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分析研究
一、中小企业成长和成长环境概述
(一)理论概述
中小企业是指依法设立,内部组织结构简单,自主开展生产经营,在相关产品市场中不具有垄断力量,承担相应社会责任,并且生产经营规模属于中小型范畴的各种所有制和各种组织形式的企业。中小企业成长是企业规模由小变大、素质由低变高的动态过程。企业规模扩大主要应表现为从业人数增加、资产总额增加和销售额增长;中小企业素质提高大致包括技术素质、管理素质和职工队伍素质三个方面,主要表现为企业输入能力、转换能力和输出能力不断提高的过程。
国外中小企业成长理论研究已达200余年,一些学者借鉴生物学的进化论思想解释中小企业存在和成长过程,更多学者则运用类比、归纳、演绎、数学模型等方法研究中小企业成长问题,多数研究都强调中小企业的存在原理和机理,对中小企业成长过程、成长动力、成长创新、成长风险等研究相对较少,理论体系尚不够完整。
根据企业成长动力原理,中小企业成长主要是由于企业内部成长动力的作用,企业成长动力是企业成长欲望、成长能力和环境激励三者共同作用的结果。企业成长过程的分化主要取决于经营者创业和成长欲望、企业的成长能力及环境条件,其中,企业家在企业成长中具有核心作用和主导作用。中小企业一般可通过形成内部成长机制、并购成长机制以及网络化成长机制实现健康成长。
中小企业成长环境是指伴随中小企业成长全过程,并对中小企业产生有利和不利影响的一切外部条件的总称,主要包括法律和政策环境、信用制度和社会文化环境、产业环境、自然环境、融资环境、人力资源环境、技术环境、市场环境、社会化服务环境,其中前四项为宏观环境,后五项为微观环境。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具有地域性、可变性、主导性、客观性与互动性等特点。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技术推动和政府扶持是中小企业成长的重要环境激励力量,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取向,除针对企业成长过程各具体环节外,重点应针对企业新的发展需求,发挥政策激励作用,以形成企业成长动力。
(二)政府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理论根据
中小企业存在和发展是实现国家宏观经济目标的主要力量。中小企业六大作用(满足人民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增加就业;促进产品出口和区域经济发展;抑制垄断、增加市场活力、平抑物价;培养和造就企业家人才;造就大型企业雏形)与国家宏观经济的充分就业、价格稳定、经济持续协调增长和国际收支平衡四大目标存在因果关系,中小企业对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中小企业存在产业规模小、技术落后、市场竞争能力弱、资信不足、资金短缺等“先天不足”,企业健康成长需要政府扶持与帮助;同时,市场对经济调节的缺陷也要求政府对中小企业成长给予必要的支持。世界上许多国家与地区都对中小企业进行了系统的扶持和帮助。
(三)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国际借鉴
世界各国都十分重视中小企业的成长,在财政、税收、信贷、金融等方面直接或间接地对中小企业给予援助,有专门的中小企业管理机构,有的还设有扶持中小企业的民间机构,制定中小企业相关法律法规,在法律上确定中小企业的地位,保证中小企业参与公平竞争。各国都实施了一系列集中的科技创新发展计划,建立科技园区、企业孵化器等,以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
由于市场化程度不同,各国采取的政策措施也有所侧重。美国、德国等市场经济较为发达的国家,一般倾向于采用信贷担保、鼓励和发展风险资本、提供信息和技术服务等间接性措施;而市场经济不如美、德发达的国家,则倾向于采用增加财政拨款、出口退税等直接性措施;发展中国家则需按市场化发展要求,改革科技创新等体制。
二、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状况分析
(一)宁波市中小企业现状
宁波市中小企业具有经济总量大、企业规模小、行业分布广、地域分布不平衡、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外向型经济发展快速、对国家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人数多和盈利能力偏弱等特点,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宁波经济保持蓬勃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微观基础。2008年全市有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12089家,从业人数164.8万人,销售产值6720.3亿元,出口交货值2067.1亿元,利润总额462.12亿元,资产总额6320.6亿元,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99.7%、92.1%、79.1%、78.8%、94.4%和85.5%。中小企业销售利润率、人均盈利能力和资产利润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二)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状况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
多年来,宁波市工业中小企业保持了持续发展的良好态势,企业规模不断扩大。2004—2008年四年中,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的企业数增加了3842家,年均增长10.03%;从业人数增加42.9万人,年均增长7.83%;销售产值增加3641.6亿元,年均增长21.55%;出口交货值增加1094.5亿元,年均增长20.74%;资产总额增加3352.5亿元,年均增长20.80%;利润总额增加131.3亿元,年均增长8.72%。利润总额增速大大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其他指标与全市平均水平差异不大。
2004—2008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主要指标增长情况见图1和表1。
图1 2004—2008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主要指标示意图
数据来源:2005—2009年宁波市统计年鉴。
表1 2004—2008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相关指标汇总
续表
数据来源:2005—2009年宁波市统计年鉴。
2.企业素质提高较快
