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嘉峪关城乡一体化发展机制构建
(一)促进城乡资本流动机制
推进农村金融机构改革机制。农村金融机构种类和业务形式单一、融资渠道不畅已成为主要问题。以农村信用社作为农村金融市场的主体,以支持“三农”为定位,采取有效的组织模式,提高运作的效率,将信贷资金优先发放农业信贷,根据农业生产的特点,增加中、长期贷款的比重。在农村信用社进行改革的基础上,政府积极放宽中小金融机构的准入制度,以消除农村金融市场的垄断,实现多种金融主体的竞争,提高农村金融服务效率。同时,允许、鼓励民间金融业的发展,特别是支持发展建立在农民自愿基础上的规范的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因为农村经济的基本主体仍然是数量众多的小规模农户,其短期、小额的资金需求是日益向大型化发展的农村正规金融机构难以满足的,且小规模农村合作金融在向小农户提供金融服务方面具有显著的比较优势。
(二)提高农业自我积累机制
在减少农村信贷资金外流的同时,积极拓宽农村融资渠道,适当吸引城市资金回流。积极鼓励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进入农村金融市场,并介入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发展等领域;商业性金融在农村金融市场的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农村金融需求的特点,创新符合农村地区的、不断发展变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为从根本上提高农户对农业的投入能力,将进一步加大农业利用世界银行贷款项目、商业性银行贷款项目以及外商直接投资项目投资额,增强支农实力,缓解农村资金供求矛盾,为解决“三农问题”提供金融支持。
(三)推动农业技术进步机制
建立健全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嘉峪关市现有的农业科研体制和技术推广体系主要是以成果数量和评奖为导向,而与现实的应用和需求相脱节,因此,必须改革这种已经固化的模式,强化农业科研的需求导向和市场导向,完善农业科研成果转化机制,尤其是促进符合甘肃实际条件的农业科研成果的转化,在重视研究机构与实际用户合作开展技术创新的同时,要增强推广体系和中介服务在科研成果转化机制中的作用。
(四)强化农业技术支持机制
要促进农业技术进步,需要政府增强对农业科研的投资,增加对农业科研推广机构和中介服务的投资。就目前而言,嘉峪关市的农业推广机构一般以小型单项服务为中心,缺乏综合性服务,这与服务机构的经费不足是分不开的。农业技术创新具有与一般技术创新不同的特点,它突出地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农业技术创新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的特征,农业研究的预期商业回报较低,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二是农业科研投资往往具有公共产品的性质,即具有较强的正外部效应;三是农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对技术创新的吸纳能力较弱,难以直接采用新技术。因此近年来市政府积极发挥在农业技术进步中的主导作用,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推进农业先进技术的研发、推广和应用;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在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大力开展技能培训,大大提高了农村劳动力的整体素质和对农业技术的吸纳能力。
(五)加强剩余劳动转移机制
劳动力的内部转移机制。借助于东部产业结构调整与劳动密集型产业西移的机遇,嘉峪关市积极推进乡镇企业的体制创新工作,因企业制宜,确定产权制度改革的模式,搞好老企业的改制工作,实现了政企分开,使乡镇企业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和自我发展的主体。同时充分借鉴东部地区的成功经验,逐渐建立与东部发达地区的合作体制,以最大限度地把潜在的优势转化为现实的市场竞争优势。在乡镇企业或与农业有关的乡镇企业得到大力发展的基础上促使农业剩余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
城镇化的转移机制。市政府在快速城镇化的过程中注重将整体规划体系与市场机制有机结合,引导农村劳动力就近向非农产业转移,农村人口就近向小城镇聚集,特别是将发展乡镇企业和小城镇建设相结合,走农村工业化、城镇化之路。与此同时,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搞好工业小区,创造良好条件,完善投资环境,吸引优秀人才,提高技术的引进与吸收率。
(六)建立城乡一体就业机制
根据城乡产业布局的不同,以引导农民合理有序地向城市流动为目标,积极破除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的各种政策性障碍,逐渐建立起城市与农村之间公平统一的劳动力市场;切实维护好进城务工农民的合法权益,并为他们创造良好的生活环境;做好农村劳动力职业技术技能培训工作,提高农业劳动力的素质;此外,试点了统一的城乡就业机制和户籍制度改革,初步建立起城乡居民平等的劳动力就业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
(七)改善城乡生态协调机制
全域现代化和生态化即同时推进城乡两系统的生产与生活方式现代化、环境生态化,构建全域生态安全格局,实现全区域生态和谐发展。近年来,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和废弃物最终排放量;大力开展重点生态保护工程,着力解决水土流失和地质灾害等问题。同时发展节约型农业、循环农业、生态农业,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推进农村能源建设,扩大电网供电人口覆盖率,推广沼气、秸秆利用、小水电、风能、太阳能等可再生能源技术,形成了清洁、经济的农村能源体系;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治理,加大以改水、改圈、改厨、改厕及垃圾、污水集中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状况;积极培育以非粮油作物为原料的生物质产业,推进农林副产品和废弃物能源化、资源化利用;推广节能减排技术,加强农村工业、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防治。
(八)构筑城乡文化融合机制
“以文养文”与“以文富农”有机统一。重视农村文化工作,引入市场观念,用市场经济的头脑对待文化资源的开发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同时充分认识、挖掘、利用民间文艺,繁荣农村文化生活。
拓宽渠道,积极加大农村文化建设的经费投入,努力实现投入要以不低于财政收入增长的速度逐步增加,并逐步建立起政府、个人、社会相结合的多渠道投入体系,使农村文化建设有足够的资金保证,购置农村文化建设所必需的设备,保证各种活动的正常开展。市政府积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充分发挥政府公共财政的主导作用,不断加大对文化事业的投入。同时,强化各级文化单位增强自我发展能力的意识,转变观念,拓宽思路,制定优惠政策,引导和鼓励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个人投资兴办农村文化事业,同时积极鼓励社会力量捐赠创办公益性农村文化事业,从而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多渠道筹资为辅的文化建设投入新格局,极大地促进了全市文化事业的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明确各主体的职责与权利,加强对农村文化市场的管理。首先,积极培育和完善农村文化市场,大力扶持健康有益的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市场的建设。其次,引导农民群众的文化消费,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更好地活跃和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第三,建立健全管理制度,进一步规范文化市场行为,对文化市场进行有效的管理。第四,根据农村市场的季节性、喜庆性、地域性、流动性的特点,加强对重点问题、重点时间和重点地区的管理。
【注释】
[1]石培基,罗哲.企业网络与西部地区县域经济发展[J].开发研究.2006.4.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