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机制研究
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认识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国际化深入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工业由大变强,振兴装备制造业,淘汰落后生产能力”的崭新命题。“五化并举,两化融合”新战略思想,深刻地揭示了信息化与工业化相互促进、相互依存和融合发展的特点。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加快落实上海市、重庆市、珠三角地区、呼包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广州市、南京市、青岛市、唐山市等八个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2008年6月27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发展”高层论坛暨2008年长江沿岸中心城市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长江沿岸34个城市的理事及代表以及特邀的珠三角经济区、环渤海经济区、西部地区、东北老工业基地等区域合作组织的代表齐聚甬城,探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计,共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之策。国家的两化融合战略为宁波带来了大好发展机遇。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问题是新时期下应对金融危机,创新发展的突破口,是具有典型地域特色和产业定位的体制安排。
一、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现状分析
宁波市在“两化”融合方面投入了极大热情。由宁波市委组织部、宁波市经济委员会、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和宁波市委党委联合举办的“宁波市推进‘两化’融合专题培训班”,2009年3月30日—4月3日在宁波市委党校举办。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中国电子报社、赛迪网主办,宁波软件协会协办的“两化融合背景下的中国软件产业高峰论坛”于2008年11月28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2009年度宁波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计划项目名单公布,全市共有31个项目列入计划,项目实施期限为2008—2009年,计划总投资12398万元,其中:硬件投入3609万元、软件投入6662万元、服务投入2126万元。
(一)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政策
宁波市委、市政府以及各职能部门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给予了全面关注与重视,先后从产业结构、重大项目、中介平台、资金扶持等角度出台了相关政策。
1.产业结构调整类政策
宁波市政府2004年出台了《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的实施意见》,从战略领导、示范项目、服务机构、评价体系、人才培训等方面进行了政策引导。宁波编制《宁波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并于2009年11月2日开始实施,计划实施期限为2009—2011年,为信息产业发展指明了道路。未来三年,培育年销售规模300亿元以上企业1家,年销售规模100亿元以上企业3家,年销售规模30亿元以上企业8~10家,年销售规模10亿元以上企业15家左右;保持宁波市部分优势产业、重点产品在全国的领先地位。电子商务和行业网站等网络服务业快速发展,更多中小企业通过网络服务业务实现降本增效。以企业为主体的创新体系基本形成,未来三年,建立4个以上国家级研发中心,20个以上省、市级企业技术中心。以政府牵头的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取得明显成效,初步形成软件测评、机电产品分析、下一代互联网和嵌入式软件设计等公共服务平台。
市政府出台配套政策《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市信息产业局关于宁波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从工作机制、金融政策、市场开拓、创新体系、人才保障等方面进行了具体规定。明确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宁波市重点产业的地位,形成各部门协同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加大财政投入力度,优先用于支持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支持骨干企业技术改造及结构调整,促进信息技术应用,推动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等重点方向。加大政府采购,推行政府信息业务外包,鼓励企事业单位在信息化建设中,将非核心业务推向信息技术服务市场,支持电子信息整机制造企业采购本地元器件和零配件,加快信息技术和产品的本地配套。加大特色园区和基地建设力度,促进产业集聚和整体协调发展。重点加强信息技术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
2.项目资金扶持政策
宁波市经济委员会于2009年5月5日印发《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宁波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扶持项目的通知》(甬经高新〔2009〕99号)。规定了项目的具体申报条件和要求。重点支持机电一体化的装备制造、电子电器、汽车及零部件、石化和高档纺织服装五大重点优势产业和新材料、新能源、新光源、软件及服务外包、医疗及保健设备五大新兴产业;在宁波市行政区域内注册的具有独立法人资格,上一年度纳税金额5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企业管理规范,具有健全的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体系,并对项目进行单独财务核算;有完善的信息化工作体系、实现在用软件正版化,综合能耗指标低于全市同行业平均水平;企业上年工业销售收入3000万元以上的企业,市经委会同市财政局组织有关专家对项目进行验收通过后,按项目的实际软性投入,给予不超过30%的补助;按申报当年实际投入进行补助,单个项目补助额不超过100万元,因应用企业自身原因未完成年度计划的一般不予补助;县(市)、区属地企业的补助,由市财政和县(市)、区财政按50%和50%的比例共同承担,其中奉化市、宁海县和象山县的项目,市财政与县(市)、区财政以70%和30%比例分担补助;确定宁波燎原灯具股份有限公司“设计优化系统”等31个项目,总投资12398万元,其中:硬件投入3609万元、软件投入6662万元、服务投入2126万元。
3.中介平台类政策
为进一步加快宁波市信息化和工业化的融合,发挥服务商和中介机构在推动企业信息化中的积极作用。对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加快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促进工业转型升级,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步伐,充分发挥“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引领示范作用。“宁波市‘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和“宁波市优秀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被列入2009宁波市创业创新风云榜,并进行宣传和表彰。宁波市经济委员会、宁波市信息产业局于2010年1月18日出台《宁波市经委信产局关于组织申报宁波市两化融合标杆企业和优秀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的通知》,对标杆和服务平台企业申报条件进行了详细规定。
“两化”融合标杆企业申报条件:在宁波市行政区域内注册、具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和创新能力、年销售收入1亿元以上或处国内同行业前5位的工业企业。具备良好的信息化基础条件和完善的信息化工作机制,设有企业首席官(CIO)和信息化工作专职部门,并有较完备的工作管理制度,已经实现软件正版化。企业的信息化建设投入较大,在经营管理、研发设计、生产过程和电子商务全面实施信息化,成效明显,具有很好的标杆示范作用。企业的信息化应用能力达到或接近《宁波市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指导规范》界定的高级信息化水平阶段。
优秀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申报条件:在宁波市工商部门登记,注册资金不少于200万元,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机构或实体;实行企业化运作,财务独立核算,近三年盈利,有自主知识产权软件产品。专门为宁波市工业企业提供技术信息咨询、产品研发(如产品设计、开发、试验和检测)、生产经营管理、市场推广等各种公共服务的;拥有与业务经营范围和业务发展能力相适应的专业人员,有自主管理的互联网运行环境;全部服务对象中宁波本地工业企业比例不低于8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不少于职工总人数的60%。服务质量优良,内部管理规范,在宁波大市范围内本专业服务领域广泛、用户公认度高,对企业信息化推动作用明显。
(二)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践
在实践方面,借助于宁波市良好的信息化基础和企业发展环境,在战略引智、政府服务、龙头企业推进和软件业突破等方面进行了有效的实践探索。
1.战略引智实践
2008年11月28日“两化融合背景下的中国软件产业高峰论坛”在宁波市举办。宁波市东海蓝帆公司、理工监测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与上海宝信软件公司、杭州和利时自动化公司等7家业内著名工业软件企业获得了大会颁发的2008年优秀工业软件企业奖,以此促进企业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建设。为进一步研讨“两化”融合战略思想,加快信息产业尤其是软件产业的发展,将软件产业作为五大新兴产业之一,给予高度重视与重要支持。宁波市还将加快市场流通、软件研发等关键环节发展,大力推进软件行业与其他行业之间的融合,努力促进“两化”融合,将优先发展重点行业应用软件、重点发展嵌入式软件与集成电路设计、大力发展网络信息服务、扶持发展软件出口及服务外包、积极培育软件产业服务机构。
2008年10月10日,国家信息化专家咨询委员会调查组周宏仁主任一行,就奥克斯集团的信息化建设情况进行了考察。作为中国信息化标杆企业、中国信息化500强企业,奥克斯集团的信息化建设至今已历时五年之久,累计投资超过1.2亿元,现已完成规划中的ERP、OA、PLM的所有内容,大部分完成了CRM、SCM的内容,信息化体系已经顺利建成,并为企业带来了显著的经济效益。奥克斯是我国民营企业实施ERP的成功典范,为民营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发展提供了蓝本,对国家“两化”融合战略的制定具有重要借鉴意义。
2.人员培训,服务转型实践
为加强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2009年3月30日—4月3日,由宁波市市委组织部、市经委、市信息产业局和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推进“两化”融合专题培训班在市委党校举行,会上强调了“两化”融合的重要性及迫切性,要提升竞争力,用信息化带动产业化,实现宁波市的产业经济转型升级发展,推进“两化”融合刻不容缓。会议指出,宁波市下一步“两化”融合要加快发展信息化的新兴产业,构建信息时代的经济体系和产业结构;要扩大传统产业信息技术改造的深度和广度,有效提升传统产业的竞争力;要促进“两化”在经济社会各领域的广泛推广应用。通过培训,提高了对“两化”融合重要意义的认识,了解了“两化”融合的现状,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