宁波市中小企业的职工素质、科技素质提高较快。2008年全市工业中小企业建立科技机构1202个,科技活动人数56068人,其中中高级职称人员11986人,分别比2005年增加650个、28475人、4500人,年均增长29.61%、26.66%和16.99%;全年工业中小企业科技经费支出78.11亿元,完成科技项目6467项,其中新产品项目5661项,新产品产值1172.4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42.38亿元、3849项、4063项和752.4亿元,年均增长29.78%、35.18%、52.44%和40.80%;2008年工业中小企业专利申请数7512件,年末拥有发明专利数2197件,生产经营用机器设备原价1783.0亿元,其中微电子控制设备原价308.6亿元,分别比2005年增加5470件、1096件、1034.8亿元和125.3亿元,年均增长54.37%、25.90%、33.57%和18.96%。几年里,全市工业中小企业企业素质提高非常明显。
3.2008年生产和利润增速大幅回落
受2008年下半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宁波市工业企业生产、销售、出口增速大幅回落,利润下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销售产值、出口交货值仅分别增长7.75%和5.78%,大大低于前几年的增长水平,利润总额下降10.76%。2008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相关指标增长情况见表2。
表2 2008年宁波市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相关指标增长情况
数据来源:2005—2009年宁波市统计年鉴。
(三)国际金融危机对企业成长的影响
2008年10月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成长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市场需求不足,客商信用度降低,出口明显下降,原材料价格大起大落,人民币对美元等主要货币升值幅度大且波动剧烈,出口退税率大幅下调,国家紧缩银根,实行从紧的货币政策,经济环境的恶化导致很多企业,特别是出口企业库存剧增,生产经营萎缩、资金回笼困难,融资难,且融资和用工成本高问题突出,利润大幅下降。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影响和抑制了中小企业成长势头,也反映了宁波市中小企业基础不强,企业规模偏小、档次偏低,产业层次普遍不高,企业内在的成长能力不足,主动应对能力不强,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
三、中小企业成长状况比较分析
(一)交通银行与复旦大学研究成果介绍
2009年6月交通银行与复旦大学联合对外发布双方合作开展的长三角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报告,报告具有一定的科学性和可信度。报告提出了一套2008年度长三角中小企业成长指数。其结构为:在最具综合性的长三角中小企业成长指数之下,细分为2008年度长三角中小企业绩效指数、风险指数、信心指数。此外,从行业划分角度和城市发展角度,还提出了2008年度长三角中小企业行业(部分)指数和2008年度长三角中小企业城市(部分)指数。所有指数均以上年度(2007年)为基准年,基准数为100。成长指数高于或低于100,反映了企业成长性相对上一年度上升或下降。对于绩效和风险指数,高于或低于100表示相对上一年度绩效水平和风险水平上升或下降;对于信心指数,100代表一种中性状况,高于或低于100代表企业家对未来整体状况持相对乐观或悲观态度。
报告认为,2008年长三角中小企业发展趋势整体下滑,中小企业在盈利情况和发展信心上都低于2007年,中小企业由于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停产、减产、倒闭等经营风险比2007年有所上升。报告提出,不同行业和不同城市的中小企业成长性呈现不同的状况。工业产业中电子机械发展势头好过其他行业。而指数表现相对较低的有汽车、石油化工行业,中小企业的成长性呈现疲软态势。城市中苏州、杭州、宁波成长指数居前三位,宁波排位下滑。报告认为,经济危机对于浙江中小企业的总体影响略小于上海和江苏,苏州由于其合理的产业结构和协调的发展趋势受到的冲击最小。2008年度长三角中小企业成长指数、行业成长指数、部分城市成长指数见表3、表4、表5。
表3 2008年度长三角中小企业成长指数
数据来源:交通银行与复旦大学联合对外发布的《长三角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报告》。
表4 2008年度长三角中小企业行业成长指数
数据来源:交通银行与复旦大学联合对外发布的《长三角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报告》。
表5 2008年度长三角中小企业城市(部分)成长指数
数据来源:交通银行与复旦大学联合对外发布的《长三角中小企业成长指数报告》。
(二)甬杭苏工业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分析
甬杭苏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2008年企业数分别为12089家、9871家和9806家,从业人数分别为164.8万人、114.72万人和213.3万人,资产总额分别为6320.6亿元、6353.5亿元和9446.4亿元,销售产值分别为6720.3亿元、7571.2亿元和11250亿元,利润总额分别为462.12亿元、360.75亿元和518.49亿元。通过综合比较甬杭苏工业中小企业2004—2008年主要经济指标,可以发现宁波市中小企业存在以下差距:
1.缺乏规模优势
宁波市工业中小企业以小企业为主,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小型、中型、大型企业数占比分别为91.83%、7.91%和0.26%,杭州分别为92.42%、7.21%和0.36%,苏州分别为84.48%、13.98%和1.54%;宁波市2008年平均每个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从业人数、资产总额和销售产值分别为136人、5228万元和5559万元,杭州分别为116人、6437万元和7670万元,苏州分别为218人、9633万元和11472万元,宁波市工业中小企业明显缺乏规模优势。2004—2008年甬杭苏工业企业结构和单个企业规模指标见表6。
表6 2004—2008年甬杭苏工业企业结构和单个企业规模指标汇总
数据来源:2004—2008年宁波、杭州、苏州统计年鉴。
2.企业成长不快
企业成长是企业规模不断扩大和素质不断提高的过程,一个城市工业企业从规模以下发展为规模以上、由小型企业发展为中型企业和由中型企业发展为大型企业状况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城市中小企业成长状况。宁波市2008年大、中、小型企业分别为31家、959家和11130家,分别比2004年增加15家、355家和3487家,2005—2008年大型企业产生率、中型企业产生率和2004—2008年年均小型企业增加率分别为0.48%、1.06%和10.75%,杭州分别为0.34%、0.90%和16.38%,苏州分别为2.18%、3.49%和20.99%,宁波中小企业成长性与苏州存在一定差距。2004—2008年甬杭苏工业企业数变化情况见表7。
