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务二 汽车礼仪的原则和作用
知识目标
●掌握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掌握汽车礼仪的原则与作用。
能力目标
●能够将礼仪的原则灵活地运用在实际工作中。
情境描述
礼仪是在人们的社会活动中,为了维护一种稳定的秩序,为了保持一种交际的和谐而应运产生的。至今礼仪仍然体现着这种本质特点与独特的功能。
任务剖析
礼仪涵盖了礼仪的渊源与概念、特性与构成、功能与作用、规律与原则、规范与技巧等内容。
任务载体
一位老师带领学生前往一大集团公司参观,老总是该老师的大学同学。老总亲自接待而且还非常客气。工作人员为每位同学倒水,席间有位女生表示自己只喝红茶。学生们在有空调的大会议室坐着,大多坦然接受服务,没有半分客气。当老总办完事情回来后,不断向学生表示歉意,竟然没有人应声。当工作人员送来笔记本,老总亲自双手递送时,学生们大多伸着手随意接过,没有起身也没有致谢。从头到尾只有一个同学起身双手接过工作人员递过来的茶和老总递来的笔记本时客气地说了声:“谢谢,辛苦了!”最后,只有这位同学收到了这家公司的录用通知。有同学很疑惑甚至不服“他的成绩并没有我好,凭什么让他去而不让我去?”老师叹气说:“我给你们创造了机会,是你们自己失去了。”
相关知识
礼仪是在人际交往中,以一定的、约定俗成的程序方式来表现的律己敬人的过程,涉及穿着、交往、沟通、情商等内容。从个人修养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一个人内在修养和素质的外在表现。从交际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人际交往中适用的一种艺术、一种交际方式或交际方法,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示人以尊重、友好的习惯做法。从传播的角度来看,礼仪可以说是在人际交往中进行相互沟通的技巧。
一、礼仪的起源与发展
中国自古就以“礼仪之邦”著称于世。讲“礼”重“仪”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优良传统。几千年的人类文明史证明,礼仪是人们步入现代文明的“通行证”,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不断摆脱愚昧、野蛮和落后,走向进步、开化与文明的标志。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走向世界的今天,礼仪更成为人们社会生活中必备不可缺少的内容。礼仪知识,礼节、礼貌修养,不仅是现代文明人必备的基本素质,而且是人们进行社会交往和追寻事业成功的重要条件。
1.礼仪的起源和形成时期
1)礼仪的起源时期
礼仪起源于原始社会时期,在长达100多万年的原始社会历史中,人类逐渐开化。在原始社会的旧石器时期就出现了早期礼仪的萌芽;在人类进入新石器时期,不仅能制作精细的磨光石器,并且开始从事农耕和畜牧。在其后数千年岁月里,原始礼仪也渐具雏形。如:在原始社会的中晚期生活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他们用穿孔的兽齿、石珠作为装饰品,挂在脖子上,装扮自己;在去世的族人身旁撒放赤铁矿粉,举行原始宗教仪式,这是迄今为止在中国发现的最早的葬仪。在进入新石器时代后,当今西安附近的半坡遗址中发现了生活距今约五千年前的半坡村人的公共墓地。墓地中坑位排列有序,死者的身份有所区别,有带殉葬品的仰身葬,还有无殉葬品的俯身葬等。此外,半坡遗址提供的有关资料显示,当时那个时代人们已经注意尊卑有序、男女有别。而长辈坐上边,晚辈坐下边;男子坐左边,女子坐右边,他们用两根中柱把主室分为两个半边,左边中柱是男柱,右边中柱是女柱。男女成年时在各自的柱子前举行成人仪式。现在这种礼仪在我国纳西族中仍然传承。
2)礼仪的形成及变革时期
(1)礼仪形成阶段。人类在进入了青铜时代后,由于金属器的使用,使农业、畜牧业、手工业生产跃上一个新台阶,社会财富除消费外有了剩余并逐渐集中在少数人手里,从而出现阶级对立,原始社会由此解体。公元前15世纪的夏代,中国开始从原始社会末期向早期奴隶社会过渡,由于缺乏科学知识,人们不理解一些自然现象,尊神活动升温。他们猜想,照耀大地的太阳是神,风有风神,河有河神……因此,他们敬畏“天神”和祭祀“天神”。礼的繁体字“禮”,左边代表神,右边是向神进贡的祭物。因此,在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活跃在殷墟的殷人,他们建造了中国第一个古都,而他们在婚礼习俗上的建树,被其祭神、信鬼的狂热所掩盖。此时期就出现历史上对中国礼仪形成和发展颇有建树的《周礼》一书。
