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年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继续深化改革任务仍然繁重

年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继续深化改革任务仍然繁重

时间:2023-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2007年初,我省建立了《云南省改革进程分析报告制度》,成立了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全省改革进程分析报告制度工作小组。三是成立了云南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二是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

2007年改革取得积极进展继续深化改革任务仍然繁重

2007年,为进一步健全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我省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在省委、省政府统一领导下,经过各州市、各有关部门共同努力,使全省各项改革全面推进,一些重点领域的改革取得了积极进展。本报告将对2007年改革进展情况及当前的改革形势进行总结分析,并提出2008年进一步深化改革的意见。

一、2007年我省改革取得积极进展

(一)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工作机制不断完善

一是通过制定出台指导全省改革的相关文件,切实加强了对全省改革工作的总体指导。2007年初我省制定下发了《云南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工作要点》和《云南省2007年经济体制改革任务分解》,并转发了《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发展改革委关于2007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工作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7〕47号)。 《改革要点》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所有制结构调整、推进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等七个方面明确了2007年我省推进改革的重点任务;《任务分解》结合各单位的工作职能,对改革任务进行了安排部署,对改革工作提出了具体要求,确保全年改革任务顺利推进。

二是建立了改革进程分析报告制度。2007年初,我省建立了《云南省改革进程分析报告制度》,成立了由省发展改革委牵头,相关部门组成的全省改革进程分析报告制度工作小组。对全省改革进展情况进行跟踪分析研究,并形成季度综合改革分析及不定期的改革亮点、专题分析。已完成的4期分析报告,通过分析及时发现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深层次体制矛盾和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改革的对策措施,为省委、省政府领导决策提供参考建议。

三是成立了云南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2007年7月正式成立了由罗正富常务副省长任组长,省政府黄立新副秘书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任副组长,省直25个相关部门分管领导为成员的云南省经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增强了我省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力度,同时加强了各部门之间的协调配合,有力促进了全省改革工作的顺利推进。

(二)各项改革全面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取得明显成效

2007年我省各项改革全面推进,其中行政管理体制及国企改革取得重要进展,农村集体林权制度、文化体制改革亮点突出,垄断行业、公用事业改革起点良好,医疗、教育、社保等民生问题部分得到切实解决,加强了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建设,成效显著。

一是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有了新突破。我省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精心研究部署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工作,特别在制度建设和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方面有了新突破。第一,加强制度建设,积极促进政府职能转变。年初省政府牵头制定了《云南省省属企业国有资产处置审批制度》、《云南省重大资源开发利用项目审批制度》等八项工作制度,并于5月1日正式实施。这八项制度的制定和实施,对加快我省政府职能转变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第二,全面启动了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2007年7月,我省启动了第三轮行政制度改革工作,进一步对全省行政审批项目进行清理,取消和调整了一批行政审批项目。深化行政审批体制改革在减少行政审批项目的同时,简化了办事手续,提高了办事效率,促进了政府职能转变。

二是国企改革取得新进展。2007年我省国企改革重点在积极引进外来战略合作伙伴、推进省属大企业整合重组、股份制改造及上市融资方面有了实质性的进展。第一,进一步推进了省属大企业集团整合重组。2007年重点推进的省属企业整合重组工作主要是中国云南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公司划转云铜集团,铁路总公司和水利水电公司划转西交集团,按照省政府关于推进我省电子行业整合重组的要求,目前电子总公司下属云南无线电有限公司、天达光伏公司股权划转省国资公司的工作已经完成。同时对农垦集团管理体制进行了改革,对红塔证券、交大昆机、国际信托公司的股权实施了划转,目前省国资委履行出资人职责的企业减少为20户。第二,加快了省属大中型企业股份制改造。在全国钢铁行业整合重组的大背景下,我省引进武钢集团,以增资扩股的方式组建了新的昆钢股份公司;云铜集团与中铝集团签订合作协议,引进资金达百亿元;目前省建三公司、四公司、五公司、省商业储运公司等一批列入全省国企改革考核任务的企业股份制改造已经国资委批复,相关工作正积极推进。第三,股权分置改革工作顺利完成,省属大企业上市融资工作取得新突破。我省需要进行股权分置改革的22家上市公司已全部完成股改工作,股改对价支付水平低于全国同行业平均水平,如期实现了股改工作的目标和任务。一批上市公司加快了再融资工作。云维集团和煤化集团对云维股份的持股比例上升了12个百分点;南天股份、云铝股份等企业也启动了增发新股的工作;城投公司借壳S红河上市的工作已经中国证监会重组委通过,即将上市流通。国有企业改革的推进,增强了我省国有企业的实力,提高了国企控制力和竞争力。