表7 2004—2008年甬杭苏工业企业数变化情况一览表
续表
计算方法说明:1.2005—2008年大型企业平均产生率=2005—2008年大型企业增加数/ 2004—2007年各年中型企业合计数;2.2005—2008年中型企业平均产生率=2005—2008年(中型企业增加数+大型企业增加数)/2004—2007年各年小型企业合计数;3.年均小型企业增加率=(2004—2008年大、中、小型企业合计增加数/2004年小型企业合计数+1)开四次方-1。
数据来源:2004—2008年宁波、杭州、苏州统计年鉴。
3.效益增幅较低
宁波市2008年中小企业受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利润降幅大,利润总额为462.12亿元,同比增长-10.76%,2004—2008年利润总额年均增长8.72%,而2008年中小企业利润总额、同比增幅和2004—2008年利润总额年均增长率三个指标,杭州分别为360.75亿元,16.39%和23.61%,苏州分别为518.49亿元、5.27%和12.35%。与杭州、苏州相比宁波市工业中小企业效益增幅较低。
2004—2008年甬苏杭工业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指标见表8。
表8 2004—2008年甬苏杭规模以上工业中小企业主要经济指标对比
续表
续表
数据来源:2004—2008年宁波、杭州、苏州统计年鉴。
四、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实证调查
(一)实证调查基本情况
本课题实证调查采用国家工信部“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研究”课题组于2009年下半年对宁波市中小企业的问卷调查资料,调查范围包括中小企业成长过程中的困难与障碍、技术与研发、企业融资、人力资源、创业、政策环境等六类问题。调查的企业具有随机性,宁波市70家中小企业反馈了比较完整的问卷。70家中小企业按企业性质分,私营企业56家,外资企业11家,其他企业3家;按成立时间分,1995年以前成立的18家,1996—2000年成立的11家,2001—2005年成立的31家,2006年以后成立的10家。
(二)企业反馈的主流意见
调查中,各家企业根据自身认识和对市场的感知表明自己的观点,发表各自企业在发展进程中的困难和建议。
1.对企业发展中困难与障碍的评价意见
企业反馈的主流意见认为,企业发展中的困难主要是扩大规模时征地、技术升级、融资和品牌打造,不少企业认为与政府打交道和信息获取也较困难。造成企业发展困难的主要原因是管理者及员工素质不高、同行恶性竞争、政府扶持政策少和社会服务机构发育不足。多数企业认为解决企业发展难题主要应走“精、专、特、新”道路、加强企业技术创新、减少税负及不合理的费用摊派、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扩大企业规模、加强社会服务机构服务支持等。
2.对企业技术与研发情况反馈意见
企业主要技术来源依次为自主开发、仿制、合作开发和购买。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制约因素为研发力量薄弱、技术信息不畅、资金和政府扶持力度不足。企业技术创新希望得到的服务依次为技术信息、资金支持、专家技术咨询、畅通与科研机构联系渠道。企业技术创新计划依次为加大自主研发投入、与其他单位合作研发、委托研发单位或大学进行开发、和技术拥有单位建立合资企业。
3.对企业融资的反馈意见
企业融资渠道主要为银行贷款和自有资金。大多数企业认为融资困难不大,认为企业融资困难主要原因是利率太高、政府扶持政策失缺、缺乏融资渠道和缺乏担保。希望通过成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项基金、贷款贴息、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金融机构与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加强对中小企业融资服务。
4.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状况
企业招聘中层管理人员主要渠道为人才市场、朋友介绍、从竞争对手挖人。企业留住人才的方式主要依靠提供施展才华的工作平台、实行高薪酬和营造美好的职业发展前景。大多数企业开展了相关培训,但也有一定数量的企业未开展相关培训。开展培训的企业的主要培训对象依次为管理人员、技术研发人员、一般工人和销售人员。改善企业人力资源状况的途径主要为增加高素质员工引进、加大企业培训力度、加强政府对人才引进的政策支持和提高工资待遇。
5.对企业创业相关环节的评价
多数企业认为创业过程主要障碍为缺乏所需人才、缺乏资金、缺乏研发和技术支撑,企业初创阶段最需要的服务主要为市场开拓、技术支持和融资服务。进驻工业园区(区块)企业主要为获得优惠政策、提高劳动力素质、降低劳动力成本、获取各种生产性服务和良好的基础设施条件。不少企业认为进驻工业园区(区块)后,加快了企业发展、拓展了市场和享受了更好的政府服务。对工业园区(区块)发展主要建议为加大政策优惠力度、进一步改善基础设施和扩大规模。
6.对政策环境评价
对政策环境评价中,主流意见认为,企业与政府沟通时间较少,企业与政府沟通中花费成本很少。对地方政府办事效率表示满意和一般的占大多数。认为政府对企业发展帮助最多的是人才培训和引进、融资、技术创新。不少企业未接受过社会服务。对社会服务机构发展建议主要为提高服务质量、增加服务内容、增加中介服务机构;对中小企业财政政策建议主要为降低中小企业税率、提高中小企业各项补贴、规范税费征收、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财政资金、清理对中小企业不合理收费、建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制度。对当前中小企业政策环境评价认为一般和较好的占大多数。
五、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分析
(一)有利于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推动因素
1.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对外联系非常便捷
宁波地处中国沿海和长江黄金水道“T”形航线交汇点上,地理位置适中,内外辐射便捷。向外直接面向东亚及整个环太平洋地区;向内不仅可连接沿海各港口,而且可通过江海联运,沟通长江、京杭大运河,直接覆盖整个华东地区及经济发达的长江流域,与国际国内市场有着极强的接近性。
