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南充市阆中旅游业的发展分析

南充市阆中旅游业的发展分析

时间:2023-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三、南充市阆中旅游业的发展分析(一)文化渊源阆中自古为“巴蜀要冲”,素有“阆苑仙境”的美称,城市三面环水,四面靠山,嘉陵江绕城而过。1.古民居文化阆中古城的建筑构架是中国风水学与建筑学的完美体现。清初,在阆中设省府长达17年之久。下面将以一些较为成功的古镇开发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为南充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三、南充市阆中旅游业的发展分析

(一)文化渊源

阆中自古为“巴蜀要冲”,素有“阆苑仙境”的美称,城市三面环水,四面靠山,嘉陵江绕城而过。据史料记载,早在新石器时代,阆中已有先民生息。《路史》传华青生伏羲于此。古为巴国国都,自秦置县迄今2300多年,历代王朝都在此设置郡、州、府、道,一直是川北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中心。名人骚客杜甫、李商隐、张善子、丰子恺等在此旅居,并留下众多珍贵墨宝。1986年,阆中古城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与云南丽江、山西平遥、安徽歙县并称为中国四大古城,是全国保存最好的古城之一。阆中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文化璀璨,人文景观丰富,主要由古民居文化、三国文化、科举文化、宗教文化、天文风水文化、饮食文化等文化构成,它们是阆中古城的灵魂。

1.古民居文化

阆中古城的建筑构架是中国风水学与建筑学的完美体现。1.29平方公里的古老城区里,唐、宋、元、明、清时形成的大街小巷、民居宅院、官邸府衙、寺院庙宇等保存较为完整。古城的上百条街道由“三轴”构成,即以南津关、大东、郎家拐及双栅子、迎恩等街构成的两条南北轴线;以公园路、天上宫、太平寺、武庙街构成的东西轴。根据古街道过去经营的特色和风格,可分为五大历史街区:古民居,包括米粮市、白花庵、笔向街;回汉风味小吃,有礼拜寺、南、西、双栅子街;三国文化,以桓侯祠为中心的辐射地带;科举文化,含学道、北街、武庙、状元街;华光楼古商贸区,由上华、大东、学坝、管星街等组成。

2.三国历史文化

战国时,阆中为巴国别都。阆中东枕大巴山余脉,西倚剑门天险,秦蜀古道金牛道、米仓道在此交汇。古人称阆中“前控六路之师,后据西蜀之粟,左通荆襄之财,右出秦陇之马”。古往今来,阆中之重要,由此可窥一斑,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东汉建安6年,三国蜀汉五虎上将张飞任巴西太守,坐镇阆中长达7年,后为奸人所害。相传张皇娘也葬身在此。唐高祖李渊派第22子滕王李元婴任阆中刺史。后唐置保宁军。北宋置安德军。元初杨大渊设东川路元帅府。清初,在阆中设省府长达17年之久。并且,为了纪念张飞,在阆中市保宁镇西街上,修建了一组四合庭院式的建筑群——汉桓侯祠,又名张飞庙。

3.科举文化

阆中可谓“科名甲天下”,从唐代到清代,阆中孕育出4位状元、116位进士、402位举人。除此之外,阆中有全国保存最完好的贡考棚,位于阆中古城学道街中部北侧,考棚坐北面南,前为考场,后为斋舍。贡考棚是川北贡院的俗称,是清初朝廷抡材大典的重地,清朝四川四科乡试曾在此举行。它究竟建于何年已无从稽考,其前身是明代县试府试所在地,也是最基层的选拔人才场所。

4.宗教文化

位于阆中城北三里的蟠龙山,是“噶的林耶”派传道人华哲尔阿卜董喇希的墓地,名巴巴寺,至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巴巴寺是一组具有伊斯兰教特色的清代古建筑群,为国内少有,每年都有很多穆斯林前来朝圣。

5.天文风水文化

阆中自汉代始,已形成了相当规模的天文学研究中心。阆中孕育和诞生了著名的天文、历算学家落下闳、任文孙、文公父子、周舒、周群、周巨祖孙三代和张衡、李淳风、袁天罡等。世界上第一台观测天体的“浑天仪”就诞生在阆中。李淳风、袁天罡死后都葬在阆中市天宫乡,现还有天罡墓、淳风墓等遗迹。当地人民为了纪念他们,在他们经常观天的地方圣宝冈建起了宫观,取名天宫院。

