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宁波市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对策研究
一、企业组织化的意义及模式
(一)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内涵及意义
“组织”概念最早发源于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一书,当论及生产要素时,在萨伊的劳动、资本和土地“生产三要素”学说的基础上,首次提出了第四生产要素,即“组织”。马歇尔所提出的“组织”概念,包含了企业内的组织形态、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形态、产业间的组织形态和国家组织等多层次、多形态的内容,其外延的界定具有较明显的宽泛性和不确定性。在本研究中,企业组织是指生产同类或有密切替代功能商品的企业之间关系构成的统称。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企业在充分发挥自身核心专长的同时,必须在技术研发、产品设计、生产制造、市场营销等价值链环节与其他企业合作,以实现企业内部资源和外部资源的优化组合,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由此可见,企业与企业之间除了市场的竞争,还有分工与合作的关系,企业组织化程度就是对产业内企业之间关系松散或紧密程度的度量。提高企业组织化程度,加强企业间横向或纵向的联合,不仅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发挥企业规模经济效益、推进区域经济整体发展的重要手段。
2009年,在宁波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应对金融危机、扶持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的推动下,宁波工业经济运行扭转了年初增速大幅下滑的局面,呈现出工业生产增长加快、企稳回升渐趋明朗的局面。全年全市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0309.6亿元,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7925.4亿元,工业产品产销率达97.2%,完成出口交货值2201.0亿元。但应该看到,当前宁波市工业发展的市场结构以中小企业为主,仍有大量中小企业主要依靠贴牌生产、低价竞争而生存,由于处于全球价值链和供应链的低端,而极易受到国际国内市场变动的影响。因此,充分利用市场化的动力机制,保留与提升现有生产能力中的先进生产力,加速推动落后生产力的兼并与重组,努力实现企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不仅能有效增强企业应对环境变化和抗风险的能力,而且有利于提高宁波市工业经济的规模效应和整体竞争力,也是加快推进宁波市工业转型发展、实现工业“两创倍增”计划的有力举措。
(二)企业组织化的具体模式
1.以资本为纽带的企业集团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的狭义理解,一体化的经济组织就是企业。一体化的经济组织或经济组织的一体化,都是描述单个企业以及两个或两个以上经济组织(企业)规模发展变动后的相互关系。一般来说,企业可沿着横向、纵向与整体三个方向扩展自己的边界,即纵向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与混合一体化。不管是哪种一体化方向,企业集团的各成员企业之间主要是由控股、参股所产生的资本纽带相联系,这是它区别于其他企业组织形式的最根本特征。一般而言,企业集团不仅是从事单一产品的生产与经营,为了充分利用资源、分散经营风险,企业集团往往横跨几个经营领域或行业。此外,企业集团不仅具有生产经营功能,还往往具有较强的科研开发功能、贸易流通功能。在发达市场经济国家,企业集团通常都是跨国集团,其经营地域不仅仅局限于母公司所在国。
2.生产组织型
生产组织型模式是一种以契约或协议为合作基础的非股权参与的合作经营方式。在这种模式中,核心企业通过契约等方式将生产、制造过程分包给其他下游厂商,而其自身则集中优势资源在新产品研发设计、商标管理及售后服务和营销等环节。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这是一种垂直组织模式,即由在供应链中承担不同环节任务的企业所形成的中间性组织。该组织形式的关键在于保持核心企业对市场变化的高度敏感性和研发设计能力,运用快捷的信息技术,及时反馈顾客意见及需求,并将其反映在产品功能改进和质量改善上。一般来说,这种模式对于那些尚在成长初期的企业比较适用,由于其规模小,缺乏高端的技术、设备,选择为大企业做贴牌生产,逐步扩大生产规模,积累和获取相应的资金、技术和管理水平,从而站稳脚跟,这是一种可行的选择。
3.技术共享联盟
技术共享联盟是目前企业技术合作的新形式,是企业在市场竞争环境下,为实现技术资源共享而进行的一种组织创新,是由数个企业共同完成的,具有鲜明的“中间组织”特征。如果我们把每个参与技术竞争的企业看成是一个社会技术创新的子系统,那么技术联盟便是由这些子系统相互配合产生的协同作用的一种企业组织形态,其意义在于实现了企业在技术创新行为上的协同。企业之间通过技术联盟建立中间组织关系时,可以保证联盟企业间在一定时期内一定程度上在技术方面的紧密联系,以及通过对研究开发中的信息、技术设备、人才、销售网络等资源的共同利用,共同开展特定的技术创新活动。因此,技术联盟作为一种中间组织形式,具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此外,技术联盟这种中间组织形式作为一种组织规模扩大的替代方案,本身能保证加入联盟企业的基本独立性,并使联盟企业间相互长期、稳定地获取所需要的技术资源,具有既能克服组织规模扩大所可能出现的弊端,又能对技术资源相互依赖关系发挥有效管理的功能。因此,为回避由于扩大组织而可能产生的问题,在试图建立与其他企业技术创新资源相互依赖的稳定关系时,可以考虑采用技术联盟的策略。
4.品牌联合营销型
所谓品牌联盟,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的品牌,为实现特定的战略目标,通过一定的合作方式,相互借助、共担风险、共享利益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网络式品牌联合体。其中一种品牌可以借助其他品牌来丰富自己品牌的内涵,以实现“1+1>2”的效应。现代竞争中,销售网络是企业将产品和服务成功推向市场的关键。但是,企业建立有效的销售网络和培养一支训练有素的营销队伍需要大量的资金和时间。因此,营销力量薄弱的企业可以与营销网络完善的企业联盟,这样不仅能够获得营销渠道,还可以共享市场和顾客的忠诚度。尤其是在急于把新产品推向市场时,这种合作既可以减少投资,又能够大大缩短新产品推向市场的时间。从供应链的角度来看,市场联合型是一种水平组织模式,即由在供应链中承担相同环节任务的企业所形成的中间性组织。
二、宁波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现状及原因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工业总体发展也有一定的规模。但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当前宁波市的企业组织化程度还处于一种低级化、不合理的状态。具体表现如下。
(一)生产能力分散,单体规模偏小
2008年,宁波实现全部工业总产值10937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8746.4亿元,同比增长12.3%,占全部工业总产值比重为81%。从单体规模看,宁波拥有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120家,平均每个企业实现工业产值7216.5万元。与青岛相比,2008年,青岛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为5628个,不到宁波规模以上企业数量的一半,却创造了8122.7亿元的工业产值,平均每个企业实现产值1.44亿元,基本是宁波市的两倍。从经济效益来看,与青岛、杭州相比,宁波总资产贡献率和成本费用利润率都处于较低的水平,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宁波企业在当前资产规模条件下的盈利能力有待增强(见表1)。从规模结构来看,宁波大中型企业数量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比重仅为8.2%,低于青岛10.1%的比例,也低于全国10.8%的平均水平。由此可见,宁波市工业企业无论是绝对规模还是相对规模都是偏低的。
