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打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势在必行

打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势在必行

时间:2023-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打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势在必行吴东海一、海洋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最大薄弱环节(一)“海洋文化”的概念国内对“海洋文化”尚无定论,相关表述近200种。因此,打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有利于宣传海洋意识,为弘扬海洋文化、经略南海作出重要贡献。要打造北部湾文化品牌,树立北部湾新形象,亟须找准切入点。

打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势在必行

吴东海

一、海洋文化是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最大薄弱环节

(一)“海洋文化”的概念

国内对“海洋文化”尚无定论,相关表述近200种。比较权威的是当代海洋文化学科建设的积极倡导者曲金良教授在《海洋文化概论》中的表述:“海洋文化,作为人类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和体系,就是人类认识、把握、开发、利用海洋,调整人和海洋的关系,在开发利用海洋的社会实践中形成的精神成果和物质成果的总和。具体表现为人类对海洋的认识、观念、思想、意识、心态,以及由此而产生的生活方式。”但这个解释还不够全面,遗漏了制度文化问题。

综合有关学者论述,笔者认为,海洋文化应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等内容,涵盖了海洋观、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生态、海洋旅游、海洋国际关系等方面。海洋文化从狭义上看,是人们对海洋的态度和价值观;从广义来看,是人类与海相关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及各种习俗、制度。

(二)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的特征

海洋文化是世界性的文化现象,包括古地中海文化、古印度海洋文化、中国海洋文化、北大西洋海洋文化与南太平洋海洋文化等不同类型的海洋文化。海洋文化具有开放兼容、冒险创新等个性,是千百年来沿海人民顶狂风、战恶浪、不畏艰险、不屈不挠的精神结晶。

中国海洋文化源远流长,航海水平长期领先世界,既有郑和下西洋的壮举,也有殷人东渡拉美的悬案。但总体而言,中国文化的主流是大陆型的,中国传统海洋文化是一种“农耕型、内敛型海洋文化”。中国历史上航海家极少被立传,拥有此殊荣的大概只有郑和一人,而写下《岛夷志略》的汪大渊等航海家的名字,早已消失在主流文化视野之外。从对海洋文化的重视程度来看,黑格尔在《历史哲学》的论述是有道理的:尽管中国靠海,尽管中国古代有着发达的远航,但是中国没有分享海洋所赋予的文明,海洋没有影响他们的文化。

历史上中国与海洋之所以存在这样的巨大隔阂,关键还是经济上的隔阂,内陆农耕型经济与海洋贸易型经济格格不入,这也是中西文化差异的根源。中国人与海洋发生的故事主要是遗民遁世、流亡求生、宗教活动、赏赐万邦等,虽有通商贸易,但不占主体地位,其特征是被动型、祛经济化的,并没有真正亲近海洋,利用海洋,因而不具有可持续性,也无法辐射带动内陆发展。

当然,对中国传统海洋文化进行创造性转化,也可提炼出“和谐世界”、“和谐海洋”的理念,补西方海洋文化过于霸道之不足,有利于我国和平崛起。

(三)中国现代海洋文化的走向

中国现代海洋文化是西方以炮舰传入的。明清两代500多年的禁海政策,新中国成立以后西方对我国30年的海上封锁,让这个以龙为图腾的古老民族在不知不觉间丧失了海洋意识。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20年来,我国才重新树立海洋意识,沿海开放取得巨大成功,海洋文化正在重新崛起。近年来,中国沿海城市积极迎接海洋世纪的挑战。比如,广东湛江提出了海洋知识经济是21世纪湛江经济的主攻方向;山东青岛提出建设国际海洋文化名城;浙江舟山举办的中国海洋文化节具有较大影响。

但总的看,我国对海洋文化尚未引起足够重视,开展系统研究的时间很短,还不足20年,无论投入的力量还是所出的成果,都是比较薄弱的,而且囿于海洋考古、海洋经济、海洋科技、海洋军事和区域性海洋文化等单一、局部研究,尚未形成海洋文化的完整学科体系和普遍学术意识。这直接影响了国人的海洋意识,严重制约了海洋战略在国家战略中的地位提升,不利于我国争夺海权,拓展生存和发展空间。