宁波市电子政务建设处于全国领先水平,充分利用电子政务基础,引导“两化”融合。具体要深入推进电子政务和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建设,促进政府管理和服务创新。加强电子政务整体规划引导,加强电子政务建设管理,积极推进公共管理和服务领域重点项目建设。2007年宁波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电子政务工作的意见》等“1+5”文件,拓宽电子政务的应用和服务领域,加强各项应用系统的整合和协同,重点推进“一个平台”(宁波市电子政务网络平台)、“两个中心”(宁波市政府数据中心、宁波市信息安全中心)、“三大应用体系”(公共管理体系、公共服务体系、市场监管体系)电子政务框架体系建设。在全市开展了电子政务绩效考核工作,积极推进宁波电子口岸、网上行政审批服务系统等一批跨部门电子政务重点项目建设,提高了政府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关于迎接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加快推进宁波市信息化重大工程建设的实施意见》要求,有序推进无线城市建设、81890求助服务中心拓展工程、市民卡工程、信息亭等十大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并着力打造“8718”中小企业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全方位的服务。
3.龙头企业推进实践
奥克斯集团企业信息化建设实践。2001年,奥克斯集团开始信息化建设。为推进企业信息化建设,奥克斯集团把信息化建设作为工作重点来抓,并将信息化运作能力列入公司八大核心竞争力之一。信息管理部制定了《计算机及相关设备采购使用管理规定》、《OA办公自动化系统使用规范》、《ERP操作奖罚条例》、《软件项目开发管理及奖罚制度》等,确保信息化建设稳定运作。2004年7月,北京CECA(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举行的表彰大会上,奥克斯集团被评为中国信息化标杆企业。2005年3月,奥克斯决定与东软M PC合作,建设M PC全面预算管理系统,包括经营预算、财务预算、资本预算。东软M PC资金管理系统成功上线后,实现了奥克斯的需求,企业的资金管理层面问题都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奥克斯集团对内部资金实行收支两条线的统一管理,并将结算和融资统一由集团进行管理。系统的一体化设计,各应用系统完全进行无缝连接,实现财务和业务数据在三个应用系统之间的全面贯通和流转,达到奥克斯集团资金流、信息流、商流、物流的四流集成。
雅戈尔集团的“两化”融合建设实践。集团公司以产业链建设为中心,积极探索产业发展过程中产业链信息化管理和市场营销互动的效益型模式,推进了集团的规范化管理。2004年,雅戈尔集团被国家信息化测评中心认定为中国企业首批信息化标杆工程企业。2008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评选活动中,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名列第30位,位居浙江省第二位,纺织服装行业第一位,同时雅戈尔集团还摘取了“最佳ERP应用奖”。自提出“创国际品牌铸百年企业”的企业目标以来,雅戈尔集团公司一直在信息化建设、自主科技创新和品牌建设上向国际先进行列靠拢,尤其是在信息化建设方面,先后实施了29项信息化工程,内容覆盖了企业产品研发、生产、销售等环节,信息化管理遍及雅戈尔从棉纺、织造、成衣制造到分布全国的销售网络。
宁波东海蓝帆科技公司的信息化建设实践。东海蓝帆是石油化工行业第一家ERP的试点单位,通过试点在企业信息化方面作出了很突出的成绩;同时在实施ERP平台试点过程中,对于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企业信息化如何实施,在观念、做法方面他们都有很多深刻的体会。东海蓝帆科技有限公司认为,提高企业竞争力一个重要的手段,就是不断加强企业的信息化建设。东海蓝帆科技有限公司不断进行信息化建设和改造,一是可以准确掌握生产经营和市场情况,使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有利的地位。二是信息化的运用使成本不断降低。三是各类管理软件有效运用,提高企业内部管理水平,真正实现精细化管理。四是传统企业里信息化改造信息技术的持续运用,改造要做到持续运用,使人员的素质不断提高,理念不断提高,人工成本不断降低。
4.软件产业突破实践
软件产业是宁波市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核心组成部分。因此,在推进信息化过程中,要重视扶持和促进宁波市信息产业的发展,特别是软件产业的健康发展,注重发挥好示范、带动作用,从而拉动经济的快速增长。
(1)开发应用软件为主。依托高校和重点企业集团,以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为重点,实施技术创新,打造优势品牌,大力推进产业化和规模化。在抓好软件技术研究的基础上,坚持走以自主开发为主的软件开发道路,形成一批拥有自主版权的商品化软件,实现软件业跳跃式发展。
(2)实行内联外引。重点建设宁波软件产业园和宁波国际软件园,广泛吸引各类研发机构人员,集中技术、人才、资金,培育骨干软件企业,建立软件产品开发生产基地。同时,政府要创造良好的环境,吸引国内外软件企业入园,发挥其聚集和辐射作用,带动促进软件产业发展。
(3)推进以软件产业为核心的信息产业发展,加强信息产业创新能力建设。2008年宁波市信息产业收入达到1266.55亿元,同比增长15.0%,其中软件收入50.55亿元,同比增长40%。2009年上半年,全市信息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446.52亿元,软件产业主营业务收入33.75亿元,同比增长40.9%。一是加快宁波软件园建设。二是积极推动宁波市信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三是鼓励信息产业企业建立研发中心或开展技术合作。
二、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证分析
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已取得相应成果,在实践推进中也发现一些问题。本项目采用问卷调查和现场访谈等方式,从企业和政府两个角度进行实证分析,了解宁波市在“两化”融合过程中的定位和问题。
(一)企业视角的实证分析
针对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状况,对相关企业进行了问卷调查。此次调查采用到企业现场随机发放问卷形式进行,共发放问卷597份,收回有效问卷512份。
对于企业的调查发现,有61.83%的企业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对企业非常有利,但是仍有30.65%的企业认为“两化”融合的效果不太明显,更何况还有一部分企业认为“两化”融合对企业产生了不利影响,所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我们要加强对相关企业的政策扶持、培训指导,使企业都能感受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优势。
您认为进行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对您的生活所造成的影响有哪些?这一问题的答案中有近半数企业员工选择了不确定,仅有36.18%的员工认为工业与信息化对自己的生活起到了正面影响,更有14.41%的企业员工认为“两化”融合给他们的生活带来了负面影响。此问题应该得到足够的重视,因为只有当人们对“两化”融合有了较清楚的认识,并参与到支持“两化”融合过程中来时,宁波市才能有效地快速推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发展,增强城市的综合竞争能力。
针对企业信息技术的应用情况作出的调查结果显示,八成左右的企业仅仅是局部应用,整个公司全面应用的仅有10.83%。这说明宁波市企业的信息化建设还有待全面拓展。可以组织宁波市企业进行信息化培训,或者对全面应用信息化技术的典型企业进行参观考察、学习经验,推动宁波市企业进行信息技术的全面应用。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大环境中,65.87%的公司希望两化融合能为增加产出作出贡献。通过调整结构、增加信息技术投入的作出贡献的企业总共占有约34%的比例。的确,增加产出也是一种贡献,但从长远来看,我们希望企业能调整结构、增加信息技术投入量,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者融合发展最终会有比增加产出更好的效果。
基本上所有企业都有意愿参与市政府提供的相关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项目,但有能力参与项目的企业仅占一半左右,两个问题的鲜明对比可以发现许多企业对于政府提供的项目有心无力。因此,如何帮助有意愿参与政府融合项目的企业成为受人关注的问题。对此现象,政府相关部门应该出台相关政策或者提供资金支持,帮助企业进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项目。
认为公司信息化水平一般的企业占到65.01%,认为公司信息化水平较高的仅有25.18%,还有近十分之一的企业感觉信息化水平很低。因此要努力提高宁波市企业的信息化水平。提升中小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对于中小企业的发展非常重要,尤其在调整结构、优化升级过程中,在促进小企业加强管理方面、在提高中小企业创新能力水平建设方面,信息化越来越起到推进作用和基础作用。
目前还有一些企业(10.37%)的高层领导对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性从认识上还没有真正到位,甚至有相当的距离,这是当前信息化建设中一个非常突出的问题。不解决领导层的认识问题,信息化建设就难以取得实际效果。
在对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建设情况的调查之中,设有专职CIO的企业占到8.62%,设有专职部门的企业占到30.85%,而分散在其他部门的比例占到60.54%。上述问题的结果充分证明了宁波市多数企业信息化管理体制的分散,应该鼓励企业设立专职的CIO或者设立专职的信息化管理部门。
除极少数企业还未对信息化作出规划外,绝大多数企业都对信息化作了相应规划。其中73.55%的企业进行自主规划,还有一部分企业通过咨询公司或者高校、科研单位进行规划。通过哪种方式进行规划,要根据本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并没有最佳方式的选择,关键是适合本企业的状况。
对政府部门的相关调查中,有52%的政府人员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最为重要的,政策上的支持往往是企业最大的动力。选择资金支持的占到34%。在对企业的调查中,有50.85%的企业最希望得到政府的资金支持,希望政府政策法规支持的达到39.16%。综合来说,资金支持、政策支持这两方面是双方都较为认同的。因此,在以后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建设过程中,要突显政策和资金的支持力。
在员工培训方面,半数以上的企业表示进行不定期的培训,也有较大一部分企业(35.12%)表示基本没有培训。目前宁波市还处于信息化建设的初期阶段,通过培训,可以提高员工对“两化”融合重要意义的认识,了解“两化”融合的现状,以便可以更好地贯彻落实十七大精神,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更加自觉地走科学发展道路,加强全面建设“数字宁波”的思考,对于下阶段全市更好地加快宁波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因此,政府部门需要加大宣传力度,号召企业多进行培训工作。
政府人员认为,在进行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领导认识不足,此选项占到60%的比例。在本题中,缺乏专业的信息化人才成为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的最大困难,选择此项答案的将近半数。而认为领导认识不足导致企业“两化”融合困难的仅有20.32%,这表明专业的信息化人才十分重要,也体现出培训工作的重要性。
企业信息管理负责人在公司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怎样的呢?这也可以看出公司对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78.23%的企业中信息管理负责人属于中层管理人员,没有重大决策权,更有一小部分企业的信息管理负责人是企业一般人员,这些足可以看出,宁波市许多企业对于信息化的重视程度不够。
对公司所处的信息化阶段的调查显示,43.6%的企业处于部分流程信息化阶段,39.16%的企业处于机动运行阶段。处于内部信息系统集成整合阶段的仅有11.29%的企业,而处于企业管理变革再造阶段的更少。总体说来,对于公司信息化阶段的调查,有助于进一步认识宁波市企业信息化的新发展和某些重要的变化。有迹象表明,宁波市企业信息化正在步入一个以深化应用为导向的新阶段。宁波市企业信息化更大的机遇和挑战还在前面,已经迈向信息化之路的各类企业仍任重而道远。