宁波是浙江沿海的交通枢纽,以城市和港口为中心的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宁波港由北仑港区、镇海港区、大榭港区、穿山港区和宁波老港区组成,是一个集内河港、河口港和海港于一体,大、中、小泊位配套的多功能、综合性的现代化大港,被英国《集装箱国际》评为“世界五佳港口”之一,居中国第一大港。目前宁波港已与全球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600多个港口有贸易往来,形成了覆盖全球的集疏运网络。2008年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超过上海港成为全国第一大港。连接北仑港、镇海港的萧甬复线经萧甬、沪杭、浙赣线和甬金铁路,可与全国铁路网相连接;全市公路四通八达,杭州湾跨海大桥建成通车和宁波“一环五射”交通条件形成,极大地提升了宁波市在长三角地区的战略地位。宁波栎社国际机场已开通宁波至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香港、泰国曼谷、日本福冈等30多条航线。区位优势明显,对外联系十分便捷。
2.商贸传统历史悠久,商业文化底蕴深厚
宁波自古以来就是重要港口城市,优越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文化底蕴与悠久的商贸传统孕育了宁波源远流长的儒商文化,素有“儒商摇篮”、“商贾之乡”之称和经商、开展海外贸易的传统。宁波儒商文化最早的代表是春秋战国时期的范蠡,崇尚“计然之术”、“赢缩转化”的经商理念。北宋时期曾任鄞县县令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王安石极力鼓励中小商人自主经营,提出了“政事所以理财,理财乃义也”的务实新观念。南宋时期,杨适、楼郁等宁波籍学者继承和发扬了陆九渊的“陆派心学”,创建了“四明学派”,提出了经商须先“立本”,即须端正个人道德品质修养的观点。明朝的王守仁创建了“阳明学派”(即姚江学派),在思想道德方面提出了“致良行”学说,其哲学思想传至日本,成为明治维新的重要思想基础之一。清初以黄宗羲为代表的宁波籍学者创立了“浙东学派”,倡导“经世致用”,公开提出工商皆本,彻底地否定了以工商为末的传统观点。在近现代,宁波籍商人恪守优秀的儒商文化传统,积极开拓创新,在事业发展上做出了巨大成就。一方水土育一方人。拥有儒商文化底蕴的宁波帮商人,使宁波帮商贸成就蜚声海内外。据统计,目前“宁波帮”广泛分布于世界60余个国家和地区,总人数已超过30万,其中不乏工商巨头和世界级名流。在香港的十大富豪中,“宁波帮”占有三席;在为数不多的“世界船王”中,“宁波帮”占有三席。
儒商文化是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也是宁波宝贵的商业文化基础,更是宁波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文支撑。积聚了两千多年的宁波儒商文化具有十分鲜明的特征,可以概括为以下十二个字:务实、明理、进取、重文、包容、机敏。毫无疑问,具有悠久商贸传统和深厚文化底蕴的儒商文化对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发挥了重要作用。
3.政策体系较为完善,政策扶持比较有力
宁波市政府和相关部门根据《中小企业促进法》和国家有关法规,围绕中小企业技术创新、产业升级、市场拓展、人才培养、引进、产业集群、服务平台和小企业创业基地建设及解决企业融资难、负担重等问题,制定和实施了一系列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扶持政策,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促进中小企业成长的政策体系。
2005年制定《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设立中小企业发展扶持资金;近几年,为鼓励企业科技创新、结构升级,宁波市相继出台了工业结构调整优化“1+7”、科技创新“1+14”及实施工业“两创”倍增计划“1+9”等系列政策;为有效解决中小企业融资和担保难题,市有关部门先后制定了《关于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宁波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宁波市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备案登记暂行管理办法》等管理扶持政策;为推动中小企业产业集群,加大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扶持力度,宁波市连续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新兴产业和特色优势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试行)》、《宁波市优势产业和新兴产业技术进步扶持资金使用管理办法》和《宁波市重点工业低产田改造项目扶持管理办法》等政策文件。同时,宁波市还通过实行企业科研投入资助计划、出口补贴、各种博览会、展销会参展单位摊位补贴等多种措施积极推动相关工作。
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宁波市还先后出台了保稳促调19条措施、扩大内需12条意见、金融保障18条措施和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23条措施等一系列政策,全面落实国家增值税转型、企业技术开发费收抵折扣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政策,并实行临时性社保政策、进一步取消一批行政事业性收费项目,实行职工就业补贴,切实为困难企业减负。总体上,宁波市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较为完善,政策扶持比较有力。
4.区域经济发达活跃,产业配套条件良好
长三角区域是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地区之一,世界500强企业有400多家落户长三角。长三角强大的外联内扩优势,是外资和内资、国际市场和国内市场相互对接的战略要点。长三角区域以上海为核心,以江浙为两翼,经济社会水平整体较高,城市体系完备,地域接近,文化相似,市场结构互补,经济一体化进程的全面提速,将促进沪苏浙三地资源要素的合理配置,进一步拓展长三角经济发展空间,优化经济发展环境,提升长三角国际竞争力,实现形态、市场、产业、交通设施、信息、制度、生态环境一体化,为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带来新的机遇。