21世纪是海洋世纪,在我国实施西部大开发、搞活内陆经济的同时,实施海洋大开发、大力发展海洋经济应是兴国的必由之路。一些有识之士已经提出,我国应在“五个统筹”的基础上,再增加一个“海陆统筹”。这就是要破除重陆轻海的传统观念,树立海洋国土的意识,确立海陆整体发展的战略思维。要使海洋战略成为我国的第一战略,尚显薄弱的中国海洋文化需要吸取古今中外的文化精华,立足当前,着眼长远,才能开创中国海洋文化新局面。可谓任重而道远。

二、打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广西北部湾地区历史上是海上丝绸之路的始发地之一,是西方海洋文化进入中国的重要传播区,也是多元文化的交汇地。但由于国际环境和国家发展布局的影响,新中国成立以来北部湾地区一直未能成为开发建设重点,是一片尚待开垦的处女地。随着2008年北部湾经济区开发建设上升为国家发展战略,该地区一跃成为我国沿海最具潜力的后发地区,经济发展进入历史最好时期。区域经济与区域文化是互动关联的。正在崛起的广西北部湾地区不应建成一片只有钢筋水泥的“文化沙漠”,而急需先进文化来作支撑。因此,打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具有重大战略意义。

(一)有利于增强人民群众的海洋意识

海洋兴则国运兴。中国复兴之路必然要经受海洋的考验和挑战,不成为海洋强国就不能成为世界强国,能否有效利用海洋、维护海权事关国运国脉。但是,让人遗憾和忧虑的是,国民海洋意识薄弱的状况至今没有受到重视和得到有效改善。据调查,某大城市90%的大学生认为,中国版图只有960万平方公里的陆域国土面积,而不知道300多万平方公里的管辖海域。沿海省市海洋环境污染和无序开发的问题严重。特别是领海、专属经济区的管理、规划尚未形成健全的制度。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有利于宣传海洋意识,为弘扬海洋文化、经略南海作出重要贡献。

(二)有利于提升在全国文化版图中的地位

实事求是地讲,北部湾文化作为岭南文化、“大粤语文化圈”的一个分支,其文化底蕴、知名度与京派文化、海派文化、齐鲁文化、吴越文化、湖湘文化、中原文化等国内发达的区域文化形态相比,还是存在较大差距的。况且广西北部湾地区处于边关地带,历来缺乏国家层面的文化话语权。要打造北部湾文化品牌,树立北部湾新形象,亟须找准切入点。海洋文化无疑可以承担这一角色。因为海洋文化是北部湾文化最具特质性、最具竞争力的内容。北部湾海洋文化作为历史久远、正在整理发掘的区域性海洋文化,完全可以成为中国海洋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其他区域海洋文化尚未得到充分发掘的时刻先声夺人,抢占先机,引起广泛关注。从海洋文化这个中国文化体系中的最大薄弱环节形成突破,必将提升北部湾文化在全国文化版图的地位,使其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

(三)有利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首先受益的是旅游产业。文化部原副部长常克仁在2010中国海洋文化论坛中讲到:“从旅游业的发展看,文化已经成为现代旅游的第一资源,凡是旅游吸引力、竞争力强的地方,都是有独特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的地方。”北部湾地区不缺秀美风光,只缺浓郁的文化味。只有充分整理发掘北部湾海洋文化资源,才能发挥文化点石成金的魔力。其次,有助于提升区域软实力,增强区域文化魅力和吸引力。此外,海洋文化可以推动解放思想不断深入,形成“勇立潮头,开拓进取”的改革精神和浓厚的商业氛围,促进招商引资和创新创业。