《周礼》又名《周官》,《周礼》全面介绍了周朝制度,是中国流传至今的第一部礼仪专著,其本为一官职表,后经整理,成为我国古代唯一的一部详细叙述政治和经济制度的典籍,构建了一个理想社会图景。《周礼》原有6篇,详细介绍了六类官名及其职权,现存5篇。第六篇用《考工记》弥补。六官分别称为天官、地官、春官、夏官、秋官、冬官。其中,天官主管官事、财货等;地官主管教育、市政等;春官主管五礼、乐舞等;夏官主管军旅、边防等;秋官主管刑法、外交等;冬官主管土木建筑等。其中春官主管的五礼即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是周朝礼仪制度的重要方面。吉礼,指祭祀的典礼;凶礼,主要指丧葬礼仪;宾礼,指诸侯对天子的朝觐及诸侯之间的会盟等礼节;军礼,主要包括阅兵、出师等仪式;嘉礼,包括冠礼、婚礼、乡饮酒礼等。概括起来讲,周礼的内容应该包括礼义、礼仪或礼节、礼俗三个层面。礼义是抽象的礼的道德准则。礼仪或礼节是具体的礼乐制度,即“五礼”。细分之,有所谓“经礼三百,曲礼三千”之说,真可谓“繁文缛礼”,大而至于政治、军事,小而至于衣冠、陈设,无不有仪。这些礼都是本着忠、孝、信、义等准则推衍而来,目的是为了“明贵贱,辨等列,顺少长”。礼俗即周人的社会风俗与道德习惯,它较礼节更细且繁,只是并无硬性规定。就主次而言,礼仪、礼节、礼俗是从属于礼义的,因为礼的根本目标是维护周王朝的统治,这才是其本质所在。由此可见,许多基本礼仪在商末周初已基本形成。此外,成书于商周之际的《易经》和在周代大体定型的《诗经》,也有一些涉及礼仪的内容。
(2)礼仪变革阶段。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转型的时期。孟子、荀子等思想巨人,发展和革新了礼仪理论。
2.封建礼仪的形成、强化和衰落时期
这一时期(从秦、汉到清末),是以儒学为基础的封建礼仪的形成、强化和衰落时期。西汉初期,叔孙通协助汉高帝刘邦制定了朝礼之仪,突出发展了礼的仪式和礼节。而西汉思想家董仲舒把封建专制制度的理论系统化,提出“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的“天人感应”之说。他把儒家礼仪具体概况为“三纲五常”。“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汉武帝刘彻采纳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家礼教成为定制。
《礼记》是西汉武、宣时代礼学家戴圣编撰的,共四十九篇。《礼记》是对礼学阐述最为精彩完备的名作,它包含了从孔子、孟子、荀子各家各派的礼仪论著,这些礼仪论著大多数写就于春秋战国时代,并记录了大量孔子言论或其弟子对孔子思想的发挥,为孔子七十子后学所记,内容相当丰富。其中,包含有当时社会生活情景的内容,增添了《仪礼》中缺失的逸礼,如奔丧、投壶等礼也有专篇阐释。《礼记》尤重视丧、祭,因为丧、祭二礼,集中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结构、各项制度和观念形态。如记录丧制、丧事、丧服的有《曾子问》、《丧服小记》、《杂记》等。
另外,上至治国方略,下至家庭准则,在《礼记》中都有专门篇章论述。如:有记载古代封国、爵禄、职官、巡守、刑罚、养老、学校等制度的《王制》,有讲述古代风俗的《曲礼》,有谈论古代饮食居住概况的《礼运》,有论述师生关系的《学记》,还有教导人们道德修养的途径和方法,即“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等内容极为丰富,包括社会观、人生哲学、政治理想、礼治思想、心理教育、音乐、天文等。其中的许多篇章体现出宗法制度的原则和精神,堪称集上古礼仪之大成,上承奴隶社会、下启封建社会的礼仪汇集,是封建时代礼仪的主要源泉。
宋代时,出现了以儒家思想为基础,兼容道学、佛学思想的理学,程颐兄弟和朱熹为其主要代表。宋代礼仪发展的另一个特点:家庭礼仪研究硕果累累。
明代时,交友之礼更加完善,而忠、孝、节、义等礼仪日趋繁多。
