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大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自然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表1 按行业(产业)划分的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分布概况资料来源:宁波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机制研究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大多是伴随着改革开放的步伐自然形成并不断发展壮大的。在其发展过程中,大量同类或相关企业围绕着某一类商品,通过供求信息收集、产品设计、生产、运输和销售等一系列经济活动而集聚起来。这种集聚提供了一种交互作用的网络环境,有利于形成创新链,使客户、厂商、政府、研发机构和各种中介机构之间,在基于利益的互补性和资源的共享性的基础上形成广泛的网络关系,从而实现集群创新。经过多年的发展,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已经从简单模仿的块状经济发展成集群创新网络,直接构成了其他区域所无法模仿或复制的产业竞争力,成为宁波经济发展的动力源和亮点。

当前,由于国内外发展环境变化以及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制约,特别是受国际金融危机持续蔓延影响,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面临严峻的挑战。从完善集群网络治理机制入手,加快中小企业集群创新和转型发展成为加快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和促进中小企业渡过难关、化危为机的根本途径。

一、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现状

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是指以集群形式存在的中小企业、组织,如供应商、客户、其他相关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金融机构以及中介机构等,形成的以创新为导向、以横向非正式联络为主的开放的稳定结网关系。在较小的地理范围内集聚是中小企业的本能决定的,大量中小企业集聚吸引关联机构的加盟,网络就在日常交易和活动中形成。

一个典型的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基本节点包括中小企业、供应商、客户、其他相关企业、大学、科研院所、政府、资本市场以及中介机构,而中小企业是网络的主体节点。网络基本联结既包括各类行为主体的人脉关系,又体现在以资产、信息、人才、技术的流动等具体形式之上的经济主体之间的交互关系,包括在技术创新过程中围绕企业形成的各种正式与非正式合作关系的总体结构。正式的联结主要是指每一个中小企业在其设计、开发、生产、市场营销等价值创造的活动中,选择性地与其他企业或行为主体所结成的长期稳固关系(主要是指产业链条的上下游各环节之间的价值创造活动),如两个以上的中小企业通过合资、加工分包、战略联盟等结成的市场交易网络、供应商网络、分包商网络以及产学研合作。非正式的联结主要包括基于共同的社会文化背景下建立的生产工人、科技人员、技术中介人、企业家、政府官员等之间的社会网络关系。

(一)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发展概况

1.发展规模

截至2008年底,宁波共形成块状经济近150个,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以上的近90个,经济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60%以上。在中国社会科学院工业经济研究所公布的“2008中国百佳产业集群”名单中,宁波市共有五大产业集群榜上有名,集群影响辐射全国乃至全球。例如,余姚的电动工具,抢占了全国30%的市场;余姚市梁弄镇的灯具,销售占国内市场的40%;余姚市陆埠镇的软管,年产量17万多千米,可绕地球4圈;象山的针织,是“海耐斯”、“骠马”、“耐克”、“华伦天奴”等30余种国际知名品牌的定点加工基地;北仑的书写工具,产能占全球的4%以上;大榭的钢套,为全国一半摩托车提供配件;慈溪的小家电,整机制造企业最多时高达2000余家、配套企业逾万家,拥有全国最大的饮水机、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电源插座生产基地,成为与山东青岛、广东顺德齐名的家电重镇;而在鄞州区,共拥有300余家服装制造企业,4000多家服装加工、销售企业,年生产服装近7亿件。

2.地域分布

(1)存在地区产业的核心区域。每一个产业集群都存在一个核心地域,一般它是产业集群的发源地,经过创业者流动、企业裂变等过程逐渐向外围扩展。例如,余姚市是室外灯具的集中产区,其中梁弄镇是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该镇80%以上企业在雅贤、湖东、高南、集镇一线公路的两旁,相对比较集中,公路两旁错落有致地竖立着各家灯具企业的灯具样品,客商一进入梁弄镇就犹如进入了灯具的世界。为进一步做大做强灯具产业,梁弄镇相继开发了湖东民营工业区、雅贤工业点、高南工业点,目前已有近50家灯具企业相继在工业区落户,占地面积33余公顷,集聚效应进一步增强,带动余姚灯具企业集群的形成。

(2)区域特色主导产业格局初步形成。例如,余姚、慈溪产业区块以品牌家电、高档纺织化纤、先进装备等为主;镇海、北仑以石化、先进装备、电子电器、新材料、新光源等产业为主;鄞州区形成了先进装备、高档纺织服装生产基地。同时,产业集群与特色主导产业相辅相成,每一个集群就是一个主导产业,主导产业依赖于集群发展,以集群形式存在。

3.行业分布

近年来,宁波中小企业集群中高档服装、家电、机电、模具制造、有色金属、精密化工等产业比重不断上升;打火机、一般纺织等产业有所萎缩,比重不断降低。从产业内部看,产业升级十分明显,产业链得到了不断拓展,产品也不断由单品种、单系列向多品种、多系列发展。宁波还先后获得“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中国家电基地”、“中国文具之都”、“中国模具之都”、“中国水表之都”等数十项国家级荣誉称号。

从集群的起源、核心竞争力角度出发,按照集群核心产业性质,中小企业集群可分为三种形式,即制造业集群、贸易集群和混合型企业集群。宁波市大多数集群属于制造业集群,以贸易为起源的集群主要是余姚塑料等(见表1)。混合型企业集群是指既存在制造业又存在贸易业的集群。与浙江省其他地区相比,宁波市以贸易为起源和混合型企业集群的规模偏小,专业市场规模小,产品出口规模大,内销比例小。

表1 按行业(产业)划分的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分布概况

img36

资料来源:宁波各市县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注:数据除慈溪为2009年外,其他地区为2008年。

4.发展阶段

中小企业集群发展阶段一般分为非正式集群阶段、有组织集群阶段和创新性集群阶段。宁波市中小企业集群大多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初,以乡镇企业、家庭工业为创业形式,以制度创新为先发优势,带动区域贸易的发展。这些集群大多与区域专业市场(如余姚中国塑料城)或其他市场共生。目前大部分中小企业集群中企业规模小,企业间信任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方面的合作,处于创新网络发育的初期,如慈溪打火机集群等;另外,一些比较成熟的中小企业集群已经培育出了一些大型企业,出现了龙头企业,企业间以及企业和科研院所间开展了比较密切的合作,集群创新成果丰富,进入创新网络发展比较成熟的阶段,如慈溪小家电集群。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具体发展阶段划分如表2所示。

表2 宁波中小企业集群的发展阶段划分

img37

(二)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现状

宁波现有的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已不是大量中小企业的简单堆积,而是由大量相关企业、机构有机集聚的创新系统,是一种集群创新网络。大多数集群内部节点种类齐全,同时各节点间地域亲近,存在各种正式的、非正式的联系,并共享群内各种网络资源。这些集群创新网络发展已经取得了较大成就。

1.以加工增值链为基础,网络化生产体系不断健全

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在起步阶段主要表现为同类产品生产企业在一定地域中的简单集聚。经过这些年的发展之后,为企业提供零部件、中间产品以及加工服务、流通服务、技术服务、融资服务等配套企业和中介机构不断增加,逐步形成了“终端企业+配套企业+专业市场+中介组织”的网络化生产体系。

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在地域上亲近,存在经常的业务往来,彼此之间形成了分工和协作的关系,企业生产大多通过外包的形式,把非核心业务发包给周围的企业。在一个产业集群里,各种类型的企业非常齐全。其中,销售商是集群中的核心企业,中小加工企业是周边企业,中介服务和供应商等是外围机构,以核心企业为中心,依据加工链为线索把众多企业串联在一起。当销售商接到供销合同以后,从中小加工企业采购零部件,由装配企业安排生产。整个产品生产在不同企业进行,形成一种外部的流水线(外部加工网络),零部件从一个企业向下游企业流动过程中实现增值,增值链贯穿于参与产品生产的所有企业。一批销售业务完成以后,价值增值链暂时消失,但是,因此而形成的网络仍然存在,等下一批销售合同到来的时候,新的加工增值链又重新形成。每次增值的形成都促进了企业形成新的网络链接,而每次增值链的消失都给参与企业留下了网络联结,周而复始,企业之间的网络不断形成和发展。

例如,宁海文具企业集群探索出了“大企业接单、小企业加工”等协作模式,走“产业联合、集群发展”之路。当地以宁海最大的文具企业、年产值15亿元的得力集团有限公司为龙头带动其他中小企业发展。得力集团集中精力研发自动化程度高、科技含量高的核心产品,从而优化产品结构,更好地做大、做强企业,而小的文具企业生产半成品、辅料、外包装等一些简单产品,目前与得力集团合作的宁海供应商已经达到70家。