表1 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指标
资料来源:全国及各城市统计年鉴整理、测算。
(二)行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
行业集中度是指该行业的相关市场内前N家最大企业所占市场份额的总和,是衡量行业市场结构的一个重要指标。其计算公式如下:
其中:CRn: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的行业集中度;
Xi:表示第i家企业的产值、产量、销售额、销售量、职工人数、资产总额等;
n: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几家企业数;
N:产业内的企业总数。
通常n=4或者n=8,此时,行业集中度就分别表示产业内规模最大的前4家或者前8家企业的集中度。CR4或CR8越大,说明这一行业的集中度越高,市场竞争越趋向于垄断;反之,集中度越低,市场竞争越趋向于竞争。
根据美国经济学家贝恩和日本通产省对产业集中度的划分标准,将产业市场结构分为寡占型(CR8≥40)和竞争型(CR8<40%)两类。其中,寡占型又细分为极高寡占型(CR8≥70%)和低集中寡占型(40%≤CR8<70%);竞争型又细分为低集中竞争型(20%≤CR8<40%)和分散竞争型(CR8<20%)。据此,我们选定n=8,采用工业产值这一指标,对宁波部分工业行业的集中度进行了测算和分析。
表2 2008年宁波部分工业行业集中度
续表
数据来源:宁波市经济委员会。
从测算的结果来看,宁波除了船舶工业的集中度比较高以外,其余的五个行业基本属于低集中度的市场结构类型。这也从一个侧面表明,宁波庞大的工业产值仍然是由相对分散的企业来实现。企业数量众多,但单体规模较小,尤其是行业内大企业的规模偏小,其骨干作用发挥得还不够。在这样的产业组织结构下,容易产生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既不利于发挥行业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而且对行业整体的创新提升都是一个制约。
(三)企业集团成长迅速,但数量和规模有待提升
近年来,宁波市企业(集团)的资产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企业(集团)统计标准,2008年,宁波共有企业(集团)46家,拥有成员企业525家,平均每家企业(集团)拥有成员企业11家。从资产来看,46家企业(集团)年末资产总计为2184亿元,户均资产规模达47.5亿元。其中,资产在50亿~100亿元的企业(集团)有10家,资产在100亿元以上的企业(集团)有3家,分别是雅戈尔集团、宁波港集团、春和集团。从营业收入来看,46家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合计达2114.6亿,户均营业收入46亿。其中,营业收入50亿元以上的有12家,超100亿元的有5家,宁波金田投资控股有限公司营业收入位居第一。从利税水平来看,46家企业(集团)全部实现盈利,共创造利润总额155亿元,上交税金总额84.8亿元;平均每家盈利3.4亿元,上交税金总额平均达到1.8亿元。其中有60%以上企业(集团)盈利在1亿元以上,4家盈利在5亿元以上。其中,雅戈尔集团、宁波港集团盈利都超过20亿元。
尽管取得较快的发展,但目前宁波市企业集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待提升。与杭州、无锡、苏州等同类城市相比,宁波市资产超50亿元的企业集团数量最少,甚至仅为无锡的一半,离市政府提出的“培育5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等目标尚有一定的缺口。从户均资产规模和营业收入等指标来看,宁波与北京、上海、杭州、无锡、苏州等城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劣势。与此同时,宁波企业集团的竞争力也有待加强。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2008年中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名单,宁波企业集团的竞争力虽在全国位置靠前,但低于同省的杭州、绍兴、温州等城市(见表3)。作为提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一种模式,应进一步鼓励和引导企业集团在宁波市的发育和壮大。
表3 2008年我国大企业集团竞争力500强入围情况单位:亿元
数据来源:根据各城市年报及政府网站整理而来。
(四)企业联合的领域不断拓展,但合作程度有待深化
前文提到,企业组织之间的合作除了资本联合以外,还可在技术、市场、生产等环节构建相对松散的联盟。近年来,针对民营企业数量众多、个别产业资源较为分散的现状,宁波市政府一方面大力推动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现已建立市级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23家,涵盖模具检测、金属检测、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多个行业领域,为广大中小企业提供政策咨询、市场推广、科技研发等方面的服务。另一方面,宁波市政府积极推动企业之间进行战略合作,不断提升行业内企业之间的合作水平和组织化程度。
技术联盟方面,当前宁波在食品加工、汽车、新材料、智能家电、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等多个行业都成立了技术创新联盟(见表4)。这些联盟的成立,对聚集行业优势科技资源,开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创造知识产权而言,都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组织方式来看,一般是采取由政府部门推动、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行业企业参与的模式,实际上走的是产学研合作的集群创新发展之路。例如,2009年成立的宁波装备制造业产学研技术创新联盟,就是在市科技局倡导下,由浙江大学宁波理工学院发起,邀请宁波市装备制造生产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加盟,广聚技术、人才、资金、信息等创新要素,在战略层面建立协同创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产学研结合体,有效推进装备制造业的关键共性技术和重大产品创新,以提升宁波市装备制造产业的整体实力。在这种模式下,参与联盟的企业可以得到联盟内部科技成果、知识产权、仪器设备、科技人才等优先和优惠许可,为公司的创新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但应该指出的是,这种政府主导推进的技术联盟,并不是完全意义上的按照市场运行规律运作、企业自发联合进行技术创新的组织形式,能够在多大程度上解决企业自主研发能力薄弱的问题,以高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联盟能够在多大程度上契合企业的实际发展需要,都有待进一步关注。
表4 宁波行业技术联盟一览表
续表
续表
市场渠道联合方面,鉴于农业加工生产的特殊性,宁波市努力探索农企利益联结机制,以龙头企业带农户连市场,进一步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自2006年以来,宁波市签约的订单农业企业和农户数量稳步增长,签约合同数量及成交金额突飞猛进,合同履约率始终保持在较高水平,已基本形成了“公司+农户”、“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经纪人+农户”、“公司+农场主+农户”等多种形式的农业订单模式。这种联合方式,既有利于分散的农户有效防范经营风险,又极大促进了以农产品为基础的加工行业的发展,应该在进一步规范合同履行的基础上加以推广。