(四)有利于扩大开放合作

面对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广西北部湾经济区要建成“重要国际区域经济合作区”,就必须与国际尤其与东盟国家全面接轨。东盟十国除老挝外都是海洋国家,甚至北部湾因其历来贸易频繁,被中外学者认为是“亚洲小地中海”(引自2008年3月14至15日由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和广西社会科学院东南亚研究所共同主办的国际研讨会)。海洋文化顺应了世界文化发展潮流和国际化因素,如果不了解北部湾文化,不发展海洋文化,与东盟交往就缺乏认同感,就难以实现共赢的目标。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是一条拓展开放合作的重要桥梁、通道,必将推动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和泛北合作远景目标的实现。

三、打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具有现实可行性

文化品牌之所以诞生,取决于六大因素:产品特质、时代潮流、群体意识、政策环境、经济实力和市场营销力。

(一)产品特质

北部湾地区以珠乡文化、丝路文化、疍家文化、京族文化、港口文化、侨乡文化、商贸文化、爱国文化为主的海洋文化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征,较之于内陆文化,更具有重商性、开放性、外向性、多元性、兼容性、冒险性、神秘性、开拓性、原创性和进取精神的显著特点。

(二)时代潮流

在网络时代,打造文化品牌,提升吸引力,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和区域的重要战略。走极端者,如宜春旅游政务网曾打出口号:“一座叫春的城市”,恶俗之余,反映出提升城市影响力的时代焦虑。许多城市品牌雷同,缺乏特色,比如在宣传中自比“东方日内瓦”的,就有石家庄、秦皇岛、昆明等。也有比较成功的城市文化品牌,比如浙江宁波的城市口号是“书藏古今,港通天下”,很独特,很大气,很有内涵。广西北部湾地区是“一小时经济圈”,是联系紧密的沿海城市群,其张扬个性、彰显特色,树立区域文化整体形象,完全符合时代潮流。

(三)群体意识

北部湾地区在海洋文化建设中存在“下强、中弱、上不强”的状况。所谓“下”是指海洋生活娱乐,即泡海水、吃海鲜、看海景等,已经很盛行。所谓“中”是指民众普遍的海洋意识、海洋知识、海洋保护、海洋管理等,目前还比较薄弱。所谓“上”是指海洋科研和海洋产业等,还亟待加强。只有“上中下”整体均衡发展,才能形成对海洋文化的共识和广泛参与。

(四)政策环境

近年来,不管在自治区层面,还是广西北部湾沿岸城市,都越来越重视文化建设,政策支持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比如:自治区主席马飚提出北部湾经济区要发展“大文化”。防城港市委书记禤沛钧提出把防城港市建成中国海洋文化名城的目标,并力推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梦幻北部湾》和伏波文化,重视保护和开发历史文化遗产。北海市委书记王小东强调:“提升北海的城市软实力远比一两个项目更重要,这是关系到北海长期发展的百年之事。”并把北海市申报历史文化名城提上重要议事日程,已获国家审批通过。钦州市提出“加强城市文化建设,提升钦州城市核心竞争力”,打造成环北部湾的文化名城和区域文化中心。

(五)经济实力

广西北部湾地区近年来经济取得长足发展,已经从一个西部边陲地区,变成多区域合作中心;从一个投资盲点,变成投资热点;从一个经济发展配角,变成广西开放发展龙头;从一个地方发展题材,变成国家发展战略。公路、铁路、港口等交通设施不断完善,石化、冶金、能源等临海工业项目已经布局落户。北部湾经济区活力十足,前景光明,随着人民群众物质文化需求的不断增长,文化产业发展必然水涨船高。

(六)市场营销力

广西北部湾地区有许多相近而又富有特色的传统文化资源,如能合理地开发利用、优化整合,必能形成带动效应。目前钦州三娘湾海豚节、北海珍珠节、防城港京族哈节、海上龙舟节等文化产品具有一定的知名度。但从市场营销力来看,还有很大差距,未能深层次发掘其文化内涵,没有形成整体开发的规模,没有一个世界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一个国家5A级景区。

