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自我发展与联动发展的双重突破
对于嘉峪关这样一个工矿型城市来讲,是典型的“大工业、小农业”格局,要想使原本落后的外围乡村完全靠自给自足的方式去发展是根本行不通的,况且城乡经济发展本身是一个耗散结构系统,开放和关联是该系统的基本特征和运行规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内在规律决定了城乡社会经济发展本身是一个开放和关联的系统,任何形式的城乡隔离、分而治之的行为都是对城乡客观经济规律的违背。在促进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只单方面地强调农村的发展或是城市的成长都是不科学的,原因在于城乡一体化不仅体现了城市对农村的作用,而且也意味着农村对城市的影响;它不仅是农村的发展,而且也是城市自身的发展;农业剩余的大部分市场需要在城市寻找,大多数农村的投资需要向城市的机构组织寻找,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及农村地区满足人民基本生活需求的社会、健康、教育和其他服务的机会更多地都来自城市社会。城市和乡村这两个不同性质的经济社会单元和人类聚落空间在一个相互依存的区域范围内自我发展与联动发展、融合发展与协调共生。基于城乡联系基础上的城乡互动就是利用城乡现有生产要素分布不对称,通过要素流通实现重新组合,从而使城市和农村经济互相促进,优势互补,共同分享增长点,缩小城乡经济发展差距,实现城乡共同富裕。
嘉峪关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中,根据自身特点,坚持了“三个结合”,走出了一条因地制宜,体现嘉峪关特色的统筹城乡发展之路:
第一,坚持城市辐射效应与乡村靠拢效应相结合。充分发挥乡村在城乡发展中的主动性,配合城市经济最大限度地发挥扩散辐射效应。坚持开发新兴产业与延伸传统产业链条相结合,城市在新工艺新产业引进发展上发挥主导作用,农村充分发挥配套生产与辅助作用。
第二,坚持市场拉动与政府推动相结合。嘉峪关不同于沿海发达地区,要素市场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工矿型城市转型中城乡关系的协调只靠市场这只“看不见的手”的调节作用是不够的,要发挥“看得见的手”的政府加以支持和推动。政府必须通过借助法律制度、城乡规划、产业结构调整等方式参与城乡开发,从而避免市场不足引起城乡发展的不协调。
第三,坚持自我发展与区域联动相结合。嘉峪关市地处欠发达的西北内陆地区,是甘肃“两翼齐飞”战略中西翼的重要节点城市,在近年来的发展中,注重加快整合与协同发展的步伐,有力地推动了嘉—酒城际间合理分工、有序竞争、紧密联系和协同合作格局的形成。
从已有的理论和实践发展看,城乡一体化的发展模式存在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以乡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等几种。以城市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观;以乡村为中心的发展模式体现的是一种农村发展观,其指导思想是立足于建立自力更生的农村经济,尽可能少与都市经济发生联系;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从城乡对立走向城乡融合,追求城市和乡村对立的消失,城乡差距缩小,是城乡关系协调发展的一种标志和归宿,是社会生产力和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的产物。
嘉峪关市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模式是典型的城乡网络化发展模式:是使城乡之间各种经济活动主体构成一个有序化的关联系统及其运行过程,并通过这个过程获得一种特有的网络组织功能效应,是使一定地域的城乡之间网络设施完备(基础设施、产业联系、交通通讯、金融服务、社会关系等),产业内在联系密切,要素流转通畅,组织功能完善,并构成一个维系城、镇、乡网络系统共生共长的空间过程。第一,发挥工业企业优势,推动地企城乡一体化联动发展。以酒钢(集团)公司为中心,按照“大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的模式,建立优势互补的城乡产业体系,打破传统体制下形成的资源型企业与地方经济、城市经济与农村经济分割的双重“二元结构”,坚持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与培育发展接续产业相统一,综合配置优势资源,合理规划产业分布,建立起优势互补、共生共荣的城乡产业体系。第二,优化农村经济结构,走特色农业产业化富民之路。围绕农民增收的目标,调整优化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发挥区域比较优势,发展特色农业,推出有区际意义的特色名牌农产品。采用“龙头企业带动型”、“公司加农户型”等农业产业化组织形式,走精准农业、生态农业、绿色农业产业化富民之路。第三,扩大招商引资,加速城乡经济发展。近年来嘉峪关市优惠的政策、良好的投资软硬环境都是吸引外部资金、人才、技术入驻嘉峪关的条件。政府在引导发挥外资在资源型产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城乡产业联动,农村工业化,房地产、现代物流、旅游业等第三产业发展上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第四,打造“阳光政府”,解决民生问题。特别是对于工矿型城市的转型,政府的推动作用是市场无法替代的,嘉峪关市积极打造服务于城市转型的“阳光政府”,形成了服务民生协调城乡发展的长效机制。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