三是垄断行业、公用事业改革和非公经济发展成效明显。在大力推进国企改革的同时,我省垄断行业、公用事业改革起步良好,非公经济发展很快,所有制结构调整进一步完善。第一,垄断行业、公用事业改革起步良好。我省水利体制改革坚持重点推进水价、水利投融资和水利工程管理体制“三项改革”,取得了明显成效。现阶段水价改革工作目标始终坚持以城镇生活用水和工业生产供水为重点,运用市场手段,通过经济杠杆调配水资源,初步建立了符合省情的水价形成机制;城市公交、燃气、市政道路等行业也积极进行了市场化改革的尝试。第二,非公经济发展加快。截至2007年10月底,我省城乡个体工商户共有834 871户,同比增长6.8%,从业人员1 709 584人,同比增长6.6%;注册资金1 793 306万元,同比增长13.5%。全省私营企业达到82 330户,同比增长8.5%,从业人员1 335 703人,同比增长24.9%;注册资金17 412 258万元,同比增长23.4%。通过积极鼓励、支持个体私营企业收购、兼并或参与国有、集体企业改革,参与公用设施、基础设施等行业、领域的投资和经营,大力支持和促进劳动密集型等产业的发展,鼓励企业多渠道、多方式增加就业岗位,促进了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四是投融资体制改革稳步推进。我省继续做大做强专业投资公司,成立了云南省投资协会,同时继续推进了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有效发挥了金融与经济的促进互动作用。第一,专业投资公司作用进一步得到发挥。3月成立了省水利水电投资公司,8月成立了省科技创新投资有限公司。到目前为止各投资公司组织架构和内部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运营平稳。投资规模进一步扩大,参与了省里许多重大项目及重点工程的建设。融资能力进一步增强,搭建了粗具规模的融资平台。第二,成立云南省投资协会。为发挥政府与投资主体之间的桥梁和纽带作用,加强全省国有投资公司间的业务交流与合作,实现资源共享,加强自身建设,促进投资决策与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我省于2007年9月正式成立了云南省投资协会。第三,银行管理体制改革成效明显。我省工行、中行、建行和交行股份制改革成果进一步得到巩固,公司治理日益完善,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进一步加强,“以客户为中心、以市场为导向”的管理模式和服务运营体系初步建立。农行股份制改革工作正全面、稳健、有序地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成绩显著,积极推动农村金融创新服务“三农”的产品和服务,充分发挥了农村金融支持新农村建设的主力军作用。昆明市商业银行改革也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五是社会事业改革全面推进。我省科技、教育、卫生、社保等改革全面开展,文化体制改革亮点突出。第一,科研机构改革取得新进展。省属应用型科研院所以“三项制度”改革为重点的内部改革开始启动,“开放、流动、竞争、协作”的新机制正在建立,广大科技人员面向市场进行科研开发的积极性得到有效发挥,科技创新能力和企业发展后劲有所增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逐步建立。第二,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推进。全省义务教育进一步普及和巩固,切实加强了对需要“普九”的4个县的验收指导工作。全面落实“两免一补”,春季共免除610.25万名农村和城市学校农村户口义务教育阶段学生的学杂费,占全省义务教育阶段在校学生的94.68%。享受免费教科书的人数达261.52万人。2007年秋季非免费中小学教材招投标工作顺利完成,平均降价幅度为6.68%,降价金额为1 065.65万元,切实减轻了中小学学生负担。第三,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继续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全省全面实施,已有3 100万农民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合率达86.14%。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不断深化,积极推进国企自办医院分离,全省296所医疗机构中已完成分离282家,占应分离总数的95.3%,未分离的14所医疗机构均已制定分离方案。积极探索中医医疗体制改革,开展了省中医院新建云南省中医医院滇池医院和红河州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第四,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有序推进。2007年我省制定了《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贯彻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完善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制度实施细则》和《云南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关于企业职工办理退休办法》,拟定了《关于落实省属企业退休人员移交属地社会化管理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按照《云南省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实施办法》的要求,从10月1日开始,在昆明、红河、楚雄3个州市启动了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试点。正式实施《云南省农民工工伤保险暂行办法》 ;继续抓好农村养老保险试点,探索建立“个人、集体、政府”三方共同筹资的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等。通过一系列改革,使我省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第五,文化体制改革取得较大进展。省级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省图书馆、省博物馆、省文化馆的改革试点工作逐步深化。专业文艺团体经营性改革试点单位的改革继续推进,全国文化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丽江市确定的两个试点单位——丽江市民族歌舞团、丽江市电影公司已基本完成了转企改制;省委、省政府确定的三个试点城市——昆明市、大理州、腾冲县相关的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工作正按计划顺利推进;省杂技团、云南省电影发行放映公司、昆明市电影发行放映公司转企改制工作正按照改革方案规范实施。全省文化资源配置更趋合理,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十五”期间,我省的文化产业主营业务收入年均增长27.52%,增幅大大高于GDP增幅,2007年,文化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文化产业正在成为我省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支柱产业。