6.民俗饮食文化

阆中拥有大量享誉中外的民间文化,如川北皮影、大木偶、剪纸、扎龙、巴渝舞、川剧清唱等。除此之外,阆中自古有“丝绸之乡”之称,以丝绸为原料而生产的地毯、绣衣和各种绫罗绸缎等,远销海内外。饮食方面,阆中有保宁醋、张飞牛肉、川北凉粉等传统老字号特产。

(二)比较研究及借鉴

仅有悠悠的文化蕴涵是不够的,要实现经济的增长,必须将民俗文化转化为可利用的资源,如以民俗文化为契机大力发展旅游业,以民俗文化产业带动其他产业联动,以民俗文化特色吸引商机等。下面将以一些较为成功的古镇开发案例进行比较研究,为南充经济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

1.凤凰古城

凤凰古城本着“越是民族的才越是世界的,越是自然的才越是人类的”和“越是原生的才越是有价值”的原则,实施“政府主导、市场运作、企业经营、全社会参与旅游开发”的战略,把握最有开发价值的文脉,保持古城特色,再现历史情景,并充分利用自然旅游资源原始性、独特性和无可替代性的优势,采用原生自然式、仿古再现式和主题附生式方法,向游客展现奇、特、野的风貌。同时,牢固树立旅游“大协作”思想,实施“全方位多维合作”和“立体型”系统协调战略,推进区域合作和跨地区资源配置,优化整合旅游生产力。立足张家界——吉首——沅陵旅游“金三角”和湖南旅游开发的大环境,围绕一点(凤凰古城)、一江(沱江)、一线(凤凰古城——苗疆边墙——黄丝桥古城)、三人(沈从文、黄永玉、熊希龄)做文章,打造三大特色品牌(名人名城、楚巫文化和民俗风情),建设五大精品景区(古城景区、沙湾景区、沈从文墓地景区、沱江景区、南华山景区),突出楚巫文化、民俗文化和名胜古迹的地域特色、时代特色、艺术特色和习俗特色,挖掘民族化内涵。

2.平遥古城

平遥古城作为汉民族城市在明清时期的杰出范例,体现了发展旅游的多种独特优势。平遥古城墙是目前我国保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城墙,双林寺被誉为“东方彩塑艺术宝库”,镇国寺万佛殿是国内最早的木结构建筑之一,日升昌是中国民族银行业的开门鼻祖等等。平遥古城至今仍保留着明清时期的传统文化与民风民俗。高跷、龙灯、秧歌、背棍等民间文化极富地方特色;民间剪纸、手工制鞋、黄酒酿制、银器加工等传统工艺项目极具参与性与吸引力;推光漆器、平遥牛肉、长山药等名优特产享誉全国;侯外庐、郭兰英、李琦、阎维文等英才辈出;180余种地方风味小吃及独特的婚丧嫁娶方式都将对游客产生极大的兴趣。古城集票号文化、建筑文化、饮食文化、民居文化、佛教文化、吏治文化于一体,平遥古城将文化与旅游相互交融,完美组合。

为了提高平遥古城的知名度,自2001年以来,平遥已经举办了3届平遥国际摄影节,且规模一次比一次大,参展的国家和作品也越来越多。其中,2003年9月举行的山西平遥国际摄影节是中国第一次大规模的国际图片交流、交易盛会,参加摄影节的有来自法国、英国、德国、俄国、美国、西班牙、新加坡等国家,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各省的数百名摄影家,汇聚了国内外3 000多幅照片,大大提高了平遥在国内外的知名度,使平遥走向了世界。

3.周庄

周庄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还发展其他事业,形成良性的产业链。如周庄与中科院合作建成的中科昆山高科技产业园已形成一定规模。迄今为止,园区已实现销售额5亿元,基本形成了以传感器为主的特色产业。周庄抓住了机遇,使旅游业与高科技产业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三)文化旅游发展

阆中文化旅游资源丰富,如何将这种资源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效益,是现阶段需要深思的问题。立足阆中现状,应以开发旅游业为首要工作,并在此基础上,以“精品开发、市场向导、产业联动开发、区域旅游网络”为原则,进一步拉动经济增长。具体来说,分为以下几个部分:

