳企业技术人员直接参与科技项目的实施,提高专业知识水平和技能;加强企业、合作社和基层技术人员的培训。鼓励科技成果完成人与项目承担单位以入股、转让等形式,通过自行创办企业、与其他企业合作等渠道,直接进行成果转化。加强农村蔬菜科技带头人和生产型人才培养,提高科技素质、职业技能。到“十二五”末,每个蔬菜主产区的蔬菜村至少有2~3名具有较强示范带动能力的带头人。

(二)多聚道筹措经费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对蔬菜产业科技投入的引导作用,加大对蔬菜产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产业集群创新及创新成果转化产业化项目的经费投入。引导社会资金投入蔬菜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鼓励以蔬菜生产、加工企业为主体建立科技创新风险投资公司和创业风险投资基金。各类金融机构都要为蔬菜产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推广优先提供融资、担保和保险等服务,创新信贷品种,对符合条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基地基础设施提供信贷支持,积极探索利用贴息小额贷款等方式,加大有效信贷投入。支持蔬菜龙头企业利用资本市场融资,在中小企业和创业板上市筹资;具备条件的可进入证券公司代办系统进行股份转让试点,推进未上市渔业高科技企业股权的流通,拓宽创业投资退出机制。

(三)实施蔬菜科技知识产权、标准化和品牌战略

加强蔬菜科技知识产权工作,引导蔬菜企业、涉农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发、申请、拥有专利技术特别是发明专利技术,把发明专利作为科技项目立项和绩效考评的重要内容。加强区域优势蔬菜品种品牌培育,鼓励注册使用蔬菜产品证明商标和原产地标识,鼓励蔬菜企业申报省知名商号,在全省范围内享受跨区域、跨行业的商号保护政策。加强蔬菜产业技术标准工作,引导产学研联合研制蔬菜产业技术标准;跟踪研究国际标准、国外先进标准和本省蔬菜产品主要出口贸易国的技术性贸易措施,增强应对技术壁垒的能动性;鼓励蔬菜企业和行业组织采用国内外先进标准。

(四)组织与管理

建立蔬菜产业科技发展专家咨询会议制度。在省科技厅领导下,由浙江省农科院、浙江大学、省农业厅、浙江农林大学、浙江林科院和部分主要市农科院及相关龙头企业组成专家组,并建立专家咨询会议制度,负责蔬菜产业科技创新与发展,对项目的进展进行调研和咨询,对共性关键技术的立项和产业化示范及基地建设进行可行性论证,对项目的实施进行检查和验收。

执笔人:杨悦俭、李国景、朱祝军、喻景权、王世恒

审改:张咸益 打印:戴丹丽 校对:郑荣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