满族入关后,逐渐接受了汉族的礼制,并且使其复杂化,导致一些礼仪显得虚浮、繁琐。例如,清代的品官相见礼,当品级低者向品级高者行拜礼时,动辄一跪三叩,重则三跪九叩。清代后期,清王朝政权腐败,民不聊生。古代礼仪盛极而衰。而伴随着西学东渐,一些西方礼仪传入中国,北洋新军时期的陆军便采用西方军队的举手礼等,以代替不合时宜的打千礼等。
3.现代礼仪时期
这一时期,大约从民国初期到现在,这是中国现代礼仪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经历了两个阶段。
1)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阶段
1911年末,清王朝土崩瓦解,孙中山于1912年1月1日在南京出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和战友们破旧立新,用民权代替君权,用自由、平等取代宗法等级制;普及教育,废除祭孔读经;改易陋俗,剪辫子、禁缠足等,从而正式拉开现代礼仪的帷幕。其服装变革;中山装出炉。民国期间,由西方传入中国的握手礼开始流行于上层社会,后逐渐普及民间。20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共产党领导的苏区、解放区,重视文化教育事业及移风易俗,进而谱写了现代礼仪的新篇章。
2)新中国成立后
新中国成立后,新型人际关系和社会主义的确立标志着中国的礼学和礼仪进入一个崭新的历史时期。礼仪的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1)礼仪革新阶段。礼仪革新阶段是中国当代礼仪发展史上的革新阶段。其主要任务是摒弃了昔日束缚人们的“神权天命”、“愚忠愚孝”以及严重束缚妇女的“三从四德”等封建礼教,确立了同志式的合作互助关系和男女平等的新型社会关系,而尊老爱幼、讲究信义、以诚待人、先人后己、礼尚往来等中国传统礼仪中的精华,则得到继承和发扬。
(2)礼仪退化阶段。“文化大革命”使国家遭受了难以弥补的严重损失。许多优良的传统礼仪,被当做“封、资、修”扫进垃圾堆。也给礼仪带来一场“浩劫”,使礼仪受到摧残,社会风气逆转。
(3)礼仪复兴阶段。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开放的春风温暖了祖国大地,中国的礼仪建设进入新的全面复兴时期。从推行文明礼貌用语到积极树立行业新风,制定市民文明公约,各行各业的礼仪规范纷纷出台,岗位培训、礼仪教育日趋红火,讲文明、重礼貌蔚然成风。《公共关系报》、《现代交际》等一批涉及礼仪的报刊应运而出,《中国应用礼仪大全》、《称谓大辞典》、《外国习俗与礼仪》等介绍、研究礼仪的图书、辞典、教材不断问世。华夏大地上再度兴起礼仪文化热,具有优良文化传统的中华民族又掀起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高潮。
二、礼仪的原则
礼仪在文明的社会生活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但是,经过几千年的积累、沉淀,加之不同地区、不同民族的差异,礼仪形式繁复。因此,在社会交往中,面对各种各样的礼仪规范,往往会使人感到手足无措,乃至失礼于人,闹出笑话,发生令人尴尬、不愉快的事情。
任何事物都有一定的原则,都有一些共同的规律可遵循。礼仪也不例外,也有它可遵循的原则。礼仪的原则,是对礼仪实践的高度概括。所以,熟悉和掌握了礼仪的原则,就可以做到触类旁通,以不变应万变。本节要研究的礼仪的原则,就是要帮助规范我们的礼仪行为,增强礼仪在日常社会交往活动的指导作用,减少社交失误。
1.尊重原则
尊重是礼仪的灵魂、基础。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不论什么国家、民族、地区的礼仪形式,总是在体现着“尊重”的精神。自尊和尊重他人,只有人与人之间相互尊重,才能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就是说,只有尊重别人的人,才能赢得别人的尊重。