基于以上分析,可见北部湾海洋文化的产品特质、时代潮流、政策环境都属优秀,经济实力在快速增强,但群体意识和市场营销力亟待加强。综合评价: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正当其时,势在必行。

四、打造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亟须理清思路

笔者认为,文化建设的目标应是培育积极向上、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先进文化和鲜活、多元、宜人的民本文化,而不能为了吸引眼球,追求低俗文化。目前国内有些地方热衷争抢“西门庆故里”等行为就背离了我国文化建设的方向。由此观照,我们应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以更高的战略层面和更长远的眼光来谋划广西北部湾海洋文化。要转变“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的传统思维,树立“文化与经济良性互动”的观念,充分认识到:北部湾海洋文化不等于“北部湾旅游文化”,它不是纯粹为旅游服务的,旅游只是它派生的一个功能。应在吸取中国传统海洋文化精髓,整合世界海洋文化精华的基础上,重构创新,形成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既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地域文化特征,又符合时代精神、世界潮流和群众需求,把广西北部湾地区建设成为中国海洋文化产业示范区和面向东盟的国际文化交流中心。这是对国家开发北部湾战略的体现和拓展。

(一)把握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的主要内容

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主要由品牌内涵、品牌载体和品牌形象三个层面构成。品牌内涵,就是以北部湾海洋文化精神为基础的特质内涵,可提炼为“海纳百川、兼容开放、务实进取、自信乐观”的区域精神。品牌载体,主要由发达的海洋文化旅游产业、丰富的海洋文艺作品、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先进的海洋科研教育事业、保护开发较好的海洋文化遗产、民本的城市管理文化和强烈的海洋意识等构成。品牌形象,就是区域特色的集中概括和具体展现,应体现优势突出、个性鲜明、规划超前、公众认同和形象优美等原则。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应从以上三个层面着力,不断充实内涵,加快载体建设,树立良好形象。

(二)突出重点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

广西北部湾地区应大力挖掘人文历史底蕴,充实海洋文化内涵。加紧抢救和系统整理海洋渔业文化、海盐文化、海洋渔村文化、海洋交通文化、海上移民文化、海洋民俗文化、海洋神话传说、海洋军事文化、海洋民间信仰、海洋旅游文化等海洋文化资源。防城港市应以建设中国海洋文化名城和国际滨海旅游胜地为突破口,打造具有唯一性和影响力的边关风情、京族风情、生态文明等主导产品。钦州市应着重打好“刘冯”文化牌、坭兴陶文化牌和海豚文化牌。北海市应主攻珠乡文化、海上丝路文化和外国使馆文化。三市应结合实际,建设一批海洋文化基础设施和海洋文化发展项目。比如,防城港市应以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梦幻北部湾》为切入点,充分利用海岛、海湾等资源,规划建设周恩来诗岛、世界诗歌岛、中国海洋文化教育基地、世界海洋文化公园、海洋生态示范区、世界港口展览馆、伏波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新建城区、道路的命名应尽可能体现海洋文化元素。

(三)找准品牌打造的突破口

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需要找准突破口,尽快形成载体效应。基于目前北部湾各市的海洋文化资源整合水平,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重点突破:

1.大力发展海洋文化旅游业。旅游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只有让人持续体验到文化的愉悦,有益于身心健康,才能打响永恒的旅游品牌。应以海洋文化的开放性和多元化视角提升海洋旅游的规模与质量。完善旅游设施,提高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江山半岛、京族三岛、银滩、三娘湾等滨海旅游精品的档次,既要注重开拓中低端旅游市场,又要发展邮轮、游艇等高端产业,着力打造世界级滨海旅游目的地。