除此之外,就工业市场拓展的规模来说,近几年宁波工业企业内销比例比较稳定,基本维持在61%和65%之间(见表5)。值得关注的是,2008年宁波工业企业内销比例上升到63.2%,比2007年增长了2.3个百分点,说明在遭遇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宁波工业企业加大了国内市场销售力度,并取得了比较显著的成效。例如,2008年,宁波市服装协会发起成立“中国服装服饰OUTLETS博览会全国联盟”,定期在全国各大中城市开展“品牌折扣巡展”,联合各地品牌服装企业建立起新的服装销售链。依靠这种模式,服装企业实行厂家直销,省去了商场高昂的进场费或专卖店的大笔投入,只需提供物流服务,就能够在全国大中城市实现销售。由于省去了大量中间环节,价格折扣力度更大,销售情况也比较理想。应该说,这种借鉴国外流行的品牌折扣促销“OU TLETS”模式的联盟,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作为服装、服饰行业新的销售载体,为企业产品寻找新渠道、产业创造新模式都开创了新的局面。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目前这种联盟仍然属于市场渠道方面的一种尝试,不仅覆盖的行业有限,而且内容也相对低浅,并未涉及品牌内涵及文化的深度合作。因此,如何形成真正意义上的品牌联盟,甚至是进行跨行业的品牌合作,仍有待进一步探索。
表5 宁波工业企业国内外市场拓展规模
资料来源:根据近些年宁波统计年鉴整理而来。
生产组织方面,一般来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企业作为发包方,专注于研发设计、品牌开发、市场拓展等高端环节,而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给其他厂商去做;另一种则是企业作为制造商,在没有自主品牌或者自主品牌尚未完全成熟的情况下,为了不闲置自身的生产线而承接别人的生产订单,也就是所谓的OEM企业。宁波块状经济比较发达,大量的中小企业通过专业化生产和分工协作集聚在同一地域范围,依靠给国内外的品牌企业做贴牌生产而生存(见表6)。截至2008年底,全市拥有块状经济近150块,其中年产值超过10亿元的近90个,经济规模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60%以上。仅在余姚,2008年底就已形成产值超5亿元块状经济12个,共有各类企业9000余家,实现产值850亿元,占全市工业总量的51.5%。其中,家电以其380亿元的产值位居2007年浙江省块状经济第十位。但应该看到,真正有影响的品牌家电不多,90%的家电企业靠提供OEM服务生存,而且产能强劲。据初步统计,全国有50%的洗衣机产量来自宁波,特别是双筒洗衣机的产量占到全国市场约80%。应该说,对刚刚起步的中小企业来说,OEM让企业获得了比较稳定的生产订单,同时有机会学习发包方的先进技术和管理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企业的经营风险和经营成本,是企业发展初期较理想的方式。
表6 2008年宁波部分块状经济发展情况
续表
数据来源:根据宁波政府网站及有关部门提供的数据整理而来。
但值得注意的是,贴牌生产处于价值链的低端,随着企业数量的不断扩大,这种模式的利润已经变得越来越薄弱,不少实力型家电企业开始注重自创品牌,实行两条腿走路。这是一个好的转变。事实上,当企业发展到一定的阶段,第一种方式更加值得提倡,即所谓的“虚拟经营”。例如,宁波神化化学品经营有限责任公司以1500万元的注册资金,在短短5年内就把年销售额做到20亿元,在电镀行业创出了自己的品牌。其高速成长背后,是一套以虚拟经营为核心的商业模式,即做虚拟生产商、资源整合商、原材料贸易商、服务提供商,在传统的贸易运营体系中调配全球资源,有效实现资源与市场的快速对接,产品营销和品牌包装等核心环节则由自己掌控。但值得指出的是,考虑到后金融危机时代订单下降的现象,着眼于整合本地生产制造资源的角度,我们认为,不仅要鼓励企业进行虚拟经营,而且要积极推动虚拟经营的本土化,即促使行业的龙头企业进一步优化产业链,将原来外包给外地生产加工的订单尽可能地转移到本地加工。这不仅能弥补中小企业订单的不足,还能大大提高本地的劳动就业率,从而带动本区域生产企业的共同发展。
总而言之,在宁波市“保增促调”、“两创倍增”等政策的引领下,宁波市工业企业逐步重视科技创新,加大市场开拓和结构调整的力度,工业经济效益明显提升。尤其值得关注的是,一些大中型骨干企业凭借自身的规模和资源优势,积极向“微笑曲线”两端延伸,企业组织结构不断改善,抗风险能力和盈利水平进一步提高,带动了全市工业效益的快速增长。但应该看到,宁波市工业领域的企业组织化程度仍然比较低,规模经济效益不够明显:以资本为纽带的大型企业集团无论是数量还是规模都有待进一步提升;技术共享型企业联盟仍停留在低端渗透的层面,产业重大关键性技术攻关有待进一步突破;生产组织型企业联盟仍处于生产制造等低端环节,专注于高附加值环节的虚拟化经营企业有待进一步培育;品牌营销型企业联盟在渠道共享方面仍面临瓶颈,深化品牌合作内涵、共同开拓全球市场的进程有待进一步加快。究其原因,是多维因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经济管理体制弊端导致产业同构多于互补
尽管市场经济改革已经进行多年,但不可否认的是,由于存在传统体制的延续性和新旧体制二元交替时出现的新问题,当前实行的经济管理体制仍有自成体系、条块分割等弊端。由于更多注重的是企业和政府的联系,而较少从市场规律角度去考虑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内在联系,各地方政府为了使财政收入增加,在不同程度上实行地方保护主义。一方面,加快对本区域的投资和建设,急功近利地进行区域攀比,这势必造成产业的重复建设和过度竞争,使投资具有分散化、小型化、盲目性的特点。另一方面,通过行政权力人为设置障碍,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形成“诸侯经济”。这不仅使得工业生产自成体系,阻碍了生产专业化协作的展开,也使得地区间产业同构的状态得以延续。这种在同一地区不断出现和增强的产业结构相似趋势,限制了产业分工合作的空间,不利于企业组织规模和资源配置效率的提升。在宁波市,余姚和慈溪两地在家电等行业的过度竞争就是例证之一。
2.企业信用体系缺失导致市场合作成本增加
在计划经济体制下,所有制关系的单一性,使各个社会主体间的经济交往形式非常简单,甚至许多市场交易行为都呈现出非经济化的倾向,整个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有限。改革开放后,我国所有制结构日益多元化,市场化程度不断提高,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市场机制正逐步成为整个国民经济运行的基础性机制,信用关系已成为维系各个市场主体间经济关系的重要纽带,也是企业之间展开市场交易和合作的基础,整个社会对信用系统的需求急剧增长。2002年,宁波市率先启动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成立了由34个部门组成的“信用宁波”领导小组,并重点在企业信用建设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出台了《宁波企业信用信息管理办法》。但是,曾一度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的企业信用体系建设,近年来却停滞不前,出现了信用库资源不足、信用信息利用程度不高等问题。企业信用体系的不健全、不完善,是市场交易活动中失信行为屡禁不止的主要原因。社会信用的缺失,既严重破坏了市场秩序,增加了市场交易成本,降低了交易效率,又严重影响了企业之间开展合作的信心,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企业“大而全”、“小而全”的单打独斗现象,成为提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一大障碍。
3.技术外溢过程中对品牌和专利的保护程度不够