对于公司电子商务发展情况的调查结果显示,全面实现电子商务的企业仅有3.46%,部分实现电子商务的有64.27%,其他企业还没有实现电子商务。其中,52.38%的企业进行过B2B电子商务,79.38%的企业开展过B2C电子商务。以上结果显示,宁波市企业的电子商务总体发展状况较好,需要进行进一步的深化和拓展。
在对宁波市企业网站建设情况的调查中发现,近半数企业的网站建设属于外借平台,大约1/3的企业是自主建设网站,还有少数企业的网站建设属于委托建设及合作建设。可以看出,政府相关部门应该鼓励和帮助企业加强网站的建设。
公司在信息设备、技术和人员等投入增加的情况下,财务状况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比如69.95%的企业在投入增加后流动资金有所增加;76.64%的企业流动资金周转次数加快;81.16%的企业库存平均占用的资金数量减少。可以看出,在几个方面的投入增加后,企业的多个方面都发生了较好的变化,当然信息设备投入也带来了良好效果。
对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的实现持乐观态度的企业占到63.71%,仅有少数企业持悲观态度。这说明多数企业对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实现是非常有信心的,良好的思想意识对宁波市企业“两化”融合建设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乐观固有,悲观亦存,政府相关部门必须加强宣传与政策支持,相信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的实现就在眼前。
从企业视角的实证总体情况看,宁波大部分企业都充分认识到企业信息化能给自己带来很大的经济效益,虽然信息化水平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但是对宁波企业信息化的将来抱有很大的信心。信息技术应用方面有待更加全面的发展;信息化管理与服务有待更进一步的发展,加大CIO专职人员的权力,更有力地促进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在对员工培训方面存在不足,高级人才缺乏,这对于企业“两化”融合来说是个不好的信号,为了促进“两化”融合快速有效进行,企业应该加强对员工的培训,多引进高级人才;在政府扶持方面,更多的企业希望政府提供资金和政策项目的支持,以加强自身经营能力;充分利用好电子商务平台和企业网站平台,能够与时俱进,为企业信息化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促进“两化”融合的快速发展。
(二)政府视角的实证分析
针对宁波市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状况,对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作了问卷调查,发放问卷289份,收回有效问卷186份。
对于“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在全国处于什么水平”这一问题的回答上,有86%的人员认为宁波市的两化水平处于全国领先的位置。据初步核算,2009年宁波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421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升7.6、4.0、2.0个百分点。绝大多数人员认为宁波市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处在全国领先位置。另外,约有11%的人员认为宁波市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处于全国中等水平,很少数(3%)人认为宁波市的两化水平处于落后位置,这也提示我们要再接再厉,努力提高宁波市的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争取早日进入我国“两化”融合试验区。
对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看法,显得稍微有点出乎意料,有35%的人还不太清楚“两化”融合的利弊,也有18%的人不赞成“两化”融合。选择不太清楚的人存在较大比例的原因是:一些与工业化、信息化两部门相关性低的部门还不太了解“两化”融合的状况,更不了解“两化”融合带来的作用,这也提示我们要加强“两化”融合的宣传,从而增强“两化”融合的支持力。对于非常赞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人员认为: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会提升产业竞争力,同时信息化的运用也能够促进新型产业的出现,工业化是信息化的载体,信息化是工业化的动力,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两化”融合可以促进企业的发展。
目前政府部门出台的相关政策中,涉及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数目的调查中,半数的人认为目前出台的两化融合政策数目合适,28%的人员认为政策较少,仅有22%的人员认为政策数目过多。可见,目前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较为合适,可以继续保持。
在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实施方式上,“政府提供大型项目,以项目带动融合”获得了46%的支持,这说明了政府提供大型项目推动宁波市两化融合的决心,也体现了以项目带动融合的正确思想。“以特色龙头企业为试点,然后以行业为单位逐步推行”,此选项也得到了31%的支持率,而“全市范围同步推行”选项的支持率仅有4%,这表明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的实施要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不能仓促地大范围进行。希望找一些有特色的龙头企业进行试点,等找出最为满意的融合方式时,找出合适的融合类型及融合层次,再进一步向其他行业推广,毕竟工业化与信息化存在一定的成本和风险。
在进行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政府所起的最大作用是什么呢?在所调查的人员中,有52%的人员认为政府的政策支持是最为重要的,政府政策具有宏观导向功能,政策就是两化融合的催化剂,可以起到出人意料的作用,政策上的支持往往是企业最大的动力。选择资金支持的占到34%,这也是一个较大的比例。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建设的确需要一定资金支持,资金的支持也是见效最快、最为直接的支持方式,目前宁波市企业也已经颁发了一些资金支持的通知。比如,《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宁波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扶持项目的通知》(甬经高新〔2009〕99号)、《宁波市经委财政局关于下达2009年度宁波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项目补助资金的通知》(甬经高新〔2009〕242号)等,都是政府在两化融合建设方面提供的政策支持。针对上述问题,还有少数人认为政府要想提供最大支持应该提供人才培训、咨询服务,颁发工业化与信息化标准。
进行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遇到的最大困难是领导认识不足,此选项占到60%的比例,这的确是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领导认识不足将会对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带来很大困难,因此当务之急必须加强两化融合的宣传,提高领导在这方面的认识,使其意识到两化融合的重要性,这样才能促进宁波市两化融合建设的实施。另外,资金不足也是一个较大的困难,政府的资金支持也显得十分重要。
目前所了解的宁波市企业中,认为全面实现信息化企业数目较少的有51%,而认为全面实现信息化企业数目较多的仅有17%,说明宁波市企业实现信息化的数量还比较少,提高信息化水平、提升信息化覆盖率势在必行。
支持政府作为政策环境创造者的占据最大的比例,此选项的支持率达到42%,表现出政府工作人员对于政策重要性的认识。不仅如此,政府的确颁布了许多政策来支持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例如,宁波市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市发改委市信息产业局关于宁波市电子信息产业调整和振兴行动计划的通知等都是对自己政策重要性角色的认同。
也有较大一部分人员认为:政府应该扮演信息化标准制定者,信息化有一定的标准才能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融合。因此,政府应该考虑给信息化制定一个标准。另外,18%的人员认为政府应该做好市场监督和引导工作,帮助企业指明前进的方向,随时做好市场监督工作,使两化融合建设健康发展。
根据政府部门掌握的资料来看,实施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项目的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取得的效果中,认为效果非常好的仅占到6%,认为效果比较好的占到30%,认为效果不明显的占到最大比例38%,更有甚者,还有26%的比例认为效果不好。这说明宁波市的两化融合项目还有待提高,融合模式、融合方法还有待改进,我们必须努力找到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战略定位以及最佳路径选择。
对于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政府部门可采用哪些具体方式提供支持呢?调查结果显示,绝大多数答案认为政府应该提供专门的项目支持,显示出政府提供专门项目的重要性。另一个占有较大比例的答案是提供专项资金,信息产业领域里的创新需要强有力的资金支持,资金投入的强度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信息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水平,建立一个有利于信息产业发展的完善的资本市场体系是许多国家发展信息产业的通行做法。当前,资金不足已成为制约宁波市信息产业发展的瓶颈。根据国内外发展信息产业的经验,宁波市要加大信息产业的投入强度,就要逐步建立起多元化结构的投资体系。
最近一年,企业在工业化与信息化建设当中向政府进行咨询或寻求帮助的企业数目比较多。在调查中发现,有57%的人员认为企业咨询数目、企业寻求帮助非常多,这体现出了两化融合建设当中的许多问题。政府工作人员应该尽力了解企业所遇到的困难并积极给予帮助,通过各种问题的解决,能够促进宁波市工业与信息化建设的融合,在企业得到政府帮助的同时,企业也得到精神支持,加之政府政策的帮助,相信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建设定能取得巨大成功。
2009年是国际金融危机全面爆发后的第一年,宁波市对外经济贸易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国际金融危机促使各级政府纷纷出台保稳促调政策措施,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各种政策均为宁波市外贸企业减负降压、扩大业务营造了良好的政策和服务环境。宁波市外向度高的经济格局易受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对国际资本和市场的依赖程度深,受世界经济衰退的冲击大,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方面面临的空前困难和挑战比内地城市更大,但是,通过加强信息化建设,主张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信息化带动新兴产业发展,以两化融合方式抵御国际金融危机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从上述调查中也可以看出,认为有效的比例占到69%,而认为无效的仅有13%。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有63%的答案认为政府应该支持快速发展中的中小企业。宁波市中小企业非常多,对宁波经济发展的贡献也非常大,因此选择快速发展的中小企业作为关注对象符合宁波市的现实状况。信息化基础较弱的国有企业也是应该关注的对象,信息化弱的国有企业在加强信息化建设后应该会有一个较大的发展。
