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名优茶机械的开发加速了我国名优茶生产的发展速度
20世纪80年代,我国改革开放不断深入,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名优茶生产兴起。名优茶鲜叶采摘细嫩,加工精细,开始阶段几乎全部为手工加工。为了适应名优茶迅速发展的需求,80年代中期,我国茶机研发的重点开始向名优茶机转移。通过几年的努力,首先开发成功名茶杀青机、揉捻机、解块机、烘干机等名优茶加工机械,不仅可用于毛峰茶加工,使毛峰茶等名优茶实现了机械化加工,也在卷曲形、针形、球形等名优茶加工中的部分工序获得应用,与此同时,名优茶整形机械的研制开发也开始加快。以龙井茶为代表的扁形茶,是我国生产量最多、平均买价最高的名优茶,靠手工炒制需将十大手法交替使用,才能加工出光扁平直、色泽绿翠、香高味醇的产品,十分费工和费力。20世纪末,多槽式扁茶炒制机和长板式扁茶炒制机的研制成功,使扁形茶炒制基本上实现了机械化加工。多槽式扁形茶炒制机炒制时,将茶条投入往复加热的槽锅内,茶条便一边失水、一边被逐步理成直条,然后投入圆形压棒,随着压棒滚动,茶条被压扁,完成炒制。它理条功能良好,虽尚存在成茶色泽较暗的不足,但炒制的扁形茶,茶条扁直和整齐划一程度好于人工炒制。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使用直径为60厘米加热的半圆锅,蒸汽透散性能良好,并使用敷有弹性表层的长板为炒制部件,炒制时对茶条有压、捺、磨等功能,虽理条功能尚欠足,但炒制的扁形茶的色泽绿翠程度明显好于人工炒制,并且茶条扁平光滑也较多槽式机型好,香气、滋味也与人工炒制较接近。生产中将上述机型合理配套使用,有的还用少量手工配合,可加工出质量良好的扁形茶。包括龙井茶在内,80%以上的扁形茶几乎已经全部使用机械炒制。实践表明,将1台6CS40型滚筒杀青机、2台6CMD60型多槽式扁形茶炒制机、4台6CB60型长板式扁形茶炒制机配套成为一个机组,每小时可加工扁形茶20千克以上,可代替80个人左右的人工炒制,显著减轻了劳动强度。与此同时,近年来我国还开发研制出卷曲形、针形、球形等名优茶做形机械,使这些名优茶的炒制均有机械可供选用,加速了名优茶生产的发展。
乌龙茶是我国的特种茶类,加工工艺复杂,以往也是基本依赖人工制作。近年来福建省开发出了人工环境温、湿度控制的做青设备,将做青室的温度控制在22℃~25℃,湿度控制在75%左右,使原来人工常常需要20小时以上的做青工序缩短到10小时左右,并显著节约了能源和70%以上的车间面积,减轻了做青的劳动强度。后来福建省又开发出智能控制式乌龙茶做青机,可将有经验技工的实际做青过程编制成数学模型输入智能控制系统,实现了做青过程的自动控制。20世纪90年代,我国台湾地区的乌龙茶加工已实现机械化,开发的乌龙茶杀青机以石油液化气为燃料,加热均匀,操作方便;乌龙茶包揉机,可比人工包揉提高工效10倍以上,代替了人工包揉的繁重劳动,使劳动强度大为降低,包揉质量也好于人工;乌龙茶烘干机和提香机增强了对茶叶的烘焙提香功能,使加工出的乌龙茶更显花香。这些乌龙茶加工设备普及到我国其他地区后,其他乌龙茶区也很快实现了乌龙茶的全程机械化加工,原需上百人的手工作业,由一套乌龙茶加工设备即可代替。
名优茶和乌龙茶机械的研制开发和推广,明显加快了我国名优茶和乌龙茶生产的增长速度。我国的名优茶生产于20世纪80年代初起步,当时产量和产值极微;2007年,全国名优茶总产量达到43.5万吨,产值达240亿元,在茶叶总产量中的比重上升到38.2%,在总产值中的比重上升到80%。同时,1980年我国乌龙茶产量仅为1.15万吨,仅占全国茶叶总产量的3.8%,2006年,全国乌龙茶产量达11.6万吨,在全国茶叶总产量中所占的比例达到10.5%。名优茶和特种茶之所以取得如此辉煌的发展业绩,确实与名优茶机械的研发推广分不开;同时名优茶的快速发展也保证了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整个茶产业的持续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