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茶产业和中国茶产业的世纪历程
茶是世界上消费量仅次于水的一种饮料,日均世界消费量30亿杯。从20世纪起,世界茶园面积、茶叶生产量和出口量除二次大战期间停滞不前外,其余的年份均呈持续稳步增长。世界茶园面积从1910年(该年数据未包括中国茶园面积)到1950年增加1.04倍,从1950—2000年增加1.40倍,2009年比2000年增长31.07%,平均每年增加3.88%,略低于20世纪90年代的平均速度(5.4%)。茶叶产量1950年比1910年增加59%,增长速度缓慢,平均每年增长速度不到1.5%[1]。其主要原因一是期间发生了两次世界大战,二是在这期间科技进步也不明显。2000年的茶叶产量比1950年的产量增加3.58倍,平均每年增加7.16%。在1950—1990年的40年间基本每20年翻一番。2000—2008年,平均每年增加3.67%。1910—1950年的产量增长速率明显比1951—2008年的产量增长速率慢。前40年平均年增长率≤1.5%,而后58年平均年增长率为8.50%。这主要和20世纪60年代以来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有关(见表1和图1)。
表1 1910—2009年世界茶产业的发展
我国茶产业从新中国成立以来一直呈持续增长势头。除20世纪60—70年代产量没有明显增加外,从1950—2000年,茶叶产量增加了9.98倍,平均每年增加19.96%。在半个多世纪中,50年代增加1.18倍,这主要是建国初期茶园面积增加了1.3倍。70年代、80年代和90年代的产量分别比前10年相应增加了约2.18倍、2.23倍和1.73倍[3]。其原因一是茶园面积明显增加,2000年我国茶园面积比1950年增加了5.4倍;二是科技创新贡献巨大。21世纪以来中国茶叶产量持续增长,2009年的产量比2000年增加98.9%,主要表现为产值得到明显增长,如2009年的茶叶总产值在1000亿上下,为2000年的10倍以上。茶产业的农业产值2009年为413亿元,比2000年增长340%。这主要是名优茶的持续增长,茶饮料的迅速增加和茶叶深加工带来的效益[2]。我国茶叶出口量在1950—2000年的50年间增加了12.18倍,平均每年增加4.83%。2005—2009年,茶叶出口每年略有增长,但增加不明显,维持在28万~30万吨,平均每年增加1.4%(见表2)。2009年突破30万吨,创汇7亿美元。
图1 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世界茶产业发展
注:1.无性系品种育成,短穗扦插技术推广(1931);2.袋泡茶进入市场(1940);3.第一个喷雾干燥法制备速溶茶专利诞生(1943);4.EGCG分离成功(1946);5.茶氨酸分离成功(1949);6.茶树缺镁症确定(1954);7.红茶萎凋槽问世(1955);8.CTC机和Rotovar机问世(1958);9.小型动力采茶机推广应用(1961);10.茶树缺锌症确定(1962);11.茶黄素和茶红素分离成功(1950—1962);12.茶饼病测报系统的建立(1967);13.茶树细胞离体培养成功(1968—1975);14.珠茶炒干机发明(1968);15.茶小卷叶蛾性信息素合成成功并商品化(1980);16.茶液体饮料开发成功(1981);17、茶叶中儿茶素抗氧化活性报道(1985);18.茶叶有效组分降血压降血脂功能发现(1986);19.电脑和电子技术在茶叶加工上应用(1986);20.发现EGCG在活体外可抑制人体癌细胞繁殖(1987);21.茶叶中有效组分的提取和商品化生产(1987);22.平衡施肥理论确立(1988);23.有机茶产品在欧洲市场出现(1989);24.名特茶加工机械产品出现(1995);25.以茶氨酸主要成分的Suntheanine产品在欧洲上市和获奖(1998);26.现代绿茶加工自动化流水线出现(1999);27.EGCG与抗癌药物有增效作用发现(1999);28.英国、印度和肯尼亚联合发表第一个茶树遗传连锁图(1999);29.日本从降低茶园土壤释放N2O出发提出茶园减少氮素化肥使用的计划(2000);30.将绿茶纳入日本全民的两阶段癌症预防计划(2002);31.美国H arvard大学发表茶氨酸可活化血液γδT细胞,可以对流感等多种病毒产生免疫功能(2004);32.茶多酚产品Veregen(Polyphenon E)在美国首次被FDA批准进口(2006);33.欧盟和日本分别在2008年和2006年颁布茶叶中800种以上农药残留标准的质量安全要求;34.中国茶叶出口首次突破30万吨、创汇7亿美元(2009)。
表2 中国茶园面积、产量、产值和出口量(1950—2009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