宁波是中国近代工业的发源地之一,经济发达,是浙江省乃至华东地区重要的工业基地,全市工业企业超过10万家,2008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总产值8746.36亿元。目前,宁波市已形成临港型工业、传统优势产业、高新技术产业三大类产业,其中,临港型工业已初步形成以石化、钢铁、机械设备、造纸、汽配及修造船、能源六大行业为主的临港工业体系,涉及造纸及纸制品业、石油加工及炼焦业、化工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普通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电力等12大产业门类;传统产业中服装纺织、日用家电、金属制品是宁波的优势产业,比重占制造业中的一半,在全国范围内具有明显优势;雅戈尔、罗蒙服装、帅康、方太脱排油烟机、双鹿电池、富达吸尘器、海天注塑机等产品驰名全国,其中服装产量全国第一,脱排油烟机、注塑机、电子电器接插件、输配电等特色产品在国内均占一席之地。全市已形成以余姚、慈溪为主的塑料、模具、家电、微型轴承等传统优势产业群,以鄞州、奉化、江北、江东为主的服装、电子通信、新材料、生物医药等传统优势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群,宁海的模具、文具传统优势产业群等产值5亿元以上产业集群150个,2008年全市产业集群实现销售收入6641亿元、利润163亿元。宁波发达的经济条件和门类众多的产业条件为全市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夯实了基础,为中小企业成长创造了良好的产业配套和发展条件。
5.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创业条件逐步改善
在各级政府推动下,目前全市已建立宁波中普检测等22家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合计注册资金和工作场地分别为10553万元和4.62万平方米,业务涵盖模具检测、产品检测、工业设计产品研发等多个行业和领域;全市已有列入市经委备案管理、注册资本在3000万元以上且以担保为主业的担保机构38家,初步建立了政府引导、民营为主、企业化运作、面向中小企业的信用担保服务体系;全市已认定宁海模具城等27家单位为宁波市级小企业创业基地,基地共有创业场地36027万平方米,标准厂房1260万平方米,共入驻小企业3308家,从业人数15.7万人,2008年实现销售产值505亿元,创业成功率90%以上,部分创业基地已从单纯以物业管理为主转变为集人才培训、公共管理、融资担保、产品设计、检测、加工、信息等配套服务功能于一体的孵化机构。
(二)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制约因素
1.需求增长的约束仍然很强
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没有根本消除,危机末期及危机后的世界经济仍会较为疲弱,国际贸易摩擦可能进入集中爆发期,未来几年全球贸易保护主义将明显抬头,从而威胁全球经济稳定增长,一些新式的且带有较大隐蔽性的贸易保护主义措施会层出不穷,对我国的贸易复苏会形成较大压力,我国外需增长的约束仍然很强。国内消费市场具有很大潜力,但受城镇居民、农民收入水平和未来支出及消费习惯等多重因素制约,国内消费增长持续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仍存在一定困难。目前投资拉动是我国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但政府投资增速高,民间投资不足,随着经济刺激计划逐步收缩和陆续退出,投资拉动效应会逐步消退。
2.结构调整压力逐步加大
改革开放30年我国创造了十分明显的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国际优势,但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高科技产业的竞争力明显不足,产业结构长期处于加工链的低端,附加值低,发展后劲不足;长期累积的结构性矛盾和产能过剩压力在外部金融危机的冲击下和国内经济步入周期性调整阶段将会显现,一些高耗能、技术档次低的行业准入门槛会进一步提高,高耗能、高污染的落后产能的淘汰力度和国内外市场对产业结构调整及企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要求将逐步加大,严重的产能过剩会引发通货紧缩,可能导致民间投资增长乏力和居民失业,降低企业经济效益。
3.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双重约束
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同资源环境约束的矛盾呈现日趋尖锐的趋势,能源、土地、原材料等资源要素供给和环境保护要求构成中小企业发展的制约因素。我国许多关键资源的人均占有量低于世界平均水平,以高物质资源消耗和以损害环境质量为代价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会引发诸多社会矛盾和问题,发展不可持续,在今后一段时间里,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也会不可避免地受到资源和环境的制约。
4.中小企业成长环境与企业成长要求仍存在不相适应之处
根据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状况和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实证调查中企业反馈的意见,我们认为,宁波市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人文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服务支持体系、分工协作体系建设与企业成长要求仍存在不相适应之处。在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实证调查的企业反馈的意见中,多数企业认为管理者及员工素质局限、同行恶性竞争、政府扶持政策少和社会服务机构发育不足是造成企业发展困难很重要或较重要原因;企业对地方政府办事效率满意度和当前中小企业政策环境评价不高,60%的企业对地方政府办事效率满意度评价一般,80%的企业认为当前中小企业政策环境一般。很多企业希望进一步规范税费征收,减少税负及不合理的费用摊派,增加中小企业专项财政资金、建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制度,提高中小企业各项补贴,加大政府扶持力度、加强社会服务机构服务支持,解决企业发展中和扩大规模时征地困难,提高社会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增加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内容。
六、改善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主要思路和对策措施
