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防城港市归难侨安置及华侨林场改革有关工作的思考
胡晶波 雷 涛 朱丽莉 李守亭
一直以来,归难侨安置工作是防城港市侨务工作的重点,为充分了解防城港市归难侨“十一五”期间的生产生活实际情况,总结经验,研究“十二五”侨务工作,促进和推动归难侨安置工作及归难侨生产生活水平提高,本课题组组织有关部门对全市归难侨安置和华侨林场改革进行了全面调研,并对推进有关工作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一、防城港市归难侨安置现状
防城港市是广西的第二大侨乡。据不完全统计,市内有归侨、侨眷24.2万多人,占全市总人口的33%。其中归侨4.6万多人,侨眷、港澳眷属19.6万多人。
1978年,在越华侨被越南当局大规模驱赶出境。当时,由防城港市各口岸入境的人数有15万多人。至2009年底,防城港市共有7个归难侨安置点,与市内零散安置归难侨合计共有24221人,其中5个华侨农林场、1个华侨渔村、1个华侨建材厂。
(一)各安置点基本情况
1.十万山华侨林场。十万山华侨林场地处防城区北部十万大山腹地,距防城区40公里,1980年建设,属防城区人民政府领导管理。林场总面积98.8平方公里,其中安置归难侨的山地14737.5亩。2009年末总人口11088人,其中非农人口4510(归侨侨眷3740人、其他770人),农村人口6578人。现有职工1162人,其中在职在册752人、退休410人。林场下辖3个农业管理区69个生产队。主要以种植茶叶、八角、速生桉、松树为主,由于价值低,加上管理不善,收入偏低,生活十分困难。目前全场约有3000人外出务工,其中归难侨有800多人。
2.防城华侨建材厂。防城华侨建材厂位于防城区防城镇东坪,是防城区经贸局主管的地方企业。全厂总面积209亩,全厂有归难侨653人。该厂主要生产红砖,由于无资金投入,机械残旧失修,无法生产,1996年停产至今,企业负债1461万元。该厂停产后,归难侨主要自谋职业,种菜卖、购三轮车搞运输、做小贩、外出务工等,收入极不稳定。
3.华石林场。华石林场场部在防城区华石镇以西1.5公里处,是防城区林业局主管的地方企业。林场土地总面积50000多亩,全场现有归难侨1054人。主要以种植用材林为主,兼种甘蔗、桉树、绿化苗木、水果等。目前林场负债1050万元。
4.企沙华侨新村。企沙华侨新村地处港口区企沙镇政府所在地,1979年始建,是安置越南归侨以村为单位的一个渔业行政村。全村有27个村民小组,860户3960人,其中岸上居住326户1520人,船上居住534户2440人。全村现有老弱病残、孤儿等特、贫困户共263户。渔村主要以渔业生产为主,海上捕捞发展目前受国家政策和成本限制影响较大,负债经营较多。
5.垌美农场。广西农垦国有垌美农场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杂居于防城区的防城镇、华石镇、滩营乡之中,是广西农垦局的直属企业。1960年建场,拥有国家规划划拨土地59600亩,1990年防城县人民政府核发《山界林权证》18600亩,现实际经营利用土地不足1万亩。农场现有归难侨2855人,分别安置在全场22个生产队和场机关、学校、工厂、医院。农场的生产经营项目主要有茶叶、甘蔗、荔枝、龙眼、柑橘。
6.那梭农场。广西农垦国有那梭农场位于防城港市防城区和东兴市,杂居于东兴市的江平镇、防城区的江山乡、防城镇、那梭镇和华石镇。1960年初始建,规划土地面积70170亩,已确权发证土地面积48520.71亩。生产作业区9个,20个农业生产队,现有归难侨1794人。农场以种植橡胶、茶叶、甘蔗、柑橘、荔枝、龙眼为主。由于产值较低,劳动强度大,归难侨职工生活困难,职工家庭人均年收入1800元左右。目前,农场负债1610万元。
7.昌菱农场。昌菱实业总公司是自治区农垦局直属企业,位于上思县城西,距县城16公里,公司土地总面积30000亩,全公司总人口7200人,其中归难侨2084人。该场主要以种植甘蔗为主,种有少量水果,年收入1400万元左右。近年来,甘蔗价格上扬,从事甘蔗种植的归难侨人均年收入7200多元,大多数解决温饱,走上富裕的道路。但是,尚有少数归难侨处于低保线以下。
(二)归难侨安置点基础设施建设情况
防城港市归难侨安置点,由于企业经济效益差,投入基础设施建设资金不足,还有1974户归难侨居住在40734平方米危房里,给归难侨生命财产安全构成威胁。目前,安置点还有11个归侨队未通电话、3个归侨队未通电、33个归侨队未通路、42个归侨队人畜饮水困难。
