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羊群行为理论

羊群行为理论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2.3 羊群行为理论羊群行为指动物成群移动、觅食。与羊群行为相比,虚假从众是市场有效的结果,而前者则不要求市场是有效的。同时,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

2.2.3 羊群行为理论

羊群行为(Herd Behavior)指动物(牛、羊等畜类)成群移动、觅食。后来这个概念被引申来描述人类社会现象,指与大多数人一样思考、感觉、行动,与大多数人在一起,与大多数人操持一致。它常常是自发形成的并表现为非理性的特征,从而导致了意见和行动的传染。值得注意的是羊群行为是一种模仿行为,一个投资者必须了解别人的行为并受其影响。直观上,如果一个投资者,他在不知道其他人决策的情况下做出投资决定,但当他发现其他人不投资时,自己也决定不投资。或者等价地说,投资者得知别人投资的消息改变了自己原来不投资的决策,那么,该投资者发生了羊群行为。

一个追求利润(或效用)最大化的投资者观察其他投资者并受其影响(以至改变原计划决策)的原因有多个。第一,其他投资者了解投资的收益,而且他们的行为也反映这一点;第二,这只跟基金管理者有关,他们代表别人进行投资,根据报酬计划(方案)及雇用条件因素,他们的羊群行为可能会得到奖励;第三,个人有顺从社会潮流的内在倾向。

羊群行为有几个突出的特点:首先,先进行决策的投资者,其行为对于大众的投资方向有决定性的作用;其次,投资者的从众行为很可能是错误的;最后,如果投资者决策失误,凭经验或最新信息,他们会改变决策,并开始新一轮但方向相反的从众。这样,反过来又加剧了市场的多变性。

根据上面给出的羊群行为的定义,羊群行为是人们故意模仿别人的行为而产生的。应该将其和虚假从众区别开,后者是指群体面对相同或相似的决策问题和信息集时所做出的相同或相似的决策。与羊群行为相比,虚假从众是市场有效的结果,而前者则不要求市场是有效的。

有关投资者具有从众心理(羊群行为)在早期的经济理论中就有论述。学者们认为长期投资者不愿根据自己拥有的信息和观点进行投资,其原因是怕被认为是轻率的和不符合常规的。[2]

20世纪80年代以来,羊群行为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大的重视。特别是近10年来,随着人们对于金融市场本质不断深入的认识,加上频频爆发的金融危机引发的对于投资者行为的深层次思考,使得对金融市场中的羊群行为的研究成为一个极富有挑战性和现实意义的课题。

来自金融市场中的大量证据显示,参与羊群行为对于主体不利,积极参与羊群行为的投资个体在市场中获得的收益率比较低。同时,羊群行为程度和股票价格波动之间形成一种正反馈机制,这使得许多学者认为羊群行为是导致市场价格波动过度的一个重要因素。

因此,无论对于个体还是对整个市场而言,非理性的羊群行为的存在都是不利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