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泛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

泛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

时间:2023-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泛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一)2011年节能减排现状分析从全国范围来看,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0%左右;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从泛长三角地区来看,四省一市在节能减排方面均取得了进一步成效。二氧化硫排放总量66.2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5.9万吨。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652吨标准煤,下降3.1%。

三、泛长三角地区节能减排面临的挑战

(一)2011年节能减排现状分析

从全国范围来看,2011年,我国能源消费总量已达34.8亿吨标准煤,占世界能源消费的20%左右;同期,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占世界的比重不到10%。从单位GDP能源消费量即能源使用效率来看,我国目前水平约为日本的4.5倍、美国的2.9倍,世界平均水平的2.5倍。在资源利用效率方面,我国矿产资源总回收率只有30%,比发达国家低约20个百分点;2010年,我国资源产出率初步核算约为3770元/吨,仅是日本的1/8,英国的1/5,德国的1/3,韩国的1/2。在矿产资源方面,2010年,我国消耗了全球约53%的水泥、47%的铁矿石、45%的钢、44%的铅、41%的锌、40%的铝、38%的铜和36%的镍。

由于我国处于工业化上升阶段,产业结构偏向重工业,对能源和资源的需求巨大。同时,我国单位GDP能源消费量水平很高,即能源和资源投入使用效率大大低于发达国家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水平。正因为如此,未来我国进一步节能减排的空间很大。但是,如果我国继续目前的依靠扩大产能的方式、亦即维持粗放式经济增长模式,产业结构调整推进缓慢,那么,进一步节能减排就将面临挑战。作为“十二五”期间的第一年2011年的形势来看,今后进一步节能减排的局面不容乐观。2011年,中国确定的目标是单位GDP能耗下降3.5%,但实际只下降了2.01%,全国氮氧化物排放总量不降反升5.73%。因此,2012年起的后四年所面临的形势异常严峻,“十二五”节能减排任务的完成面临压力。

从泛长三角地区来看,四省一市在节能减排方面均取得了进一步成效。2011年,上海市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5.32%,超额完成了年度节能目标,降幅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单位能耗名列全国前列;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排放量在2010年基础上分别削减了6.26%、3.4%、5.9%和1.67%,超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

江苏省在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的情况下,全省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继续下降,环境质量总体保持稳定。2011年,全省废水排放总量59.18亿吨,其中工业废水排放量24.96亿吨,占42.18%;生活污水排放量34.20亿吨,占57.79%。废水中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为124.62万吨,其中,工业化学需氧量排放量23.93万吨,占19.2%;生活化学需氧量排放量60.23万吨,占48.3%;农业源化学需氧量排放量39.93万吨,占32.0%。氨氮排放总量为15.72万吨,其中,工业氨氮排放量1.67万吨,占10.6%;生活氨氮排放量9.99万吨,占63.5%;农业源氨氮排放量3.99万吨,占25.4%。与2010年相比,全省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减少3.4万吨,氨氮排放总量减少0.4万吨;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三项主要污染物平均浓度分别较2010年下降了2.8%、5.7%和4.1%。全省二氧化硫排放总量105.38万吨,其中工业二氧化硫排放量102.56万吨,占97.33%;生活二氧化硫排放量2.79万吨,占2.65%。氮氧化物排放总量153.58万吨,其中工业氮氧化物排放量119.58万吨,占77.86%;生活氮氧化物排放量0.61万吨,占0.40%,机动车氮氧化物排放量33.35万吨,占21.71%。烟(粉)尘排放总量49.14万吨,其中工业烟(粉)尘排放量45.29万吨,占92.2%;生活烟(粉)尘0.95万吨,占1.9%。与2010年相比,全省二氧化硫排放量减少3.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量增加6.4万吨。

浙江省经济发展未带来更严重的环境污染,2011年GDP增长了9%,与2010年相比,单位GDP能源消耗减少了3.1%。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单位增加值能耗同比下降3.8%,其中,千吨以上和重点监测用能企业能源消费比上年分别增长5.5%和5.7%,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分别下降4.5%和4.4%。2011年,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三大污染指标分别降低2.81%、2.53%和3.15%,均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仅氮氧化物增加0.68%。2011年,全省排放废水41.35亿吨,其中工业废水17.85亿吨,比上年减少17.89%,占废水总量的43.17%。二氧化硫排放总量66.21万吨,氮氧化物排放总量85.9万吨。浙江酸雨污染仍较严重,平均酸雨率为82.8%,意味着每降下1000场雨,就有828场带有酸性物质。69个县级以上城市中有67个被酸雨覆盖,其中属于轻酸雨区的7个,中酸雨区的39个,重酸雨区的21个,降水中主要致酸物质仍然是硫酸盐。

安徽省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为15110.3亿元,比上年增长13.5%。全省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4.06%。2011年全省化学需氧量的排放总量为95.33万吨,比2010年下降2.05%。氨氮排放量为10.98万吨,比2010年下降1.99%。二氧化硫排放总量为52.95万吨,比2010年下降1.63%。除氮氧化物排放量外,完成年度主要污染物减排任务。

江西省2011年的全年能源消费总量6928.2万吨标准煤,比上年增长9.0%。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0.652吨标准煤,下降3.1%。全省化学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分别下降1.18%、1.13%和1.72%,均超额完成省政府年初确定的下降1%的年度减排目标。

