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村建设的恩施印象与思考
在中共中央下发《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积极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之时,我们专程到湖北欠发达地区恩施土家族自治州恩施市进行了新农村建设的调研,参观了白杨坪乡、芭蕉侗族乡、崔家坝镇、龙凤镇等相关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庄,所到之处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印象一:有山的感觉真好,比较优势有利于生产的发展。
恩施是一个以低山为主,兼有高山、二高山,以沙壤土、大泥土、红沙土为主的欠发达地区。过去由于交通不便,自然灾害频发,使山区特有的资源不能得到开发,长期以来这里的农民生活比较贫困。而如今正在建设的宜万铁路、沪蓉高速公路穿境而过,许家坪机场改扩建工程也正在紧张进行。昔日贫困的山区正蓄势待发,独特的比较优势特别有利于农村生产的发展。
恩施的比较优势是非常明显的。首先,随着城市化和人民群众收入水平的提高,对无污染的山货的需求越来越大,这就为恩施提高产品商品化层次提供了可能。恩施盛产薇菜、蕨菜、山药、香椿等山野菜300余种,有魔芋、茶叶、板栗、葛粉等特种植物,有天麻、党参、黄连、黄姜、当归、银杏、百合等名贵中药材数百种,还有生长在天然环境中的土豆、高山反季节蔬菜和黄牛、山羊、猪、土鸡等,不仅受污染少,而且含有硒、锌等各种丰富的微量元素。这些产品的专业化开发的潜力巨大,与其他地区相比,无疑是一种比较优势。其次,原生态的环境可使农民增加溢外收入。新农村建设的第二内涵要求是使农民生活宽裕,这实际是讲增加农民收入问题。农民收入的增加过去主要是靠劳动收入。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对于农民来说获取溢外收入的比重可能不断增加。所谓溢外收入,即凭借得天独厚的天然资源而获得的收益,它属于绝对地租的范畴。恩施境内峰峦叠嶂,植被千姿百态,生物多样性十分丰富。清江河水穿境环抱,千年土司寨气势恢弘。这种原生态环境是今天生活在拥挤、压抑的都市里的人梦寐以求的天堂,是他们旅游休闲的好地方。所以,过去的穷山沟一定会成为农民获取溢外收入的比较优势。
印象二:政府主导,农村旧貌换新颜。
恩施是一个大农村、小城镇、多民族的山区县级市,也是国家现阶段扶贫开发重点县级市。“十五”期间,恩施市探索出了以“五改三建两提高一公开”(改水、改路、改厨、改厕、改圈;建园、建池、建家;提高村级组织战斗力、提高农村文明程度;村务公开)为主要内容的生态家园文明新村建设模式。在政府和相关部门的帮助下,全市已累计建成沼气池7.25万口(普及率42%),改水4.5万户,改扩建公路2 400千米,改厨6.9万户,改圈6.3万户,改厕6.4万户。在我们考察参观的一些村庄,再也看不到昔日“徒步当车、肩挑背扛、烟熏火燎、人畜共厕”现象,看到的是既有田园风光,又有休闲农庄;既有现代气息,又有古色风韵的农村特色环境,实在叫人心情舒畅,感慨万千。当之无愧为“现阶段欠发达地区农村发展的新模式”。
印象三:村务公开,民主管理心欢笑。
造成“三农问题”内部原因之一是农村基层组织管理水平不高,干群关系紧张。解决这一问题的良方首先是要进行民主管理,实行村务公开。恩施市近几年做了有益的尝试,从农村实际出发,探索了“1+4+X”村务公开模式。“1”即确定每年3月8日为统一的“村务公开日”,“4”即每个村每年至少办四期村务公开栏,“X”即每村根据自身情况,大胆创新村务公开形式。这一模式坚持“实际、实用、实效、灵活”的原则,赢得了村民的拥护,消除了村民的疑点,密切了干群关系,保障了村民的知情权、决策权、参与权和监督权。所到之处,我们都看到在村庄的最显眼处,竖立着村务公开栏、新农村建设卫生公约栏、消防宣传知识栏等告示牌栏;在走访的农户中,看到的都是开心的笑脸,许多农户门口都挂着木制的“和谐社会瞳瞳日,富裕农村处处春”等固定对联,以表达对现实生活的肯定及对未来生活的憧憬。
印象后的思考。
恩施之行给人留下难忘的印象,在离开恩施的日子里,一直在思考以下问题。
思考一:新农村建设需要政绩工程。