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在其《人类动机理论》一书中,首次提出了“层次需要论”,他把人的需要分为5个层次: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尊重需要、社交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后来,在其《激励与个性》一书中,把人的需要分为7个层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求知需要、求美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马斯洛认为: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与动物一样的、共有的一种低级需要。其他几个需要,是人具有的高级需要。马斯洛还认为,人们对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和来自他人的尊重。从马斯洛的理论中可以看到,“尊重”在人的社会生活中占据了多么重要的位置。
“自尊”,是人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需要。人们需要来自他人的尊重,包括:接受、承认、关心、赏识、地位、名誉、威望等。一个人有了自尊,才有上进心,才会自信、自强,进而才会有能力、有本领和有成就。一个人没有了自尊,就会自卑、消极、颓废,甚至绝望,自毁前程。
尊重他人,首先要尊重他人的人格。人格通常是指人的尊严、价值和品格。可以说一个正常的人,最为看重、最为“在乎”的莫过于自己的人格。因此,尊重他人的人格,是人际交往中非常重要的一个方面。其次,还要尊重他人的爱好和习惯。不应当强求他人按照自己的爱好和习惯来行事。每个人的性格、特点、生活阅历不同,在长期生活中形成的爱好和习惯也会千差万别。能够与不同爱好和习惯的人和谐相处,才会使自己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使自己的人品更加充满魅力。
2.道德原则
道德是礼仪的又一个重要的基础。为了维护社会共同的利益,协调各种各样的利益关系,便产生了调和人们行为的准则。国家制定的、强制执行的行为准则叫法律,违犯了这种准则,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或制裁。依靠社会舆论和“良心”支持、维护的准则,叫做道德。道德是社会用来调整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关系的行为准则和规范的总和。它以善和恶、荣和辱、美和丑等观念为评价标准,通过社会舆论、内在信念、传统习俗的力量,实现对各种社会关系的调整。因此,道德就必然地成为礼仪的基本原则。
从某种意义来讲,礼仪是道德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礼仪是被道德制约、支配的。道德是礼仪的前提。我们不能抛开道德而去谈礼仪,那叫“金玉其外,败絮其内”。只有具有良好的道德,才会使一个人自然地显示出优雅得体的举止、文明礼貌的谈吐。所以,我们学习礼仪,就应当把外在的礼仪形式同内在的道德修养紧密结合起来,使两者和谐统一,相互辉映,相得益彰。
3.平等原则
平等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必要条件。在礼仪面前人人平等,不论职务高低平等交往。由于生产力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条件的优劣,客观机遇的不同,个人生活履历的差异,以及其他种种原因,贫富差别的现象是客观存在的。但是,我们不应当让经济上的贫富之别影响人际间的交往,因为不论贫富在人格上都是平等的。在礼仪上,具有辈分、长幼、主宾的不同,而无贫富之别。
讲究礼仪,是很讲究仪表的,因为从一个人的仪表可以折射出一个人的内心深处。但是,讲究礼仪绝不能以貌取人。根据对方的外貌来决定自己对他要采取的态度,这种做法是非常不明智、不可取的。
4.真诚守信原则
真诚守信,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本条件。真诚,就是待人真实诚恳,是-个人外在行为与内在道德的有机的统-。在与人的交往中,心口一致、表里一致、言行一致、前后一致,只有这样才能取得人们的信任。如果待人口是心非、表里不一,这些人在社交中难以取得人们信任,交往难以持续。所以,与人交往要感情真挚,心口如一,这样才能赢得信任。
守信,是真诚的外在表现,是一种美德。它反映了一个人行为的规律性和稳定性。守信,就是言必信,行必果。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强调的就是人要守信用、重承诺。