(一)主要思路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小企业促进法》、《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浙江省促进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和省委“两创”总战略、市委“六大联动”、“六大提升”的决策部署,进一步强化中小企业政策扶持体系、人文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服务支持体系和分工协作体系,优化企业内部成长机制、并购成长机制和网络化成长机制,全面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不断改善中小企业成长环境,推进企业转型升级、加速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再创宁波市中小企业发展新优势,保证全市经济又快又好发展。
(二)对策措施
中小企业成长环境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复杂系统。营造良好的中小企业成长环境,激发企业成长欲望、不断增强企业成长能力和成长动力,必须坚持与时俱进,注意把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采取新对策,适应新形势,以不断推动全市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1.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优化企业成长环境
(1)完善中小企业政策法律体系。切实落实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清理和完善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外部环境政策、金融支持政策、财税政策、技术创新政策,促进中小企业集群化发展和专业化协作政策及健全中小企业社会化服务体系政策。清理不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制度,扩大市场准入范围,进一步营造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2)完善政府采购支持中小企业的有关制度。制定政府采购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具体办法,提高采购中小企业货物、工程和服务的比例。进一步提高政府采购信息发布透明度,完善政府公共服务外包制度,为中小企业创造更多的参与机会。
(3)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权益保护。组织开展对中小企业相关法律和政策特别是金融、财税政策贯彻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发挥新闻舆论和社会监督的作用,加强政策效果评价。坚持依法行政,保护中小企业及其职工的合法权益。要认真清理行政事业性收费,减轻中小企业负担,促进市场经营主体公平竞争。
(4)发挥财政政策导向作用,促进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按照推进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的总体要求,引导中小企业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调整优化经济结构,进入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发展轨道。要结合重点产业调整振兴,引导企业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开发新产品和节能降耗;要打破行业垄断和地区封锁,推动优势企业兼并困难企业,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并引导企业以品牌、标准、服务和效益为重点,健全质量管理体系,强化社会责任。
2.建设人文支撑体系,增强企业成长动力
(1)加大宣传教育力度,弘扬优秀儒商文化。组织对宁波的儒商文化有一定规模的专门学术研讨,加以深度挖掘;宣传、新闻、文化、教育等相关部门要注重对宁波市优秀儒商文化传统的宣传和教育,使之家喻户晓,成为本市公民文明道德的一项重要内容,成为城市精神的特色。要以儒商文化激发广大企业家成长欲望和创业、再创业精神,增强企业成长内在动力;加强对外宣传宁波的儒商文化,以进一步扩大对外影响;丰富多样的文艺形式表达宁波传统的儒商文化,使之深入民心;中小学德育教育应结合“务实、明理、进取、重文、包容、机敏”传统的儒商文化,努力培育具有儒商文化精神特色的新人,使儒商文化的精神能够代代相传。
(2)大力弘扬儒商文化,推动文化设施建设。要积极营造良好文化氛围,加大对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不断改善儒商文化发展的硬件。财政性投资项目要更多地向社会事业倾斜,尤其是要向文化项目倾斜,不断改善文化事业发展的物质基础,为宁波儒商文化的进一步发扬光大创造良好载体。
(3)加强对外联系沟通,开展文化协作交流。要注意以传统的儒商文化为纽带开展与国内外宁波帮的联系与沟通。宁波籍商人与故乡宁波情相牵、心相连,共同的传统儒商文化的教育背景及其深远的影响,使宁波帮的观念、意识及行为方式相类似,因而相互间容易沟通和理解,容易产生共鸣。应该积极地以儒商文化、外滩文化、海上丝绸之路等为主题,开展学术研讨和文化交流,以不断增强宁波籍商人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吸引全世界宁波帮更多地参与宁波的经济和社会建设。
(4)结合经济发展实际,推进商业文化创新。儒商文化是我市两千多年悠久历史积累下来的优秀传统,在当前仍有着积极的实践意义。要在经济发展中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先进的、优秀的文化思想作为经济发展的精神支柱,把儒商文化中的精髓与现实的商贸活动有机结合起来,推进商业文化创新,在商贸活动中树立宁波市民守法、诚信、创新、务实、宽容的良好形象。同时,要总结当代商业文化的典型经验,并加以融会贯通,使儒商文化在新的时代得以不断发扬光大。
3.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成长能力
发展和完善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面向中小企业的技术创新体系,引导和支持创新要素向企业集聚,提升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促进科技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1)构建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根据企业的特点,引导和帮助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形成有自身特色的技术创新机制。鼓励、支持经济实力较强的企业同国内外高等学校、科研院所开展全方位合作,建设工程技术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提高企业的持续技术创新能力,不断开发有自主知识产权、适销对路的高新技术产品,促进企业上规模、上水平。对于数量众多的处于创业发展阶段的中小科技型企业,要鼓励和支持企业开展项目合作或技术转让,与高校和科研院所形成技术依托关系,增强自主技术创新能力,并在合作过程中逐步提高合作层次,逐步形成以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