2.以专业市场为依托,企业与外界联系不断加强

第一,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的产品大多是销往集群以外的地方,顾客群体在集群地域以外。集群与外部市场形成了较强的联结。宁波的中小企业集群大都有相应的产品集散市场。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宁波市共有各类商品交易市场744个,其中余姚中国塑料城、象山中国水产城、宁波中国液体化工产品交易市场等是联结外部顾客的重要通道。全国首家专业塑料网上交易市场——浙江塑料城网上交易市场,2008年在积极拓展外地市场的同时,连推“中塑仓单”和“中塑现货”等新的电子商务模式,实现全程在线销售、在线采购、在线洽谈、在线物流、在线支付。目前,每天在商城挂牌销售的塑料达万吨,货值1.5亿元左右。第二,集群的原料供应与外部有很强的联结。宁波大多数产业集群的原材料是从外地运来的,如余姚灯具行业需要的铝锭等。第三,集群与国内外关联的大学、科研机构和大厂商有一定的联结。随着集群规模的扩大,各县区政府对集群发展的重要性认识不断增加,所以很多县区政府相继通过举办科技成果洽谈会、信息博览会等形式,帮助企业与大学、科研机构建立联结。

3.以产业链为纽带,跨区域、跨行业融合不断深化

宁波的产业集群最早起源于“一乡一品”的块状经济。这些地区中小企业在距离与空间上相对集中,业主和职工的生活空间基本上在一个地域内,产业和生活共同构成集群内部联系的纽带。因此,地域集群内的各种角色,无时不在以各种方式交流技术、特长和市场等信息。宁波还有部分中小企业集群内存在大量家庭工业,生活和工作完全联结在一起,业主和雇工往往就生活在一起。此外,集群内部众多中小企业除了业务上有分工联系外,还会因为共同生活在相同或相近的地域,日常交往非常密切,易于建立一种纯朴的信赖关系。这种信赖关系的存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群内企业的交易成本,加速了群内知识的流动学习及各种市场信息的传播,有利于集群创新能力的提升。如象山爵溪针织业集群,众多针织企业及企业经营者、员工基本上都聚集在一条街附近,各企业间及企业员工间正式、非正式的交流活动非常频繁,许多订单由某一家企业接下,往往由其附近许多企业共同完成生产任务。这种不同公司员工之间面对面的接触、工作之余的聊天等沟通形式,使得不同的思想在交流中相互碰撞而产生创新。

目前,宁波部分块状经济通过裂变、集聚、延伸、派生等形式,出现了产业融合现象。至少有50%的块状经济基本完成了从“一乡一品”到县域范围内融合重组的转变,其中约20%突破了县域框架,形成了跨区域的块状经济,如宁波家电(余姚、鄞州、慈溪)、宁波服装(鄞州、慈溪、奉化、象山)等。

4.以集群优势为支撑,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增强

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是在特定空间区位,众多中小企业基于利益互补的有机集中,而不是简单扎堆,各种功能比较齐全,是一个完整的体系。从整个集群整体看,集群恰是一个功能齐全的大型加工企业,有零部件加工车间、装配车间、技术服务部门、原料供应部门、仓库、后勤服务、资金供应等,不同之处在于集群是把这些职能分散在各个企业,通过信用和市场机制把它们联结在一起,缺少其中的任何一个功能集群网络都是不完善的。目前,余姚的品牌家电基地、宁海的精品文具的本地配套化率分别达到了80.9%和80.5%。这些功能比较齐全的创新网络促进了群内技术创新的追赶效应。由于单个中小企业的技术能力、融资能力十分有限,无法单独开展技术创新活动,而借助外部的力量,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可以降低风险。集群中的顾客群降低了设立新企业的投资风险,投资者容易发现市场机会。在产业集聚的地方工作,创业者更容易发现产品或服务的缺口。再加上产业集聚区域的进入障碍低于其他地区,所需要的设备、技术、投入品以及员工都能在区域内解决,因而开办新的企业要比在其他地区容易得多。企业所需要的客户、市场信息,创业者可能在新企业成立之前就已经拥有了。

以余姚为例,围绕塑料、家用电器、五金工具和金属材料等产业,余姚先后建立了中国家电检测中心余姚分中心、宁波塑料模具创新服务中心和宁波塑料研究院等七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宁波市及周边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与此同时,舜宇集团、大丰实业等56家企业先后在国内外设立了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宁波市级4家。2008年,全市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开发新产品76只,授权专利157件,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12项、宁波市级项目5项。在2008年浙江省经信委对全省块状经济状况调查中,慈溪家电以及宁海文具、余姚家电的专利授权量都进入了全省前十名,如表3所示。

表3 2008年浙江省累计授权专利总量最多的十大区块

img38

资料来源:浙江省经济与信息委员会。

根据浙江省统计局对全省各县(市、区)的科技进步综合水平评比反馈情况来看(2004—2007年),鄞州区除2005年排名第四外,其余年份全都排名全省第二;慈溪市2003年排第四,2005年排名第二,达历史新高,其余年份排第三;萧山区自2003年以来一直稳居全省第一的位置,如表4所示。

表4 宁波主要市县与省内其他县(市、区)科技进步水平比较(2004—2007年)

img39

资料来源:浙江省统计局。

二、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存在的问题

宁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的发展除了存在目前我国中小企业集群具有的处于较为不利的国际贸易地位、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善等共性问题外,还存在自身特有的一些问题。

(一)集群发展缺乏整体规划,创新网络布局分散

宁波有许多中小企业集群是伴随着改革开放带来的管制放松而成长起来的。地方政府采取了较为开明的政策,有意识地支持和保护了农民的创新精神,为产业集群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许多产业集群都是先有自发性市场出现,并达到相当规模,然后政府引导,加以规范和提高。政府政策对于集群成长和演进的影响是间接的、辅助性的,政府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集群出现后的事后调节上。全市缺乏统一的产业集群发展总体规划,产业布局分散,缺乏紧密协作,产业同构现象较为严重,从而影响了产业集群潜在的竞争优势发挥。部分产业处于自发状态,集群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区域配套功能不完备。不同产业犬牙交错,特色不明显;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产品同质同构,产业链条配套不明晰,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现象普遍存在,给整个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各级政府及相关职能部门对产业集群的科学认识还需进一步加强。对产业集群化发展的认识往往存有一种误区,就是把简单聚合的块状经济当做产业集群;对产业集群发展的趋势和负外部性看得不够清楚,规划引导不够,缺乏有效的政策激励和竞争规范;与产业集聚发展紧密联系的公共服务体系比较薄弱,特别是公共技术服务和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建设相对滞后。

地方各级政府在工业园区建设上,不同程度地存在重园区建设数量轻园区建设质量、重硬设施建设轻软环境建设以及轻视生态环境保护等问题。近年来,单位GDP所付出的投资代价虽有小幅减少,但高投入、高消耗、低产出的增长方式尚未得到根本转变;土地利用率虽有较大幅度提高,但与宁波市“十一五”规划3.03亿元/平方千米的目标仍有一定差距;工业布局虽然基本形成“三带、六区、十八园”的空间形态,但仍然比较分散,园区化率仅为41.19%。尤其个别地区工业企业借助新农村建设的契机,以村企合作名义,租用或购买农村集体土地开展生产经营,工业布局分散化态势有所抬头。

(二)部分政策作用不明显,服务平台作用有待加强

近年来,宁波市委、市政府千方百计破解水、电、土地、人才等要素资源制约,为集群发展提供了全方位的服务,先后出台了《今后五年宁波市服务业跨越式发展行动纲要》、《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等一系列政策规划,使得集群发展环境不断改善。同时也应看到,集群创新网络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不仅仅表现在群内某一具体企业创新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在于网络促成创新机制的形成及其功能的发挥,这对于提升集群整体创新能力及集群竞争力也至关重要。然而宁波市目前支持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的政策在集群创新网络治理方面还存在许多问题,如鼓励创新的政策中直接指向具体企业的多,指向创新网络的少;指向直接补贴的多,促进创新机制的少;指向硬件建设的多,软环境建设的少。

根据对北仑区92家企业的调查,在影响企业创新的各要素中,58家企业认为“技术开发费记入成本”对企业创新的影响程度高,占样本总体的63.0%;“开发区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和“技术开发费加大抵扣所得税”这两项政策对企业的影响程度也较大,分别得到59.8%(55家)和58.7%(54家)企业家的认同。而其中“政府采购”等政策对企业的创新活动影响不大。这几项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程度不高原因的进一步调查结果,参表5。可见,由于种种原因,一些有利于企业创新的政策尚未推广及行之有效地执行。广大企业对政策的认知度不高,不了解政策的内容、目的和作用,致使其作用无法得到有效的发挥。

表5 政策对企业创新影响程度不高的原因单位:人

img40

资料来源:北仑区统计局。

宁波市的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启动建设时间不长,平台目前更多的是提供信息查询、信息发布、资料检索等浅层次的服务,少数平台尚没有真正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平台的对外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加强。宁波市科技创新平台建设的投入形式主要以项目为主。尽管项目形式具有针对性强等优点,但项目难以兼顾平台的可持续发展。而通过政府稳定地实施有效监管的公共资助,可以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保证其满足政府、公众、企业对某项科研产品或服务的需求。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任务内容应是对提供科技信息、促进技术转移为目标的科技中介建设,为本地区中小企业提供技术创新支撑是其主要任务。而在区域创新布局中,提高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则是重要的政策目标。因此,科技创新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应与区域创新布局紧密结合。而目前,宁波市的平台建设与创新布局的衔接程度有待加强,平台的覆盖面还比较窄。