2.把防城港市建成中国海洋文化名城。北海已经申报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钦州的文化旅游也取得长足发展。防城港市提出构建中国海洋文化名城,这种城市文化发展模式在国内是少有的,也是本区域最具海洋文化特征和品牌效应的战略举措,无疑可以扬己之长,错位发展,与其他城市形成共赢。为此,防城港市应尽快组织编制《中国海洋文化名城总体规划》(时间跨度可为10至20年,分为近期、中期、长期),在凸显地域特色的同时,融合中国及至世界海洋文化精华,实现“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主要文化载体有:中国唯一海洋民族京族聚居之城,中国海湾之城(三岛三湾的美妙景观),中国新兴港口之城,诗意栖居之城(红树林之城,白鹭之城,观潮之城),特点鲜明的边关英雄城(马援、刘永福、陈济棠等),爱国主义教育和旅游之城,珠乡文化之城(白龙珍珠),伟人寄望之城(毛泽东、周恩来、胡锦涛、温家宝等),生态文明示范城(森林之城,氧吧之城),民族和谐之城,中越友谊之城(胡志明的故事等),古生物之城(江山恐龙化石),名人休闲之城(启功题词东兴口岸,齐白石留恋之地等)。

3.建立国家海洋文化宣教基地。应在防城港市江山半岛建设国家海洋文化影视城,推出海洋故事片、纪录片、公益广告、音乐电视、动漫等海洋影视文化产品,条件成熟时还可以举办中国海洋文化电影节、电视节和动漫节。可由广西或北部湾城市出资开展“国家海洋文艺精品”等全国性评奖活动,设立“海洋文化艺术发展专项资金”,激发社会力量参与海洋题材作品创作的热情,提升海洋题材文化产品的数量和质量,构筑国家级海洋文化宣传教育平台。

4.争取把防城港市定为世界海洋文化论坛的永久举办地。现在很多城市选择通过承办各种大型会展论坛来提升自身的形象和影响力。目前国内的大型海洋文化活动还不多见,主要有浙江舟山的中国海洋文化节、浙江海洋学院创办的中国海洋文化论坛、厦门的国际海洋城市论坛等。笔者建议在首届北部湾海洋文化论坛的基础上,近期可倡议、举办中国—东盟海洋文化论坛,远期可倡议、举办世界海洋文化论坛,并将防城港市定为永久举办地,大幅度提升城市知名度和美誉度。特别是世界海洋文化论坛可以促进中外不同海洋文化理念的交流、融合,为当今世界所需,对于全球化时代的世界文化交流,对于弘扬我国和谐世界理念,莫大善焉。办得好,防城港的影响力不亚于达沃斯、博鳌。

(四)有针对性地补足短板

按照文化品牌评价的六大指标,应针对北部湾海洋文化的两大弱项(群体意识和市场营销力),强力进补,争取变劣势为优势,为打造品牌创造条件。

1.全面提升海洋意识。广泛宣传海洋知识,积极弘扬海洋文化,让北部湾人更加爱海、懂海,自觉参与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和海洋权益维护,不断提高管海、用海水平。加强海洋文化教育和海洋科技研究,把海洋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明确区域海洋战略。

2.努力提升市场营销力。在文化竞争激烈、眼球经济白热化的年代,再好的文化资源,如果不经过高水平营销,很难形成品牌。应以政府营销为引导,以企业营销为主体,理清顾客类型,找准主攻方向,形成持久、增值的文化影响力。加快引进、培养、用好一批高素质的文化营销人才。尽快引进和培育一批实力强的文化创意公司,发挥市场驱动力,创新营销手段,采用互联网造势、影视造势、代言人造势、广告造势、新闻造势等方式,逐步使北部湾海洋文化走向全国、走向世界。只要营销到位,中国—东盟中的亚洲“小地中海”文化有望成为世界级文化品牌;江山半岛、京族三岛、伏波文化、钦州坭兴文化、北海银滩、三娘湾、刘冯故居等有望成为国家级文化品牌。