对目前已有的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的相关规范的调查中发现,51%的政府工作人员认为目前的相关规范不能满足企业应用的需要,应当尽快制定;仅有28%的人员认为目前相关规范能满足企业应用的需要。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尽快进一步制定信息化相关规范迫在眉睫。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部分企业采用项目的外包形式”,对此观点的看法是各持己见,同意与反对的比例相差不大,此种外包形式还有待于进一步考察。
“您认为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问题在宁波市十二五规划中应占怎样的位置?”对此问题,51%的答案认为至关重要,仅有13%的答案认为无关紧要。这体现了多数人员对工业化与信息化长久发展的支持,认为“十二五”规划中应突出两化融合的问题。
“您是否认为政府部门的电子政务也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表现?”对此问题,绝大多数答案(72%)认为电子政务不是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表现形式,仅有28%的少数答案选择了“是”,因此,改变电子政务在人们心目中的看法也显得十分重要。
“您是否对宁波市下一轮进入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验区有信心?”对此问题,87%的答案是有信心。“信心比黄金货币更重要”,加大政府支持力度,提升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水平,强化信息设备、信息资源、信息人才,坚定信心,随时准备进入下一轮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验区。
从政府视角的实证结果看,总体上来说,宁波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水平处于领先水平。为了实现宁波成为两化融合实验区的目标,第一,政府要从意识上改变政府工作人员对两化融合的认识,要让他们意识到企业两化融合对于宁波经济发展的重要性,特别是提高领导在这方面的意识;第二,政府除了给企业提供政策和资金扶持外,还要加大对企业的人才培训、咨询服务方面的支持,制定工业化与信息化标准,为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三,继续加大政府对企业两化融合的资金支持,大力扶持龙头企业,设立项目试点,由点到面,寻找企业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最佳路径和模式,进而推广到其他企业,全面实现宁波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第四,政府应该做好市场监督和引导工作,明确政府在企业两化融合过程中的作用,对于宁波市两化融合要用长远的眼光来看待;第五,加大电子政务在企业两化融合中的作用,利用电子政务平台为企业两化融合提供更多更好的发展机会。
(三)基于实证的两化融合优弱势分析
1.两化融合优势
(1)两化融合的经济基础好
近几年来,宁波利用外资保持稳定增长,外向型经济取得显著成绩,投资格局合理化,一些开发区逐步建立,利用港口优势,建成保税区,纷纷建立高新技术区域,沿港经济带逐渐形成,为宁波的民营企业和外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舞台。从宁波经济发展的规律来看,宁波经济蕴涵着新一轮的经济增长周期的态势。宁波市25年来GDP的平均增长率为14.8%,呈现波浪式的发展趋势。在宁波的经济发展中,民营经济是撑起宁波经济大厦的基础柱石。截至2006年底,全市共有民营企业8.32万家,注册资金1132亿元,民营经济创造的GDP接近全市总量的80%,创造的利税约占全市的70%,创造的就业岗位接近全市的85%。宁波民营企业大胆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创造了一批知名度高的强势企业,造就了一批像雅戈尔、杉杉、贝发等知名企业,扩大了宁波在国内外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对宁波市的经济发展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
(2)两化融合的技术优势明显
2006年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宁波市共7家企业入选,分别是奥克斯集团、波导股份有限公司、宁波韵升股份有限公司、太平鸟投资集团、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和贝发集团。2007年度中国企业信息化500强,宁波市9家企业入围,其中,奥克斯、雅戈尔、波导进入前100强。此外,奥克斯还摘取了十大“重大企业信息化建设成就奖”、“最佳企业信息化效益奖”两项大奖,雅戈尔、富达、太平鸟分别荣获“最佳客户关系管理(CRM)应用奖”、“最佳产品管理(PDM/PLM)应用奖”、“最佳协同设计应用奖”。2008年度信息化500强,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奥克斯集团有限公司、宁波钢铁有限公司、宁波富达股份有限公司、宁波博洋纺织有限公司等企业榜上有名,同时宁波钢铁有限公司荣获“最佳ERP应用奖”和“最佳协同办公应用奖”两个单项大奖;雅戈尔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获得“最佳ERP应用奖”。
(3)两化融合的配套政策有力
2009年12月12日,宁波市经委科技局公布了《2009年度宁波市信息化示范企业的通知》(甬经高新〔2009〕262号),为进一步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宁波市重点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技术进步及结构优化提升,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提升产业竞争力。宁波市经委科技局根据《关于组织申报2009年度宁波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建设扶持项目的通知》(甬经高新〔2009〕99号)和《宁波市工业企业信息化技术指导规范》,2005年宁波政府公布《宁波市工业企业信息化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甬经技装〔2005〕66号)。为加快实施“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鼓励企业加大信息化建设的投入,提高企业信息应用水平,打造华东地区重要的先进制造业基地,根据《关于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结构调整升级的若干意见》(甬政发〔2004〕115号)、《关于坚持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升级实施意见》(甬政办发〔2004〕249号)和《关于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意见》(甬政发〔2002〕116号)等文件精神,设立工业企业信息化扶持专项资金。信息化资金由各级财政安排,主要用于工业企业信息化建设项目补助;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应用服务示范平台补助;市级以上重点信息化示范企业奖励;政府推进信息化的宣传、培训、交流。
2.两化融合弱势分析
(1)两化融合的产业基础还未全面形成
宁波已进入工业化中期初始阶段,要顺利地推进宁波的工业化、城市化、现代化,实现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港口城市的宏伟目标,必须把加快第三产业摆到十分重要的地位。2007年,宁波市委市政府又提出来了“产业提升”战略,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快发展先进制造业基地建设,全力推动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宁波结合自身特点以及国际国内经济发展形势,根据“巩固一产,调优二产,提高三产”的方针,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以临港大工业、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三大经济板块拉动经济增长。未来几年,第二产业还将是拉动宁波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但生产方式会有所改变。促使工业向产业链的高端延伸,培养其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使得建筑业向节约、实用的方向发展。
当前宁波第三产业仍以传统的批发零售业、交通运输、邮电业为主,同时金融业和房地产发展较快,特别是房地产业在这几年房产形势火爆情况下,对整个经济的拉动作用相当明显,但随着国家宏观调控的发展,未来几年这几个行业对宁波市经济增长的贡献会逐步回落,而金融保险、现代物流、咨询等现代服务产业发展仍然不够快速,科技、文化教育等新兴产业更是发展缓慢,与宁波市经济调整发展的现状很不协调。因此,加快三产发展步伐,适时调整三产内部结构,对提升宁波市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经济增长质量起着重要的作用。从第三产业发展规律看,必然会经历从为居民服务为主向为商业服务为主的提升,其中新兴第三产业在以后几年会逐步兴起。因此随着宁波经济向后工业发展,新兴的第三产业将逐渐占据主要地位。
(2)企业高端人才短缺
人才短缺,是宁波经济社会发展的最大“瓶颈”。宁波市委市政府把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引进人才作为“一号工程”,深入实施“科教兴市”战略,出台和完善一系列鼓励留学生和高层次人才来甬创业的优惠政策和措施,旨在扭转这一被动局面。2009年9月18日以“广聚海内外人才智力,博纳高科技创新成果”为主题的“2009中国浙江?宁波人才科技周”在宁波开幕。在各行业中,人才紧缺综合指数排名前十位的分别是文化创意及体育、教育、金融服务、科技与信息、中介服务、高端培训、运输物流、会展、新光源、卫生及医疗保障服务,除排名第九位的新光源行业属于第二产业外,其他9个行业均属于第三产业。由此可见,宁波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具有广阔空间,大力发展高端服务业已成为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制造业的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任务十分艰巨。从全部的511个重点紧缺岗位来看,紧缺程度较高岗位的人才类型主要集中在高学历人才、高职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和具有特殊专业技术的人才,尤其是学科带头人、科技创新带头人、企业高管人才、研发设计人才、工艺制造人才和营销策划人才等。根据宁波市人才开发中心公布的上半年“才富?宁波”中高级人才洽谈会人才供需分析报告得知,宁波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在全省同类招聘会中比较靠前,说明宁波对中高级人才的需求越来越大。
3.两化融合机会分析
(1)国家提出“两化”融合的宏观战略
党的十七大提出推进“两化”融合,深刻阐述了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的内在关系,科学回答了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实现途径。国家促进“两化”融合的相关政策将涵盖投资、税收、科技等多方面,政策制定将基于行业推动和企业激励两方面。在行业层次上,工信部将根据不同行业信息化的发展规律,按照细分行业,专业化、精准化地推进行业“两化”融合。在企业层次上,工信部将制订企业“两化”融合衡量指标体系,在各细分行业中树立一批标杆企业,让企业做到对“标”赶超,通过狠抓关键环节提升竞争力。地方政府、行业协会、中介机构、专家资源都将参与到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来。目前,工业和信息化部正在加快落实上海市、重庆市、珠三角地区、呼包鄂(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地区、广州市、南京市、青岛市、唐山市等八个国家级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试验区。2008年6月27日,“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推动长江流域经济合作发展”高层论坛暨2008年长江沿岸中心城市信息化工作会议在宁波召开。探讨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之计,共商区域经济合作发展之策。
