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三 汽车行业标准
任务目标
目标一
清楚汽车行业标准化的紧迫性和重要性、掌握汽车行业标准化的发展目标和任务。
目标二
能够在汽车行业标准化的发展过程中,提高汽车服务人员的汽车文化知识和相关标准出台背景,进一步了解汽车行业标准化发展的历程及其必要性。
任务下达
我国汽车市场虽然迅猛发展,但国家相关管理规定和行业标准却严重滞后,不正规的行业现状导致产品鱼目混珠,严重扰乱了市场的秩序。随着中国汽车服务贸易市场的全面开放,相当一部分企业必将由于资金、管理及质量的落后而很快被市场淘汰。与汽车技术服务和营销相关的服务人员要掌握汽车行业标准有哪些,《十二五》规划期间汽车行业标准的主要任务和重要项目,了解其特点和作用,增加自己的行业知识,并提高为汽车服务企业提供前瞻性建议的能力。
任务分析
目前,我国的汽车市场蓬勃发展,2010年汽车产销量双双突破1 800万辆。而作为汽车产销第一大国,国内的汽车行业标准却还很落后,与产销量严重不符,特别是关乎生命安全的汽车安全标准,更是亟待完善。年初闹得沸沸扬扬的轮胎事件,也正是由于行业相关标准落后,导致劣质轮胎得以进入市场,进而引发一连串鼓包、爆胎等安全隐患。作为一个汽车产销大国,我们的行业规则还应及时跟进。保障消费者的用车安全,一方面需要汽车厂商转变态度,对消费者负起责任,另一方面也需要更完善的行业标准,给消费者法律法规上的保障。
引入案例
案例1
据央视9月12日报道,今年4月8日,河北任丘的小王驾驶比亚迪F3回家途中,被一辆逆行车撞上,安全气囊却无法打开。同样的事发生在湖北省的李先生身上,尽管这一事故中,其比亚迪车前脸已经凹陷变形,但安全气囊仍未打开,李先生最终不治身亡。厂方称,安全气囊未打开是因为撞击力度不够。记者调查得知,目前我国安全气囊并无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各汽车厂家使用的安全气囊,其标准都是自己制定的企业标准。这直接导致了当事人维权艰难。
汽车时代扑面而来,深刻改变着我们的生活。根据国家统计局发布的统计数据,截至去年末,全国民用汽车保有量达到9 086万辆。工信部有关官员预计,到2020年,中国汽车保有量将超过2亿辆。
开车的人都知道,一旦发生事故,安全气囊就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能够降低驾乘人员在车辆出现碰撞等意外事故时的安全威胁。
令人不安的是,安全气囊竟无统一标准,只有企业标准。说白了,就是企业自己说了算。于是,在上述事故的维权中,比亚迪厂家才敢理直气壮地说——我们的安全气囊合格。而标准的缺失直接导致没有鉴定检测机构肯为失去亲人的消费者做鉴定。
这令每一个开车人焦虑。当汽车越来越多地走进寻常百姓家时,汽车安全的最后一道屏障却没有强制性的国家标准。谁来保证我们的安全?一旦发生纠纷,谁又能捍卫我们的合法权益?
据了解,早在2009年,四川、河北、天津、辽宁、江苏、江西六省市消协便曾联合向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质检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递交《关于尽快出台汽车安全气囊国家标准的建议函》,但直到今天,我们依旧没有安全气囊的“国标”。有关部门是觉得标准不好制定,还是没必要制定?安全气囊无国标!这样的局面还要延续多少年?