(2)构建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技术创新投入体系
引导和鼓励企业加大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强化自身的技术创新能力。通过技改贴息等政策,推进中小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引导和支持中小企业用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逐步增加政府科技三项费用和科学事业费,加大对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重点项目的资金引导。建立和完善科技风险投融资机制,加强信息沟通,推动金融机构和社会资金对技术创新的投入。大力推进优势企业在证券市场上市、融资,努力拓宽融资渠道;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技术创新服务机构的引导功能,促进资金、技术、项目等生产要素的有机组合,引导社会资金参与技术创新,积极推进以企业为主体、政府投入为引导、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多渠道技术创新投入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3)构建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
进一步完善促进技术创新的政策、法规体系,加大财政补贴扶持政策和税收扶持政策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扶持力度。重点推进产学研融合和协同创新体系构建;发挥政府采购对创新活动的引导功能,促进科研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积极培育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加强中小企业共性技术支撑服务平台建设;加快科技企业孵化器的发展,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进一步完善科技研发资金项目管理的方式,改进宁波市科技研发资金的配置方向。
(4)构建有利于促进技术创新的人才引进、管理、使用机制
科技创新关键在人才。宁波市应进一步完善吸纳人才政策,建立健全人才培育和发挥人才作用的机制,营造留住人才的良好环境,健全人才管理制度。兼顾人才的职称、学历和人才的经历、工作能力,建立市、县(市)区两级包括学历较低、无职称、有专长的自学成才优秀人才的宏观人才库,为合理使用和管理优秀技术创新人才提供依据;要帮助创业者解决创业资金不足的困难,帮助高级专业技术人员解决工作、生活、学习、出国考察、职称评定、子女入学等方面的实际问题;对高新技术项目在一定期限内实行优惠待遇;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全方位、系列化服务;对高新技术产品和发明专利产品实行财政补贴,制订实施奖励措施,调动科技人员的积极性、创造性,积极为构建全市技术创新体系提供人才支撑。
4.强化服务支持体系,改善企业经营环境
建立以中小企业社会公共服务机构为主体的服务体系。应尽快建立完善包括资金融通、创业指导、技术支持、政策咨询、管理诊断、信息服务、市场开拓和人才培训为主要内容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政府对中小企业服务体系应给予经费扶持和政策支持。
(1)建立和完善科技服务平台。集成宁波市高校、研究所、工程技术中心、创业服务中心以及各类企业化技术服务机构,大力建设“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手段现代化”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宁波市中小企业提供产品研发、技术攻关、技术推广、技术引进、技术改造等技术创新服务;进一步推进信息化技术、环保技术、设计技术、制造技术、知识产权(标准、专利)及其他技术咨询服务,提供专题信息检索、企业专利战略制定、专利及科技项目检索技术信息服务;组织推进计算机应用、网络及网络技术、软件以及制造业信息化技术服务和为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提供引智力、引技术、引人才“三引服务”。
(2)建立和完善信息网络服务平台。以多种方式建立公共科技服务平台,通过政府指导,市场运作,实现科技信息资源共享和有偿流动。要充分利用计算机、微波通信等先进技术手段,逐步建立向全国开放的包括政策、技术、市场信息在内的中小企业网络和发布渠道,及时搜集国际国内技术、市场信息,编制主要贸易国家的风险预警报告和行业发展的趋势预测报告,提高中小企业信息获取和开发能力,引导企业根据政策导向、市场实际和技术发展趋势及时调整经营决策。
(3)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由政府部门、金融机构、银监部门组建三位合一的中小企业信用服务平台,借助社会中介服务机构,开展数据化信用等级评价,建立企业信用档案,为金融机构和担保机构提供企业贷款资信依据。积极发展担保公司,为银行向中小企业贷款提供担保服务。大力发展地区性的中小银行,及时拓展中小企业的融资方式与渠道,使非银行金融机构拥有一个宽松的制度环境,以催生更多适宜中小企业融资的金融产品。鼓励信托公司为中小企业融资和私募股权基金、风险投资基金发展提供信托服务。筹建具有一定规模的中小企业发展基金、租赁资金,发展资金租赁,支持中小企业融资。建立中小企业融资市场——OTC市场,拓宽企业融资渠道。
(4)建立人才培育平台。集聚人才培育资源,搭建经委系统人才培育平台,把培养以企业家为重点的各类人才作为中小企业长远发展的战略任务。根据本地区经济发展状况制订人才培养计划,以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开展企业家高层次培训和职工上岗、在岗提高及专业技术职称等不同类型的培训,积极为中小企业提供各类培训服务。
(5)建设和加强行业协会平台。建设具有权威性、公信力、严格约束力的行业协会,发挥行业协会在规范市场规则、杜绝恶性竞争、协调内部矛盾、沟通各方关系、开展技术交流和人才培训等方面的作用。
5.营造分工协作体系,推进企业协调发展
(1)充分认识推动产业配套协作必要性和紧迫性,将产业配套协作纳入全市经济发展的规划体系。重点鼓励传统行业和基础性产业配套,带动一大批传统行业的改造和提升;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产业领域内的配套企业和产品,将它们列入支持和振兴地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同等重要的位置。