(五)联手创建北部湾海洋文化品牌

防城港、北海、钦州这三个沿海城市都拥有丰富的海洋文化资源,不少资源也是共有的(如珠乡文化不仅存在于合浦,马援南征与整个北部湾地区都关系密切,孙中山、刘永福是钦防共有的名人,等等),应优势互补、统一行动,共同整合文化资源、共同制定文化战略、共建文化服务体系、共建文化市场体系,推动区域文化一体化,创建中国海洋文化新型示范区和新的文化增长极。尤其应积极打造北部湾海洋文化旅游圈,联合开展宣传促销,尽快沿北部湾海岸线编制旅游总体发展规划,优化布局,完善线路,共创文化魅力,共享旅游商机。

(六)加快完善文化建设的体制机制

广西应尽快出台扶持北部湾海洋文化产业发展的专门政策文件,举全区之力予以支持。积极引进一批文化战略投资者,支持和鼓励社会投资,扶持一批骨干文化企业和重点文化基地。积极吸引各类海洋文化建设专家和人才,整合人才资源。理顺文化管理体制,实行文化、体育、旅游捆绑发展,按照大部门制合并文化、体育、旅游等部门,实行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管理、统一营销。

(七)重视发展海洋制度文化

管理制度的不断完善,是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我国现行的海洋管理与现代海洋事业的要求还不适应。广西北部湾地区应敢于先行先试,在海洋管理、开发与保护等诸多领域进行积极探索。加快海洋行政管理体制建设,建立健全地方海洋法规体系,打造一支统一高效、执法有力的海洋管理队伍,强化综合协调机制,推动海洋综合管理体系的形成和不断完善。

(八)加快构建亚洲“小地中海”文化圈

广西北部湾地区与东盟诸国的文化交流历史悠久,不管是郑和下西洋,还是历史上的不断移民,都使北部湾沿岸地区形成了人文相近、语言相通的海洋文化圈。当然,这种文化圈还是自发而不是自觉的,需要进一步推动和强化。广西北部湾地区应增强文化的国际意识,以海洋文化为桥梁纽带,积极拓展与东盟各国的文化认同,提升中国文化软实力。可在防城港市东兴建立中国—东盟文化产品进出口基地,既把中国优秀文化产品翻译销售到东南亚各国,也把东盟的优秀文化产品引进国内,促进双方友好交往,构建新形势下的亚洲“小地中海”文化圈。

(九)充分释放海洋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

海洋文化最大的特征是创新,而不是守成。弘扬海洋文化最重要的功用就是促进改革创新。近年来广西北部湾地区虽然已经进入国家发展战略,并有了飞速发展,但思想解放的程度还不够深,改革创新的步子迈得还不够大。特别是内陆型思维还比较浓厚,对沿海城市还没有真正放手发展,在港口发展、沿边开放、产业布局等方面还存在诸多掣肘。中国改革开放源于海洋文化的复兴和国家实施海洋战略。当年广东以壮士断臂、杀出血路的改革精神,没有抱定广州的龙头老大地位,而是敢于放手发展沿海的深圳,最终使不足3万人的小渔村发展成为近2000万人的大深圳,辐射带动全省乃至全国发展,实现了内陆与沿海共赢的局面。现在总结广东30多年的成功经验,人们可以发现,海洋文化已经内化到改革事业中。这发人深省,值得学习。广西应以海洋文化精神来力促区域改革创新,以海陆统筹来践行科学发展观。只有这样,文化与经济才能产生化学反应,而不是简单的物理组合。

主要参考资料:

[1]徐晓望:《古代中国海洋文化在世界史上的地位》,原刊登在《学术研究》,1998年第3期。

[2]郑娜:《被淹没的中国海洋文明》,2010年7月27日,《人民日报》海外版。

[3]高之国:《十一五规划中应增加“海陆统筹”内容》,《中国海洋报》第1481期。

[4]林加全:《论北部湾经济发展的文化动力》。

[5]余益中,刘士林,廖明君:《以文化发展战略促进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科学发展》,2009年3月11日《广西日报》。

[6]吴继陆:《应当重视海洋制度文化建设》,《中国海洋报》,第1411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