案例2
当一个市场的利润空间开始显山露水,那么这种巨大的利润空间和广阔的发展前景散发出来的诱惑力便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的,它招来的不光是众多的从业者,还有恶性竞争。
车载DVD市场是汽车产业链中最稳定的利润来源,众多厂商一拥而上,纷纷进入此领域。而与光明的前景相对立的,却是令消费者产生质疑的现状——车载DVD导航这样一个朝阳行业,同样也成了一个极度混乱的行业。销售渠道的多而杂,价格虚高,让许多消费者对汽车后装产品慎之又慎,给整个车载DVD导航行业蒙上了一层阴影,给汽车后装市场的发展造成了一定的阻碍。产品同质化,包括外观设计、营销方式、营销渠道同质化,使车载DVD导航整体价格不断走低,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山寨产品满天飞,不法厂商浑水摸鱼。毫无疑问,这样的混乱局面给行业的发展带来的影响是巨大而消极的。
国家质检总局发布的《2009年第4批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公告》称,汽车GPS导航产品质量国家监督抽查合格率仅为65%,2010导航产品质检合格率持续走低。2009年广州质检部门的一次抽查发现市场70%的产品不合格。有的消费者买回导航产品不到1周就不能使用。汽车导航这种朝阳产业,为何在这么短的时间暴露这么多严重的问题?这究竟是厂家问题还是行业标准问题?调研中,不少4S店主和消费者表示:导航产品多如牛毛,品质参差不齐,没有一个明确的行业标准作参照,仅从外观根本难以区分导航产品的优劣。消费者呼唤购买质优价廉的产品,行业则期盼早日形成放之四海则皆准的行业标准。
相关知识
《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将我国标准分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地方标准和企业标准,并将国家标准分为强制性国标(GB)和推荐性国标(GB/T)。国家标准的编号由国家标准的代号、国家标准发布的顺序号和国家标准发布的年号(采用发布年份的后两位数字)构成。强制性国标是保障人体健康、人身、财产安全的标准和法律及行政法规规定强制执行的国家标准;推荐性国标是指生产、检验、使用等方面,通过经济手段或市场调节而自愿采用的国家标准。但推荐性国标一经接受并采用,或各方商定同意纳入经济合同中,就成为各方必须共同遵守的技术依据,具有法律上的约束性。我国共有国家标准20 906项(不包括工程建设标准),我国的国家标准主要由中国标准出版社出版,工程建设国家标准的发布主要由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一份国标通常由封面、前言、正文三部分组成。
按照标准化对象,通常把标准分为技术标准、管理标准和工作标准三大类:
(1)技术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技术事项所制定的标准。包括基础标准、产品标准、工艺标准、检测试验方法标准,及安全、卫生、环保标准等。
(2)管理标准是对标准化领域中需要协调统一的管理事项所制定的标准。
(3)工作标准是对工作的责任、权利、范围、质量要求、程序、效果、检查方法、考核办法所制定的标准。
国家标准是指由国家标准化主管机构批准发布,对全国经济、技术发展有重大意义,且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标准。国家标准是在全国范围内统一的技术要求,由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编制计划,协调项目分工,组织制定(含修订),统一审批、编号、发布。法律对国家标准的制定另有规定的,依照法律的规定执行。国家标准的年限一般为5年,过了年限后,国家标准就要被修订或重新制定。此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需要制定新的标准来满足人们生产、生活的需要。因此,标准是种动态信息。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由我国各主管部、委(局)批准发布,在该部门范围内统一使用的标准,称为行业标准。例如,机械、电子、建筑、化工、冶金、轻工、纺织、交通、能源、农业、林业、水利等,都制定有行业标准。行业标准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制定,并报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备案。当同一内容的国家标准公布后,则该内容的行业标准即行废止。行业标准由行业标准归口部门统一管理。行业标准的归口部门及其所管理的行业标准范围,由国务院有关行政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报告,国务院标准化行政主管部门审查确定,并公布该行业的行业标准代号。行业标准分为强制性标准和推荐性标准。下列标准属于强制性行业标准:
(1)药品行业标准、兽药行业标准、农药行业标准、食品卫生行业标准。
(2)工农业产品及产品生产、储运和使用中的安全、卫生行业标准。
(3)工程建设的质量、安全、卫生行业标准。
(4)重要的涉及技术衔接的技术术语、符号、代号(含代码)、文件格式和制图方法行业标准。
(5)互换配合行业标准。
(6)行业范围内需要控制的产品通用试验方法、检验方法和重要的工农业产品行业标准。
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
标准是构成国家核心竞争力的基本要素,是规范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制度。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落实科学发展观,整体提升我国标准化水平,充分发挥标准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技术支撑和基础保障作用,特制定本纲要。
一、加快标准化发展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长期以来,标准作为国际交往的技术语言和国际贸易的技术依据,在保障产品质量、提高市场信任度、促进商品流通、维护公平竞争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标准在国际竞争中的作用更加凸显,继产品竞争、品牌竞争之后,标准竞争成为一种层次更深、水平更高、影响更大的竞争形式。因此,世界各国越来越重视标准化工作,纷纷将标准化工作提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高度。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标准化工作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对于推动技术进步、规范市场秩序、提高产品竞争力和促进国际贸易发挥了重要作用。研究表明,标准化对我国科技的贡献率为2.98%,对经济的贡献率为1.16%,对我国综合国力的贡献率为1.5%。但是,目前我国标准总体水平低,制定速度慢,高技术标准缺乏,安全标准体系不健全,资源节约标准滞后等,已经无法适应我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要求。