三、礼仪的功能
1.教育功能
通过评价、劝阻、示范等教育形式纠正人们的不良行为习惯,指导人们按照礼仪规范的要求去协调人际关系、维护社会生活。人们在遵守礼仪行为规范过程中,也会无声地影响着周围的人,在教必学、学必行、行必果的礼仪实践中其教育性就日渐凸显。
2.沟通功能
在人际交往中,交换双方只有按照礼仪的要求,才能更有效地向交往对象表达自己的尊敬、敬佩、善意和友好,人际交往才可以顺利进行和延续。达到相互理解、建立友谊、互通有无、融洽关系、广结良缘、增长见识、扩展信息等目的。
3.协调功能
礼仪的原则和规范,约束着人们动机,指导着人们立身处世的行为方法。促进人与人之间的工作和情感的更加有效的交流,建立人与人之间友好的合作关系,相互尊重、相互支持,使自己的生活和工作处于温馨、祥和的环境里。
4.塑造功能
礼仪在行为美学方面指导着人们不断地充实和完善自我,被交往的对象所接受,给交往的对象留下良好的印象。
5.维护功能
由于礼仪能使人们自觉地约束自己的行为,和他人友好的相处,促进人们之间和谐关系的形成。在维护社会秩序方面,礼仪的确起着法律所起不到的作用。家庭的安宁、邻里之间的和睦,都成为人们共同遵守的礼仪行为规范。
四、礼仪的作用
1.塑造高尚人格的途径
礼仪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单位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也是一个人的思想觉悟、文化修养、精神风貌的主要标志。这是因为,礼仪对人的要求包括表里两个方面,它既要求一个人要有与人为善的道德观念,又要求优雅得体的言行举止。因此,受过良好礼仪教育或注重礼仪修养的人,其人格成长与高尚有缘。
2.追求事业成功的手段
有的礼仪形式看似简单,只不过是一个微笑,一声道谢,一种举手之劳,但这不起眼的表现,都可能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法宝。通过学习礼仪,可以提高自身道德修养和文明程度,更好地展示自己的形象。一个彬彬有礼、言谈有致的人,在其人生道路上将会如沐春风,受到人们的尊敬和赞扬,给别人、给社会带去温暖和欢乐,同时,也会促进自我事业的成功和发展。
3.打开交际大门的钥匙
一个人如果能懂得运用不同场合的礼仪知识,就能够更容易地与交际对象打成一片,使他们备感亲切自然,感受到你对他们的熟悉、理解和尊重,从而把你当成自己人,乐于接纳和接近你。礼仪本身作为人际关系的一把特殊钥匙,能够较轻易地打开各种交际活动的大门。
4.联系人际关系的纽带
人际关系是人们通过交际活动而形成的交际者之间直接的心理关系。人际关系和谐离不开一定的情感因素,而这一情感因素的最好表达形式就是一种符合规范的礼仪。礼仪在交流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因为只有讲究礼仪,共同用礼仪来规范彼此的交际活动,才能更好地表达对对方的尊重之情,增进相互间的了解和友谊。因为人与人之间的相互观察和了解,一般都是从礼仪开始的,因此,必须遵守礼仪的规则和方式。同时,人们常常有意无意地由他人对礼仪的履行程度,以及自己所感受到的礼遇来分析和判断由此折射对方的心态、情感和意向,而后便会产生一定的情绪、体验,增加好感,或者产生排斥,心生不快。讲究礼仪,可以唤起人们沟通欲望,建立好感和信任,进而形成和谐、良好的人际关系,促进交际的成功。
5.良好社会秩序的基石
人是社会动物,需要团体生活。所以,社会生活中,必须有正常的社会秩序。可以说,社会的良好运行与稳定,社会秩序的井然有序,人际关系的协调融洽,家庭邻里的和睦安宁,都少不了人们共同遵守礼仪的规范和要求。正是因为礼仪有规范和维护的功能作用,人人都应自觉遵守礼仪规范,并逐步形成良好的社会风尚和道德习惯,从而形成一种十分强大的道德力量,保证社会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
6.社会发展的助力器
在现代社会中,人们常常把礼仪看做一个民族、一个企业的精神面貌和凝聚力的体现。学习礼仪,遵守礼仪,可以净化社会风气,提升个人、企业、社会的精神品位,展示良好形象,推动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与发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