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 茶树有害生物治理展望
1992年6月在巴西里约召开的世界环发大会确定了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方略后,许多学者认为影响农业持续发展的重要根源是滥用农药和化肥,使有害生物的持续控制问题日显突出。[18]1995年7月在荷兰海牙召开的第13届国际植物保护大会提出“可持续的植物保护造福于全人类”,认为有害生物的管理必须服从可持续农业生产的需要,要与其他农事操作协调配合,强调从保护作物扩展到保护农业生产体系。[19]
茶树有害生物治理发展是与茶业的可持续发展是紧密相连的。适应于茶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茶树有害生物的治理也已逐步从保护茶树扩展到保护茶叶生产体系。未来茶树有害生物的治理将会重点考虑以下几个方面:①充分发挥茶园生态系统中自然因素的生态调控作用。[20]在茶园自然生态系统中,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是长期存在的,通过释放天敌昆虫、病原微生物和挥发性信息物质,人为增强自然控害作用,建立起多功能的生态调控机制。②基于现代信息技术,提高生物灾害的监测预警水平。[21]通过采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和全球定位系统等技术,结合田间抽样调查技术和计算机信息技术,进行茶树有害生物的发生危害动态系统监测,建立茶树有害生物发生和危害的信息识别模式,揭示有害生物种群区域发生的规律,实现茶树有害生物的实时监测和预警。③更多采用生物合理防治剂,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在茶园大面积推广应用苏云金杆菌和茶尺蠖病毒制剂等一些微生物农药的同时,进一步开发系列微生物源生物农药,引入植物源农药、矿物源农药和其他新型的生物合理防治剂用于茶树有害生物的控制,尽可能减少化学农药的使用。④加强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与茶树综合营养管理有机结合。根据茶树生长和采收的特性,协调有害生物的治理技术与茶叶的增收技术,以最低的成本投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参考文献
[1]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中国茶叶生产和消费.中国茶叶,2008(6):4-6
[2]张汉鹄,韩宝瑜.我国茶树昆虫区系及其发生特点探讨.中国昆虫学会学术论文摘要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7.15
[3]陈宗懋等.中国茶经.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
[4]陈宗懋.茶园病虫区系的构成和演替.中国茶叶,1979(1):6-8
[5]殷坤山,洪北边,胡宏基.五种害虫在茶丛中的垂直分布规律及其应用设想.中国茶叶,1987,9(5):14-17
[6]陈宗懋.2008年欧盟发布茶叶中农药残留新标准.中国茶叶,2008,(4):7
[7]肖强.日本新的农药残留限量标准对我国茶叶出口影响分析.中国茶叶,2005(2):11-14
[8]程启坤,庄雪岚主编.世界茶叶100年.上海:上海科技教育出版社,1995
[9]陈雪芬,夏会龙,肖强,江冬友.茶园农药优化使用技术.茶叶科学, 1991,11(2):89-97
[10]洪北边.我国茶树害虫病毒的研究与应用.中国茶叶,1991,(1):28-29
[11]戴轩.1991—1995年我国茶树害虫生物防治梗概.贵州茶叶,1996, 87(3):17-19
[12]陈宗懋,陈雪芬.世界茶树病虫区系分析.茶叶科学,1989,9(1):13-22
[13]邱式邦.要坚定不移地继续贯彻植保方针.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1-9
[14]肖强,姜辉,陈宗懋,等.茶园害虫抗药性监测技术的研究.茶叶科学研究论文集(1991—1995).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7.104-109
[15]陈宗懋.茶树害虫防治的新途径化学生态防治.茶叶,2005,31(2): 71-73
[16]严毓华.害虫防治新方向:应用替代性防治措施走向害虫持续治理.中国有害生物综合治理论文集.北京:中国农业科技出版社,1996.39-42
[17]陈晓林,刘新刚,董丰收,郑永权等.发展中的植物保护理念与现代调控技术.农药研究与应用,2007,11(6):11-13
[18]丁岩钦.论害虫种群的生态控制.生态学报,1993,13(2):99-106
[19]戈峰等.可持续农业中害虫管理问题.昆虫知识,1997,34(1):39-45
[20]叶琪明,王拱辰.茶树害虫病原真菌资源及其开发利用.茶叶,1991,(2):26-29
[21]戈峰.害虫生态调控的原理与方法.生态学杂志,1998,17(2):38-42
[22]刘树生.害虫综合防治面临的机遇、挑战和对策.植物保护,2000,26(4):35-38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