(三)散居归难侨情况
据统计,防城港市市直、区、县(市)零散安置归难侨8081人(未含原安置在全国各地华侨农林场,现常住防城港市并置有房产但户口未迁入的归难侨8200人)。散居社会归难侨的基本特点是,重新安置的归难侨大多数具有技术专长和经济基础,他们在防城港市城镇定居后,主要从事各种服务行业,如修理业、小饭馆、食品加工等。来自广东、海南、福建、云南、江西及广西区内华侨农林场的归侨,与原单位脱钩、变卖家产、拖家带口来到东兴,从事边贸、旅游、饮食服务、农业种养、房地产开发等,他们中有的人从事边境贸易和房地产行业的已经成为富商甚至千万富翁,成为繁荣市场、推动经济发展的一支生力军。而回乡自行安置和盲流到防城港市的归难侨,多数是入境时未登记安置或登记后尚未分配安置,就自行流入原籍务农,或与村民结婚,成为农业人口,他们主要以务农或外出打工为生,勉强能够维持生活,但生活水平比不上当地村民。
二、华侨农林场改革情况
(一)领导重视,健全机构
长期以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归难侨安置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积极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6号)、《广西壮族自治区关于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29号)和2006年8月国务委员唐家璇来广西视察指导工作的指示精神,积极推进华侨农林场改革。市委、市政府多次专题研究部署防城港市归难侨安置工作,并成立了防城港市安置归难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华侨农林场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同时,指导防城区加强华侨农林场的领导班子建设,调配了政治思想好、工作能力强、具有开拓创新能力的年轻同志担任安置归难侨农林场主要领导,为华侨农林场的改革和发展工作提供了组织保障。特别是近年来,针对防城港市安置归难侨人数多、问题多、工作量大的实际情况,在市外侨办机构、编制、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还专门成立了防城港市接待安置难民办公室(为市外侨办二层机构),加强了对归难侨安置工作的领导和指导,归难侨安置状况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
(二)华侨林场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
近年来,归难侨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工作一直是市政府民生工作的重要一项,并以十万山华侨林场为重点,每年都投入一定资金,用于建设归难侨安置点的基础设施和扶持归难侨生产生活。经过几年的努力,取得了初步成效。具体如下:
1.危旧房改造进展顺利。市政府按照上级要求,积极指导各安置点开展归难侨危旧房改造工作,专款拨出了100万元,支持十万山华侨林场用于归难侨危旧房改造配套设施建设。到目前止,十万山华侨林场归难侨危旧房改造430户已全部完成,大部分归难侨已经入住,个别未能入住的正在安装水电、做好各项配套设施,争取在今年第二季度能够全部入住。其他安置点归难侨危旧房改造情况是,垌美农场归难侨危旧房改造任务是625户,已完成513户,完成了82%;昌菱农场归难侨危旧房改造任务是490户,已完成443户,完成了90%;那梭农场归难侨危旧房改造任务是384户,已完成312户,完成了81%;华石林场归难侨危旧房改造任务是357户,已完成71户。另外,企沙华侨新村完成了归难侨住房改造项目一期工程,新建住房178套。