(三)集群内缺乏龙头企业,群内自发治理水平低

宁波众多中小企业集群内部普遍缺乏龙头企业,仅有的几家龙头企业也存在单体规模还不大、市场地位不够强等问题。在创新能力强的集群内部往往会有一家或几家龙头企业,这些龙头企业对集群网络创新的作用不仅体现在其与市场的紧密联系带来最新的创新需求以及其本身较高的研发创新投入和较强的创新能力方面,更重要的体现在可以通过其在集群内的影响为创新创造良好的非制度环境。主要体现在当集群内部其他企业有侵犯他人产权等影响集群内企业创新积极性行为发生时,可以利用其在群内的影响对这些企业加以惩罚。

以慈溪为例,全市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20亿元左右,且数量也不多,50亿和上百亿的企业至今仍空白。北仑虽然有宁波钢铁、吉利汽车、亚洲纸业、海天塑机等一批有一定规模的业内领头企业,但无论是规模还是品牌,没有一家具有全国或全球影响力。比如,汽车行业是最富集群效应的行业之一,但吉利汽车的品牌、规模在同行业均不占优,汽车产量不到上海通用、广州本田的1/2,且基地分散在几个市区,对区内产业的带动力有限,做大汽车产业有待时日;装备工业涉及门类多,产业关联大,北仑区在塑机行业和模具行业具有很好的基础,但缺少强有力的龙头企业,整个行业优势也不是十分明显;石化行业是北仑区目前最有发展前途的产业,但由于上游项目不能获批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受到限制。

反观其他地区的企业集群,摩托罗拉、康师傅、宝洁、海尔等著名企业的存在,不仅托举了天津、广州、青岛的城市品牌,而且成就了这些开发区的经济地位。最典型的是空中客车入驻天津滨海新区后,虽该项目尚处于建设阶段,但闻风而至的配套企业已登记1000多家;青岛大炼油项目刚刚奠基,就有一大批国家级或知名大企业落户西海岸,包括日本、韩国和欧美的几十家化工企业,这些项目投资动辄上亿元,多则达几亿美元,将对集群网络创新能力的提升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四)产学研合作关系松散,高校和科研院所创新功能不突出

企业是宁波市的创新主体。2009年,宁波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82.5亿元,比上年增长9.6%。全市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中的90%来自于企业,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的90%也出自于企业。2009年宁波专利申请量达22686件,授权量15824件,首次突破万件大关,比上年分别增长40.3%和60.1%。在此前4年间,宁波专利授权量保持了年均35%的增速,授权专利总量居全国15个副省级城市第3位,增幅则居15个副省级城市首位。

根据调查,目前宁波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网络节点中供应商和客户对企业创新的影响较大,而高校和科研院所的研发功能没有充分发挥。根据北仑区统计局对开展创新活动的92家企业的领导人就企业创新的信息来源、影响要素和相关政策的影响程度等一系列问题开展的调查,企业创新活动的信息最主要来源于“客户与消费者的信息”,其重要性的认同度为63.0%,市场需求一直是企业的风向标,也是企业进行创新的动力和目标。同时,“商品交易展览会”和“本行业其他企业信息”也是企业创新信息的主要来源,其重要性的认同度分别为35.9%、30.4%,而认为行业协会、高校以及科研院所对创新没有影响的高达33.7%、43.5%和33.7%(详见表6)。在当前信息化的时代,企业开展创新活动的信息来源应该是非常广泛的,但宁波市高校和各类研发机构数量少,且处于培育阶段,总体研发能力亟待提高;同时在目前宁波的中小企业创新网络中,高校、科研院所、中介机构与企业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创新功能没有得到充分发挥。

表6 宁波中小企业创新活动信息来源

img41

资料来源:北仑区统计局。

(五)企业关系链凝固,产业链带动能力弱

宁波中小企业创新网络是以地域为特征展开的,网络的地域分割性较明显,而且受小农经济的熏染,这些企业根深蒂固地认同“五缘”、“五同”[1]关系。这样虽然在区域创新网络发展初期可以节约许多的人力成本、交易成本,但外来人才难以进入到企业的关键岗位,很难融入当地社会关系网,因而,创新网络结构的改进、功能提升比较困难。同时,基于这种“五缘”、“五同”关系,在产业创新网络形成了亚网状结构,这种亚网状结构以几个企业为主,企业之间联系紧密,创新扩散很快,但亚网状结构之间的联系、交互作用较弱。这些关系链具有很强的凝固性,不容易被打破,同时关系的扩展能力有限,很容易形成一个封闭的结网,阻碍外部新生力量的加盟,对创新产生抵制。

宁波以生产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不少企业配套能力差,且产品多数属于初级加工产品,处于价值链的末端,因而产业链的带动能力不足,对其他行业的带动作用不明显。以北仑区为例,由于它主要是高新技术产业,科技含量较高,应是高新技术人才最为集中的产业,但这一特点在北仑区并不明显。北仑区高新技术人才主要集中在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模具制造、电线电缆制造和电子元件及组件制造四个行业,其他行业的高新技术人员匮乏,从另一方面反映出该区绝大部分高新技术行业缺少自己的研发团队,只是纯粹的生产型企业。即使有科技活动也主要以消化吸收为主,具体反映为自主知识产权较少。除部分产品有自主知识产权外,绝大多数产品是组装型产品或转让技术产品。

(六)高端应用技术创新成果少,产业升级能力不足

宁波市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低成本竞争优势上,尽管有的中小企业集群已经成为国内重要的生产基地,但是技术水平,特别是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大多是通过模仿引进的。2009年,宁波市授权发明专利占全部授权专利的比例仅为5%,远低于全国15.1%。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相关的自主知识产权数量偏少、质量偏低。高端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成为影响宁波市产业发展的主要瓶颈。高端应用技术,主要是指那些对于国家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战略意义的高技术,也是拉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发展的最主要的力量,并对中低端市场具有强烈的产业链拉动作用。如果集群内企业不能快速提升在关键应用领域高端应用技术的自主创新能力,必将拉大与国外企业的差距,而长期处于价值链的末端,集群竞争力难以得到提升。

自主创新能力缺失导致部分中小企业集群内“搭便车”、“挖墙脚”、“简单跟风模仿”等外部不经济行为时有发生,从而抑制了集群内微观企业的创新动力,诱发了企业技术能力的低端化、同质化倾向和低成本竞争策略。同时,由于创新发展的主动权掌握在别人手中,集群内的整个产业链和价值链受制于人,集群企业处在依附和被支配的地位,制约了集群产业的转型升级。

三、宁波典型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

(一)北仑注塑机

北仑区以专用机械制造和通用机械制造为代表的装备制造业发展迅速,行业的集中度较高。2003年7月,被浙江省科技厅批准为注塑机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紧随着国家塑料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正式落户,注塑机国家工程技术中心正式建立。通过省级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的创建,进一步增强了注塑机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提高了特色产业的科技竞争力。2007年,专用机械制造和通用机械制造两大行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同比分别增长了56.2%和47.2%,大大高于全部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速度。两大行业的产值比重分别由2006年的7.1%和4.7%提高到2007年的7.6%和5.6%,增加值比重分别由2006年的8.9%和5.8%提高到2007年的10.3%和7.5%。其中注塑机产业是区域内培育时间最长、发展势头最好、技术含量最高的传统优势产业,同时也是产业集聚最显著、集群效应发挥最明显和创新态势比较良好的企业创新网络。由科技部发文(国科发高〔2009〕695号),北仑注塑机集群于2009年被认定为国家注塑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

1.创新网络构成

(1)企业。截至目前,北仑区共有注塑机整机生产企业19家,注塑机关键零配件生产企业30多家。以我国内地的海天,香港特别行政区的震雄、力劲,中国台湾地区的今机、天星、南嵘、铝台、将军;日本的住友,韩国的宇进,德国的德马格等企业和国家级塑料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为主体形成了整个注塑机企业集群。从指标数据来看,尽管集群产值总量规模不大,发展速度保持稳步增长,但其在经济效益中的增加值和利税总额排在前列,充分说明这一产业由于拥有自主技术所带来的高附加值以及集群效应。从就业人数上看,该产业由于集群性效应带动区域内的整体就业水平保持在较高的水平,应该说,该产业在产出的要素分析中是将资本、劳动和技术等要素结合的最好、配比最有效的产业。

(2)产业链。注塑机按工艺和特性可分为六大类部件,即钣金类零件、铸件类零件、轴类零件、螺杆料筒、液压系统、电气驱动和控制系统。这六大部件在宁波及周边地区都有生产,形成了星罗棋布的关联企业。据初步估计,配套的关联企业达千家左右,塑机生产所需的零部件配套率达到90%以上。在如此完善的产业链环境下,塑机厂家足不出厂就可采购到整机生产所需90%以上的零部件。可见,宁波塑机工业已经形成了完整的工艺协作配套系统,企业集群在原材料、辅助材料供应方面具有很强的竞争优势。