宁波市在“两化”融合方面投入了极大热情。由宁波市委组织部、宁波市经济委员会、宁波市信息产业局和宁波市委党委联合举办的“宁波市推进‘两化’融合专题培训班”,2009年3月30日—4月3日在宁波市委党校举办。由中国软件行业协会和中国电子报社、赛迪网主办,宁波软件协会协办的“两化融合背景下的中国软件产业高峰论坛”于2008年11月28日在浙江省宁波市举办。2009年度宁波市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计划项目名单公布,全市共有31个项目列入计划,项目实施期限为2008—2009年,计划总投资12398万元,其中:硬件投入3609万元、软件投入6662万元、服务投入2126万元。
(2)金融危机创造企业信息化机遇
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对于宁波中小企业来说是巨大的挑战。很大一批宁波企业从事海外订单生产,由于过于依赖低成本竞争模式,逐渐丧失了自身的品牌和销售网络,沦为跨国企业的“生产车间”。金融危机使得宁波的经济增速减缓,这将引起就业、收入和社会稳定等问题。信息化将提升金融危机下企业竞争力。在金融危机的环境下,有创新能力的、有品牌的、市场定位比较好的企业就生存下来了。实际上信息化对企业的创新、品牌的确立、市场的开拓、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等和核心竞争力相关的基本要素都产生非常重要的作用。
4.两化融合的威胁分析
(1)中小企业信息化尚有瓶颈
宁波市大中型企业经过近几年的努力,企业信息化有一定基础,形成了一支专业队伍,设置了专门机构,建立了自己的网站,有一定的应用规模,产生了经济效应。但是绝大多数中小企业明显的存在以下问题。企业管理者对信息化工作的认识有待提高,企业信息化管理者的思想技术素质亟待提高,很多企业仍停留在粗放型的管理状态。企业信息化投资非常不足。企业用于信息化建设的投资占企业新增资产投资之比不到1%。从1998—2003年用于信息化建设总投资仅占企业五年发展总投资0.5%左右。企业缺少信息化人才,从事信息化管理的人员严重不足。IT人员占企业员工的比例平均也不到1%,即使是信息化工作搞得比较好的企业,如有自己网站、信息应用范围很广的企业,甚至已建立信息中心专门机构的企业,也存在信息人员数量严重不足的现象。适合企业应用的软件太少。缺少为企业服务的信息机构。现在宁波信息服务机构很多,搭起网络平台的也不少,但是真正适应企业需要、真诚服务企业的应用信息机构几乎没有,企业呼吁能有懂行业、会管理、能服务的机构支持企业发展,以消除企业应用中产生的困扰和担心。
(2)其他城市的竞争压力
上海作为国内首个“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试点城市,在“两化”融合的道路上已经先行了一步。在推进“两化”融合的过程中,上海注重发挥示范项目的带动作用、服务平台的支撑作用、相关产业的配套作用、政策环境的支持作用和专业人才的基础作用。未来上海市“两化”融合将会朝着加快完善综合配套环境、加快发展面向制造业的新兴服务业态、加快推广信息技术在重点行业的应用、加快完善公共技术研发和应用平台和加快培育高素质的复合型设计人才方向发展。
南京是国家八大融合实验区之一,在推进“两化”融合过程中大力实施“六个三”工程,即从2008年起,用3年左右时间,投入3亿元政府资金,带动30亿元社会投资,支持冶金、装备制造和纺织三个传统产业的30强企业开展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试点,力争使信息化对这些企业效益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0%,拉动每年实现300亿元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
三、宁波市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战略定位与实现路径
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问题,在国外的研究主要以欧美等发达国家为代表,在工业化水平达到一定程度后,信息化成为工业化的必然产物,并推动工业化的转型升级。
(一)国内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经验借鉴
国外发达国家已将信息化与工业化进行了多方位的融合,实现了传统制造工业向现代服务业、物质经济向信息经济的过渡。我国的研究,最初始于20世纪末,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将工业化和信息化并列为“五化”,并明确提出两者融合的定位,从而再次掀起研究的热潮。
1.国外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经验借鉴
美国工业化水平较高,在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技术利用方面,一直处于全球领先地位,在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过程中,主要是利用制造业信息化提升竞争优势。通过制造业信息化夺回了在国际上制造业的霸主地位,为实现连续十多年的经济繁荣奠定了坚实基础。在发达国家制造业信息化已经发展成用信息技术改造传统产业、改造制造业、改造企业的一项重大战略,也是发达国家赢得竞争优势的重大战略。
日本企业注重投资信息技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发展。企业在信息技术、信息业务、经营管理方面下足了工夫。信息投入加大,信息技术备受推崇,电信业务在企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同时,数据化的企业经营和多方位的管理模式,使企业各方面的经营和管理都能正常运行,不仅提高了企业的生产率,而且使企业保持竞争优势。
韩国利用传统工业与信息技术接轨。20世纪90年代,韩国政府立志要加快发展信息技术,成为世界级“信息技术发达国家”,把信息技术作为带动经济发展的动力。这一政策不仅使半导体、手机、电脑等信息技术产品成为新的主力出口产品,而且使汽车、造船、钢铁等传统工业产品仍然在“出口主导型”的韩国占有重要位置。传统工业在与信息技术接轨后,依然焕发着青春的活力。
芬兰利用发达的信息化程度推进融合。在芬兰,90%的企业和公共部门已在互联网上建立了网站。人们已习惯于利用互联网获取信息,企业则通过互联网从事电子贸易、银行支付、产品广告和企业形象宣传等工作。芬兰还拥有世界最先进的电子银行系统。在大力发展信息与通信产业的同时,利用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对传统工业进行了改造。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已经成为推动芬兰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传统的森林工业、金属工业、信息与通信技术产业,已成为芬兰国民经济中并驾齐驱的三大支柱产业。
2.国内八大融合试验区经验借鉴
各试验区通过编制发展规划、出台政策措施、开展试点示范、搭建公共平台、推进项目建设等方式,推动两化融合稳定有序发展。八大两化融合试验区的建立为我国其他地区的两化融合提供了宝贵的经验,进而为实现我国两化融合奠定了基础。
上海的经验主要是以优势重点产业为突破,充分利用社会力量,进行重点投资引导,使两化融合能从产业角度见到明显的融合效益。2009年9月《关于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促进产业能级提升的实施意见》,明确了未来三年上海“两化融合”行动计划。同时,上海市还将完善项目推进机制,研究出台两化融合重点支持目录并纳入《上海市信息化发展专项资金项目指南》。借助高校和知名企业实践融合,上海市依托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同济大学、上海互联网经济咨询中心建立了4家两化融合研究中心,依托振华重工、泛亚汽车等企业成立了10个两化融合重点实验室,开展了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指标体系及发展指数研究。
重庆主要以自身的老工业基地为基础,将国家政策与自身特色结合,突出融合中的政府引导和企业参与,并实施分阶段实施战略。按照中央的“314”总体部署,努力探索以“集约、互动、耦合、创新”为主要特征的后发地区两化融合新模式。重庆市将以石油天然气化工等主导产业作为加快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的突破口,成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领导小组,设立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专项基金,并出台《重庆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产业发展重点支持目录和技术选择策略》,启动了“长江上游区域物流公共信息服务平台”,实施示范工程和全面推进两步走战略规划。第一阶段(2009—2012年),融合发展初级阶段,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综合指数由2007年的50%提高到80%。第二阶段(2012—2020年),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综合指数达到90%以上,达到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发展中高级阶段。
内蒙古呼包鄂做法主要是跨区运作,工程牵头,平台支撑和企业共建,打破区域界限,建立支撑项目。内蒙古政府初步确定3年内在呼包鄂地区完成“六大工程”和“九大平台”建设。借助大型企业力量,推进两化融合。2009年6月30日,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信息化工作办公室与中国移动内蒙古公司就共同推进呼包鄂乌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工作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按照“发挥优势、资源共享、相互促进、长期合作、信息互通、互利共赢”的原则,共同推进呼包鄂乌地区信息化和工业化融合创新试验区工作。
珠三角信息基础设施较发达,以信息技术带动产业升级,建立相关公共服务平台支撑两化融合。重点利用信息技术提升产业层次,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工业做优做强,实现好中求快。建立公共服务平台,支撑融合。产品研发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物流相关信息服务与电子商务平台、节能环保与质量检测平台、广州科学城现代信息服务业发展专区,为促进两化融合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促进融合的步伐。
广州的经验在于结合数字城市建设,实施系列计划,推行企业和多级区域试点。以“信息广州”引领两化融合。出台《中共广州市委广州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信息广州”建设的意见》,提出“加强信息化与制造业的渗透融合”。提出加快国家级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的“138行动计划”。确定了中一药业、广船国际、珠江啤酒、广州数控等20家企业为2009年度两化融合试点示范企业。广州市信息办积极实施广东省两化融合“4个100”示范工程,推进信息技术创新服务平台示范工作。
南京主要采用政府职能部门和地方合作,狠抓龙头企业,实施重大项目等措施推进两化融合。以“厅市合作”形式加强政策和项目资金支持,搭建省信息产业厅和南京市的“厅市共建试验区平台”,创新两化融合试验区建设模式。强化财政投入导向作用,引导和带动全社会对“两化融合”的投入,形成多元化投融资体系。突出龙头企业示范作用,以南京市工业“五十强”、高成长科技创新型“百优企业”和“新百亿企业”为重点,精选30家作为全市两化融合重点示范企业。目前,南京市正努力探索“工业优化分离”模式、“数据库平台开发”模式、“协同设计”模式、“商务平台”模式。
青岛主要采用公共服务平台战略,完善融合的基础设施,具体推进中采用连续不间断计划支撑,实施全面的政策优惠和资金支持。着力搭建“两化融合”公共服务平台,以及建设基础环境工程、示范园区工程、现代服务业带动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工程等四大工程。基础环境工程重点建设3G网络、无线宽带网络,以及中美、中韩海底光缆出口信息网络,充分发挥首批RFID(射频识别)示范城市及国家信息产业基地的优势。组织实施两化融合三年滚动发展计划。开发企业间网络化协同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促进中小企业信息化的发展。采取市与所辖区(县级市)联动方式,促进“两化”融合的协调发展。
唐山市主要以重大项目进行推动,并逐渐完善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全力落实重点项目实施。重点工程包括重点行业骨干企业信息化改造提升示范工程、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工程、曹妃甸循环经济信息化示范工程、节能减排信息技术支撑工程、重点行业电子商务示范工程、城乡一体化管理服务信息系统、工业软件培育工程和矿山安全生产监控预警信息系统工程。构建行业性、基础性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计划2015年建设先进的信息基础设施,实现新区网络互联互通;建设商流、物流和信息流“三流统一”的管理系统;实现企业间的虚拟整合,建设区域性产业制造网络平台;建设覆盖面广、高效便捷的循环经济监控信息平台和功能强大、覆盖面广的工业园区安全管理服务平台。
