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提升南充市战略地位的蓝图——解读《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
2006年2月19日,南充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通过了《南充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纲要》)。《纲要》主要明确全市经济与社会的发展目标、发展重点,突出产业的支撑、项目的载体作用,体现政府的调控和引导市场主体的行为,是2006~2010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和行动纲领。
南充市“十一五”发展总体目标是按照市委提出的建设“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的要求,实现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在2005年的基础上翻一番。基本奠定川东北产业聚集中心、商贸物流中心、科教文卫中心、金融中心和交通、通信枢纽的区域地位;基本建成嘉陵江中游生态屏障。规划侧重于抓产业和项目,以项目调优结构,以项目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项目作为规划目标的支撑。项目是落实规划任务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规划目标的重要手段。南充市“十一五”项目编制的重点领域包括:重大基础设施项目,包括交通、能源和城市基础设施;工业项目则以“六大板块”和“五大产业集群”为重点;农业以特色农业基地、水利建设为重点;旅游项目以“一城六景区”为重点,即:阆中古城、嘉陵江第一江山、琳琅山、凌云山、嘉陵江桑梓旅游区、嘉陵江曲流旅游区、西山风景区。
(一)产业聚集中心
1.实施工业强市战略
依靠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推动工业增长方式的转变,依托优势资源和产业基础,构建六大支撑产业,培育五大产业集群,即石油化工产业、机械汽配产业、丝纺服装产业、食品医药产业和建筑建材产业。围绕市场结构优化升级,促进优势产业整合和产业链条延伸,形成一批品牌突出、竞争力强、市场占有率高的骨干企业和规模效益明显、分工协作配套的重点产业集群。目标是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2%以上,2010年达到240亿元。战略举措是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紧密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十一五”期间技术改造投资年均增长15%以上,加快淘汰落后工艺技术及设备。加快工业集中区建设,推进企业向集中区集中。重点培育支持成南和江东集中区,支持蓬安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阆中、南部、营山工业集中区的建设。
在这条路上仍然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诸如集群企业数量不少,但企业之间产品关联度低,难以形成产业链;高新技术产品少,精深加工产品少;企业规模小,技术水平低,难以同大企业抗衡等。
2.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南充市是一个农业大市,农产品资源十分丰富,围绕农业办工业,把全市农产品资源优势变为商品优势,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加速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农业办工业,统筹农业和工业协调发展,实现一二三产业互动,城乡经济共融。发展农产品加工业必须抓好农产品基地建设,建议按三种模式进行:(1)工商企业+农户+基地。以农产品加工企业或外贸、供销等农副产品企业为龙头,组织农户进行订单生产。(2)合作经济组织+农户+基地。以乡镇村合作经济组织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为龙头,联合农民,推行专业化农产品生产模式。(3)农业服务组织+农户+基地。以各种农业服务组织为龙头,为农业生产提供全程服务。
大力培育和扶持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培育和扶持龙头企业可以按照规模大、技术高、效益好、带动农户多的要求,提升壮大一批、培育发展一批、引进嫁接一批龙头企业。打破所有制、地域、行业界限,坚持国有、集体、民营一起上,但无论哪种龙头企业,都要建立和完善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同享的机制,做到企业增效,农民增收。
扶持龙头企业做大做强。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力度。根据不同情况,采取补助、贷款贴息等多种方式,对市场开拓好、带动农户多、辐射面广的龙头企业给予重点支持。二是加大金融信贷投入力度。积极为龙头企业提供技改贷款和流动资金贷款,并在利率上给予优惠。三是鼓励龙头企业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形式开展资本经营。四是建立农产品运销的“绿色通道”,减少中间环节,降低经营成本。五是鼓励出口创汇,对有一定规模和出口创汇能力的龙头企业予以政策支持。