不管采取何种方式,企业在参与全球化的分工与合作过程中,将不同程度产生技术外溢情况。这种外溢效应是一个综合的动态过程,既有机器设备、中间品等硬件技术的转移,也有技术服务咨询、技术人才培训、组织管理技能和企业家精神培养等软技术的渗透和扩散。通过先进企业的技术扩散,以及落后企业的“干中学”,对产业结构的改善和相关企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发挥这种正向外溢效应的过程中,保护好相关企业的品牌、核心技术等竞争性资源,是企业合作得以持续开展的基本保障,而这需要一个尊重并严格保护知识产权的社会理念和法制环境。近年来,宁波在知识产权保护领域采取了很多有力的举措,市场环境有所改善。但应该指出的是,目前社会上还存在比较严重的侵权行为,企业与企业间的侵权纠纷案件仍然不少。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这都说明我们对知识产权的认知理念和保护程度仍然有待进一步加强。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企业尤其是全球性企业对于开展合作的意念也难免不受到影响。
4.国有企业的行政性垄断导致行业准入条件不公平
垄断是一种生产资源高度集中的状态,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的现今社会,它的出现既可以带来规模经济的效益,又可以在较大的范围内进行有计划的生产组织,更有利于有限资源的有效利用,对于经济的发展是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前提是,这种垄断是通过市场机制的自由竞争而逐步获得行业规模经济效益形成的,那些由于政府管制而导致的行政性垄断,很有可能给行业效益和社会福利带来损害。宁波以中小企业为主,其中绝大部分是民营企业。目前,像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和经营道路、港口和水、电、气供应设施等领域,基本由国有企业垄断,民营企业很难进入。政府资源类行业准入对中小企业设定的审批控制,人为地造成了竞争的不公平,进而导致中小企业的发展空间狭小。在这样的情况下,大量的社会资本及生产资源无法通过合理的渠道加以利用,行业内部及跨行业的企业合作也就无从谈起。
5.家族企业自我封闭的治理结构对产业合作造成障碍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其中有相当部分是家族式企业。在创业初期,由于家族利益的一致性以及家庭成员天然的信任基础,企业内部信息传递比较畅通,无论是行动的效率还是决策的执行力都比较强,因而能在很短的一个时期内获得竞争优势,较快地完成原始资本的积累。但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以及企业规模的扩大,传统家族企业的体制约束日益显现。一般来说,家族式企业大都是靠个人及亲戚朋友的投资完成原始积累,随着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特别是从成长期向成熟期、从劳动密集型向技术和资本密集型过渡时,企业内部资源的供给很难满足生产再扩大的需求,对资本、技术、人才等的需求也就非常迫切。但由于家族式企业中存在各类利益集团,时常夹杂着复杂的人情关系,同时受传统“小富即安”意识的影响,容易形成自我封闭的治理结构,对外来的资源和活力产生一种天然的排斥感,这就会给家族企业组织管理制度的完善、优秀人才的引进以及生产流程的科学化运作带来种种不利影响。在此情况下,企业难以形成开放透明的治理结构,对企业参与产业合作、进一步扩展规模也造成了一定的阻碍。
三、提高宁波市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目标及路径选择
(一)“十二五”时期宁波提升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目标
宁波民营经济发达,中小企业数量众多,民营企业创造的GDP约占全市总量的80%左右。民营企业、中小企业是宁波经济的中坚力量,是支撑区域经济平稳快速发展的关键因素。但客观来说,由于宁波工业领域中小企业数量众多且联系松散,这直接导致了部分产业的生产分散、相互关联性不强、市场集中度不高、规模经济效应不明显等问题;并且宁波块状经济虽然较为发达,但由传统空间集聚的块状经济向现代供应链整合的产业集群升级转化的步伐仍然缓慢。这些都造成了宁波在当前经济发展过程中,凸现出产业层次低、大项目少、企业规模小、块状经济技术含量偏低、增长后劲乏力和抗风险能力弱等问题。因此,宁波要以提高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为突破口,做大企业、壮大产业、提升平台,正确处理好增强优势与转化劣势的关系。
1.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产业链
在“十二五”时期,宁波要通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加快调整第二产业,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建设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宁波各功能区块的功能转型提升和产业布局(见表7)。要在打造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同时,加速基地内企业组织化程度提升,进而延伸产业链,把一些有特色优势的行业做大做强的同时,打造先进装备制造业、石化产业、新材料、纺织服装、家用电器和修造船等大型国际性先进产业集群,鼓励有实力的民营企业向这些领域发展(见表8),加快培育形成具有空间集聚规模优势的产业链。
表7 “十二五”时期宁波市主要区块的功能定位与产业布局
表8 “十二五”时期宁波重点发展产业链条
2.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综合实力的大企业
宁波中小企业、民营经济十分发达,但由于缺少大企业的带动,中小企业难以进入大企业的产业链,生产的社会化、组织化程度不高。因此,宁波在“十二五”期间,要加快培育和发展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和较强综合实力的大企业,以此优化宁波企业的结构,拉长产业链,提高中小企业的组织化程度,以此提升价值链,塑造产业竞争的新优势,特别是要通过实行重点培育和积极引进并举的措施,加快龙头骨干企业的发展,以此改造提升纺织服装、家电、模具等块状经济,促进传统产业集聚的发展;到“十二五”末,宁波大型企业数目力争突破60家,中型企业数目力争突破1500家,鼓励小型企业向“高精尖”方向发展,提升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和自主创新能力。
(二)提高宁波市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路径选择
我们认为,提高宁波市工业企业组织化程度的路径选择:应以优化产业内企业之间资源合理配置为目标,一方面是要加快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另一方面是要加快构建四个“体系”,即内外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和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进而构筑产业竞争有序、互惠共生的整体框架,形成提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合理路径。
1.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
(1)加快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是提升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关键