1.文化内涵的挖掘

当今世界的旅游已开始跨越游山玩水以消闲为主的初始阶段,逐渐过渡到全方位的文化服务与综合开发、多层次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的新阶段。就此而言,旅游的文化、内涵已经成为发展旅游业的灵魂。而阆中古镇,正是一种乡土文化的聚集点。历史、人物、民风和民俗都在古镇上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交汇和沉积下来。对于这种文化,要在不断充实完善的基础上,结合人物、景点全方位包装,使游人在景点观赏文化、感受文化。阆中古镇的魅力不仅在于她的自然风光和民风民俗,还在于它的文化蕴涵。阆中古镇在挖掘自身的文化内涵方面显得有些“底气不足”,在古文化和人文内涵方面挖掘不够。当我们带着发现的眼睛去看这个传承了千年的古镇时,我们不可能不从它们深厚的历史中发掘出一些人物、故事或者有影响力的事件。但发现它们、罗列它们是远远不够的,如果不能将它们从厚重的历史和现实之间凸现出来,展示出来,甚至放大,将它们熔铸成古镇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让她们成为阆中古镇不可替代的标志,则始终不能从内心深处打动我们的游客。因此,透过自然风光对古镇的文化内涵进行挖掘和提炼则是发展古镇旅游的点睛之笔。

2.文化旅游的营销

走市场化的运作道路就决定了阆中古镇开发必须取得显著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以作为对投资主体的回报,而营销是将产品推向市场的关键一步。目前,阆中古镇距离“政府主导发展,企业主创营销,树立精品意识”这一理念的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作为政府部门和投资公司,应以宣传促销为主要形式拓展内外客源市场。一方面,管理者和经营者应主动走出去,与附近的知名景点攀亲联姻,去周边城市及省会成都的各大旅行社游说挂上线路;走上本省及全国的大型旅交会搞营销;走上各大新闻媒体;建立自己的网站等等,树立起四川阆中古镇旅游的崭新概念。另一方面,要主动引进来,可以自己搭台举办一年一度的旅游艺术节、民俗文化活动节;邀请国内外知名的画家、摄影家、旅游爱好者、客商前来考察;重金聘请旅游及规划专业人士进行参观和指导;与新闻媒体开展广泛的交流与合作,如制作旅游画册、拍摄电视形象宣传片等,甚至还可以请专业的词曲作者量身定做反映阆中古镇风情的歌曲,并拍摄制作MTV等等,利用多种渠道大大提高阆中古镇的知名度,从而将阆中古镇的特色宣传出去。这不仅大大增加旅游收入,还给古城带来无限的商机,最终使平遥式的阆中旅游发展走上合理、高效、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3.文化产业联动

虽然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和人文内涵,还应对资源进行合理而有效的重组,以文化旅游产业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招商引资。

比如阆中古城可以利用自身的自然与人文环境优势吸引中外投资商建设高新工业园区,或者与旅游相配套建设休闲服务区;结合当地风俗,以农家风味、明清风貌为主线,修建农庄式、复古式的度假村、山庄等;以经营传统小吃为主,营造明清时期的社会氛围,借鉴杭州宋城的成功经验,展现活的历史画卷;聚集仿古的客栈,开展民俗表演等一系列活动,与古城相得益彰,既吸引了投资,也促进古城的开发建设。

让传统民间艺术发扬光大,将沿袭了几百年的节日、传统民俗、传统手工艺等重新加以挖掘,赋予新的内容,才能令游客在游憩的同时找寻到身体和精神的双重家园。积极抢救正在失传的民间艺术,举办灯节、神会等民俗节日,开展巴渝舞等大型活动,筹建民俗文化公园,培育专业表演队伍,让皮影、灯戏、巴渝舞等民俗文化瑰宝重现异彩。

保护传统产业文化和饮食文化。阆中自古有“丝绸之乡”之称,以丝绸为原料而生产的地毯、绣衣和各种绫罗绸缎等,可内引外联,发展外向型经济,进一步促进传统产业的发展和对外开放。保宁醋、张飞牛肉等传统老字号产品,应进一步拓宽视野,实行行业管理,扩大市场份额,推动组建联销配送网络,使其成为发展古城经济的重要补充。