大力提高农产品加工企业科技含量,增强市场竞争力,搞好农产品及其加工品交易市场体系、运销服务体系、信息体系和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加速人才培养教育,确保围绕农业办工业对人才的需要,并及时制定扶持围绕农业办工业的一系列优惠政策。
3.加快发展旅游业
第三产业的发展可以反映一个地区经济的整体水平,产业结构高级化是以工业化和第三产业高度发展为前提的,南充现在处于从“三一二”型向“三二一”型调整的转型期,可以从遂宁的从无到有开发旅游业的成功典范中学习到开发旅游业的经验。
南充已明确提出了“三国文化源、阆中古城、将帅故里、嘉陵风光”四大旅游精品,打造有特色的核心景区,着力打造阆中古城风景区(即古街、院落、古民居和地方民俗的挖掘)、仪陇朱德故里纪念馆风景区和嘉陵江生态旅游风景区,使其成为南充市旅游产业发展的可以依托的核心景区。通过旅游业来带动城乡经济共同发展,力争2006年实现接待游客392.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3亿元;2008年接待游客4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2亿元;2010年接待游客750万人次,旅游总收入50亿元。
(二)商贸物流中心
在全市范围内,打造“一个物流园区”(南充光彩大市场),兴办“三大配送中心”(川东北烟草配送中心、农资配送中心、医药配送中心),抓好“十大重点专业市场”提档升级(西门市场、川东北建材市场等)。近期,光彩大市场一期工程已完成投资3.13亿元,于2006年10月份开始试营业;各投资5000万元的“三大配送中心”,除烟草配送中心已选址嘉陵区外,其他两项已批准立项;中国台湾统一企业集团入驻南充,改组原诺玛特为统一优玛特购物中心,2006年11月份开业;温州百姓鞋业投资1500万元建造川东北鞋城……这一切,无疑已形成了“买全国、卖川东北”、“大市场、大流通”的市场格局。
成南高速公路对南充辐射空间的拓展,带来了服务业发展的全面提速。以市五星花园为中心,以模范街、人民中路、文化路为重点的“五星黄金商圈”的发展,使五星花园环线成为商业气息浓、购物环境好、商业信誉高的现代商圈。鲜活农副产品供销网、川东北区域性连锁市场圈、川东北专业特色市场的培育和大踏步发展,使南充作为川东北中心城市的辐射功能继续增强,现代流通网络得以初步构建。
随着重庆医药集团、成百集团、成商集团、盛华堂百货、国美电器、肯德基、麦当劳、巴国布衣、四海香、刘一手等国内外知名商贸企业入驻南充,新的经营理念提升了第三产业的增长水平。到目前为止,全市以百货、副食品、家电经营为主的各类大、中、小超市发展到2 100多家,餐饮业近1 500家,经营面积达20多万平方米。以市五星花园“黄金商圈”为中心的大中型商场(店)更集中凸显出强势的品牌效应,涌现出了1 000多家以服装为主的品牌专卖店;同时,南充药业集团、盛华堂百货、成商川北分公司等优势企业向周边地区扩张,输出管理模式和品牌;以“假日经济”、“旅游经济”、“会展经济”为契机,重点培育的8户骨干商贸企业和10户餐饮企业,用新型的营销手段和方式刺激消费、扩大消费,繁荣和活跃市场。
(三)科教文卫中心
1.科教中心
把南充建成川东北区域中心城市,科技工作必须承接发展大势,融入经济主流,为实现经济发展新跨越提供强有力的科技保障。
南充拥有5所驻市高校,6所国有科研院所,80多家科研开发机构,1 840多个学会、协会、研究会以及技术推广服务机构,各类专业技术人员达11.63万人,形成一支由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家级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享受国务院政府津贴的专家、省市学(技)术人才带头人、拔尖人才等163人组成的优秀专家队伍,是全省第二人口大市和科教强市。
但是南充长期受到人才流失的困扰,本地人才大量外流,外地人才又不愿意来,归根到底,还是本地没有给人才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科技队伍不过硬、科技链条脱节、科技经费严重不足,挫伤了广大科研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性。所以构建川东北区域科技中心,不但要靠优惠的政策吸引人才,还要用感情留人、待遇留人,形成一套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良好机制。政府在科研队伍建设和开发上要加大投入,给广大科技工作者营造一个拴心留人的良好环境,激发他们的内在潜力,使其积极投身到科技开发的各个领域。
“十一五”期间,把南充建设成为川东北科技中心,重点是采取有效措施,解决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产业化水平较低、科技投入严重不足等差距问题。具体措施包括:着力打造川东北科普示范城,力争建成川东北技术创新中心、制造业信息化示范中心、石油化工技术中心、国家甘薯改良中心南充分中心“四个中心”和丝纺服装科研开发加工基地、汽配研发生产基地、特色农产品及中药材加工技术基地和科技人才培训基地“四个基地”。通过转化科技成果和发展科技产业,力争年均实现销售收入20亿元以上,科技成果转化率达68%,科技对经济的贡献率达到43%以上。此外,南充市还将着手建立实力强、效率高的“服务管理体系”,多渠道、多层次的“科技投资体系”,政策优惠、吸引力强的“人才支撑体系”,结合紧密、水平高的“科技开发体系”和全方位、多功能的“中介服务体系”,以五大体系建设为保障措施,全面创建现代化的科普示范城。