龙头企业是在众多企业中,具有较大影响力,起领头推进作用的骨干企业。对于宁波而言,其对推动宁波民营经济的加速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从区域经济发展的角度看,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有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化和升级。龙头企业往往是推进产业发展、产业组织化程度提高、产业链延伸的主导力量,是产业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产业政策实施的核心力量。从产业发展的角度看,行业龙头企业的培育和发展,会引起相关企业由分散走向集中,造成企业集聚,促使行业加速发展,同时也将吸引其他相关联的经济活动向区域靠拢,进而形成区位集聚和城市化集聚,这不仅能提升区域内企业的组织化程度,同时也将降低交易成本,进而更好地发挥集聚经济的优势。从企业的发展看,大型企业、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有利于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当前,金融危机的影响犹在,并且随着国内市场的开放,企业面临愈加激烈的国内外市场的竞争。随着市场环境的变化,企业要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必须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通过加快培育和发展龙头企业、大型企业,来带动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产业的发展,包括行业内企业的组织化程度的提升。
(2)宁波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
从规模经济的角度来看,宁波行业集中度低,规模经济效应尚不明显;工业企业数目虽多,但是生产能力分散,且单体规模偏小,规模以上企业的产值偏低。这也造成了宁波的企业组织正处于一种低级化、不合理的状态,龙头企业的培育与发展是打破这一瓶颈的关键一环。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在产业链整合与发展中的带动作用,发挥龙头企业的集聚带动效应,通过集聚效应降低综合成本,增强龙头企业竞争优势。充分发挥核心企业在传统产业集群创新中的引领作用,鼓励电子仪器仪表、机械制造、纺织服装、汽车配件、文体用品制造等五大传统优势产业中具有较强行业带动作用的大中型骨干企业,建立开放型的工程技术中心和重点实验室,使大企业成为传统产业集群的创新源。
推进宁波现有的大型企业向龙头企业发展。一是增加投入。通过加大研发投入、扩大生产规模、加强销售渠道的建设等方法提升企业在行业的竞争力,这是最常规的途径。二是兼并收购,可以是直接的兼并收购,也可以通过控股的方式兼并。大型企业在兼并过程中一般处于主导优势地位,通过兼并能在短时间内改造被兼并企业,使其扭亏为盈。需要注意的是,大型企业在兼并过程中,要立足于市场、立足于产业的关联性。因为不同行业之间的设备、技能等要素基本上没有通用性。要从一个行业转入另一个行业,由于资产专用性引起的“存量刚性”难以和原有的企业实行优势互补,导致难以达到规模效益。三是重组。大型企业的重组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分别是出售或终止企业的部分业务、对企业的组织结构进行较大调整、关闭企业的部分营业场所,或将营业活动由一个国家或地区迁移到其他国家或地区。因此,大型企业的重组是企业战略的重大调整,通过企业内部资源的调整和组合,谋求现有资产效能的最大化。四是上市融资。通过上市发行股票融资,筹集资本,加快企业的扩展和竞争力的提升。
发展一批“专精特新”的行业龙头企业。一是企业要进行公司制改革。宁波家族式的民营企业在企业构成中占据了很大比重,家族式的管理在企业的成长初期起到了很好的作用,但是在企业发展过程中弊端也愈加显现。因此,对于发展潜力较好的企业,鼓励其推进公司制改革,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经理层和监事会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通过规范上市、法人及自然人投资入股、债转股以及股权出让等方式,实现投资主体多元化,尤其要支持管理和技术要素作价入股。二是在充分利用常规的融资渠道的基础上,积极上市融资或引入风险投资,解决企业发展中的资金瓶颈。具有潜力的企业往往是成长性较强、在业内具有一定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但是由于资本有限,影响了其快速发展。这类企业可以通过在中小板、创业板中上市发行股票融资,以此筹集大量资本,进入资本快速、连续扩张的通道,不断扩大经营规模,进一步培育和发展公司的竞争优势和竞争实力,增强公司的发展潜力和发展后劲。对于尚不具备上市条件,又缺乏资金支持,但是具有技术优势的企业,可以考虑引入风险投资,因为对于高科技、创新性的企业来说,只有具备充足的后续资金,企业才有成长壮大的可能,但是在此过程中要关注企业未来的控制权问题。三是要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企业要积极运用信息技术改进企业管理,促进企业管理效率的提升。四是大力提高技术创新能力,积极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企业要充分利用宁波在鼓励企业技术创新方面的政策,加快设立符合自身发展需要的技术中心或研发机构,以市场为导向推动企业加强新技术、新产品的研发;通过产学研合作和与国内外大企业的合资合作,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内外先进技术,尽快缩小与国内外大企业在技术上的差距。
积极引进龙头企业。宁波块状经济发达,但是行业集中度不高。从产业市场结构看,模具、塑机、紧固件、医疗器械、汽车零部件等行业都处于低集中度的状态。因此,如能加快相关行业龙头企业的引入,必然会延长产业的链条,促使产业链中的中小企业与之协作配套。
2.构建内外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
(1)构建内外对接的营销体系的重要性
近年来,宁波市外贸综合竞争力不断提升,对外贸易持续高速增长。外贸对经济的贡献与日俱增,全市出口依存度(出口额占GDP的比率)及进出口依存度(进出口额占GDP的比率)在2007年均达到了顶峰,分别为81.3%和120.1%, 2008年由于金融危机的影响以及国家扩大内需政策的引导,出口依存度及进出口依存度有所减低(见表9)。
表9 2004—2008年宁波进出口及出口依存度
说明:1.数据来源于《(2005—2009)宁波统计年鉴》;
2.人民币兑美元汇率采用2004—2008年中央人民银行历年12月的汇率。
诚然,高的依存度说明宁波与世界经济的联系不断加强,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不断加深;但是也加大了宁波经济受国际经济风险传染的可能,增加了与他国激发贸易冲突的概率。2008年的国际金融危机以及发达国家频繁的倾销与反倾销调查对宁波的影响也印证了这一观点;更为重要的是,随着依存度的提升宁波很大一部分企业的利润率并没有获得提升,甚至是下降了,这在宁波的塑机、模具、紧固件等工业行业均有不同程度的表现。要摆脱单纯“三来一补”的贸易方式,提升企业的盈利能力,必须推动企业加快构建内外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这里的市场营销体系是指企业通过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的建立,从单纯的生产或贸易向销售拓展,以便获得更为广泛、更为有效的地区市场的一种企业发展战略。内外对接的营销体系的建立,为企业向产业的高附加值端延伸提供了可能,同时也能更深入地了解市场,有利于规避风险,并且随着企业不断融入当地社会与经济生活,在销售产品的同时也能不断传播企业文化和价值观,为企业的长久不衰打下基础。
(2)内外对接的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
我们认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宁波的企业必须根据自身的特点加快市场营销体系的建设,特别是一定实力的企业,应当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尽快实现两条腿走路。政府应加快产业升级和转型,为企业在全球产业链分工的“微笑曲线”中占据有利位置创造条件;积极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接投资、参股并购等方式在境外设立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运营中心和营销网络,加快向跨国公司发展;同时,积极引进跨国公司、大型央企和市外大型企业等大企业大集团来宁波设立研发和营销基地,进而带动宁波本地企业的发展。