4.文化资源保护

随着旅游业的发展,历史文化名城资源的旅游开发价值逐步受到重视,而曾经不科学的开发又造成阆中古城的建设性破坏。虽然,古城保护已取得了诸多成就,例如维修了华光楼、川北贡院、巴巴寺、永安寺等古建筑40余处,并在人居环境和生态建设上做出了较大努力。但由于各种原因,古城及周边环境的破坏仍较严重,古城的保护工作有必要大大加强,应通过保护有形的建筑来保护无形的文化。如修复状元坊、贡院展现科举文化,保护观星楼、落下闳铜像继承天文文化,维护古城格局发扬风水文化,修复巴巴寺、五龙庙继承宗教文化,保护桓侯祠再现三国文化等。并将环卫设施、公用电话、批示牌,商铺、茶楼、酒肆的招牌、幌子等统一由专业部门制作,添置花草绿地,还古城街道街区的历史风貌,做到从形式到内容的统一。通过保护这些文化纪念性建筑,既能传承古人精湛的建筑艺术,又能运用文脉渲染古城环境和彰显历史本色。

(四)旅游开发模式分析

旅游开发需要一种适宜的开发模式,怎样的模式是有益阆中的,下面将对此进行分析:

我国古城旅游的开发中存在着多种模式,通过不断的实践,开发模式也在不断的成熟和完善,并向着更有效率的方向发展,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的三种开发模式:

1.独立开发模式

这是我国古城旅游开发的传统模式,这种模式的设计与实施以当地政府为主导,旅游管理部门积极推动,资源管理部门有效结合。

这种模式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一是旅游景区开发经营利润直接归当地政府,避免了国有资产的外流。二是强调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环境效益的统一,有利于资源与环境的保护。这种模式的不利因素突出表现在:经济压力大、资金紧缺是这种模式最大的问题。由于投入资金有限,高起点的建设和市场营销等各项投入都将受到限制;投资主体过多,利益矛盾冲突,多级政府各部门间有利益冲突,各种短期行为、小集体行为抬头,许多简单的问题可能变得复杂而拖拉,从而最终影响开发、降低声誉、减少收益。而且这种开发模式的经营管理人员属于政府任命,缺乏激励机制,导致效率低下、人浮于事,影响到开发的成果。

2.合资合作开发模式

这种开发模式突破了政策法规束缚,大大提高了市场化程度,是将优势资源与资本市场相结合的先进模式。在这种模式中,当地政府主要是以旅游资源为资金投入,开发资金从资本市场筹集。

这种模式最大的优势就是解决了旅游开发的资金问题,具有巨大的融资能力,能够集中大量资本进行大规模的开发经营。高度的市场化运作带来先进的经营机制。但这种模式对环境介质系统的要求较高,要求当地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市场机制较完善,旅游产业较发达。

3.整体租赁开发模式

这是指在一个旅游景区内,将景区的所有权和经营权分开,由政府统一规划,授权一家企业较长时间地控制和管理,成片租赁开发,垄断性建设、经营、管理该旅游景区,并按约定比例由景区所有者和出资经营者共同分享经营收益。这种模式最初产生于四川雅安碧峰峡,因此又叫“碧峰峡模式”,在四川得到大力推广。

我国古城旅游开发的模式在不断的发展和创新,然而这些模式在其具体的实施过程中都存在着一定的优点和缺陷,所以还需要不断的发展和完善。

古城阆中的旅游开发即是将阆中的旅游资源租赁给浙江周庄开发商的一种开发模式。这是对我国旅游景区开发模式的进一步创新,避免了传统模式的不利因素,具备股份制模式的优势,适应经济发展水平低、市场机制不完善、旅游产业不发达的地区开展古城的旅游开发。但这种模式的缺点主要是在国内寻找这样资金雄厚、懂得旅游、经验丰富、愿意从事旅游开发的优秀企业是比较困难的,而且国内的融资手段比较单一,市场发展前景也相对狭小。

在经济全球化以及国际旅游业飞速发展的今天,必将要求我国的旅游开发适应国际市场的需求以及寻求面向国际市场的开发模式。针对我国古城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将BOT方式,即融资式逐步开发方式运用到我国古城旅游资源的开发中不失为开发模式创新的一个良策。

按照BOT方式的特点,将其运用在古城的旅游开发中,就是要首先吸引国外的旅游开发商或投资者,在对他们进行一定的资信调查和实力审核后,采取招标的方式确定最终的开发商,与他们签订BOT开发合同,让他们来建设开发我们的古城旅游资源,再让他们在一定期限内经营、运作、管理以及营销我们的古城旅游业,让他们收回投资。在BOT合同期满后,再无偿将古城的一切资源归还我们的政府所有。当然,在具体的合同中还存在很多的细节问题,需要认真仔细地考虑周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