(二)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定位
1.提升宏观经济水平,建设“信息大港”
近年来,宁波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化与信息化发展状况良好。由于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近两年的经济增长幅度有所下降,但宁波市的宏观经济发展趋势良好。2009年经济运行触底回升。初步核算,全年全市实现GDP 4214.6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8.6%,比一季度、上半年和前三季度分别回升7.6、4.0、2.0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183.8亿元,比上年增长4.1%,增速与上年持平;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2247.8亿元,增长5.4%,回落4.6个百分点,其中工业增加值2006.6亿元,增长4.1%,回落6.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1783.0亿元,增长13.3%,上升2.3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的比重为4.4∶53.3∶42.3,第三产业占比比上年提高1.9个百分点。
加快推进宁波“深水港”与“信息大港”建设,通过强化“活力大港、人文大港、和谐大港”的建设,积极推进宁波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战略。结合国家信息化战略与长三角规划推动宁波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宁波应该把握国家战略趋势,结合本地的具体情况,进一步借力信息化促进宁波城市的发展。把“信息大港”建设作为宁波“深水大港”建设的重要基因,并立足本土,辐射长三角。要紧密配合地方整体战略,成为其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使信息化应用主导落在实处。以信息化促进新型工业化,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要发挥政府信息化对全局的影响力。通过电子政务创新政府管理,提高监管和工作效率,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地方竞争力。创新信息化机制,开发利用信息化人才资源,保护和吸纳技术与市场的创新活力,为创新活力的传导和扩散清除障碍,提供便利,加强信息化领导力,充分发挥企业的主体作用,培育社会服务体系。加强统筹规划,重视政府宏观调控;重视教育培训,加强人力资本积累。另外还要大力发展信息科学技术教育。加强对企业的资金扶持力度,积极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外资,开展国际合作。政府应加大宣传力度和资金扶持力度,抓住国家支持信息化建设实施的积极财政政策机遇,争取更多的资金支持。另外,扩大对外开放,吸引世界各国的企业来宁波合作开发建设,加强宣传,为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要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不断跟踪国际信息化发展动态。加强信息技术服务。为全市企业提供信息化最新技术和最佳解决方案。积极创造良好的安全环境。加快安全认证体系、安全支付结算体系、协同作用体系及有关法规体系的建设。
2.充分利用两化基础,及早进入国家两化融合区
目前宁波市的现代信息技术在经济和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应用都达到了比较高的水平,电子政务体系建成并在运用中充分发挥作用。社会公共领域信息化水平也已经普遍提高,电子社区、电子商务的建设和发展卓有成效,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正在发生变革,生存环境和生活质量也在显著优化和改善。针对目前宁波市的工业化与信息化状况,我们应该实施信息化带动工业化、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战略,实现工业化与信息化的良性互动,争取在最短时间内进入国家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试验区。
以高新信息技术改造和发展传统产业。充分发挥城市的信息辐射能力,尽快增加农村各种产业的信息含量,建设农产品市场信息和商品交易专用网。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有重点地改造一批骨干企业,提高其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加快推进制造业的信息化,通过信息化加快商流、物流、资金流的顺畅流转和运行效率。发展以信息化为基础的管理体制,建立宽带国家公用信息网,为社会经济提供更加高效有序的服务。
启动“企业信息化工程”。信息化不仅需要政府的努力,更需要企业的参与。企业应该将信息化广泛应用于企业重组、技术开发、市场开拓和产业调整中,使企业数据通信网络化、经营管理电子化、生产流程自动化、产品设计智能化、信息服务社会化。
走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的道路。以工业化的方法推动信息化。工业化方法的核心是规范化和标准化。而规范化和标准化同样也是信息化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这是我们需要特别重视的在信息化的应用层面上的规范化和标准化的问题。以工业化的观念推动信息化,即以专业分工和对外协作的观念,来推动信息化的发展。
3.结合区位特色,推进港桥海信息一体化发展
宁波港地处我国大陆海岸线中部,南北和长江“T”形结构的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是中国大陆著名的深水良港。宁波港自然条件得天独厚,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海上至香港、高雄、釜山、大阪、神户均在1000海里之内;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通过江海联运,可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是中国沿海向美洲、大洋洲和南美洲等港口远洋运输辐射的理想集散地。宁波港水深流顺风浪小,进港航道水深在18.2米以上,25万吨至30万吨船舶可候潮进出港,可开发的深水岸线达120公里以上,具有广阔的开发建设前景。北仑港区北面有舟山群岛为天然屏障,在北仑港区建码头无须修建防浪堤,投资省、效益高,且深水岸线后方陆域宽阔,对发展港口堆存、仓储和滨海工业极为有利。
跨海大桥建成通车,是又一种资源的整合。继宁波杭州湾跨海大桥后,舟山跨海大桥、象山港大桥等跨海大桥将相继建设,呈现一个蔚为壮观的大桥现象,共同构建朝气蓬勃的大桥经济。这些跨海大桥的建设,将完善宁波港的集疏运网络,延伸港口腹地。而更重要的是,大桥经济的兴起将为港口发展奠定雄厚的产业基础。宁波港由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宁波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组成,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深水大港。以港口建设为中心的临海工业地带,拥有各种深水码头和专业码头,使大型油船、矿石船等原料船长驱直入,为原料的大量进口和制成品出口创造了有利条件,既降低成本,又提高效率,增强了竞争能力。
宁波港水陆空交通便捷,集疏运条件优越。宁波港还设有江海联运水水中转业务。连接沿海各港口,通过江海联运,货物可直达武汉、重庆,并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宁波港与美国、独联体各国、欧洲、非洲、日韩、东南亚、中东及香港等5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运输往来。上海-杭州-宁波北仑高速公路、杭州-南京高速公路、宁波-台州-温州高速公路、宁波-金华高速公路已全线通车。宁波、镇海、北仑三个港区均有专用铁路通入,并纳入了国家铁路网。北仑港区铁路是萧甬线的延伸,由北仑站接到码头前沿。北仑港区铁路集装箱站已正式开办海铁集装箱联运业务。内陆省市通过铁路到宁波港进行转口贸易十分便捷。
港桥海是宁波引以为豪的独特优势。坚持以港兴市,抓住港桥海一体化的历史性机遇,充分发挥海洋资源优势,大力发展港口经济、大桥经济和海洋经济,形成互为依托、相互促进的联动格局。在深入分析宁波区位特色有优势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特色优势,尤其是港口优势,坚持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战略。实现港口物流可持续发展,提高信息化和海关效率,拓展中转型和腹地型物流,致力于集疏运网络和多式联运发展,积极开展港桥海联动与内外联动,加强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发展。
4.调整产业结构,实现两化协同发展
宁波优化产业结构,需要在深入分析产业结构现状的基础上,根据产业联动战略的目标要求,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道路,推进产业信息化,推进产业现代化。
加快产业信息化,核心是推动企业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等中介服务组织,加快建立和完善区域信息共享平台,努力实现与全国乃至国际制造中心的信息交流与合作。加强产业集聚化。宁波“块状经济”发展迅速,是产业集群化的一个重要体现。宁波市应以科技进步和技术创新为核心,以市场为导向,形成一批规模大、功能强、机制活、环境优的产业园区群,进一步提高全市产业集聚度。增进产业高度化。积极发展对经济增长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新技术产业,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加强创新研发机构建设,着力建设国家级、省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建设,支持和鼓励大企业建立研发机构,加大技术开发和技术创新力度。推进产业规模化。一方面要着力培育大企业,强化其对全市工业经济的支撑和示范作用,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通过改革改组和资本经营,以品牌为核心,以优势企业为龙头的实力型大企业、大集团,迅速提高规模实力,增强竞争力。推进产业国际化。主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加速融入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积极参与国际产业分工和合作,加快构筑环杭州湾产业带,建设华东地区先进制造业基地。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宁波现代服务业发展滞后于工业发展,严重制约着宁波市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为此,我们必须确立现代服务业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地位,增强中心城市的资源集聚和配置能力,完善布局合理的新型现代服务业体系,优化符合国际规则的服务业运行环境,大力发展生产型服务业、生活型服务业和公共服务型服务业,努力形成以促进对外贸易为主导的内外商贸交易平台,服务于先进制造业的供应支撑平台,满足城乡居民多样化需求的综合服务平台,促进城乡一体化的公共服务平台,进一步增强宁波产业整体竞争力,全面加快产业现代化进程。
(三)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实现路径
1.以特色优势产业区建设为引导实现两化融合
