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一个中心:嘉峪关中心城区
充分利用中心城区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方面的相对优势,提升中心自身的发展能力;充分利用中心城区在河西走廊承东启西的区位优势,提升中心发展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
(一)增强中心城区的自我发展能力
强化产业支撑。坚持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道路,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工业化和城镇化良性互动、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相互协调,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重点是坚持依托钢、稳住钢、提升钢,同时坚持服务钢、延伸钢、不唯钢。工业方面,以工业强市战略为基点,着力建设现代化工业城市,形成了以钢铁冶金工业为主体,冶金新材料、能源化工、装备制造、食品酿造、建材工业为主导的多元工业体系。农业方面,以工业理念谋划农业,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大力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农民增收,实现了利用“新三农”的目标逐步探索旧“三农”问题解决的合理化路径;加快了农业规模化生产、集约化经营,有力地促进了城乡联动发展的新格局。旅游业方面,坚持旅游带动战略,着力建设最佳旅游城市。
完善城市功能。以社会管理创新和公共服务均等化为突破点,着力推进城市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进一步改善城市道路,完成了城市管网规划、改造,高标准实现了现代城市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在城市功能完善上实现了新突破。嘉峪关市坚持突出抓好城市现代服务业发展,大力发展新型商贸流通业和新型业态,以集中的市场群体、完善的市场功能、先进的交易方式和一流的市场服务为目标,不断强化城市功能。按照省委王三运书记关于嘉峪关市发展的新定位,切实把嘉峪关市目前“城市大、农村小”的劣势转化为“大城市、小农村”的优势;立足于建设全省最发达、最富裕、最开放和最现代化城市的目标,进一步将嘉峪关市打造成为西部的“桥头堡”,把嘉峪关建设成为西部地区重要的商贸中心、现代物流中心,增强发展驱动力。
吸纳集聚能力。利用嘉峪关在区位条件、服务能力、交通运输、信息交换、设施水平、人口规模等诸多方面的优势,形成对区域内资源、资金、人才、信息、产业更强的吸引力,促使区域内的生产要素向中心城市集中,进而整合力量,集聚优势,发挥集聚经济效益、规模经济效应,增强发展的向心力。
(二)增强中心城区的辐射带动能力
嘉峪关市中心城区在其产业升级的同时,适时地通过产业链条延伸向次级中心的外围区域转移,形成了资本、技术、信息、产业自上而下的外溢,形成了“中心—外围次级中心—农村腹地”的全面联系,凸显了嘉峪关辐射带动功能,也发挥了与酒泉的互补功能。嘉峪关市在城市功能定位和产业区域分工的基础上,对所辐射区域内的社会经济发展能量与要素进行了高效、有序、合理的聚集与扩散,增强了城市的集聚、带动能力以及城市整体的竞争力,最终形成了嘉酒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辐射带。
(三)增进中心城区的统筹发展能力
加强分工协作。酒嘉两地存在明显的发展梯次,通过地区之间的互补性分工,发挥比较优势,加强产业联系,增进了中心城区的统筹发展能力。一是立足于现代工业优势,沿产业链条,拉伸产业链,提高了加工层次和产品附加值。二是立足企业优势、区域优势,发展区域间同种产品的专业化分工协作,最大限度地发挥区域整体的比较优势和竞争优势,最大限度地提高了资源配置效率。
推进一体化进程。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区域空间一体化;整合优势资源和产业,推进产业发展布局一体化;完善城镇体系,推进城乡建设一体化;培育要素市场,推进市场建设一体化;强化节能减排和资源保护,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坚持协调发展,推进社会事业一体化。
创新体制机制。统筹行政管理体制,注重政策有效对接。协调区域间的资源共享、利益平衡、责任共担,构筑区域一体化的共同市场、订立有法律效力的市场契约、建立权威性的一体化机构,淡化行政区域界限,强化区域经济合作。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