(3)政府政策支持。近年来,北仑依托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在发展临港大工业的同时,致力于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初步形成了海天塑机、贝发制笔、敏孚汽配等为龙头的精密机械、汽配、新材料、电子信息等五大高新技术产业群。为推动区域内高新技术产业的持续良性发展,不断增强其自主创新能力,该区相继出台了《关于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若干政策的通知》、《科学技术进步奖励办法》、《北仑区(开发区)产业发展政策》、《北仑区(开发区)博士后工作管理办法》等相关文件,通过增加奖励、资金扶持等措施,积极为区域内企业营造良好的创新环境。1999年,北仑区启动“科技强区”一号工程以来,至2007年累计投入资金2.21亿元,带动企业研发和重新投入20多亿元,使企业间形成了你追我赶进行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的热潮。

(4)科研院所。1000万元以上销售额的规模企业均建立了工程技术中心。此外,政府方面还“牵手”浙江大学、中国科学院等高校和研究所,引进和共建科研机构20家,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科研院所成为该区企业加速发展的新引擎。北仑现在已经建立了压铸模研究中心、工业造型设计中心及热处理中心等模具研究机构。截至2009年底,北仑区注塑机及相关产业共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1家、国家重点实验室1家、国家行业检测中心1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5家、国家高新技术企业10家。

2.创新绩效

北仑区至今已经开发自主知识产权新产品800多个,授权国内、国际专利790多项。该区企业2009年生产注塑机整机2.3万台,注塑机及其相关产业实现产值60.21亿元,销售收入59.75亿元。培育销售收入超10亿元的注塑机企业1家,超亿元的企业10家。北仑区已成为国内外重要的注塑机生产制造基地。

3.创新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1)研发融资渠道仍比较单一。创新费用来源比较单一,研究开发费用占科技经费比例较大,以自主研发为主。2007年,北仑区高新技术企业创新费用中,科技经费筹集总额4亿元,有90%来源于企业资金,7.5%来源于金融机构贷款,2.5%来源于政府资金,没有吸收来源于风险投资、国外资金等其他渠道的投资。这些都反映了集群内部企业的创新经费融资渠道相对单一,而在国外,作为高投入高回报的高新技术产业是金融机构和风险资金最热衷于投资的产业。

(2)科研院所数量相对还较少。截至2007年底,北仑区全区科技活动企业科技机构数为67个,高新技术科技活动企业仅有科技机构16个。16个科技机构共分布在9个行业。可见,高新技术企业科技机构数量少,而且行业分布相对分散,除塑料加工专用设备制造拥有3个科技机构,模具制造5个,电线电缆制造2个外,其他6个行业均仅有1个科技机构。与其他先进开发区相比,北仑区在科技机构数量上已远远落后。与之相比,昆山开发区截至目前拥有各类研发中心、工程中心和设计中心183家。广州开发区共有国家、省、市等各类研发机构151家,形成了研发机构的集聚。天津开发区高科技企业和研发机构已超过350家。

(3)产学研联系不够紧密。2007年,有科技活动的高新技术企业研发经费支出3.5亿元,同比增长21%,占企业利润的21.7%。科技活动经费支出主要用于新产品开发经费支出3.9亿元,委托外单位开展科技活动经费支出0.1亿元,其中对研究院所及高等学校的支出608万元,比2006年的487万元略有增长,技术改造经费支出0.3亿元,引进技术的消化吸收经费支出为零,引进国外技术经费支出为零,购买国内技术经费支出为零。可见,高新技术企业更加注重自主研发,并侧重新产品的研发,以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与外单位、研究院所及高等学校开展科技合作少,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相关机制没有很好地运转。

(二)慈溪小家电

慈溪已拥有3万多家工业企业、36个亿元以上的特色产业群和10多个国内最大的制造中心,形成3000多种产品、年产值1600亿元的工业经济规模。目前已形成年产值超50亿元相对优势的产业集群有:家电产业集群、轴承产业集群、化纤产业集群、纺织产业集群和汽配产业集群。慈溪家电产业集群是慈溪中小企业集群发展中最具代表性的一个。

1.创新网络构成

(1)企业。慈溪家电产业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一大批供销员走南闯北,从大城市、大企业承揽家电零配件加工业务,催生了当地的家电制造业。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慈溪市政府为重振家电业,提出了“家电生产基地——南顺德、北青岛、中慈溪”的目标,对民营企业寄予厚望,并在政策上给予大力扶持,慈溪家电业得到迅猛发展。众多生产企业奉行“品牌化”、“平民化”、“世界工厂”理念,先后崛起了方太、惠康、奇迪、华裕、沁园、先锋等一批知名品牌。慈溪小家电主要分布在附海、周巷、观海卫、新浦等地,在11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内拥有2000多家家电整机企业。慈溪现年产各类家电整机6000万台,是全国最大的饮水机、取暖器、电熨斗、电吹风、双缸洗衣机、电源插座生产基地。仅“华裕”、“卓力”、“凯波”三家企业,每年就可为国外著名品牌企业贴牌生产电熨斗1500万台,使慈溪成为亚洲最大的电熨斗生产基地。

(2)供应链。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和产业沉淀,慈溪已拥有了若干较完善的纵向一体化产业发展链,产业发展基础不断稳固。2000多家家电整机企业有1万多家配套企业,是目前国内家电配套能力最强的区域。慈溪的家电整机企业除了空调压缩机依赖外地,其他上千个零部件,小到螺丝螺帽,大到整机外壳,都可以足不出市,甚至不出镇、不出村就地找到供应商,从而形成了一个个松散型的家电生产集团。由于慈溪家电产品配置半径大大缩小,物流成本起码比过去减少一半以上,这也是慈溪产品与同类产品相比价位较低、富有市场竞争力的重要因素。

慈溪也成了国内重要的家电产品OEM贴牌基地和生产基地。一大批家电企业纷纷来此采购配件、贴牌生产。海尔、长虹、海信、小天鹅等家电企业,甚至一些国际家电巨头也都在慈溪设立了小家电领域的合作配套企业。

(3)中介和科研院所。投资9.3亿、占地10平方千米的中国慈溪家电科技城目前已经全面启动,它将引导慈溪2000多家家电整机企业从分散走向联合,加速形成家电产业的集聚效应和群体优势。而中国家电研究院在本部以外设立的首家分支机构——华东分院也已在慈溪正式挂牌。目前,该区共有国家级技术中心国家低压电器工程中心宁波分中心1家,宁波市照明器具工程技术中心、宁波市微小型轴承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省级技术中心4家,慈溪市电热元件工程技术创新中心等宁波市级技术中心3家,等等。

2.创新绩效

科技创新实力明显加强。2009年慈溪市被评为“全国科技进步示范县(市)”。全市共获得授权专利3274件,比上年同期增长30.9%,其中发明专利133件,比上年同期增长49.4%。12家企业参与23项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制定或修订工作。2009年,方太、沁园、大成等3家企业被列为国家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全年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13家,累计拥有高新技术企业81家,组织申报国家级项目47项、宁波市重大科技攻关项目4项,宁波市重大科技项目“核电站核级石墨密封垫片”攻关成功,新上产学研合作项目32项。企业知识产权试点工作顺利开展,2009年新增省级专利示范企业4家、宁波市级专利示范企业18家。目前,全市已有各级专利示范企业64家,其中省级19家、宁波市级23家。

3.发展特色——企业重视外部联系

群内中小企业均十分重视与外部的联系和群外信息的获取。慈溪家电中小企业近年来都十分重视参加各类展会。1999年2月,在市贸促会和当地外经贸局的发动、努力下,慈溪的先锋、卓力、凯波、金帅4家集团公司参加了科隆家电及厨房用品展。自此以后,慈溪中小企业参加和组织的各类展会不断增多。参加国际展会使得中小企业大开眼界,这些企业回来后十分重视新款式的设计,自己成立研发中心,向国际著名的设计公司买设计,以此不断调整产品结构和提高产品档次。展览会上不多的订单,大大增强了企业把产品打出去的信心。通过不断参展,不断获取新的信息,不断提高产品档次,慈溪小家电出口额不断扩大。

4.创新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1)核心企业规模仍较小。同为国家家电生产基地的顺德,2008年家电总量在千亿以上,拥有美的、科龙、容声、格兰仕、华帝等著名品牌,其还是全国最大的空调和小家电生产基地,全球最大的电风扇、电饭煲、微波炉、消毒器核心供应基地;青岛,拥有海尔、海信、澳柯玛等著名品牌;而慈溪作为与顺德、青岛并立的国内三大家电制造基地之一,2008年家电总量为300多个亿,不及海尔、美的一个零头,而且至今没有一个“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龙头企业单体规模还不大,市场地位不够强。慈溪最大的企业年销售额也只有20亿元左右,且数量也不多,50亿和上百亿的企业至今仍空白,缺乏能够支撑全局的龙头企业来整合和引领,也缺少专业市场、特色市场的支撑和带动。

(2)集群内企业产品同构,无序竞争严重。部分产业处于自发状态,集群缺乏明确的功能定位和统一规划,区域配套功能不完备,处于无序状态,不同产业犬牙交错,特色不明显;部分行业协会也没有真正发挥作用,产业集群内部由于产品同质同构,产业链条配套不明晰,导致无序竞争和过度竞争,给整个产业集群健康发展带来严重影响。