《宁波市“十一五”规划纲要(三)》中提到,要按照“产业集聚、工业集中、土地集约、管理集成”的要求,积极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到2010年,工业园区化率达到75%,以“沿海”产业、“沿湾”产业、“沿路”产业为主体的产业带发展初具规模,着力培育一批“专、精、特、新”的小型巨人企业,并提出了重点培育发展10大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宁波市政府2008年12月27日发布《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甬政发〔2008〕110号)》,于2008年12月27日(地方法规)开始实施。到2012年,集群化发展的新兴、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实现的具体目标是:规模总量倍增,完成工业增加值2700亿元,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75%左右;创新能力突出,规模以上企业技术开发经费投入超过150亿元;新产品产值率显著提高;资源集约利用,单位土地面积实现工业增加值比2007年提高60%以上;规模以上企业全员劳动生产率超过13万元/人?年,比2007年提高60%以上;综合功能优化,培育形成50个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产业集聚发展的新兴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产业布局显著优化。
电子信息产业作为基础性、战略性和支柱性产业,将在宁波市经济“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过程中承担更多的责任。2009年11月宁波市政府批复了《宁波市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规划》(下简称《规划》),其中提出,未来三年,宁波每年将安排2亿元,用于振兴电子信息产业。其中,软件和信息服务外包、电子商务、数字内容等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将成为发展重点,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产值要继续保持35%以上的速度增长。
《规划》还制定了五大举措:成立市电子信息产业振兴工作协调小组;每年安排2亿元,设立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资金;打造电子信息产业行业的“宁波品牌”;计划每年投入1000万元资金,用于人才培养和人才引进,落实IT实训基地和IT人才驿站政策等。借助两化融合,大量应用信息化的技术改造传统产业就是大力发展信息产业的新兴行业,同时也掌握信息技术和信息化过程的核心技术。
2.以“物联网”研发为契机实现两化融合
物联网的发展将带来崭新的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模式,“物联网”发展为两化融合带来了政策、平台、技术、事务和人才等多方面的机遇,利用“物联网”发展机遇推进两化融合将在人、财、物等方面占据优势。所以,宁波市要充分利用此次机遇,力争“物联网”研发与应用基地,将基地建设与两化融合结合在一起。在两化融合过程中充分利用“物联网”发展所带来的技术、标准、业态、产业等机遇,从信息流到物质流实现产业化运作,将两化融合蕴含在新型物联网产业中。根据物联网发展的几个关键,在两化融合过程中做好相应协同。
一是与物联网核心技术突破协同。以简单RFID系统为基础,结合已有的网络技术、数据库技术、中间件技术等,构筑一个由大量联网的阅读器和无数移动的标签组成的、比因特网更为庞大的物联网,成为RFID技术发展的趋势。宁波市物流业中RFID技术应用具有一定基础,在这方面,可结合宁波市提出的“海铁联运”和建立的第四方物流平台将这一技术的现实应用进行攻坚,开展多方联合研发。
二是积极参与技术标准研究制定工作。中国物联网标准联合工作组筹备会议联合工作组将紧紧围绕物联网发展需求,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坚持自主创新与开放兼容相结合的标准战略,加快推进物联网国家标准体系的建设和相关国家标准的制定,同时积极参与相关国际标准的制定,以掌握发展的主动权。宁波可根据自身港口优势,在港口物联网技术标准上提出一套标准。
三是在产业化发展方面。国家正积极推进市场应用,以应用带动产业发展。支持以企业为主体的产业链建设,发挥运营企业和应用部门在产业中的引领作用、社会制造企业在技术创新和产品研发中的领头作用,以及研究机构和高等院校在技术创新中的源头作用,相互支撑、有机结合,通过组建联盟等方式,促进产业链的上下游共同发展,打造完整的产业链;通过技术创新、规模扩张和并购重组,做大做强龙头和骨干企业,并加快规划和培育具有专、精、特、新的中小企业,形成具有创新能力和完整配套能力的产业集群。
3.以现代服务业为突破实现两化融合
宁波现代服务业在产业定位上应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在服务目标上不仅为宁波现代制造业、港口和人民生活服务,还要服务长三角、辐射中西部、连接海内外。《宁波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提出,“力争到2010年,第三产业的经济比重达到43%”。第三产业要有大的突破,就必须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可见现代服务业的发展对宁波经济的重要作用。宁波现代服务业规模在扩大,2007年,宁波市第三产业增加值总量居副省级城市第九位,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在长江三角洲16个城市中位列第五,低于平均水平2.14个百分点,比上海低11.8个百分点;结构在优化,但知识资本密集型服务业比重低,《宁波市对外贸易经济合作局年报(2007)》显示,2007年宁波服务贸易出口总收入中处于前两位的是其他商业服务和运输,分别为1089699美元和651336美元,排名最后的是电影音像(3.9万美元),其次是通讯邮电(16万美元);效益在提升,但竞争力弱,宁波大部分服务业企业以本土企业为主,“走出去”态势不明显,导致整体规模和企业辐射力不强。
为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宁波市从2006年开始着手实施“中提升”战略,确定中心城区要重点建设的10大功能区块,使中心城区的功能由生产型向服务型转变。截至2008年底,宁波市东部新城中央商务区总投资460亿元的规划项目已完成100亿元投资;南部商务区34幢大楼正以每7天建成一层的速度往上“生长”。全市共新设、引进涉外服务机构1058家。与此同时,宁波市正以前所未有的力度开展与国内重点城市战略合作。2008年10月下旬,宁波与武汉签订了43个合作项目,武汉因此获得宁波制造产业转移投资,宁波也腾出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空间。2008年11月初,宁波与西安签订加强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在科技、人才、商贸等方面建立投资互动机制。
宁波市财政局在2009年初专门制定出台了对今后四年宁波市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建设的推进实施意见。今后四年,宁波市重点培育的服务业产业基地主要包括现代物流、高端商务、现代商贸、现代金融、文化创意、软件研发、旅游休闲、高端培训等八大类。到2012年,宁波市争取形成20个以上的市级服务业产业基地,其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市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20%以上。宁波市对此有一系列激励政策,被认定为市级现代服务业产业基地的,将获奖励经费100万元,分5年发放,每年20万元。
4.以“第四方物流平台”为支撑实现两化融合
2009年3月,宁波第四方物流交易平台——四方物流市场(www.4plmarket.com)正式运营。宁波第四方物流建设得到了国家层面的重视和支持,由宁波市开展的《我国第四方物流产业发展的重大问题研究》已列为科技部与宁波市合作的重大软科学项目。目前宁波第四方物流市场已被浙江省交通厅认定为“浙江交通物流公共信息系统网上交易市场”。截至2009年底,浙江交通物联网上交易市场已注册会员3000多家,会员企业涵盖货主、货代、物流企业、船公司等13类实体,信息发布量实现日均新增1000条,市场网上交易金额突破2.2亿元。下一步宁波市将通过推广应用,在整个第四方物流行业层面作进一步探索和实践,力争宁波标准能上升为国家标准,为我国物流业的发展、物流公共平台建设提供参考。
宁波市出台《宁波市人民政府关于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的试行办法》(简称《办法》)和《关于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的扶持政策》(简称《政策》),大力培育发展第四方物流市场。根据《办法》,宁波市将积极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的市场主体,采用服务外包的方式承包电子口岸业务,组建第四方物流市场实施主体。同时,宁波市将建立由核心会员和普通会员组成、确保交易安全的第四方物流市场准入制度。加快第四方物流市场中介机构建设,扩大物流领域的对外开放,提高宁波市物流企业的国际化程度。为培育第四方物流市场,《政策》中提出了针对第四方物流市场实施主体(平台企业)、会员企业、金融机构的扶持政策。其中,平台企业承担的网上运输市场建设项目投资的贷款,由市财政按贷款基准利率贴息三分之一。政府相关部门每年与平台企业签订电子(口岸)政务服务购买合同,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办法。年末考核达到要求的,对电子(口岸)政务服务外包费用给予一定补贴。鼓励平台企业对经认定的新注册核心企业实行会员费减免优惠,该部分费用经财政部门审核后,由财政部门按50%比例补贴给平台企业。普通会员企业网上运输市场交易额超过其业务总收入30%以上的,按其网上交易额占总收入的比例补贴给企业,但最高不超过50%。
5.以电子政务服务为抓手实现两化融合
《宁波市电子政务“十一五”发展规划》中指出,宁波市将大力建设电子政务外网,向社会公众提供服务和开展业务系统应用。到2010年,所有的局、委、办通过门户网站发布信息,所有要求公开的政务信息和行政审批事项办事状态和结果都可在网上查询到。
两年建百个便民信息亭。计划经过两年时间,在全市范围内建设100个数码桥便民信息亭,重点布置于人口流动较多的地方,如车站、医院、学校、公园等。据了解,便民信息亭是设置于公共场所,利用计算机信息网络技术、信息查询技术、多媒体技术为社会提供公益信息和增值服务的自助式终端设备。整合所有投诉服务热线。“十一五”期间,宁波将完善81890求助服务中心服务信息化建设,拓展服务内容,拓宽服务覆盖面,最终实现宁波城区统一使用81890服务平台和各县(市)、区使用81890服务模式的社区服务信息化模式。建设个人征信系统。深圳、上海、北京等城市均先后进行个人信用征信实践,建立了本地区的信用信息系统。宁波企业征信系统二期已经基本建成。处于产业升级、结构调整关键阶段的宁波市,将电子服务建设作为加速经济转型的重要推力。电子服务涵盖了城市信息化、电子商务、企业信息化、软件和服务外包等诸多领域,宁波在电子服务所包含的这几个领域以及与此相关的衍生行业,都已经具备了很好的基础。
宁波作为国家城市(公共服务)信息化试点,是“数字浙江”建设先进集体,并跻身“中国城市信息化50强”前10位。近年来,宁波信息化的基础设施日益完善,软件产业迅速发展,服务外包快速兴起,电子政务和社会领域的信息化得到了广泛应用,已经具备了加快推进电子服务发展的基本条件和比较优势。按照宁波市电子政务总体框架,宁波着重推进“1234”工程,即1个政务网络平台、2个中心、3大应用体系、4个基础数据库。目前,宁波电子政务的服务功能正在不断向基层辐射和延伸。此外,宁波市电子商务发展优势明显,全市有10家行业网站入选中国行业电子商务网站百强;在1万余家进出口企业中,95%利用互联网开展业务。2008年9月,宁波提出要打造中国行业网站的总部基地。目标是3年建设300家行业网站,3年后这300家网站中能有100家在全国具有影响力。从目前工作推进的进度来看,虽然距离提出目标的时间才过了半年多,但宁波市集聚的行业网站已经超过了100家。
四、促进宁波市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的政策建议
(一)强化政府引导,提供宽松的两化融合政策环境
建立和完善“两化”融合的组织管理机制。要把大力推进“两化”融合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加快形成政府宏观指导有力、市场主体作用充分发挥、各部门密切配合的推动机制。市信息化工作领导小组统一部署和协调推进“两化融合”工作,各部门密切配合,形成合力。制订《加快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实施方案》,明确工作任务,细化工作措施。
加大财税金融政策扶持力度。完善“两化融合”的投融资政策,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其他投入为补充的长效投融资机制。合理调配现有各项扶持资金,支持有关“两化融合”项目。各级政府建立必要的“两化融合”专项资金,纳入同级财政预算,引导推动“两化融合”发展。
培育有利于“两化融合”发展的市场环境。积极发展信息化中介服务组织,鼓励其在培训、项目监理等方面开展与“两化融合”有关的经营和服务活动。加强信息服务行业监管,加强知识产权保护,营造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实施政府采购政策,支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电子信息产品及软件产品的发展。加强法规和信息安全工作,规范信息服务市场。