已建有国内外市场营销网络的企业要继续加强市场营销体系的完善。一是要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参股、收购、新设等模式继续加快营销网络的建设,拓展国内外的销售渠道。二是充分利用已有的市场营销体系,通过组建贸易型的子公司,一方面可以为尚无营销网络的中小型企业提供贸易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利用已有资源,拓展商品销售业务。三是在市场营销体系的构建中要不断融入当地的社会和经济生活之中,注重产品的研发,开发符合当地市场需求的商品,实现产品与市场的有效对接。四是要在已有的市场营销网络的基础上,通过各种途径加快境外原材料基地、研发基地、制造基地和运营中心的设立,在强化市场营销网络的同时,加速企业向跨国公司的发展。
已建有国内市场营销网络的企业要加快国外市场营销网络的构建。一是可以通过参股、收购、新设等模式创建国外营销网络,利用国外的办事处、销售公司等拓展市场、增强销售能力。二是积极利用国外展会开拓市场。积极参加各类相关展会,直接抓住国外优质客户,减少中间环节,待时机成熟则可以通过直接设立海外分公司或办事机构等方式,进一步开拓市场,建立营销网络。三是积极利用电子商务开拓海外市场,减少中间环节,逐步创建海外营销网络。
已建有国外市场营销网络的企业要加快国内市场营销网络的构建。一是要通过国内展会、商务平台等方式积极拓展国内市场。二是要加快产品、品牌的内外对接。积极开发针对国内市场适销对路的产品,逐步建立内销品牌。三是可以利用已建立的外销网络,成立专门的外贸公司,积极拓展出口业务,以此不断强化企业的海外营销网络。
3.构建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
(1)延长产业链必须加快构建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
宁波块状经济发达,其中电气机械、金属制品、塑料制品、通用设备、服装“块状经济”产业规模在全省居前,但是从全球价值链角度来看,宁波的块状经济主导产业基本上属于传统制造业,大多处于价值链低端。块状经济内部长期的低价竞争,既影响对外的谈判力和出口效益,又屡遭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制。因此,必须加快推进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构建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进而进一步延长产业链,提升产业链位置。
(2)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体系的构建
大企业与本地中小企业分工协作。一是要加快大企业的培育与发展,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一般而言,随着企业规模的扩大,它必然会向产业链的两端延伸,形成“产、加、销”一条龙,“贸、工、农”一体化的格局,促使一批中小企业与之协作配套。二是依托“块状经济”的集聚优势,大企业要与中小企业构建合理的分工合作关系,大企业将非核心的零部件外包给中小企业生产,同时中小企业积极加入大企业产业体系,形成技术带动和质量监督,确定各自在分工体系中定位,进而在产业链的基础上形成分工协作的生产网络。三是大企业要走知识经济与资本、人力资本相结合的路子,促进分工体系的深化。一般而言,资本越发达,智能化水平越高,区域内分工的可能性就越细,经济效益也就越高,第三产业也就越发达。
中小企业要根据发展规划合理确定自身在分工体系中的定位。一是要注重差异化发展。这里的差异化主要是产品的差异化,当然也可以是价格的差异化,但价格的竞争不是粗制滥造,而是通过专业化、技术进步形成价格竞争力。二是企业要具备技术效率。中小企业要实现有效竞争,就必须在行业中具备一定的控制能力,这就要求中小企业具有比较高的技术效率,使产品在同类型产品中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进而在生产网络体系中占据主动地位。这里的技术效率不仅指设备,还指企业的组织、商业模式、管理。三是构建企业的核心创新能力。中小企业要在市场上长期保持地位,应当注重产品的研发或者技术的创新,培育自己核心的创新能力,这里的创新应当是对某一个细分市场进行更专业的更富有针对性的创新。
4.构建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
(1)发展知识经济需要构建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
在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通过信息及控制技术能有效地改造一个地区资源组合特征,从而实现区域分工的深化,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企业通过技术联盟实现知识的共享是发展知识经济的一个重要立足点。企业技术联盟是建立在企业间知识资源组合的基础上,知识转移是技术联盟成功的基础,知识是企业技术联盟产生超额利润的关键资源。虽然宁波在食品加工、汽车、新材料、智能家电、装备制造、半导体照明等多个行业都成立了技术创新联盟。但是宁波企业绝大多数为中小企业,企业间的横向联系很少,信息化程度偏低,没有形成有效的技术联盟,知识共享机制发展缓慢。因此,宁波应当加快构建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利用联盟这个平台,对聚集行业优势科技资源,开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共同制定技术标准,创造知识产权,发展知识经济。
(2)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的构建
技术联盟的构建可以是多样化的,可以是由政府部门、高校或科研机构牵头,企业参与;可以是龙头企业牵头,中小企业参与;也可以是产学研相结合的。我们认为,在构建知识共享的技术联盟体系时,企业是技术联盟的主体,应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为主的原则,同时通过合理的制度安排,对技术联盟间的知识共享进行风险控制。
龙头企业牵头的技术联盟。一般而言,龙头企业具有资金、技术、规模上的优势,是行业中的优势企业,但是从整个产业链来看,其一般是在某个环节拥有关键资源,需要有相关的企业与其相配套。因此,与周边有一定实力或配套能力的企业、高校、科研机构组建技术联盟,在资源方面实现有选择的技术、知识上的共享与交换,有利于企业的技术创新,开展产业发展重大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以及产业本身的做大做强。宁波的现状是“块状经济”发达,但是企业间的横向联系缺乏,企业间的竞争大于合作,知识难以共享。因此,应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大企业牵头成立技术联盟,发展知识经济,推动产业发展。
政府部门牵头的技术联盟。宁波企业数目虽多,但是生产能力分散,且单体规模偏小。在产业集群中,企业同质化表现突出。因此,在缺乏行业龙头企业的情况下,可以通过政府部门牵头,企业、高校、科研单位参与方式构建技术联盟,对产业中的关键共性技术进行攻关,为企业的产业创新提供知识和技术支持,企业间可以通过资源的交换,实现知识技术的共享,进而通过技术创新强化各自的核心资源。在合理的制度设计的基础上联盟内部的企业可以获得技术攻关成果、知识产权、科研设备、技术支持等。相比龙头企业牵头的模式,这种模式主要建立在政府推动的基础上,并非市场自发形成,企业的参与程度、科研单位的科研实力,将决定知识共享的程度和技术联盟的组建效果。
5.构建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