(3)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少,创新主动性差。2007年,慈溪市科研经费投入9.62亿元,列全省第十三位,与杭州市萧山区、绍兴县相比,相差甚远,分别少25.92亿元和11.40亿元。从政府层面来看,本级财政科技拨款18055万元,列全省第二位,比第一的鄞州区少6497万元,比萧山区、绍兴县分别高出3683万元、9189万元,财政科普经费投入143万元,列全省第五,仅低于鄞州区7万元,高于萧山区、绍兴县。从企业层面来看,企业科研经费投入较小,企业技术开发费用支出8.27亿元,列全省第十二位,远远低于萧山区、鄞州区、绍兴县,分别少21.21亿元、4.37亿元、11.16亿元。

(三)余姚五金

浙江余姚地处长三角南翼,交通便利、经济发达,一直跻身于全国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之列,2007年社会经济综合发展指标和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分别位居全国第18位和第9位。而作为余姚市支柱产业之一的五金制品产业,则不断呈现出种类齐全、百花齐放的特点。

1.创新网络构成

(1)余姚市的五金制品品种达到上千种,其中厨卫产品、工量具、电动工具、不锈钢管带和不锈钢制品、水暖器材、电动剃须刀、标准件及汽摩五金件、铝制品、五金模具等九大类制品都已颇具规模。尤其是厨卫产品、工量具、电动工具、水暖器材等四大类产品不仅在国内占有一定份额,而且美誉不断。2001年获得“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授牌以来,余姚五金产业获得了较快的发展;至2007年,余姚的五金制品相关企业超过5000家,工业总产值达到337亿元,是2001年的5倍。近年来,当地还形成了不少行业龙头企业,为余姚的产业经济发展作出了贡献。到2007年底,余姚五金制品产业中厨卫及水暖器材、电动工具、不锈钢管带及制品、五金件等4个产业集群的产值规模超50亿元,其中年产值超亿元的龙头骨干企业达51家,年产值在5000万元以上的企业98家,年产值在500万元以上的企业442家。

(2)产业链。产业链完整是余姚五金企业集群的一大特色。自2001年“中国五金制品生产基地”授牌以来,余姚市的五金制品行业产品门类更加齐全,上下游产业链更加完善,产品品种繁多,形成了如帅康、长城精工、蓝达等众多在全国行业范围内都属领头羊的品牌企业,产品档次覆盖高、中、低三档,可以满足全国乃至全球不同消费层次的需求。

随着地方产业的不断完善提高,余姚五金制品的产业结构也得到不断优化,产业层次不断提升,五金产业不断沿着规模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走出了一条从无到有、从零配件到整机、从低端到高端的发展之路,逐步形成多元化优势产业链和规模化群体结构。如工量具行业中长城精工、蓝达实业等龙头企业每年都要从韩国、日本等国家引进先进技术设备进行技改,同时还与国内各专业科研院校长期搞新产品研发,不断更新产品层次,从而提升了产品竞争力。

余姚现有电动工具及配件企业300余家、关联企业70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23家,主要产品有电钻、电刨、电锯、电锤、电磨、切割机、园林工具、木工工具等八大系列800余个品种,产量超过2000万台,产品85%以上出口,销售约占全国同行的六分之一,配件产量约占全国配套件的50%左右,是全国电动工具零部件的主要生产基地之一。2007年,余姚电动工具及配件产值60亿元,有亿元以上行业龙头企业6家。

(3)科研院所。早在2005年,余姚专门应对ROHS指令的国家级电器检测实验室就通过了中国实验室国家认可委员会的现场评审,成为浙江省首家国家级的民营ROHS指令检测机构,使得2006年余姚家电产品顺利突破了欧盟ROHS指令贸易壁垒。围绕塑料、家用电器、五金工具和金属材料等产业,先后建立了中国家电检测中心余姚分中心、宁波塑料模具创新服务中心和宁波塑料研究院等七大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为宁波市及周边地区的5000多家企业提供技术服务。2006年的经营收入达700多万元。与此同时,舜宇集团、大丰实业等56家企业先后在国内外设立了工程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9家、宁波市级4家。为吸引高层次的创新人才,获取更多的创新信息,不少企业还走出余姚,在上海、广州、北京等地和国外设立研发中心或委托第三方设计。2007年,全市企业工程技术研发中心共开发新产品76只,授权专利157件,承担国家级科技计划12项、宁波市级项目5项。

(4)政府支持创新政策。余姚市政府还出台了一系列激励扶持政策,不断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用于支持企业技术创新的各项资金约占财政收入的4.5%,并相继制订实施了《商标品牌工程实施规划》、《名牌产品培育规划》和《专利工作规划》,加大对品牌、认证、专利工作的政策激励力度,切实强化品牌建设,培育发展品牌经济。如对新获得中国驰名商标或中国名牌的企业奖励100万元;对新获得商务部“重点培育和发展的名牌”的企业奖励50万元,对新获得浙江省著名商标(名牌)和宁波市知名商标(名牌)的企业,分别奖励10万元和5万元,大大提高了企业创名牌的积极性。同时,该市对引进的具有副高、正高职称和硕士、博士学位的人才,给予一次性13万~20万元的住房补助和创业风险补贴。设立2000万元的科技风险投资引导资金,对于解决科技创业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发挥了很大作用。

2.创新绩效

近5年,全市电动工具行业投入技改资金3亿多元,研制出电钻、冲钻、电刨、切割机、园林工具等一系列新产品;有18家企业通过国际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有50多项技术获得国家专利授权;有1种产品和4件商标分别被评为宁波市名牌产品和宁波市知名商标。同时,余姚电动工具工程技术中心被德国莱茵公司确认为华东地区检测点。以“车王”、“兰山”、“亚特”、“阳明”、“五元”为代表的一批品牌电动工具纷纷走出国门,2008年,全市电动工具行业累计生产整机1000多万台,其中出口占85%以上。

浙江舜宇集团通过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多项关键技术,自主开发的手机镜头模组占领了国内外主流市场,目前已与佳能、柯达等一大批国际知名品牌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余姚市振东光电有限公司8年来投入2000多万元开发光纤温度传感系统,2008年销售额已达3522万元,新产品的利润率10倍于过去的零配件加工。

(四)鄞州汽车电子及零部件

1.创新网络构成

(1)企业。作为宁波汽车零部件产业基地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鄞州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呈现出了鲜明的特色。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全区累计拥有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企业4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15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22家,能生产出1000多种汽配零部件,整车零部件配套率达到90%以上,基本形成较为完整的产业链。通俗地说,除了发动机外,鄞州区的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的产品可自行组装成一辆汽车。此外,中型客车、特种车辆的整车生产技术也已成熟。随着汽配产业的崛起,一些国际知名的跨国公司,或来鄞州区发展,或纷纷与鄞州区汽配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汽车零部件企业日益呈现出组织集团化、技术高新化、供货系统化和经营全球化等新特点。2009年年初宁波鄞州汽车电子及零部件特色产业基地被列入国家火炬计划,成为鄞州区第三个高新技术特色产业基地。加上国家汽车零部件检测中心也顺利落户鄞州区,这些都将有力地促进汽配产业的技术创新和产业升级。

(2)科研院所。截至2008年,鄞州区已累计拥有国家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3家,国家级研发机构分中心3家,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49家,区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62家。全区还有110家企业研发载体被认定为鄞州区企业研发中心,总量达到268家。其中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企业拥有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市级18家、区级7家;拥有省级高新技术研究开发中心3家、市级2家、区级4家。预计到“十一五”末,基地将实现产值、销售收入超100亿元,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8家以上,国家级工程技术中心1家,承担国家火炬计划10项,届时将成为全国一流的汽车零部件研发、生产和成果转化基地。同时,该区还加强与“二院十三校”等高校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安排1000万元的企业与高校院所合作专项资金。2008年,先后组织举办科技创新合作交流会、高校教授服务团进鄞州等活动。中国科学院、浙江大学等科研院所和高校纷纷前来鄞州进行科技合作,一大批科技成果产业化项目先后实施。据不完全统计,鄞州区2008年实现项目签约34项,达成合作意向150多项,企业项目开发总投入达到2.125亿元,其中项目技术交易费总额4666万元。

(3)行业协会。在汽车电子及零部件产业的发展过程中,行业协会和产业联盟的引导也是一大经验和特色。基于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前景,区政府统一组织协调于2008年1月成立了宁波鄞州汽车部件协会,对进一步提高行业自主创新能力和国际竞争力、做大做强汽车及零部件企业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4)政府创新政策。鄞州区提出了以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大高素质人才引进为主要目标的“双高”工程,并在此基础上实施以优化发展方式、优化经济结构为主要内容的“双优”战略。在实施“双高”、“双优”战略过程中,鄞州区明确方向,分步进行,主动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以创新主导战略带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鄞州区委、区政府每年把《关于推进工业、科技、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作为1号文件,明确政策的着力点,同时配套出台了《宁波市鄞州区高新技术企业科技开发补助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宁波市鄞州区企业技术开发费界定暂行办法》、《关于宁波市鄞州区科技创业(风险)投资引导基金使用管理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实施细则,充分发挥政策的激励导向作用,极大地完善了科技政策体系。同时,不断完善党政领导科技进步考核,实现工作实绩与全年岗位目标考核相挂钩,组织开展了“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奖”、“科技工作先进集体、先进个人”、“十佳科技创新人才”等评比,全区科技创新的氛围十分浓厚。

