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茶树有害生物治理的研究进展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茶树有害生物治理的研究进展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 茶树有害生物治理的研究进展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近代我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从茶园荒芜状态到恢复生产,再到快速发展阶段。茶树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研究与应用,也是与茶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并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2 茶树有害生物治理的研究进展促进了茶产业的发展

近代我国茶叶的发展经历了从茶园荒芜状态到恢复生产,再到快速发展阶段。茶树有害生物的发生和防治研究与应用,也是与茶产业的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相适应的,并对茶产业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1950年前,我国茶园处在荒芜状态,仅有的20多万公顷茶园也大多零星分散,树老株稀,80%左右茶园粮茶间作[9]。我国茶叶生产处于停滞状态,茶树植保技术研究工作也很少。约20世纪40年代,有研究人员对茶树病虫种类作过调查,当时记载我国茶树病虫的种类有数十种。茶叶生产对茶树病虫防治的需求不高,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也十分落后,只使用一些天然物质如烟草水、除虫菊、鱼藤、硫黄等防治病虫。1949年后,我国茶树病虫的研究和应用技术开始提上议事日程。20世纪50年代,开展了茶毛虫、茶牡蛎蚧等部分害虫的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研究,并研制出松针碱液、苦角根肥皂液等土农药,用于防治茶树害虫。后期引进化学农药六六六、滴滴涕,在茶园中进行防治害虫的试验示范,并很快在茶园中推广应用。

20世纪60~70年代,随着茶园单产的增加,对茶树病虫害防治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茶树植保研究工作迅速发展。相继开展了茶树病虫普查工作,基本摸清了我国茶树病虫种类和为害程度,研究明确了茶尺蠖、假眼小绿叶蝉、长白蚧、茶橙瘿螨、茶饼病和茶云纹叶枯病等茶树主要病虫害的生物学特性、发生规律和防治技术,为在生产上控制这些病虫的为害提供了技术保障。针对出口茶叶中有机氯、有机磷等农药残留超标问题,及时开展了农药在茶叶中降解动态研究和安全使用标准的制订,先后研究完成了15种有机磷和拟除虫菊酯农药在茶叶中残留降解动态的研究,制订了19项茶叶中农药安全使用标准。并通过建立茶树植保联系点,推广主要病虫防治技术和农药安全使用技术,在控制茶树主要病虫为害时,也较好地控制了茶叶中农药残留。

20世纪80年代以后,茶树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的研究逐步深化。在生物防治上,研究开发出多种生物杀虫剂,并大面积示范应用。在化学防治上,研究提出了主要病虫防治指标和一套茶园农药优化使用技术。[10]在抗病虫方面,对数十个茶树品种进行抗病虫鉴定,提出了对茶尺蠖、小绿叶蝉等6种病虫抗性较强的茶树品种,同时开展了抗螨机制的研究。在综合防治方面,研究提出了一套以传统综合防治技术为基础,建立测报和动态防治指标模型,使用生物制剂与农药优化使用技术相结合,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预测和决策的综合治理管理系统。

近十年来,围绕着解决日趋敏感的茶叶农药残留问题,茶树植保在生物防治、化学生态学和茶园农药残留控制技术研究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①开展了天敌优势种中多种虫生真菌和昆虫病毒的形态学、生物学、大量繁殖方法、实用剂型及田间防治效果等方面的研究,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试验。[11~12]白僵菌和茶尺蠖病毒等已达到规模化生产水平,形成了系列生物制剂产品;茶尺蠖病毒制剂已完成了产品登记,推广应用面积近3.33万公顷次。②研究明确了茶尺蠖、茶毛虫和茶卷叶蛾等害虫的性信息素成分,以及茶树—主要害虫—天敌三营养级之间的化学通信机制,使得利用性信息素诱杀害虫和利用互利素引诱天敌,这种新型的化学生态防治方法正在逐步走向生产实际。③筛选出拟除虫菊酯类、氨基甲酸酯类、昆虫生长调节剂等新型化学农药品种,以及植物源农药苦参碱、印楝素和矿物源农药农用喷淋油等,提出了这些农药品种防治茶树病虫害的使用技术,完成了数十种农药在茶叶中残留降解的动态研究,制订了这些农药在茶叶中农药安全使用标准,提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茶园农药优化使用技术。④集成了以灯光诱杀、信息素引诱、昆虫病毒释放、植物源农药和矿物源农药的使用为重点,以农业防治为基础、化学防治相协调的茶树病虫无公害防治技术体系,并进行了大面积示范应用。这些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全国茶区,对有效解决我国茶叶生产中突出的农药残留问题,提高茶叶安全生产水平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