2.文化中心
南充全市文化和出版物经营户达3800家,从业人员2.1万人,总资产10.4亿元,年收入8.2亿元,上缴税费6 200多万元,文化产业经营单位数量、资产、产值等均居川东北各市之首。文化产业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初步形成了以文化娱乐业、演出业、电影发行放映业等为主的文化产业服务体系。“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北剪纸”、“川北皮影”被誉为川北“四朵金花”。2004年,全市人均娱乐教育文化消费支出440余元,名列全省第四位。
南充体现自身特色的,靠文化创造收益的就是突出风水古城文化、红色旅游文化、三国文化和嘉陵江文化等四大特色文化,即以千里嘉陵江流域文化传承为载体,以嘉陵江生态长廊为主线,整合阆中古城、将帅故里、三国文化等旅游资源,让厚重的文化遗址、巴蜀文化密集在“中国第一条全江渠化”的嘉陵江,让游客畅游江中。
(四)金融中心
南充市商业银行,这家位于中国西南腹地、由当地十家城市信用社组建的城市商业银行,从2001年12月27日成立至今不过3年半的历史,注册资本只有1.007亿元,略高于中国城市商业银行1亿元注册资本的最低门槛,但是在2005年中国城市商业银行竞争力排名中,位居全国112家中的第19位,在西部地区更是排进前三名,资产质量名列西部地区首位。而引起全国人民关注的是2005年,它以增资扩股后10%和3.3%股份的代价,获得德国投资与开发有限公司(简称DEG)和德国储蓄银行国际发展基金(简称SIDT)300万欧元和100万欧元的入股承诺,以及由德国储蓄银行国际合作基金(简称SBFIC)提供的技术援助,成为中国第一家成功引进国际战略投资者的二级城市商业银行。这给全国的商业银行作出了表率,同时也给南充市的发展带来了更多的资金和机会。
在“十一五”期间,市政府将出台《建设良好金融生态环境加大金融支持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切实改善银企关系,做好金融支持工业的发展。同时还将出台相关的信贷配套投入政策,对一些重大的基础设施项目进行财政贴息,引入各种风险基金,加强对中小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的信贷支持。中国人民银行南充市中心支行将加快银行信贷登记咨询系统和个人信用信息数据库建设进程,提高信用数据的开放共享程度;工商部门以生产经营者为主,建立以信用登记、信用征集、信用评估和信用发布为主要内容的信用监督管理制度;市经贸委与工商、质监、银行、税务等部门配合,开展“诚信企业”授牌活动,对失信企业和企业法人予以公开曝光,提高信用水平。
到“十一五”末,南充要建成优良的金融生态环境、合理的金融组织体系、优化的金融资产质量、雄厚的金融核心竞争力、齐全的金融服务功能。存贷款余额分别达到500亿元、350亿元;保险收入力争突破10亿元;证券、期货等有较大的突破和发展。
(五)交通、通信枢纽
南充基础设施日臻完善,投资环境大大改善。达成铁路横贯东西,高坪民用机场可以直飞北京、广州、深圳,公路交通方便,成都到南充的高速公路2001年建成通车,南广高速随后也投入使用。嘉陵江内河航道梯级开发相继兴建,竣工后1 000吨货轮可以直达上海。2005年达成铁路复线改造工程已正式动工,2006年开始动工的兰渝铁路建成后也将从南充通过。这样南充与周边的地区公路、铁路、空中、水路形成立体交通网络,在时空上拉近了南充与国内大城市特别是成都、重庆两大城市的距离,构成独特的“两小时三角经济圈”。此外两条国家级光缆和微波干线穿境而过,市内23.5万门程控电话连通100多个国家,乡镇实现电话交换程控化。南充是巨大的市场和物资集散地。这里居于“西通蜀都、东向鄂楚、北引三秦、南联重庆”的特殊地理位置,是四川内陆的交通、通讯枢纽,川东北最大的商品集散地,长江三峡经济区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对外开放的重要口岸,拥有丝绸大世界、西门综合批发市场、川北粮油批发市场等一批规模大、辐射力强的商品交易市场。“川东北中心”优势显现。
到2009年,渠化嘉陵江(重庆段)航道180公里可实现,并使70公里航道内的通航船舶由300吨级提高到1000吨级。随着嘉陵江作为重庆第二条“黄金水道”的快速建设,以及嘉陵江南充段九级电站的尽快建成,嘉陵江南充段的通航能力将由五级航道提升为四级航道,通航船舶由100吨级提升到500吨级。这一“黄金水道”建成后,川东北、川中及渝西地区通江达海的大通道将形成,而作为南充将是直接的受益者,水运业和旅游业都将迎来新的春天。重庆航空城的基础设施及产业布局计划将于2020年全面完成。由此我们可以看到,这一系列产业的发展通过重庆和南充的立体交通网络的联系,南充自然会分享到足够的市场机会。但是我们同时也注意到南充的邻居遂宁与重庆已开通了城际快速列车,并且已经在建遂渝高速公路,所以交通的便捷只是让南充具备了“硬件”条件,而如何在经济文化交流过程中让自身具有明显优势则需要加强“软件”建设,对此,有关部门就南充和重庆可能开展的经济技术协作和文化交流进行了战略性分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