财政科技投入逐年大幅度增长。2007—2009年,财政科技经费分别达到6750万元、11850万元、15340万元,分别环比增长75.6%和29.4%,以此带动全社会科技研发投入快速增长。2008年,企业科技研发经费一举达到16.6亿元,占产品销售收入的1.5%。

2.创新绩效

近三年来,鄞州区科技成果和发明专利逆势增长。全区共承担市级以上科技计划项目1809项,国家级科技计划项目102项,其中国家火炬计划项目44项、国家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28项、国家级重点新产品11项、国家级星火计划19项、国家863计划3项、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1项、国家科技成果重点推广计划项目2项、国家农业成果转化项目1项、国家科技兴贸计划项目1项、国家电子商务及国家电子发展基金项目2项;主持或参与国家、行业技术标准制订达34个。全区共获得各类授权专利3309件,其中发明专利167件,位列宁波市首位。

2008年,全区专利申请量3806件,专利授权量1505件,分别比上年增长102%和34.2%。专利申请量首次位居宁波各县(市、区)首位,专利授权量连续3年保持30%以上速度增长,实现了创新能力和创新活跃度的双跃升。其中最能体现自主创新能力的发明专利申请量344件,授权量74件,分别比上年增长66%和37%。2009年一季度,全区共获授权专利447件,比2008年同期增长21.8%;其中实用新颖专利253件,同比增长55.2%,专利质量大幅提升。

3.发展特色——注重科技投入与产学研合作

(1)政府在网络创新中地位突显。如在科技投入方面,鄞州对科技研发的投入居全省各县市区第一。2008年,区财政预算科技经费达到1.185亿元,比上年预算净增75.6%。设立1600万元企业研发补助专项资金,对企业技术开发的年度补贴率也由上年的4.35%增加到6.85%。设立1000万元软件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500万元创业投资引导基金。鄞州区还制定了“高新技术项目研发及成果转化贷款贴息补助”等一系列配套政策。同时,该区还正确把握了政府主导与企业主体的关系,既充分发挥政府主导作用,研究确定推进转型升级的总体思路、目标任务和政策举措,优化配置公共资源,加大政策引导和支持力度;又充分发挥了企业主体作用,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增强市场应变能力和竞争力。

(2)产学研合作成效显著。鄞州区注重加强创新平台和科技中介机构建设。整合完善“网上技术市场”、“浙江科技信箱”等已建十大科技服务平台的基础上,储备资源,在新材料、计量仪表、汽车零部件三大特色产业基地内探索新建1~2个服务性的中介机构,破解基地内企业共性难题。深化产学研战略,引进大院名校和科技人才。科技合作从为企业提供高校院所合作成果信息向以解决企业技术难题、技术需求转变,积极搭建企业与高校院所联合共建研发机构,共同开展技术攻关的科技合作新模式。加强重点实验室、重点检测服务平台建设,创新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由企业单一化向公共服务转变,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支撑。此外,探索建立高校及科研院所常驻机制,争取全面科技合作关系的“二院十三校”普遍建有工作平台,提高科技合作效率。

(五)宁海文具

1.创新网络构成

(1)企业。宁海县是我国文具生产集中地区之一,并且是全国唯一一家获国家文具产业基地称号地区。全县有400余家文具企业,2008年产值达50多亿元。经过近十年的发展,宁海文具业涌现出了一批龙头企业,如得力集团、彬彬文具、松鹤文具、派灵文具、爱文文具等,形成以民营小企业为主体的龙头企业带动型集群性组织结构。龙头企业规模得到进一步扩大,得力集团年销售额达11亿元,彬彬文具年销售额达3亿多元。产业呈现良好的梯队发展态势,产值上亿元企业已发展到8家,产值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发展到18家,规模企业数达到92家。

宁海文具中不少主导产品在国际市场上取得了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如长尾票夹,年销售额达5亿多元,产量居世界第一位,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高达85%;得力、彬彬、云峰生产的削笔器款式多达170多种,年产量2200万只,居全国首位;松鹤生产的固体胶水年产量达1.1亿支,年产修正液300吨,在国内市场名列前茅;另外,宁海县生产的文具柜、文件夹、卷笔刀、打孔机、订书机等产品在国内外市场也占有重要比重。

目前,宁海共有四家企业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得力集团、彬彬文具、云峰文具、松鹤文具;三件国家免检产品:得力生产的文件夹、订书机、削笔器三个系列;五家企业的产品荣获省名牌:得力、彬彬、云峰、兴伟、天虹;荣获省著名商标的有:彬彬、兴伟;荣获省知名商号的有:得力、彬彬;荣获市名牌或市知名商标的有:松鹤、爱文、天虹、兴达、伟书。

(2)产业链。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文具业已经在宁海形成了社会化分工、自主配套的完整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形成,带动了运输、产品设计开发、包装、咨询等一大批专门为生产性企业服务的配套企业的兴起。宁海文具企业群是典型的中小型民营企业集群,文具企业全部属于民营企业,具有决策快、产品开发快等显著特点,在海内外市场上充分显示出经营灵活的优势;文具产业集群优势明显,在市场信息、产品开发、职工技术、原材料采购、产品销售等方面,均实现了共享与互动。如彬彬的削笔器、胶带座、打孔机、笔等产品由专业的生产厂家提供,为其做配套生产;得力文具的文件柜、削笔器,各种样式的胶带、笔、尺、文具盒、文件夹等产品有专门的生产车间生产或专业的生产厂为其配套。

(3)科研院所。截至2009年年末,全县共有企业工程技术中心86家,其中省级7家、市级30家、县级49家。国家专利试点企业1家。省级专利示范企业6家,市级专利示范企业5家。

(4)创新服务平台建设。宁海县将与中国文教体育用品协会紧密合作,不断提高“中国文具产业基地”的自主创新能力和区域竞争力,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构建中国文具网,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和实现各种资源共享。到2014年,宁海县将建成六大中心、一个基地,即文具信息中心、检测中心、设计中心、销售中心、制造中心、科研中心等六个中心和浙江省文具商标品牌基地,共同把宁海打造成为世界著名的文具产业基地。

2.创新绩效

创新引擎的拉动是宁海工业经济高效增长的重要原因。宁海县文具产业从原来的仿制生产、贴牌加工向自主设计、自主创意方向发展,并已形成产业规模化、集群化、区域化,尤其是品牌培育工作取得显著成效,获得“中国驰名商标”4件、“中国十大文具品牌”4件、中国出口名牌1件、免检产品3件、中国最畅销文具品牌1件。2008年,新获实用新型专利26件、外观设计专利94件。2009年,宁海全年专利授权数达到1168件,同比增长89.9%。双林汽车部件研发成功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汽车电动坐椅驱动器(HDM),是全球第二家能生产同类产品的公司,而其成本却不到德国同行的一半;华成阀门生产有专利技术的阀门打破了国际同行的垄断,并迫使两家国际制造业巨头上门寻求合作。据该县经济发展局统计,2009年该县规模以上企业的新产品产值率为24%,但利润贡献率却接近50%,显示出创新正成为宁海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

3.发展特色——嫁接创意经济

嫁接创意经济为文具企业提供了新的发展机遇。据悉,为促进文具制造升级,宁海县政府从2007年开始就与中央美术学院、清华大学等30多所国内高校联手开设“潘天寿设计艺术奖”,吸引全国各地的优秀设计人才前来参赛。随着一大批“创意文具”进入企业的生产线,许多文具企业开始从创意、设计环节获得了更多的利润。2009年2月,宁波大达文具公司和北京卡酷动画卫视合作,开始生产有故事的“卡酷文具”。在短短的半年时间里,公司研发的400余款运用卡酷动漫元素设计生产的文具产品,在2009年宁海外贸文具北京展洽会上,大达公司一天内就签下了60多个代理商,销售势头良好。

4.创新网络发展存在的问题

宁海文具企业集群市场反应速度慢。根据有关资料分析,随着开发速度的加快和市场需求的变化,文具产品的寿命越来越短,20世纪80年代为8~10年,90年代缩短到3~5年,进入21世纪则更短。宁海文具行业尽管已开发形成数百个品种,但与市场的需求变化相比,更新的速度明显滞后,有的还停留在创业阶段研制的原始产品上。最典型的要数长尾票夹,虽然长尾票夹的市场份额很大,质好价低,但它是发达国家的淘汰转移产品,在国外市场需求已经逐渐趋于萎缩。

产业同构现象比较严重。宁海文具产品多以塑料件、金属件为主,绝大多数为传统产品,科技含量低,对设备的先进程度要求不高。除少数几家上规模企业外,绝大多数文具企业缺乏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靠抄袭仿造为主,产业同构现象十分严重。

四、加强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的对策

基于当前国际经济发展背景以及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实际,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的目标应定位于建设集“创新、示范、辐射、带动”功能于一体的集群式科技创新体系。