面对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加快我国标准化事业的发展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二、国家标准化发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一)指导思想
坚持科学发展观,大力推进标准化体制创新,全面提高标准的市场适应性,不断增强全社会的标准化意识,努力提升我国在国际标准化活动中的地位,实现我国标准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充分发挥标准化在技术创新、产业发展和国际贸易中的重大作用,为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和谐社会建设、深化改革开放提供技术支撑。
(二)基本原则
坚持企业为主原则,提高标准的适用性。以市场为主导、企业为主体,贴近经济,紧跟市场,服务企业,以满足市场需求为目标,使企业成为制定标准、实施标准的主力军。
坚持国际化原则,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遵循WTO的规则,积极采用国际标准,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加大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力度,努力实现从“国际标准本地化”到“国家标准国际化”的转变,全面提升我国的综合竞争力。
坚持重点保障原则,促进经济平衡较快发展。面向国民经济的主战场,重点加强社会急需的农业、食品、安全、卫生、环境保护、资源节约、高新技术、服务等领域的标准化工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提供技术保障。
坚持自主创新原则,提高我国的标准水平。加强标准化工作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紧密结合,促进我国自主创新技术通过标准快速形成生产力,提高标准水平,增强产品竞争力。同时进一步完善以标准为基础的技术制度,提高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
三、国家标准化发展目标和任务
(一)发展目标
通过体制创新,建立符合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和国际规则、科学有效的标准化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建立以国家标准和企业标准为主体,其他标准相互配套,重点突出、结构合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要求的新型国家标准体系;形成标准、合格评定程序紧密结合的标准化实施机制;2010年我国标准化总体水平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再经过5年左右的努力,我国标准化的总体水平达到国际先进水平,重点领域技术标准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标准化工作的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是:
(1)加强农业标准化工作,全面支撑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围绕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农民增收和农业增效的目标,加强农业标准化体系建设,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水平。
(2)加快食品、消费品安全标准制定,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积极开展食品安全和消费品安全标准前瞻性研究,建立食品安全和消费品安全预警机制。
(3)大力推进公共安全等社会公益性事业的标准化工作,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加大高危领域安全生产的标准制定修订以及宣传和培训力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国内外的突发事件,建立制定标准的绿色通道,保障人民群众健康安全。
(4)提高能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标准,推动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完善资源节约标准体系,增强标准的适用性、有效性、前瞻性。加强环保标准的制定修订工作,为推动循环经济的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
(5)加快高新技术和信息技术标准制定速度,实现自主创新和跨越式发展。加强具有前沿研究特征、自主知识产权、可形成产业的高技术领域标准的研制,提高高技术标准化能力。尽快形成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标准,抢占高技术国际标准的制高点,逐步改变我国高技术标准落后和受制于人的局面。
(6)重视服务领域的标准化工作,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加速制定面向市场、面向产业、面向社会的服务标准体系,促进服务业的优化提高和快速发展。
(7)加快传统产业标准的更新和提高,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利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加快传统产业标准的更新和提高,促进产业结构调整,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推进技术改造,引导产业升级换代。