大力推动对外交流和产业合作。加强国际交流合作,开展有针对性的招商引资工作,大力引进与宁波“两化融合”适应性强的信息服务企业。积极参与和推动长三角区域和宁波都市圈信息化合作与发展,实现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进一步抓好园区载体建设,积极搭建本市产业合作交流平台,支持融合型的产业联盟建设。
(二)加大信息化投入,构建两化融合投融资体系
加大政府信息化投入和资金扶持力度。将信息化发展资金和信息产业发展资金列入政府投资管理体系。优化政府资金投向,保持全市信息化固定资产投资规模适度增长,加强对公益性、基础性、战略性的重大信息化工程项目的资金支持,加大对软件产业、信息服务业、电子信息产品制造业等领域经济和社会效益明显的创新研发项目的资金扶持力度,大力推动信息化建设和信息产业发展。
建立和完善市场化运作机制。加大资产重组力度,扩大信息产业资产上市比重。广泛吸收民间资本,发展多元投资主体,鼓励有管理、技术和资金优势的企业和社会机构参与电子政务等信息化项目的投资和运营,鼓励引导企业积极参与政府依法开放的信息资源增值开发和服务。充分利用经济、法律和行政等手段,强化信息化建设投入的激励、约束和评估机制,加强投资的科学性管理。
积极推动信息化和信息产业的对外合作。加强宁波与长三角地区城市之间在交通、旅游、商贸等领域信息化交流与合作。加大招商引资工作力度,协同产业园区、各县市区招商部门,通过对外宣传、考察、洽谈,争取吸引国内外更多知名企业来宁波市投资创业,鼓励国内外风险资本进入信息化建设市场。同时,鼓励本地企业走出去,扩大出口,开拓国外市场,快速提升宁波信息产业规模和国际化水平。
加强信息安全基础设施建设。筹划建设宁波市网络信息安全中心工程,分步启动建设数据灾难备份中心、安全测评中心、安全服务中心,加强对全市信息化系统,特别是电子政务系统的安全等级测评和保护,实现全市网络信息安全统一的监督管理和服务。加强信息安全核心技术和产品的研发与产业化,大力发展和推广应用自主可控的信息安全产品和服务。建立健全数字认证体系,继续做好数字证书的应用推广工作。
(三)充分利用“物联网”发展机遇,获取两化融合新平台
“物联网”发展为两化融合带来了新机遇,提供了新平台,宁波市在政策规划、资源获取、产业开拓和信息化改造等方面进行相应调整与规划,使两化融合能充分利用这一新平台进行深层次融合。
出台与“物联网”发展相关的政策,以期与“物联网”发展协同。国家相关政策规划已明确指出了“物联网”发展的重要性以及具体实施的规划。宁波市需以此为契机,出台与“物联网”发展技术、标准、产业、资源等协同的政策,以便在新机遇面前能根据自身优势把握发展的步伐。
力争“物联网”相关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落户宁波。这方面长三角其他城市已走在前列。无锡建立了中国移动物联网研究院,建成了面向全国的物联网专业科普网站——“中国物联网知识普及网”。上海成立“上海物联网”中心。苏州市成立了“感知中国”应用中心。作为长三角重要一环的宁波要力争相关研发基地和产业园区落户,从而带来相应的政策、人才、资金等在基地和园区的融合。
积极开拓新型“物联网”产业,力争建立“物联网”应用的产业集群。我国物联网产业虽然自2009年下半年开始引发广泛关注,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正处于发展初期,仍有许多瓶颈有待突破,特别是缺乏统一标准体系和成熟商业模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物联网的大规模推广应用。当前,我国物联网产业还处在零散应用的启动期,距离关键应用的形成及大规模产业化推广还存在差距。宁波市充分利用已有的工业化和信息化以及物流业基础,培育新型的“物联网”产业,实现信息对企业生产、管理等运营过程的渗透,实现信息管理与服务的新型产业化集成运作模式。宁波市产业集群较为发达,将新型物联网应用产业与现有产业集群整合,实现规模化经营。
利用新的“物联网”模式改造传统工业。将物联网的核心技术RFID从单纯的物流领域拓展到生产过程管理,将基于传统的物质态监控转换为新型的信息态监控,从而避免了传统工业信息改造过程中的信息系统不匹配、信息资源标准不统一、信息设备调控等问题,使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可以从面到线、从线到点融合,避免了为融合而融合的利益导向。
(四)促进产业优化升级,以特色优势产业带动两化融合
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宁波市信息产业的基础,把握信息产业发展变化趋势,围绕争创国家电子信息基地的目标,重点建设和创建软件与信息服务业、光电产业、集成电路产业、通信产业、计算机与网络产业、信息家电产业等六大特色产业园区(基地),推动产业集聚和产业链的形成,提高产业互动和整体竞争能力。制定宁波市信息产业导向目录,引导产业结构优化。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加快集成电路、光电子、汽车电子等新兴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着力发展嵌入式软件,提升产业技术水平和竞争力。
壮大产业规模。突出发展集成电路与软件产业。依托保税区国家集成电路产业园的现有基础,建设集成电路产业群;发挥中科集成电路设计中心的优势,推进集成电路在相关产业中的广泛应用;促进智能标签技术研发和应用。要发展行业企业管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等行业应用软件,扶持培育特色应用软件产业,推进移动通信、信息家电、智能仪器仪表等领域的嵌入式软件的发展。引导企业积极参与软件产业国际的分工与合作,发展软件代加工业务,拓展宁波市软件外包的市场,提高软件出口产品的规模与档次。
大力推进信息服务业。着眼经济社会需求,不断改进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加强宽带通信网、下一代互联网建设和数字电视网建设,推进“三网融合”,重点发展第三代移动通信服务、光纤通信服务、无线宽带接入等通信服务和网络信息服务,着力发展数字电视产业,开拓信息查询、移动短信、IP通信业务、视频会议、远程教育、动漫娱乐、网上交易、多媒体服务等网络增值服务,积极探索新的盈利模式和机制。
(五)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深化重点龙头企业信息化建设
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用相结合的自主创新体系,加大财政资金对自主创新活动的支持,引导企业加大研发投入,重点骨干企业普遍建立技术研发中心,规模以上企业科研经费投入占销售收入的比例达到5%以上,科技进步对产业的贡献率达到70%以上。加快以技术创新和服务创新为核心的软件开发和软件服务业发展,积极支持在集成电路、嵌入式软件、新材料、新型元器件等领域取得技术突破。
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实现产品的数字化、智能化。积极实施品牌提升工程,大力支持和促进电子产品制造业发展重心从产业链的低端向高端转移,从低端产品制造向技术含量和附加值高的产品制造转型。进一步完善各地现代服务业管理机构建设,制定全市现代服务业发展战略、规划和政策,统筹协调现代服务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加强企业结构的调整,在发展大集团的同时,扶植中小企业发展。引导服务业的强强联合与重组,着力培育有实力、核心竞争力强的大企业集团。鼓励外资、民营资本参与现代服务业企业的资产重组和股份制改造。同时降低市场准入门槛,吸引更多的企业进入现代服务业,形成一批有专业特色的中小企业产业群。在此基础上培育一些小企业,建立信息服务产业联盟。
加强统筹规划和科学引导,按照“一园多点、集聚发展”的要求,加快推进宁波国家高新区软件产业园建设,完善园区服务管理体系,提高综合服务水平,努力建成服务完善、创业环境优越的国内知名的软件与现代服务业集聚地,吸引国内外知名现代服务业企业落户和设立研发中心。
(六)以中小企业服务平台建设为基础,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普及工程
建立面向区域、行业、产业链和同质企业的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平台,为中小企业信息系统建设和运行维护提供量身订制和“一站式”技术支持与服务,推动中小企业上网并开展信息系统应用。
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管理服务平台。把推动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引导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提升竞争力、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融合紧密结合,推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计划。以广泛开展中小企业免费健康体检活动为切入点,切实解决目前中小企业存在的生产成本较高的问题,提升中小企业的管理水平。建设中小企业全程电子商务服务平台。为解决中小企业订单减少,市场萎缩,面临生存困难的问题,提升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增强竞争力,打造中小企业全程电子商务平台。
建设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和创新研发平台。为帮助中小企业提升技术水平,快速有效实施企业信息化,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技术咨询服务和精益研发平台。为中小企业两化融合工作提供决策咨询和技术支撑,加大技术创新指导力度,提高产品的信息技术含量,开展中小企业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的宣传推动、综合信息服务与技术咨询,以及中小企业装备数字化改造和提升、产品及零部件协同设计制造等生产性服务。建设中小企业网络安全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建立能够提供从安全评估、安全培训、安全集成、应急响应、安全检测报警的全方位的中小企业网络安全综合信息公共服务平台。
积极组织开展试点示范工作,将建设良好、具有推广价值的试点工程列为示范项目,并给予一定的政策扶持。逐步建立中小企业信息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机制。营造推进中小企业信息化建设,促进中小企业工业化和信息化融合的氛围。
(七)加强企业核心知识资产管理,构建宁波特色的企业信息资源库
知识管理是企业信息化经过初期的系统搭建、整合、数据挖掘等过程,发展到高级阶段,企业自身自然而然产生的需要。在今天飞速变化的信息社会里,随着计算机和网络等科技水平的提高,企业成功的因素已不再简单地依靠在资本、劳动、原材料上的投入。新的重要资源就在员工的头脑里,在企业长期积累下来的信息资料中,这种资源就是知识。
其主要做法一是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开设“企业专题”栏目,或者根据企业需要开设“老总访谈”,重点推介市内优势企业的形象和成功经验,宣传企业产品;二是在市政府公众信息网开设“流动广告网上展台”,重点宣传企业的名牌产品和策划方案,并根据企业要求负责内容更新;三是为企业建立网页,以企业形象或产品展示为主要内容帮助企业制作网页,并根据企业要求负责维护和内容更新;四是为企业建立网站,根据企业要求,负责为企业制作网站,提供Web空间租用,并根据企业要求负责维护和内容更新。
(八)建立面向两化融合的重大项目,进行产业和区域的融合试验
积极引导各类工业园区、块状特色产业区等融合发展,选择信息产业集聚度高、企业信息化水平高的集聚区作为试点或示范基地。在企业信息化、电子商务等方面选择具有良好经济效益或社会效益的项目作为示范项目。选择服务质量好、专业水平高的信息技术服务、咨询监理、测评机构等服务提供商作为试点或示范。
重点推进网络基础平台、政府数据(交换)中心等一批信息化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嵌入式软件技术公共服务平台、动漫公共设计平台等信息产业公共服务平台。重点推进面向制造业、服务业、农业等重点行业和领域的公共服务平台,在第四方物流平台等方面形成优势和特色。
深入推进农村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与制造业信息化、电子政务和公共领域信息化、信息产业优化升级和数据库建设及共享等五大系列工程。结合2010年上海世博会主题论坛在宁波召开的契机,着力推进数字乡村——宁波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站、81890求助服务中心拓展工程、无线城市等十大信息化重点项目建设。
鼓励高校和职业技术院校面向“两化融合”市场需求,积极调整学科和专业设置,培养相关人才。推动高校和各类社会培训机构建设IT及融合型人才实训基地,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企业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和高级技工培训。加大IT及融合型人才引进力度,优化人才发展环境,促进人才在宁波集聚。
主笔人:罗贤春
主笔人单位:宁波大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