今后宁波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发展思路是:开拓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国际化视野,立足本地产业发展优势,以培育龙头骨干企业为重点,以提高宁波中小企业集群自主创新能力为主要任务,以推动产学研合作为突破口,以孕育创新网络、推动产业集群优化布局和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为重要支撑,深入实施“品牌、标准、知识产权”三大战略,实现宁波块状经济向产业集群最终到集群创新网络的战略性转变,提升宁波中小企业集群的国际竞争力。

(一)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治理的国内外经验

1.实施简洁诱导为主而非直接干预的集群政策

虽然众多学者对于何谓集群政策有多种解释,但一般都指出了集群政策区别于传统产业政策的本质特征。例如,“欧洲论坛”认为,集群政策是包含所有基于一个特定集群参加者之间信息分享的政策,它不仅包括为经济周期提供最理想化的框架条件,而且包括促进企业之间、知识结构之间、组织和协会之间的相互左右,以实现学习和创新的过程,以简洁诱导为主而非直接干预是集群政策的本质特征。

例如,OECD各国的集群公共政策的共同特征在于以研究开发为核心,他们针对创新系统中参与者的有限互动、公共知识、基础设施与市场需求的制度不对称、目标消费者的缺乏等各个方面促进和激励产业集群知识网络的发展。欧盟国家一直是实施地区创新政策的活跃分子,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地方政府的政策目标转向欠发达地区创新活动的热心支持者与推动者,一系列的地区创导计划,如地区技术计划(Regional Technological Plans,RTP)和地区创新战略(Regional Innovation Strategies,RIS)都在致力于鼓励帮助地区发展新的创新政策。

我国的上海张江,在发展产业集群的同时,着力转变政府职能,积极梳理阻碍产业创新发展的体制政策瓶颈,清理和规范与收费相关的行政审批事项,是上海市和浦东新区改善投资环境的重要内容。改革之前,浦东行政审批项目共有724项,截至2003年的第三轮审改结束,上海市和浦东新区两级还有收费行政审批项目105项。涉及提高政府效率、压缩审批环节的项目都已基本精简到位,接下来必然涉及体制和部门功能的转变。建立了重心下移、集中受理、高效便捷的管理服务平台,落实了张江专项基金等财力保障机制,推出了“张江19条”和一批产业扶持政策,诸如人力资源折算注册资本比例扩大、完善已有成效的告知承诺和并联审批方式、扩大外商投资企业直接登记方式适用范围、推进电子政务建设、规范企业年检等政策都属于具有突破性的先行试点。此外,政府还加强了对企业的跟踪联系,帮助企业了解政策、用好政策。

2.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创业和创新

以美国为例,美国政府高度重视小企业的创新发展,不仅建有功能完备的管理服务体系,而且设立了小企业专项扶持资金,是当今世界上扶持小企业发展力度最大的国家之一。首先,建立权责统一的小企业管理机构。美联邦参、众两院设有小企业委员会。隶属联邦政府的小企业署(SBA),约有4000名工作人员,并在全美设有10个区域办公室、69个地区办公室、17个分支办公室、96个服务点。其次,美国非常重视小企业立法工作,现已施行的与小企业直接相关的法律法规有12部之多。通过建立健全法律保障体系,维护小企业权益,扶持小企业发展,规范小企业经营行为。再次,构建各类面向小企业的服务体系。在美国,为小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各类中介机构,数量繁多,种类齐全,涉及各个行业和领域,包括商会、同业公会、会计师事务所、出口援助中心、妇女创业中心、信用担保中心等等。

3.形成“官产学研”多元化创新体制

加强中小企业集群创新网络的治理,必须强调政府的作用,建立政府为主导的创新体系,激发产学研各方合作的积极性,为企业的自主创新和发展提供制度保障。纵观产学研合作较为成功的国家,无论是以独特的国家创新系统标榜的芬兰、以多样化产学研合作模式闻名的美国,还是倡导“官产学研”联合研究的韩国以及以“产学官”著称的日本,正日益形成以政府为引导、企业为主体、全社会支持成果转化的多元化创新机制,政府主导产学研日益成为一种国际现象。因此,我国的产学研结合体可以再加上一个“官”字,即“官产学研”的结合。重视政府在区域科技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尤其要强调政府的管理和引导职能,各地方政府需要根据本地经济发展情况和社会需求,适时出台一系列的适合本地区实际情况的促进产学研结合的优惠政策、规范产学研合作的法律法规,为区域创新提供更加良好的环境与条件,努力构建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务实高效、开放灵活的产学研合作新机制,有效引导和整合产学研等各方面的创新要素。

2007年,我国东莞市制定了包括《东莞市促进产学研合作实施办法》在内的第一批科技东莞工程配套政策共12个实施办法和操作规程,为产学研合作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保障。2008年,东莞市又出台了《东莞市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管理暂行办法》等第二批科技东莞工程配套政策,进一步完善支持产学研结合工作的政策支持体系。同时,以市财政为引导,以企业投资为主体,以风险投资、融资担保等为辅助,调动社会资金,努力完善产学研合作的投入机制,除市财政每年10亿元科技东莞工程专项资金外,各镇街也加大了对产学研合作的投入,一般设立1000万~3000万元的科技发展资金;2008年9月,本土第一家创投公司——东莞市科技创业投资合伙企业(有限合伙)挂牌成立。在政府引导下,一大批企业积极开展产学研合作,投入巨资,联合高校院所进行关键技术和核心技术的攻关,大力推进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4.建立完善的科技信息服务系统

技术创新活动所具有的高度不确定性决定了信息对技术创新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支持创新网络发展需要有一套完整而系统的科技信息网络,保障科技信息的顺畅流通,使科技成果得到充分利用。韩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的建设是我国应该学习的榜样。韩国的科学技术信息研究院(KISTI)是整个国家信息研究和服务行业具有官方性质的领导机构。政府不仅从法律上明确了其行业领导地位,而且在经费、人员等方面都下大力气支持它的发展。KISTI具有很雄厚的信息研究力量,每年都撰写大量分析研究报告和动向报告。这种信息的深层加工服务很受相关研究机构及企业欢迎。韩国的这种做法很值得我国借鉴,将信息服务行业的领导权相对集中起来,有利于合理调配行业内的各种资源,避免浪费,提高效率,同时情报深加工服务也可以满足企业深层次的需求。

5.创新投融资机制,解决产业集群资金瓶颈

集群的投融资服务必须满足不同企业不同发展阶段的需求。例如,在上海张江,国家级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上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资金和浦东新区基金等正在多方位支持企业的发展。东莞市发展产业集群的最大特点是把创新投融资机制放在重要位置,积极推动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主要包括四项措施:第一,发挥信用担保公司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积极作用;第二,鼓励中小金融企业为中小企业提供金融服务;第三,推动银企合作,积极创造条件为银企双方搭建更有效、更直接的沟通交流渠道;第四,鼓励、引导企业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拓宽直接融资渠道。这四项措施从政策上一定程度地缓解了产业群内中小企业的资金困难问题,为产业集群的升级提供了资金保证。

(二)宁波中小企业集群治理的措施

1.优化公共政策,规划集群布局

自主创新的重要途径,就是要充分发挥产业集群在孕育创新网络、集聚创新主体、营造创新文化、激发创新意识方面的重要作用。政府应出台支持创新的公共政策体系,加强优势产业集群发展导向。对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工作进行整体谋划、科学规划。

(1)以国际化视野,从全球产业链、价值链、供应链和资本链整合提升的高度,结合本地产业发展特点制定产业导向目录、考评办法及激励措施。按产业集群导向要求研究制定针对性、时效性较强的产业准入、产业退出等政策指南。着力培育新兴产业集群化发展,着力打破传统产业的低端化锁定,防止后发地区低水平重复建设;加大对优势产业链拓展有特殊作用的基础性行业、装备和提供共性技术支撑的扶持力度;强化投入产出控制,分行业依据投资强度和产出效益实施不同的激励政策,引导和规范企业投资行为;继续加大扶持成长性较好、拥有自主技术和核心能力的行业及企业;鼓励企业实施制度创新和股权开放,鼓励实行资本强强联合;支持扩大自营出口和加工贸易,积极有效利用外资,加强区域经济技术合作。

(2)园区建设与跨区域整合相结合,进一步优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首先,工业用地应当坚决从严控制,优先保证优势产业集群项目。鼓励发展那些科技含量高、市场前景好、经济效益高、产业带动大的重点项目。其次,要在科学规划的引导下,积极推进项目向园区集中,带动相关产业向大企业靠拢,不断增强园区的聚集能力。不断提高园区土地利用效率和项目承载能力,提高园区的管理水平和经营运作水平,使之成为产业链延伸、产业聚集的重要载体。充分发挥政府及中介组织等在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中的作用,突破行政区划,建立合理的利益分配与协调机制、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机制、发展要素保障机制、跨区域合作与协调机制等,推进产业集群跨区域整合,优化产业集群空间布局。