(1)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宁波产业集聚度较高,块状经济已成规模,但由于市场准入门槛低,多数为中小企业,市场知名度有限;当然宁波企业也加快了品牌建设的力度,树立了一些具有较高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品牌,基本形成了以服装、家电、塑机、模具、文具、灯具等为龙头的优势产业品牌。但是域内企业多数仍以外贸产品居多,贴牌生产比较普遍。从整体上说,区域品牌、企业品牌建设滞后,块状经济的产品创新和技术创新能力不高,多数企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产品低水平重复竞争。因此,必须加快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的构建,特别是要积极创建区域品牌,确立“大产业、大园区、大品牌”的发展理念,占领区域特色的价值高地,实现区域品牌与产业品牌、企业品牌的共同发展。
(2)区域品牌、企业品牌体系的构建
加快打造宁波区域品牌。这里的区域品牌是指宁波区域内形成的以产业集群为依托,具有较大生产规模、较高市场占有率和较强社会影响力,并为该地产业与企业所共同拥有的知名品牌,其基本的构成要素是区域特征、品牌内涵和产业基础等。当前在宁波区域品牌打造的初期,政府应当成为投入的主体,引导企业、协会、商会积极参与。在区域品牌建设的后期,投入的主体应该是市场。政府的责任在于培育易于品牌塑造的市场环境,积极引导行业协会、商会,发挥好服务职能;企业应当承担起市场主体的职责,主动参与、深入介入区域品牌的塑造,同时要避免大企业只想打造自己的品牌,中小企业不愿为区域品牌买单的局面。从区域品牌打造的路径看,可以有三种选择:一是自下而上型,由企业品牌上升为区域品牌,即先培育区域内的知名企业品牌,然后借助企业品牌的平台来建设区域品牌;二是自上而下型,由区域品牌带动企业品牌,即先通过区域经济的发展,改善优化区域内产业集群的发展环境,然后以良好的企业品牌形象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品牌建设;三是上下联动型,即区域品牌与企业品牌相互促进,上拉下推,共同提升整体品牌的核心竞争力。现阶段,宁波应当积极鼓励行业协会、龙头企业牵头或由中小企业合作,依托现有块状经济,共同打造专业商标品牌基地,推广应用地理标志证明商标、集体商标,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努力培育知名区域品牌。
宁波的大型企业应不断提升企业品牌的美誉度,在区域品牌中发挥出核心作用。一是品牌建设融于企业发展规划之中。企业在做战略规划时,就应该将企业的品牌塑造与企业宗旨有效地结合起来。品牌的宣传范围应该及时与企业的发展相结合。二是多品牌战略的发展。企业在品牌营造方面,要认准自己的长处和短处,依据自身的特点,打造出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同时也可以通过收购、买断知名品牌的使用权等方式,完善品牌体系,以此促进品牌段位的升级,即从品牌知名度到品牌美誉度,再到更高级的品牌忠诚度。但是不管是单品牌还是多品牌营销,都要注意品牌本身的统一。这样才能保持在一致中的个性化,建立起真正的品牌。三是多渠道提升企业品牌的影响力。品牌是企业各方面优势(如质量、技术、服务、宣传等)的集合,是一个系统性概念。在依靠媒体这一平台去宣传的同时,更要注重服务、质量和价格的竞争。四是加强品牌的文化内涵建设,提升企业品牌形象。品牌战略必须要有它的精神源泉和支柱——品牌文化。名牌产品以自己的创牌理念,以自己的文化底蕴,唤醒消费者的潜在消费意识,吸引消费者的现实消费需求。所以,有文化内涵的品牌才更具生命力和竞争力。因此,企业要善于利用品牌的文化优势,将无形的文化价值转化为有形的品牌价值,使品牌的文化内涵提升品牌附加值和品牌市场价值。五是有条件的企业要依托品牌优势,采取收购、兼并、控股、联合以及委托加工等方式,整合众多无牌加工企业,充分发挥出品牌的无形价值。
宁波的中小企业应加快企业的品牌建设,深入参与区域品牌建设。中小企业规模小,资源少,能力弱,受环境影响大,还需要企业自己从实际出发,一步一步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品牌推广之路。一是产品是品牌的基础和保证,企业要有叫得响的产品,必须随着产品的老化实现不断更新。二是品牌定位要清晰。一方面要体现品牌的差异化。体现差异化的方式很多,例如视觉形象、品牌文化,甚至是服务方式、品牌出现的渠道、细分价位,等等;另一方面通过品牌体现对目标市场的细分,将品牌对准目标市场,实现品牌与目标消费者的对接。三是对于贴牌或品牌建设滞后的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买断品牌区域经营权等方式加快品牌的建设。四是注重品牌建设的长期经营。任何一个大企业都是从中小企业发展起来的,任何一个品牌都开始于中小企业,品牌是一个企业竞争力的标志,中小企业必须注意品牌建设。而且实践证明,在发展初期就制订长期品牌战略目标、有品牌意识和长远品牌经营理念的企业,会有更大、更快的成长机会。
四、提升宁波市企业组织化程度的对策建议
(一)引导企业加快兼并重组
宁波产业集群基础较好,但是这些产业集聚很大程度上是由很多的中小企业所构成,产品同构度非常高,单个企业实力较弱。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外部需求的缩小,市场竞争的加剧,企业的经营风险加大;同时具有成长潜力的企业通过依靠利润去扩大规模的速度太慢,以致机会丧失。因此,需要加快引导企业兼并重组来扩大规模,同时在兼并重组中注意产业链的配套,企业组织化程度的提升,并非完全单纯的扩大规模。
1.建立中小企业兼并重组的信息平台
企业间的兼并重组是需要建立在信息充分、信息对称的基础上。目前,信息不对称和信息不充分是制约宁波企业兼并重组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要加快中小企业兼并重组的信息平台的建设,一方面通过对中小企业信息的收集,加快宁波中小企业信息库的建设,另一方面可以为有兼并重组需求的双方企业提供信息的搜索和咨询服务。
2.加强优质企业和有潜力企业兼并重组的资金支持
首先要鼓励各金融机构对企业间的兼并重组给予信贷支持;其次要加快建立完善以财政扶持为基础的融资担保、融资贴息、财政奖励的支持政策,以期通过财政支持的导向作用,达到“四两拨千斤”的效果;再次,对于行业支柱企业、龙头企业的兼并重组对于行业发展具有重大带动作用,应给予重点扶持,通过财政贴息等方式鼓励各金融机构给予其信贷支持,并在土地、水、电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最后,通过设立专项资金等方式加快构建风险投资与创新型中小企业的合作平台的建设,帮助企业联系风险投资方,加速企业的成长。
3.加大政府的支持力度
一是设立兼并重组的管理及促进机构,为企业的兼并重组提供全方位服务,在政策许可的范围内简化手续,提高行政效率,提升企业兼并重组工作的效率;二是通过土地、房产、车船过户手续费等费用的减免,降低企业兼并重组的成本;三是对于符合产业导向的项目以及对经济发展具有重大拉动作用的项目,要给予重点支持,在土地、水、电等要素保障方面给予倾斜;四是对于兼并重组后效益显著的企业,加大奖励的力度,鼓励其做大做强,发展为企业集团、行业内的龙头企业。
4.梳理企业兼并重组的扶持政策,加大宣传工作力度
通过网上宣传、专题报道、成功案例分析、上门促进等形式,不仅要使本地的企业了解政策,同时使外地企业也能通过多种渠道了解政策。
(二)构建帮助企业内外拓展的服务网络体系
从根本上说,企业“走出去”和向内地拓展都是企业的决策,是市场行为。政府的工作并不是代替企业去决策,而是应当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通过构建帮助企业内外拓展的服务网络体系,为企业提供各种服务,尽可能地降低企业决策的盲目性,使其规避风险。
1.加快建立企业“走出去”信息和服务平台
宁波继续推进“走出去”战略,除了宣传好已有的政策外,应当加快建立企业“走出去”信息和服务平台,包括各级外经贸机构贸易联络处、驻外使馆、华人协会的各种信息及联络渠道的收集,与宁波有密切经济往来的国家的法律法规、税收政策、市场状况和企业资信环境、合作项目等信息的收集,以及努力解决制约企业“走出去”的信息缺乏和信息不对称的问题;积极扶持推进行业协会和中介机构的发展,做好企业“走出去”的咨询、金融、会展等服务。
2.鼓励企业积极拓展内地市场