2.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推进。一是华侨农林场公路建设加快推进。争取资金290万元,完成了十万山华侨林场场部至沙坪4.8公里公路改造项目及车站建设项目。筹资11万元,维修十万山华侨林场那德至场部公路、水产到墩逢归侨队道路以及水产队漫水桥的建设。二是安全饮水问题逐步解决。筹资197.35万元,完成了十万山华侨林场场部、潭蒙、四方岭、木赖、双立华侨新村等5个归侨安置队和担沙、水产、四方岭、上里榄、中里榄、下里榄等6个农村生产队安全饮水项目建设,解决了归侨群众约4000人饮水难的问题。三是教育、卫生条件逐渐改善。①争取资金221万元,对十万山华侨林场5个完小及其他教学点的教学楼进行维修建设,初步解决了林场归侨群众上学难的问题。②实施了农村现代远程教育工程,每所学校配备了电视机、DVD、数字卫星接收机、计算机、打印机等设备。③经市外侨办争取,得到海外侨胞资助,投资40多亿元,建设了2栋教学楼。④投入44.75万元(其中中央扩大内需资金40万元,自治区红十字会捐赠4.75万元),建成416平方米的林场医院业务用房。四是市外侨办通过自治区侨办牵线搭桥,得到香港同胞李钜能先生捐助10万元,用于十万山华侨林场购置医疗器械。五是投入50万元建成了林场五保敬老院。
(三)各项产业进一步发展
一是原有甘蔗种植初具规模。开通运输道路,大力发展原料蔗种植。目前,农垦系统的那梭农场、垌美农场甘蔗种植面积已达到5000亩,归难侨职工通过种植甘蔗,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
二是种养业发展多样化。3年来,共种植速生丰产林15000多亩,良种木薯1150亩,竹子1801亩,发展生态养猪场2个。正在开发种植2000亩松树用材林示范基地项目,建设马尾松种植示范基地。实施木赖1500茶园改造项目,为茶业生产发展打基础。
三是探索发展加工业。目前正在和海南五指山投资集团洽谈茶叶精深加工开发项目,促进茶叶产业的发展。
四是开发第三产业。引资十万山七星顶生态林业观光区的开发建设。
五是加强对归侨群众就业技能和技术培训,推动劳务输出。2007年以来,培训人数630人,每年组织引导归侨群众外出务工人数达3000多人次(其中归侨1500多人次)。
(四)归难侨社会保障得到逐步解决
一是各安置点的归难侨落实低保政策和养老保险政策得到落实。使符合条件的归难侨退休职工基本能参加社会养老保险,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对于城镇生活困难的归侨侨眷,保证基本能够领取低保金。近年来,共争取上级有关部门支持社会保障补助资金1479万元,部分解决了十万山华侨林场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拖欠离退休金等问题。
二是做好特困归侨的扶贫济困、送温暖工作。历年来,市四家班子领导都会在节庆期间和日常工作中亲自带队慰问困难归侨职工和困难华侨。市外侨办也经常会同各区、县(市)外侨办(侨办),深入到农村、厂矿企业,对特困、残疾、孤寡的归侨和下岗职工进行慰问。
三是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安置供养十万山华侨林场89户五保户。在民政部门的大力支持下,投资50万元,动工兴建了十万山华侨林场五保敬老院。
四是着力解决拖欠教师工资问题。通过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努力,十万山华侨林场拖欠教师工资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2007年春节前夕,该场拖欠教师工资255万多元,在上级的重视和支持下,已发放到教师手中。
三、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体制和机制尚未理顺
目前,华侨农林场和其他归难侨安置点管理体制未理顺,内部管理机制也较为落后,跟不上社会发展的需要,中央很多惠农政策不能覆盖完全,归难侨群众生产积极性不高,大多数生活较为困难。
(二)历史遗留债务沉重,难以消化
由于受计划经济的支配,安置归难侨农林场生产投入、吃饭靠贷款,造成大部分安置点负债累累。据调查统计,市内7个归难侨安置点生产负债总额达31025万元,其中流动资金负债13487.06万元,固定资产投资负债10122.63万元;其余为社会保障负债。
(三)经营项目单一,产业发展结构不合理
防城港市7个归难侨安置点中,有5个是在“大跃进”年代划拨附近村队的瘦瘠山地组建起来的农林场,主要种植柑橘、茶叶、橡胶。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口增加了,生产经营却没有进一步改善,人多地少,资源贫乏,生产生活条件差。近年来,橡胶树老化,出胶率低,经济效益差。柑橘受“黄龙病”的侵害,大部分黄化死亡。改种龙眼、荔枝、八角、玉桂,周期长,投入大,职工难以承受。