(3)对优势产业集群的国际化提供政策支持。区域创新资源是有限的。集群的持续发展需要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政府在整合跨区域创新网络中应该发挥积极的作用,充当引导者。第一,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在企业集群投资落户;第二,鼓励中小企业参与跨国公司的分包;第三,引进跨国研发基地;第四,鼓励本地企业跨国投资、建立海外研发基地。

2.推进平台建设,培育创新环境

政府推进产业集群发展,干预的重点应当放在整合公共资源、促进公平竞争方面,营造一个有利于推动产业集群内企业进行创新的良好环境。建立起专业化、系列化、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以进一步拓展服务领域,力求满足中小企业创新、发展和转型升级中的各种服务需求。

(1)规范完善、形成体系。重点扶持产业集群建立共性技术研发中心,面向整个产业,实现技术资源共享。围绕主导和支柱产业,加强科技攻关,着力推进十大重点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建设,大力推进专利数据库服务中心、塑料模具创新服务中心、家用电器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等区域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积极推进孵化器向企业化、多元化和专业化的方向发展。

(2)明确职能,强化功能。服务机构相应的职能用法律形式加以确定,使之权责一致,不错位,不越位,有作为。这些职能包括:以政府促进中小企业的有关扶持政策为指导,为中小企业创立、发展及转型升级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依法维护中小企业的合法权益;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共性技术难题;对中小企业进行创业辅导;加强行业自律;参与产品标准化制定;等等。

(3)面向需求,创新模式。面向中小企业的服务平台,要因需而设,区分层次,明确内涵,不搞“一刀切”。小企业创业基地、乡镇工业功能区是小企业的主要集聚地,应多建一些共性技术服务平台。上了一定规模的企业,应从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入手,积极引进智力,创建博士后工作站。处在成长期的中小企业可以聘请管理咨询师、创业指导师当智囊。

3.扩大信息交流,鼓励技术扩散

要在中小企业集群内积极营造集群内部合作与交流的环节与氛围,鼓励企业间技术攻关、技术共享与技术交流。推动集群内产学研紧密结合,建立科技成果转让交易市场,加快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

(1)大力建设为产业集群服务的专业市场。专业市场是中小企业创新网络的中心节点,提升专业市场的规格是发展创新网络的重要环节。要建设一批与产业集聚密切结合的具有产业特色的专业化大市场,进一步提升专业市场在本市和周边地区流通领域的地位,推动人流、物流、信息流的大集散,构建产业集群现代物流平台,努力实现专业特色市场与产业集聚的有机结合。现有的专业市场大多是以现货交易为主的有形市场,是中小企业产品的集散中心,因此,专业市场的交易受到地域的限制,专业市场对中小企业的辐射面也受到空间的局限。专业市场功能转变方向应该是:交易中心向商务中心转变,产品集散地向产品和信息集散中心转变。

(2)提高信息化水平,扩大国内国际业务交流。发展电子商务,增进创新载体之间的信息合作。要积极引导企业适应贸易方式的变化,充分利用网络、电子商务、信息化等现代化手段,对专业市场的交易平台、交易组织、交易技术进行创新,推动有形市场与网上无形市场有机结合,现场交易与网上交易互动。

(3)鼓励企业参加各种国际、国内展会,集聚分散在各地的著名商家和业内人士,交流信息,扩大合作,提高区域产业影响力。以整体形象参加国际、国内举办的产品博览会、展销会。积极争取打入联合国采购、沃尔玛等国际产品采购链,利用国际化销售网络,扩大区域品牌的世界影响力。

(4)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通过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来推动块状经济转型升级,以生产性服务业的集聚发展整合各种要素,有效提升块状经济研发设计、物流配送、营销体系、信息交流、人才培训等能力,促进制造业与服务业互动发展。

4.扶持龙头企业,促进专业化协作

根据宁波产业结构特点和世界产业发展趋势,着力培育主导行业发展的大企业大集团,加快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实现网络化创新是促进宁波经济转型升级的重要举措。

(1)培育龙头企业,发挥集聚作用。积极培育块状经济中关联度大、业绩突出、创新能力强、带动性强的龙头企业,发挥其产业辐射、技术示范和销售网络中的引领作用。鼓励优势产业集群的企业引进高新技术、先进适用技术、先进工艺设备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在财政资金补助、税收减免等方面加大政策支持力度。要鼓励龙头企业兼并重组,推进产业纵向延伸和横向配套,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通过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龙头企业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传统产业集群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鼓励电子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文体用品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中具有较强行业带动作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开放型的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大企业成为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源。建成一批国家级、省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

(2)龙头带动与品牌创建相结合,提高集群国际竞争力。打响区域整体品牌,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走集体创牌之路,逐步在全国培育一批有深厚技术创新能力支撑的区域集群品牌。依托龙头企业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吸纳中小企业加盟,整合众多无牌加工企业的生产能力,培育以品牌为纽带的关联产业集群。

(3)完善产业链配套,强化分工协作。鼓励龙头企业不断将一些配套件及特定的生产工艺分离出来,形成一批专业化配套企业,努力提高龙头企业在本地区的产业配套率。鼓励和引导各类中小企业围绕上下游产业链和价值链,积极与大企业、行业龙头企业开展专业化协作配套,建立稳定的产、供、销和技术开发等协作关系,形成专业分工、紧密协作、优势互补的新型生产组织形式,提高专业化生产水平。实施差异化竞争战略,使块状经济由简单的“扎堆”、价格竞争转向产业上下游之间配套协作。

5.创新合作机制,加强产学研合作

以实施产学研战略联盟、示范基地、重大项目、企业科技特派员计划为切入点,以更加解放的思想、更加开放的姿态、更加灵活的体制机制,集聚省内外乃至海内外创新资源,为产学研合作开辟多种渠道,培育创新主体,激发创新动力,推动创新发展。

(1)建立产学研合作长效机制。加快建立健全“产研分工、优势互补、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合作长效机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建立多层次、全方位的合作,以技术入股、利润分成、销售额提成等为主要合作形式,形成良性互动、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高效合作机制。切实提高产学研结合的科技成果转化率,真正帮助企业做大做强。推动产学研合作纵深发展要突破原来高校院所与企业的点对点项目合作模式,推动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全方位合作,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包括技术战略规划、技术攻关、人才培养、企业管理等;要针对宁波的产业特色,加快将高校技术力量和科技成果有效引入到产业中来,提升产业的技术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实现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2)对企业的自主创新实施一定的激励措施。要鼓励企业建立自己的研发中心,大力协助重点企业组建技术研究中心,对建立国家级和省级技术中心、工程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的企业,予以支持和奖励。要鼓励企业进行原始创新和专利申请,对获得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授权的企业进行奖励。要鼓励企业培育名牌,对新获中国名牌产品或全国驰名商标、省名牌产品或省著名商标、市名牌产品或著名商标的企业进行奖励。

(3)建立企业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拓宽政产学研合作的融资渠道。建议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等方式鼓励和引进有实力的企业组建科技创新风险投资机构,积极吸引社会资金参与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4)设立宁波市政产学研合作、成果转化专项资金,有效地推动政产学研合作,提高企业进行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促进科技成果项目在宁波市的转化和实施,使政产学研合作能在更宽更广的领域里发挥作用。

6.加强中介管理,拓展中介功能

企业创新网络的形成离不开中介机构的作用,大量中介机构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各种信息和服务,是宁波中小企业创新网络连接外部的一个桥梁。另外,创新网络的发展需要金融部门、孵化器等中介机构提供高质量的服务,以促进知识和技术的交流、扩散,加速集群内新思想、新技术和新产品的产出。

(1)结合产业集群特点组建民间性自律性行业协会,在开展信息收集发布、行业自律、行业培训、营销联盟、反倾销诉讼以及应对贸易技术壁垒等方面发挥作用,拓展产业链条,促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同时开发新项目,催生小企业,向企业初创者提供政策咨询和服务,解决创业初期的突出困难,提高创业成功率,促进产业集群发展壮大。

(2)对中介服务机构实行分类管理,规范市场行为。大力发展股份制和合伙制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强和完善营利性中介服务机构的运营机制,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优化配置中的作用。加大对非营利性中介服务组织的扶持,明确其要以公共利益为唯一目标。在具体服务领域和服务对象的选择上,非营利性中介机构应侧重战略性或关键性技术的推广与转化,体现政府的政策导向。通过针对科技中介机构实行分类管理,可以更好地体现公平竞争和政府导向的作用,为行业发展营造良好的宏观环境。

(3)创新中介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中介机构应根据创新活动发展的客观需要提供多层次、差异化的专业服务。科技中介机构应尽可能地利用自身在信息、人员、资金等方面的优势,拓宽服务范围,力求为客户提供多样化的创新支持服务。另外,要提高科技中介服务的整体水平,还应该重视科技中介服务的社会化和网络化建设。通过建立信息支撑平台和共享服务平台,形成联系广泛、资源优势明显的社会化协作网络,为中介服务机构提供便利条件,使服务的规模化和专业化得到加强,进一步降低创新成本。

主笔人:刘利民、王敏杰

主笔人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注释】

[1]“五同”,即同学、同乡、同事、同好、同邻。“五缘”即亲缘、地缘、业缘、神缘、物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