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中国红茶的区域分布与花色种类
1.1 中国红茶的区域分布
中国红茶生产区域东起浙江省宁波市舟山群岛和台湾省东岸,西至云南省腾冲市盈江茶区,南起海南省五指山区南麓的通什茶场,北至湖北神农架以南的茶区;分布范围大致为北纬21.3°~31.5°,东经95.5°~122.2°;地跨中国华南、江南茶区全部,西南茶区大部和江北茶区少部,涉及海南、广东、广西、云南、四川、重庆、湖北、湖南、江西、福建、浙江、安徽、江苏、台湾等14个省(市、自治区)。依照茶树品种的不同,红茶产区可划分为以下三大区域。
(1)乔木和小(半)乔木型大叶品种红茶产区。主要分布在华南茶区(包括海南、广东、广西)和西南茶区南部(云南省和四川、贵州省南部)的中热带和南亚热带气候区,是中国第一、二套样出口红碎茶和大叶种工夫红茶的主产地,也是中国最优秀的红碎茶和创新名茶主产区,代表产品有滇红、英德红茶、海南CTC红碎茶和高香型金毫茶等。
(2)以小(半)乔木型中叶品种为主的红茶产区。主要分布于西南茶区中部和江南茶区中南部的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中国传统工夫红茶和第三套样出口红碎茶的主产地。该地区最著名的工夫红茶有安徽省的祁门红茶、福建省的正山小种、江西省的宁红工夫和湖南省的湖红工夫红茶等。
(3)灌木型小叶品种红茶产区。分布于江南、西南茶区北部和江北茶区,是中国小叶种工夫红茶和第四套样出口红碎茶的主产地,其最出名的工夫红茶有宜红工夫、川红工夫和越红工夫。
1.2 中国红茶的花色种类、品质特点及生产规模
根据茶叶的外形和品质特征不同,中国红茶可划分为小种红茶、工夫红茶和红碎茶三大类。1988年,中国红茶总产量11.43万吨,其中红碎茶约10万吨,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近2万吨,前者主要用于出口,后者主要用于内销。到2007年,由于绿茶、乌龙茶和特种茶价高好销,中国红茶产量调减到5.60万吨,其中出口红碎茶3.03万余吨,内销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2.57万吨。
1.小种红茶
小种红茶17世纪初原产于福建省崇安县星村乡桐木关一带,故又称“桐木关小种”或“星村小种”,有正山小种和山外小种之分。产自武夷山北段星村乡的条索状红茶称为“正山小种”,其外形条索肥实,色泽乌润,茶汤红浓,香气高长带松烟香,滋味醇厚,有桂圆韵味。产自政和、坦洋、北岭、屏南、古田、沙县和江西省铅山等地的小种红茶,质量稍次,统称“外山小种”或“人工小种”。19世纪70年代,小种红茶年产1200吨,远销欧美市场;1949年几乎绝迹;20世纪50年代恢复生产,目前年产1000~1500吨。
2.工夫红茶
工夫红茶和小种红茶一样,是中国特有和世界最早的红茶花色,也是中国传统出口商品。据统计,1840—1895年,中国工夫红茶年产销约5万吨[2-3]。中国有20个省(市、自治区)产茶,其中有14个先后生产工夫红茶。按产地来分,中国工夫红茶可划分为祁门工夫(含浮梁工夫、霍山工夫)、滇红工夫、粤红工夫(英德、鹤山工夫)、宁红工夫、宜红工夫(含石门工夫)、川红工夫(含黔红工夫)、湖红工夫、闽红工夫(坦洋、白琳、政和工夫)、越红工夫、台湾工夫和江苏工夫等。按制作工夫红茶的鲜叶原料不同,又可分为大叶工夫红茶和小叶工夫红茶两种。大叶工夫红茶又称“红叶工夫”,以滇红工夫和粤红工夫为代表。而小叶工夫红茶因其干茶色泽乌润,又称“黑叶工夫”,以祁门工夫和宜红工夫为代表。
工夫红茶因茶树品种、地域条件和加工方法有所不同而品质各具特色。一般而言,“黑叶工夫”红茶外形条索紧秀或紧结肥壮、锋苗好,色泽乌润,内质汤色红亮,香气甜纯高长,滋味醇厚,其中祁门工夫干茶泛灰色“宝光”,蜜香浓郁高长,蕴藏有兰花香韵,回味隽永,因其独特的“祁门香”,与印度“大吉岭茶”、斯里兰卡“乌伐季节茶”并列为世界公认的三大高香红茶;宁红工夫紧结圆直略显红筋,宜红工夫、川红工夫和闽红工夫条索紧结肥壮或紧细,有金毫。川红工夫因其内质香气清鲜带“糖香”,1979年川红名茶珍品——“早白尖”出口价7320美元/吨,创下中国红茶出口价格的最高纪录。“红叶工夫”红茶一般外形紧结肥硕(壮),干茶色泽乌润,金毫特显,汤色红艳明亮,香气鲜郁高长,滋味浓厚鲜爽,有甜韵、富刺激性,叶底红匀嫩亮,为中国工夫红茶的后起之秀[4]。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广东和云南省创制的“英红九号”和“金毫红茶”等,外形紧结肥硕匀齐,金毫满披,汤色铜红明亮,毫香花韵细长持久,滋味浓厚有“奶香”或“山韵”,叶底铜红嫩亮,成为我国占领国际高端市场最具潜力的产品。目前,中国工夫红茶年产量2万余吨,其中高香型名优工夫红茶(含金毫茶)年产量约2000吨,市场售价是普通出口红碎茶的30倍左右,质量和售价均接近或超过印度、斯里兰卡“高香”红茶的水平,仍以内销为主。
3.红碎茶
早在鸦片战争以前,中国广东鹤山等红茶产区就将工夫红茶切成碎短条和片末状,经筛分后的产品从广州出口欧洲,这是中国最早的红碎茶。中国直接利用茶树鲜叶加工红碎茶则始于1958年。目前,红碎茶仍是国际茶叶市场的大宗产品,占世界茶叶总出口量的比重从20世纪70年代的90%逐步下降到目前约70%,中国则由50%左右下降到10%左右(表1)。
表1 中国红茶出口量对中国茶叶出口总量的贡献变化表
红碎茶制法分为传统制法和非传统制法两类。非传统制法又分为转子(洛托凡)制法、CTC制法、莱格制法和LTP制法等。20世纪70年代,广东英德、江苏芙蓉等地率先生产转子机红碎茶,其中英德“秋香”红碎茶花香浓郁细长,滋味鲜爽,曾得到英国女王的高度赞扬。1982年海南岛南海茶厂首次引进CTC成套加工生产线,正式生产CTC红碎茶。70年代末—80年代中,广东省粤西农垦局和海南农垦局开始研究CTC成套加工机械,并投入使用,年产CTC红碎茶约3000吨。50多年来,中国红碎茶生产迅速发展,1988—1990年,年产红碎茶约10万吨,目前保持每年3万~4万吨。
此外,20世纪8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研制开发了一系列创新红茶,如花香型金毫茶、奶香型高级红茶、荔枝红茶、无咖啡因红茶、速溶红茶和调味型红茶饮料等,深受国内消费者的青睐[5]。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