恩施调研之前,我一直赞成不要把新农村建设当作政绩工程的观点。恩施之行后,却得出了新农村建设需要政绩工程的结论。因为对于大多数农村,特别是欠发达地区的农村来说,农民没有力量和条件进行新农村建设,恰恰需要政府和社会的支持和帮助。如果说这种支持和帮助对政府和社会来说是一种政绩工程的话,那么这种政绩工程对农民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体现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根本要求。恩施市政府对新建沼气池按每户500元的标准捆绑资金750万元,补助1吨水泥、1根进料管、1套宣传资料,并对沼气池用地减免有关费用。不仅如此,政府各部门还对新农村建设给予大力支持。髙拱桥村新农村建设得到了州民委、妇联、接待办等投入15万元对该村农户进行庭院整治;市发改局投资修建经济环形路3千米、通组到户公路15千米、架设桥梁4座;市建设局投资安装该村小区路灯23盏,垃圾桶41个;市文体局投资做固定对联97户,购灯笼100个,体育器材一套。九根树村的新农村建设也得到了政府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市林业局扶持12万元,市交通局扶持10万元,市劳动局扶持10万元,市新村办扶持8万元,州林业局5万元,州建设局2万元。如此等等佐证了在新农村建设的初始阶段,没有政府和社会的政绩工程显现,就难以有新农村建设的起步和向纵深发展的诱惑力和影响推动力。所以我们不应一概反对新农村建设的政绩工程。
思考二:把农民组织起来才是新农村建设的根本。
从长远看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应该是农民自己,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才有可能脚踏实地建设真实理想的新农村。
在恩施考察的日子里,感觉在组织农民进行产业化经营方面还不明显,许多农户还是依托承包的土地自我经营,多数人和农户的家庭收入还是依赖外出打工。但是眼前看到的却是可以产业化经营的条件。例如成片的茶园,沿清江河平整的土地,却看不到现代农业的影子。沿公路两旁家家户户挂卖的恩施土家熏火腿、核桃、白果、天麻等,由于分散经营而价格低廉。事实上恩施土家熏火腿味道特别,可以说“不是金华火腿胜似金华火腿”,如果稍加包装即可增加附加值,但是却缺少一种组织把这种分散经营模式转化为集约经营模式。这正是笔者心中隐隐作痛的地方。如果不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收入,现有的新农村建设的成果如何巩固?几年以后现在修好的沼气池、粉刷白了的房屋拿什么进行维修?只有把农民组织起来,进行产业化经营才是建设新农村的根本。
思考三: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
新农村建设是一项长期的伟大工程,特别是对于欠发达地区更是一项旷日持久的艰巨工程,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指导制定新农村建设发展规划,逐步实施新农村建设的具体内容。
新农村建设的发展规划的制定应遵循指导性、前瞻性、实用性原则。发展规划应体现超前意识,力求准确地预测和把握新农村建设的方向和未来,同时要具有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对于恩施来说,发展规划确定的战略目标应本着有进有退、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方针,正确处理需要与可能、机遇和挑战、稳妥与风险的辩证关系。既充分考虑并满足自身发展的需要,又要考虑市场等客观环境和自身条件的限制,选定经过努力可以实现的目标。努力做到既总揽全局,整体谋划,又抓住关键,突出重点,有针对性的作出审慎选择。例如,在近年来全国农产品出口竞争力排名中,恩施的蔬菜(含魔芋)是第一名、柑橘是第三名、烤烟是第五名、茶叶是第三名、花生是第七名、生猪是第七名、肉鸡是第十五名、鸡蛋是第十七名等等。恩施的产业发展规划就应以大力发展恩施独有的绿色富硒农产品为主导产业,力争做大做强,并打造成全国乃世界著名品牌。在村容村貌的整治规划中,千万不要盲目规划城镇化的集居方式,一定要保留现在独特的土家吊脚楼文化特征,使之成为美化净化的生态农家模式。只有这样,经过10年的努力,恩施的明天更美好。
(2007年11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