(四)土地确权发证工作尚未全面完成,权属问题复杂
一些土地权属不清,林木权属不明确,林场周边村民大量侵占林场林地现象时有发生,妨碍林场生产经营。目前防城港市7个归难侨安置点397325亩山林土地,发证193450.14亩,占安置总面积的49%;未发证面积203874.86亩。
(五)归难侨住房难仍然问题突出,部分危旧房改造问题尚未解决
归难侨住房大都是在20世纪70年代兴建的。30多年过去了,由于生活都难以解决,没有资金投入维修、改建,大部分已经成了危房。70年代末安置时,每户以20~30平方米分配,随着难侨人口的增长,现在大多是“四代同堂”。散居的归难侨,由于不经国家安置,没有建房经费,自建简易的住房或租用破旧房子居住。人均居住面积小,居住条件极差。从全国各地迁来或盲流到防城港市的归难侨,大部分与原安置单位脱离关系,目前正在开展的归难侨危旧房改造工程,按政策必须在原安置单位建房才能享受政府补贴,而散居各地的归难侨不能享受。防城港市的防城华侨建材厂是地方企业、企沙华侨新村是一个行政村,归难侨也未能享受危旧房改造扶持政策。部分归侨队连简易的机耕路都未开通,卫生饮用水也没能解决,给归难侨的生产生活造成了极大影响。
(六)职工养老保险费缴交困难较大,职工生活老无保障
由于安置点体制转轨,实行“两费自理”,加上生产经营效益差,养老保险费缴交十分困难。目前,部分归难侨职工欠缴劳动保险金3268.3万元。
(七)作业渔场缩小,企沙华侨新村归难侨生活面临困境
中越北部湾海域划界协议生效后,北部湾划为两海区,即“过渡性海区”和“共管性海区”,过渡性海区生产时间为4年,并于2008年到期,共管性海区生产时间为14年,且凭证进入以上两海区生产。北部湾海区渔场现只有传统的三分之一,采捕区域更加狭小,作业渔船拥挤,捕捞量不断下降,生产不景气,归难侨收入减少,生活水平呈下降趋势。随着渔民赖以生存的两海区生产时间到期,渔民以后的生活出路问题将变得更加严峻。
四、下一步工作意见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研究制定新举措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落实中央进一步推进华侨农场改革和发展的决策部署,按照国务院6号文件的要求,充分认识解决华侨农林场问题的重要意义和艰巨性、复杂性,统一思想、加强领导,明确责任,建立机制,针对改革和发展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及时研究解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推进华侨农林场的改革和发展。市五侨部门积极指导各县(市、区)做好侨务工作“十二五”规划,规划好“十二五”期间归难侨安置状况工作,各县(市、区)政府根据本地实际,结合中央文件精神及“十二五”规划,把华侨农林场基础设施建设和和经济社会发展纳入本地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制定切实可行的措施,逐步改善华侨农林场的基础设施,推动华侨农林场经济稳步发展。
(二)着力推进华侨农林场体制改革
继续加大力度推进十万山华侨林场体制改革力度,积极争取自治区有关部门的支持,早日改设乡镇,全面纳入地方行政管理体制,实现各项农村政策的全面覆盖,真正实现“体制融入地方,管理融入社会,经济融入市场”,力争2011年基本完成改革任务。
(三)加快推进华侨农林场历史遗留问题的解决
继续争取上级部门支持,积极推进华侨农林场归难侨和非归难侨的危房改造,在摸清数据的基础上,统筹安排。对于农林场的历史债务和拖欠的职工工资、退休金、医疗费、社会保险等问题,根据不同情况制定分类处理政策,采取有效措施妥善解决。
(四)加强学习中央强农惠农政策,帮扶华侨农林场发展经济
各县(市、区)、各有关部门要认真学习党中央、国务院关于“三农”问题的政策、方针,贯彻落实好中央、自治区、防城港市的强农惠农政策以及促进二、三产业发展的各项政策在华侨农林场落实。因地适宜,有针对性的帮扶华侨农林场发展特色农业经济和二、三产业,提高归难侨经济收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