从我国的基本国情来看,在工业化过程中,扩大内需仍然是一项长期的基本国策,并且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将越来越重要。宁波应当引导本地企业积极参与这一进程,关键是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促进宁波民营制造企业的转型升级,加速其从低附加值向高附加值发展,从加工贸易向自由品牌发展,进而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地位。具体来说,就是要以产业转型升级为导向,对于出口转内销的企业和创新性的企业在资金、土地、人才等政策上加大扶持力度,特别是要做好政策的梳理和宣传工作,帮助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提升企业内地市场的竞争力;要重点培育扶持行业龙头企业,鼓励大中型企业由制造业向研发和服务业两头延伸,由“橄榄形”向“哑铃形”转变,拉长产业链条,特别是在服务业方面,做好产品的售后、增值等服务,同时鼓励中小企业在提供要素供给服务的同时,发展特色产品,参与劳动分工和参与内地市场的拓展。
3.加强组织保障
企业内外拓展的服务网络体系的构建涉及多个政府部门,要衔接好其中的各个环节,发挥引导作用,就需要有一个牵头的协调服务机构,发挥企业和相关部门的桥梁作用,为企业内外拓展提供组织保障。
4.加强发展各类服务机构
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在“走出去”和向内地拓展时都会面临不同程度的资金、技术、市场等困难和问题,其中很大一部分需要各类服务机构来给予缓解或解决。在资金上,要积极利用财政资金注入和民间资本投资入股,推动担保机构做大做强;继续积极推进专业性强、可信度高的信用服务机构的发展来帮助中小企业解决发展中的融资难题。在技术、市场等方面,要大力扶持、积极培育风险投资、检验检测、技术开发、人才培训、信息服务、市场开发、产品设计、管理咨询等各类服务机构,特别是要做好各类服务机构扶持政策的梳理和服务资质的认定工作。
5.发挥行业协会、商会的作用
行业协会、商会是行业内企业联系的重要平台,要积极发挥行业协会、商会在企业“走出去”和向内地拓展中的作用。大力支持重点行业、支柱行业的行业协会在主要出口目的国设立分支机构,帮助企业了解信息、“走出去”,对于作用发挥明显的,应给予财政奖励;鼓励龙头企业、支柱企业发起成立行业协会,对于新组建的工业行业协会,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并帮助加强专家学者、行业资深人士和中介机构的联系,进而形成合力,为企业“走出去”和向内地拓展提供信息、智力等方面的支持;最后要积极鼓励企业加入行业协会。
(三)加强知识、人才、技术、设备的共享
目前,宁波块状经济虽然发达,但是企业创新能力弱,产品同质,处于低层次、低附加值竞争,必须加快产业集群的创新能力,摆脱单纯的“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形式,通过各种手段加强知识、人才、技术、设备的共享。
1.以行业协会和行业龙头企业为核心加快企业技术联盟体系构建
技术联盟中的信息是联盟企业的人、财、物等诸要素。技术联盟由于其组织形式的特殊性,联盟成员间的信息不对称普遍存在。由于信息不对称,企业在联盟时不能十分准确地评估联盟伙伴的资源、能力、利益目标,这就提高了联盟成员进行知识共享的壁垒。因此,在构建技术联盟体系时,政府应充分发挥行业协会以及龙头企业的核心作用,以这两者为纽带构建技术联盟体系,提升企业间的联系和知识、信息的共享度;同时要加快企业信息化的建设,提升企业间信息的对称性。
2.加快技术联盟体系法律框架的构建
技术联盟既有创造共赢的前景,同时又是有风险的,其稳定性也是比较脆弱的。“共享利益、共担风险、相互平等”是企业技术联盟能够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则,要实现这一原则需要有健全的法律框架。宁波应当加快技术联盟体系法律框架的构建,通过契约化的关系将联盟中的企业结合在一起,实现知识的共享。
3.在技术联盟初步建立的基础上加快知识共享机制的创建
联盟内的相互信任不是“无限制的信任”,要在共赢的基础上,实现知识的共享,需要有一套完善的机制加以保障。行业协会无疑是着手联盟管理和知识共享机制建设维护的最佳人选,但是这项工作需要有政府部门大力协助,仅凭协会本身是很难完成的。因此,宁波应选择重点行业,大力支持行业协会的发展,要给予相应的政策和资金方面的支持。
4.加快推进产学研的深度联合
要加快在甬高校、科研机构创建面向产业服务的公共实验室、检测检验中心、分析测试中心和技术设计中心,使之成为服务与提升宁波优势产业自主创新的重要力量;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合作过程中,探索建立了产品研发、工艺创新、市场销售、人才培养、利益共享、协商决策、过程控制、后期跟踪等诸多方面的制度和长效合作机制,组织开展项目对接,推进高新技术项目的开发与转化;鼓励企业探索合作机制长效化,支持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通过共建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开放型实验室和联合经济实体等多种形式长期合作,实现知识、人才、技术、设备的共享。
5.加快推进企业知识、人才、技术、设备共享的服务平台建设
加快推进科技创新服务中心的宣传与发展,以中心为依托,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共性技术和关键性技术研发、人员培训以及信息服务工作,以及不断完善产业技术顾问制度,为中小企业提供知识、技术等方面的咨询服务;继续推进中介服务体系的建设,积极扶持各类技术交易、设备共享、信息咨询、评估等中介机构的发展。
(四)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孕育企业文化
宁波大部分工业企业属于劳动密集型的传统行业,部分行业面临着落后产能的淘汰;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战略的落实,长三角的先行政策优势正在逐渐削弱,并且长三角的用工成本也在不断上升,可以预计,宁波企业面临的竞争将更加激烈,企业必须转变思想观念、加快企业文化的培育,以此加速企业的发展。
1.以现代企业制度建设为核心建立企业文化
家族化管理方式在企业初期比较有效,但是随着企业不断发展,其弊端逐渐显现。因此,应当积极鼓励企业明晰产权、完善公司治理,实行多元化的产权制度。这样能把企业利益与员工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激励调动企业员工的积极性,突破人才家族化的屏障,进而有利于积极的企业文化的树立。
2.加大企业的宣传与培训工作
面对不断激烈的竞争,需采用多种方式,加大对企业的宣传与培训,树立危机意识和忧患意识。一是可以通过邀请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加快企业家及高层思想观念的转变;二是可以引进企业家的战略培训课程,培养企业家的战略思维,转变中小企业中普遍存在的小富即安、安于现状的保守思想;三是支持企业开展各种培训,在提高员工技能的同时树立积极的企业文化。
3.加强企业品牌意识、强化企业个性
品牌是企业文化的外在表现,品牌的文化含量在品牌价值中占有很重要的比例,并且品牌的竞争越来越多地依靠有个性的企业文化来取胜。因此,在引导企业转变思想观念、孕育企业文化时,应把品牌建设作为重要一环。可以通过财政奖励、表彰等积极手段鼓励企业创建品牌、拓展品牌、树立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在品牌的建设中树立企业文化,以企业文化来推进品牌的发展。
(五)构筑“人才高地”,加快人才保障
应根据宁波地区产业导向,制定人才政策,重点以户籍、编制、分配、激励、流动等方面为突破口,逐步建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人才政策法规体系,并且制定的政策在区域间、行业内要具有竞争力。对于不同类型的人才,适应的政策应有所区别,对于高层次管理型人才,应以国际引进为主,人才政策应偏向于对事业发展的扶持,包括科研经费、创业基金、投资环境建设等;对于技术应用型人才,应以高校培养和其他地区引进为主,制定的政策应更多地考虑住房、医疗保障、子女就学、户籍等方面因素;对于操作型人才,应以培养为主,政策应着重于实习实践基地建设、校企合作、企业与实习实践基地的合作以及完善有竞争力的薪酬体系、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等。鼓励校企合作,加快发展职业教育和培训,要根据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产业培训建议,然后制定职业教育培训政策。
主笔人:徐盈群
主笔人单位:浙江工商职业技术学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