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畜产品市场流通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畜产品市场流通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时间:2023-06-04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7.2.1 畜产品市场流通对价格波动的影响7.2.1.1 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小畜产品流通是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过程,是交易、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功能的有效衔接。二是畜产品流通的半径有限。这些都使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更大的经营风险。

7.2.1 畜产品市场流通对价格波动的影响

7.2.1.1 市场流通体系不健全,抗风险能力小

畜产品流通是畜产品从生产者向消费者转移的商流、物流、信息流过程,是交易、运输、储存、装卸、包装、流通加工、配送、信息处理等一系列功能的有效衔接。

一是由于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在进入市场流通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才能保证畜产品合乎质量标准进入消费。对于标准化的生产和进入超市流通领域等,为了方便运输和贮存,畜产品需要进行分类、加工、整理等活动。这使得畜产品流通比工业品流通更具生产性,且有更强的资产专用性。二是畜产品流通的半径有限。由于畜产品生产具有很强的区域性,而人们的需求是多样性的,因而需要在不同区域间进行贸易。然而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使得一方面在畜产品运输贮存过程中,需要有特定的设备;另一方面即便采取了保鲜等措施,仍会有一定比例的损耗,而且这个比例会随时间和距离的加大而迅速上升,这些都会造成流通成本迅速上升,从而限制了流通半径。三是畜产品在流通中存在较大风险。首先,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得每个经营者都难于取得垄断地位,并且市场信息非常分散,养殖户难以全面把握市场供求信息及竞争者、合作者的信息;其次,畜产品生产的周期性强和农民的天然局限性,其市场经营能力普遍较低,市场谈判能力弱,使得农民在搜集、辨析和处理有关市场信息并做出决策时,面临着很大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极易一哄而上、一哄而下,造成市场进入的盲目性和市场均衡的脆弱性,严重影响收入的稳定增加,一旦出现价格波动,就很难在短时间内恢复较为均衡合理的价格。如2009年底,在肉价便宜时,有不少养猪户会卖掉大部分的存栏,基本上都是在每斤4.2元卖掉的,当时大家普遍认为,收购价还要跌,有人甚至担心收购价将会跌到每斤2元。到2010年春,价格一涨,大家反而不卖了;同时,猪肉收储库也是如此。猪肉价格越涨,收储库越储存,价格越跌,收储库反而向外抛售,产生强烈的从众心理,追涨杀跌,这种“羊群效应”在畜产品市场体现得也很明显。再次,畜产品的鲜活性使得畜产品为平抑市场价格在区域间和季节间进行调节更加困难。这些都使畜产品流通领域具有更大的经营风险。

7.2.1.2 规模市场少,农民养殖仍存在卖难问题

我国畜产品市场设施方面主要是市场规划和容量小、层次较低,大多数畜产品仅限于地域性、小范围的市场交换,大生产、大流通、大发展的局面尚未形成,基本上处于集市贸易、现货交易的状态,批发市场,合同订购,新兴的远期交易,其交易量都较少,比较国外发达国家的交易量,目前我国的生产量微乎其微。以黑龙江省为例,全省只有128家生猪养殖户在重庆农畜产品交易所开户,进行生猪中远期市场交易,2010年8月成交合约30手(每手10头),共计300头生猪。尽管对黑龙江省而言是零的突破,但与全省生猪月均出栏112万头比,所占比例微乎其微,这与期货交易市场的严格要求是分不开的,无论是远期、近期还是即期的期货畜产品市场,都需要有现代化的冷冻设备为后盾和规模化、规范化的养牛场、养猪场、养鸡场以及技术条件较高的屠宰加工厂为支撑。因此,养殖户作为畜牧业生产主体,并未转变为市场经济的经营主体,即没有真正进入畜产品流通领域参与畜产品流通,造成一定程度上的畜产品“买难”、“卖难”问题;另外,畜牧业生产尚未完全走入规范化、规模化养殖,分散经营、粗放管理,批量小、质量低的产品弊端仍未完全克服,劳动生产率和商品增值率不高,与高产优质高效的目标相差甚远;再有,统一的畜产品配送体系尚未形成,缺乏完善的管理机制,畜产品购销的运输方式单一,还主要以公路运输为主,从而制约了畜产品的有效流通,导致畜产品分地区的价格波动易出现异常,而价格的传导机制又相对滞后,从而容易出现“一窝蜂”的“羊群效应”现象,造成畜禽价格的大起大落。

7.2.1.3 服务机制不完善,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和市场导向

畜产品市场服务机制严重滞后。主要包括管理服务、信息传导、价格引导、技术支持等。管理服务方面:一是种畜禽、饲料、兽药市场假冒伪劣商品较多,对畜产品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危害;二是畜产品市场法规、制度不健全,市场卫生检疫条件差,人员少,工作不规范等,导致畜禽数量、质量的波动,影响市场畜产品的价格波动。信息传导方面:畜产品市场信息不灵,缺少对畜产品市场的调查与预测,信息的媒体作用发挥不够,农牧民获取市场信息的渠道单一,各经营环节信息滞后失真现象严重,由于跟不上市场变化,农畜产品的流向带有很大的盲目性,特别是作为物流系统核心节点的批发市场,本应是农畜产品的物流信息枢纽,却因信息处理手段与技术落后,官方统计信息通常都是一至两年之后才会发布。没有关于未来的生产规模的官方预测,难以发挥信息中心的功能。价格引导方面:市场价格不稳定直接造成农户经济损失,影响生产发展,政府或服务组织不能及时提供一个引导价,易造成大起大落。技术支持方面:目前畜牧业只注重生产环节的技术推广,而对加工、储运及销售技术,就显得力度不够。

7.2.1.4 缺乏大型加工龙头企业,产品转化增值小

我国目前的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为“公司+农户”或者“公司+协会+农户”,公司与农户之间基本是一种买卖关系,属于松散型的合作,没有形成经济利益共同体,甚至往往存在经济利益纷争,彼此之间缺乏诚信与关爱,公司把经营风险推给农户,农户也不会去关心公司的品牌,只求利益。发达国家畜牧业产业化经营的基本模式为“合作社+公司+农户”,合作社是公司的所有者,农户是合作社的股东,农户是公司的所有者,公司经营好坏与农户的利益息息相关,农户还可享受分红,公司和农户之间在开拓市场、打造品牌方面存在一种互动力,形成“品牌—市场—收益—品牌”的良性循环。而畜牧业的分散养殖,使畜产品的商品转化及增值率很低。以黑龙江省为例,2009年底,规模以上(年销售额500万元以上)屠宰企业110家,仅占全省屠宰加工企业数量的8%。大型龙头加工企业的缺少,很难形成“市场带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联农户”的产业化发展格局,更难做到理性地利用和引导羊群行为,起到领头羊作用,进而形成规模效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