重点项目:重大技术装备标准、汽车产品标准、农业装备标准、基础机械装备标准、机械安全标准、电动汽车标准、制造业信息化标准、钢铁标准、有色金属标准。
(8)积极开展检验检测标准体系建设,促进对外贸易增长方式的转变。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和高新技术,加快先进的检验检测技术的开发并快速形成标准,增加标准技术含量,提高标准水平,更好地保护国家利益和促进我国产品出口。
(9)全面实施标准化科技发展战略,推动标准水平的跨越式提升。全面实施标准化科技发展战略,以科研带动标准水平的提升,实现标准化工作的跨越式发展。
知识链接
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缺失成绊脚石
2009年被业内人士称为是中国新能源汽车的元年。国家颁布的《汽车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明确指出要实施新能源汽车战略,推动纯电动汽车、充电式混合动力汽车及其关键零部件的产业化。要用3年时间使电动汽车产销形成规模,改造现有生产能力,形成50万辆纯电动、充电式混合动力和普通型混合动力等新能源汽车产能,新能源汽车销量占乘用车销售总量的5%左右。
1.政府力推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
2009年年底,国务院决定2010年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示范推广试点城市将由13个扩大到20个,还将选择5个城市进行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给予补贴试点。同时,新能源汽车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2011年3月已正式颁布。
分析人士认为对私人购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一旦开闸,如果实施效果较好,补贴范围有可能进一步推广,新能源汽车产业化之路有望正式起航,但是在新能源汽车走向市场的过程中,消费者会不会买单,这一问题还有待市场检验。
2.新能源汽车行业标准缺失阻碍发展
以电动汽车为代表的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生产被提上了日程。然而,由于电动汽车生产一直没有行业标准,再加上产品质量参差不齐、交通等配套政策不完善等因素,导致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缓慢。
目前我国新能源汽车还处于从研发向产业化的推广应用阶段,一汽、东风、长安、奇瑞、北汽、吉利、华晨等几乎所有汽车整车企业全部投入了新能源汽车的研发,电池、电机等关键零部件企业大量涌现。
有专家指出,国家应该出台新的政策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北京市可以集中优势力量,参与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而在新能源汽车的研发过程中,除了要关注其技术含量,还应关注其外观设计和人机功效方面的研究。在电动汽车发展之初就统一电池标准,为今后设立“加电站”打下基础。直至今日,与新能源汽车相关的产品行业标准依然没有出炉,使得很多生产制造企业处于摸着石头过河的状态。
3.跨越新能源汽车技术门槛需政策支持
针对目前电动汽车存在价格高、充电相对不便的问题,有委员建议,电动汽车和电动汽车电池应分开发展,汽车制造厂主要生产汽车,电池生产厂则生产统一标准的电池,并建立加电站,可以像加油一样加“电池”,促进电动汽车的发展,同时也可避免因电池不能通用造成的更换成本、环保成本增加的问题。
发达国家在新能源汽车产业上激烈争夺的就是“标准”,谁先做出来,就意味着确立了行业标准,在后期也就拥有更多话语权,获得标准制定权可使企业在未来数十年中获益。而中国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却难寻找行业标准,标准或政策缺失将导致新能源行业无序发展,如果面临产业过剩,既浪费财力物力,又延误了研发及赶超世界新能源汽车发展的脚步。
电动汽车产业标准2011年出台
现在很多厂商开始涉足新能源汽车,其中,纯电动汽车将会是未来发展的重点。不过国家相关法律法规还没有出台,这也导致现在电动汽车行业目前没有标准可依。近日,全国汽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电动车辆分技术委员会已对《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规格尺寸》等7项新能源汽车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进行了审查,明确了纯电动汽车各项具体指标。
《纯电动乘用车技术条件》是一项国家标准,具有强制性。该标准规定了对纯电动汽车的要求和试验方法、电池箱重量及安装、整车动力性能、续驶里程、能耗和可靠性等提出了具体技术指标,适用于最高设计车速大于80km/h的M1类(9座以下载客汽车)纯电动汽车。
此外,针对纯电动汽车市场蓄电池标准不统一的现状,相关部门还制定了《电动汽车用动力蓄电池规格尺寸》等标准,规定了电动汽车用金属氢化物镍动力蓄电池和锂离子动力蓄电池单体及模块的规格及外形尺寸。工信部表示,已实施的能源汽车国家和行业标准有30项,正组织研究制定的标准包括动力电池结构形式及尺寸、电动汽车充电接口、充电站通用要求等技术标准及动力电池循环寿命等实验检测标准,抓紧新能源汽车标准体系的建设。
部分大型电动汽车生产商由于参与了标准制定,对标准出台持乐观态度。而小型厂商,特别是电池厂商则表示,由于没有参加标准制定,心里没底,正在密切关注标准的正式发布,并尽快根据标准内容调整产品性能和生产战略。
国内目前新能源汽车市场比较混乱,没有行业标准和入行门槛的限制,很多并没有资质和实力的小企业就已经将自己设计的电动汽车投入了市场。这样的产品没有行业标准的限制,在很多方面能否达到质量和安全水平都不能保证。尽快出台行业标准不仅限制了这些“山寨车”造成的混乱局面,也能正确引导企业在新能源汽车方面的发展,避免造成不必要的资源浪费。
工信部批准混合动力汽车类型等行业标准
2010年11月22日,工业和信息化部批准了《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类型》6项行业标准,标准编号、名称、主要内容及起始实施日期如表2-6所示。
表2-6 混合动力电动汽车的行业标准
(续表)
以上汽车行业标准由中国计划出版社出版,从2011年3月1日起开始实施。本次标准涉及到新能源汽车的各个主要环节,包括整车、充电设施、充电细节标准、动力电池标准等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