(二)进一步节能减排面临的压力

在国家层面,为了实现“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的节能减排具体目标,国家总体思路是“行政手段与市场手段双管齐下”。行政手段主要体现在“强化目标责任”。建立在科学规范的目标责任评价考核制度基础上的强化目标责任,被定位为“是确保实现节能减排目标的重要基础和制度保障”。市场手段主要体现在“优化产业结构、实施重点工程、加强节能减排管理和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其中,通过优化产业结构、实现结构性节能(三次产业结构优化和工业内部结构调整升级)的数值目标是实现节能3.4亿吨标准煤,贡献率为50.7%。具体方式包括:抑制高耗能、高排放行业过快增长;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加快运用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调整能源消费结构,提高非化石能源比例;提高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到2015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47%,战略性新兴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达到8%左右。

从短期来看,节能减排的核心问题是提高能源投入效率、加强污染排放物的净化处理能力,因此,归根到底是微观层面的技术问题。从长期来看,节能减排的核心问题是经济发展阶段的提高、产业结构的调整,属于宏观层面的问题。“十二五”期间有五年时间,是一个介于短期和长期之间的时间段。因此,节能减排工作面临的挑战既有短期的微观层面的技术问题,也有长期的宏观层面的问题。泛长三角地区四省一市既有经济发达的上海、江苏和浙江地区,也有接近全国平均水平的安徽和江西地区,各地区进一步节能减排所面临的压力有所不同。

与“十一五”期间不同,“十二五”期间的节能减排目标中增加了各地区能源消费总量控制的指导性目标。从图1和图2可以看出,无论是泛长三角地区的发达地区上海、江苏和浙江还是处于全国平均水平的安徽和江西,能源消费总量的不断增长是与各地经济发展相呼应的。“十一五”期间与“十五”期间的能源消费增长率相比,江苏、浙江和江西的下降是显著的,上海没有再高于“十五”期间的平均值10%。但安徽的情况有所不同,“十一五”期间各年度值均超过“十五”期间的平均值,这种现象可能与安徽近年来产业结构的变化相关。如果安徽今后产业结构继续转向能源消耗型产业,那么其能源消费总量的控制、进一步节能减排就将面临更严峻的挑战。另外,能源消费增长率与经济周期也有密切关系。2008—2009年,由于经济减速,各省市的能源消费增长率下降显著,而一旦经济反弹,则迅速回升。这样一来,对各省市来讲,今后如果经济增长继续提速,能源消费总量和增长率都将继续攀升,进一步节能减排存在压力。

从图3的煤炭消费量看,“十一五”期间,上海、浙江、江西和安徽相对于“十五”时期末2005年的水平,增量部分已经趋于平稳,而江苏2010年依然有较大的增量。

img152

图1 能源消费总量

数据来源:《2011年中国能源统计年鉴》[1]

图2 能源消费总量增长率

注:1995—2005年的增长率是年平均值。

img154

图3 煤炭消费量

因此,相对于上海、浙江、江西和安徽,江苏对煤炭的需求增量更大,“十二五”期间煤炭消费量及其二氧化硫排放量的削减压力更大。结合图4煤炭消费量的增长率看,各地区煤炭消费的增量部分受经济周期的影响较大。上海2006年和2009年出现了负增长,然而在经济复苏的2010年,则出现了10%以上的增长;江苏从“十五”期间20%的增长一度下降到2008—2009年的不足5%,但2010年又超过了10%;而江西2008—2009年的增长率低于5%,但2010年的增长率甚至超过了“十五”期间的平均水平;安徽则于2008年达到超过15%的峰值之后增长率持续下降,但仍然维持在5%以上。因此,从节能减排的角度来看,江苏“十二五”期间削减煤炭消费量的难度大余地也最大。

img155

图4 煤炭消费增长率

注:1995—2005年的增长率是年平均值。

从图5的电力消费量看,“十一五”期间,四省一市均呈稳步增长的态势,增长的绝对量增幅远大于煤炭消费量。其中浙江与江苏的电力消费量之差要远小于煤炭消费量之差,说明浙江高度依赖电力,而江苏对煤炭的依存度较高。因此,对浙江来说,降低单位GDP电耗的压力较大。江西和安徽电力消费量小于上海,但未来存在进一步上涨的空间。从图6电力消耗量的增长率看,江苏和浙江的趋势高度一致,峰值在“十五”时期,“十一五”期间经历了2008—2009年的低谷,2010年又恢复到之前的水平。较早时期的安徽和江西的电力消费量增长率处于低位,“十五”期间开始上升,2010年已经与苏浙沪基本相近,安徽受经济波动的影响较小,江西则于2008年末遇低谷之后趋于上升。“十五”以来,上海在四省一市中电力消费量的增长率始终处于最低水平,但2010年与其他地区不相上下。从趋势上看,“十二五”期间,电力消耗量还将继续攀升,降低单位GDP的电耗存在较大的压力。

图5 电力消费量

img157

图6 电力消费增长率

注:1995—2005年的增长率是年平均值。

从图7、图8、图9、图10的汽柴油消费量和增长率来看,“十一五”期间,四省一市均呈快速增长的态势,尤其是走出2008—2009年低谷之后的2010年,作为后发达地区的安徽和江西的增长幅度远大于煤炭和电力。此现象反映了道路运输业和私家车的迅速发展。另外,浙江在柴油消费量方面的异常突出,安徽也开始超越上海的消费量。

图7 汽油消费量

img159

图8 汽油消费增长率

注:1995—2005年的增长率是年平均值。

img160

图9 柴油消费量

img161

图10 柴油消费增长率

注:1995—2005年的增长率是年平均值。

江西的汽柴油消费量也在快速攀升。从趋势上看,四省一市的油品消费将继续快速上升,这种趋势意味着交通运输行业和私家车领域在节能减排方面的任务极为艰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