(2)加强产业配套协作指导协调机构,组织推动产业配套协作。产业配套过程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利益关系错综复杂,为加强协调和配合,地方政府应加强产业配套协作办公室,做好支持本地企业与外商和大企业开展配套协作服务、解决配套中的难题。
(3)进一步推进专业化分工为基础的产业集群。产业集群是一种有利于提高生产力和创新能力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集群的竞争力和生命力主要来源于专业化分工协作。开发区或工业园区发展应重点强调产业关联性和产业链延伸配套,推进专业化分工协作,完善产业链,避免无经济关联性的企业“扎堆”和“堆砌”。
(4)大力推进“五个围绕”和“八个方面协作”。加强对专业化分工协作的扶持力度,积极为企业协作发展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重点推进“五个围绕”和“八个方面协作”。
“五个围绕”:围绕龙头企业搞纵向延伸、围绕主导产品搞横向拓展、围绕新上项目搞完善补充、围绕本地配套搞协作链接、围绕产业发展搞综合服务。
“八个方面协作”: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协作、生产企业之间的分工协作、科研单位与骨干企业协作、原材料企业与加工企业协作、商贸物流与生产企业协作、新建企业与现有企业协作、产业基地(园区)与专业乡(镇)、专业村协作、服务链与生产链协作。
(5)利用电子商务等手段,推进产业配套的信息化进程。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需要产业配套协作推进手段的不断创新。除了贸易洽谈会、产品博览会等传统手段之外,要积极适应信息化的要求,在区域范围内,由企业或行业中介机构出面、政府支持,建立不同行业的产品配套网,引入电子商务,建立产业配套信息化平台,通过对区内外配套企业服务,提升全市整体产业配套能力。
七、研究结论与建议
(一)研究结论
(1)国家十分重视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并为中小企业成长和发展采取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措施,我国中小企业发展具有良好的宏观环境;中小企业是宁波经济的柱石,为宁波市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作出了巨大贡献;宁波市中小企业经受了国际金融危机冲击和考验,2008年盈利情况和企业成长指数下降;宁波市中小企业规模小,人才匮乏,自身质素和管理水平不高,技术创新不足,企业同质化比较严重,发展能力相对较弱,中小企业创新发展需要良好的成长和发展环境;不断优化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对促进全市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意义重大。
(2)宁波市中小企业具有经济总量大、企业规模小、行业分布广、地域分布不平衡、块状经济特征明显、外向型经济发展快速、对国家税收贡献大、吸纳就业人数多等特点,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也是宁波经济保持蓬勃发展和旺盛生命力的重要的微观基础。2008年10月以来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中小企业的环境产生了严重影响,抑制了中小企业成长势头,也反映了宁波市中小企业基础不强、企业规模偏小、档次偏低、产业层次普遍不高、企业内在的成长能力不足、主动应对能力不强、转型升级困难等问题。
(3)通过苏州、杭州、宁波三城市近几年主要经济指标比较,可以发现宁波市中小企业存在以下主要差距:①宁波市工业中小企业以小企业为主,缺乏规模优势:②企业成长不快,与苏州存在一定差距;③与杭州、苏州相比宁波市中小企业效益增幅较低。
(4)实证调查反映,大多数企业认为,创业过程主要障碍为缺乏所需人才、缺乏资金、缺乏研发和技术支撑,认为企业技术创新主要制约因素为研发力量薄弱、技术信息不畅、资金和政府扶持力度不足;发展中的困难主要是扩大规模时征地、技术升级、融资、打造品牌,不少企业认为与政府打交道和信息获取也较困难;企业希望降低中小企业税率、提高中小企业各项补贴、规范税费征收、清理对中小企业不合理收费、建立中小企业政府采购制度,通过成立针对中小企业融资的专项基金,加大专项财政资金额度、实施贷款贴息、建立信用担保机构、为金融机构与企业提供信息交流渠道,加强中小企业融资服务。企业希望初创阶段得到市场开拓、技术支持和融资服务,提高社会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增加中介服务机构和服务内容。
(5)宁波市拥有中小企业成长的良好外部环境。宁波市位于中国沿海和长江黄金水道“T”形航线交汇点,与国际国内市场有着极强的接近性,全市以城市和港口为中心的水、陆、空立体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体系已基本形成,对外联系便捷、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宁波悠久的商贸传统和“务实、明理、进取、重文、包容、机敏”的商业文化底蕴是宁波经济和社会快速发展的人文支撑;宁波地处我国经济最发达、最活跃、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长三角地区,经济发达,拥有良好的产业配套和发展优势;全市扶持中小企业的政策体系较为完善,政策扶持比较有力;全市已初步形成面向中小企业的良好的服务和创业条件。
(6)当前,影响中小企业成长的环境制约因素主要为:①需求增长的约束仍然很强;②结构调整压力逐步加大;③经济增长受资源环境双重约束;④全市中小企业的政策扶持体系、人文支撑体系、科技创新体系、服务支持体系、分工协作体系建设与企业成长要求仍存在不相适应之处。
(7)为推动我市中小企业健康成长,我市各相关部门应采取切实有效措施,不断优化中小企业成长环境,激发企业成长欲望、不断增强企业成长能力和成长动力,主要对策措施为:①完善政策扶持体系,优化企业成长环境;②建设人文支撑体系,增强企业成长动力;③构建科技创新体系,提升企业成长能力;④强化服务支持体系,改善企业经营环境;⑤营造分工协作体系,推进企业协调发展。
(二)建议
(1)全市相关部门在编制“十二五”规划时,注意吸纳本报告的相关意见,为进一步改善宁波市中小企业成长环境和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提供规划保证。
(2)围绕推进全市中小企业健康成长的总要求,根据各部门工作实际,组织推动报告提出的对策措施的实施。
(3)研究建立全市中小企业成长环境的动态监测机制,建立政府部门与中小企业沟通渠道,定期或不定期地分析中小企业成长状况,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以不断优化企业成长环境,促进中小企业健康成长。
主笔人:张奇受
主笔人单位:宁波弘正工程咨询公司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