六是农村各项改革稳步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明显。为大力加强新农村建设,我省全面推进农村各项改革。第一,农村综合改革继续深入推进。2007年拟定下发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贯彻国务院做好农村综合改革工作文件的实施意见》和《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贯彻国务院办公厅做好清理化解乡村债务工作文件的通知》,为扎实推进农村综合改革的“三项改革”,全面开展乡村债务化解工作提供切实可行的指导。第二,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稳步推进。我省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2007年5月底,全省家庭承包耕地流转总面积86.44万亩,占承包面积的2.3%,其中转包面积32.73万亩,转让面积7.55万亩,互换面积4万亩,出租面积35.15万亩,入股面积2.05万亩,其他形式流转面积4.96万亩。家庭土地承包流转合同达9.73万份。第三,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成效显著。我省从2006年开始在9个县开始试点,2007年全面铺开,计划用3年左右的时间,基本完成全省集体林权制度改革任务。2007年11月出台了《中共云南省委办公厅、云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加大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力度和稳步推进配套改革的意见》(云办发〔 2007〕20号)。截至目前,全省16个州市、129个县区全部启动了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95 947个村民小组完成调查摸底,占全省村民小组数的59%; 50 340个村民小组完成权属勘察,确权户数累计为2 064 333户,已确权面积8 324.33万亩,确权宗数为3 227 946宗,已核发林权证396 730本。通过林改,有力促进了林业发展和林农增收。

七是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加强。为构建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我省进一步健全了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体制,完善和理顺了环境监管体制,积极开展了建立和实行生态补偿机制等研究工作。第一,进一步健全探矿权采矿权管理体制。制定了《云南省探矿权管理规定》和《云南省采矿权管理规定》,进一步明确矿业权人资质,完善两权申报程序和审批制度,维护正常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2007年4月,在全省范围内正式开始征收矿产资源有偿使用费,制定了征收程序和办法,下达了征收计划,预计全年可征收10亿元。第二,进一步完善和理顺环境监管体制。制定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影响评价管理工作的通知》,加大从源头上控制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力度。全面实施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和排污许可证制度。省政府与各州市政府、重点行业和企业签订了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责任书。截至目前,全省16个州市政府,已有12个州市将总量控制、污染减排任务分解落实到各县(市、区)和所辖部分重点企业。第三,积极开展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环境治理保护体制机制建设的研究。根据省委办公厅(云办通〔 2007〕2号文)关于落实省第八次党代会报告和中共云南省委关于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的实施意见确定的主要任务分解的通知要求,由省发改委牵头,组织省国土厅、省科技厅等部门,开展了对我省建立和完善生产要素重要资源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和补偿机制、建立生态环境评价体系和补偿机制、战略资源和能源的保护与合理开发等问题的研究。

2007年全省的改革虽然取得了较大进展,但目前改革面临新的形势,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出现,2008年乃至今后一个时期的改革任务仍将非常艰巨。

二、当前改革形势分析及2008年深化改革的意见

2008年是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会议精神的第一年,也是“十一五”时期全省改革攻坚的关键一年,改革任务十分艰巨。2008年的改革工作要根据当前的形势,结合我省实际,着力构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体制机制,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一)当前改革形势分析

新时期新阶段改革呈现以下“五个转变”的新特点:

一是体制改革的重点已由国有企业改革转变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经过多年的改革,以国有企业改革为中心环节来带动其他改革的空间已经很小,在新时期新阶段,要针对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突出问题,来确定下一步改革的重点。随着改革不断向纵深推进,政府本身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所处的特殊位置,决定了政府在改革中的主导地位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对整个经济体制的特殊制约作用。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对其他改革的牵制作用日益明显,要推动经济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必须把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放到十分重要的位置。因此,在新时期新阶段解决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深层矛盾和问题,关键是深化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已由国有企业改革转变为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二是体制改革的动力已由以改革促开放转变为以开放促改革。在新时期新阶段,经济全球化使各国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自由流动程度不断提高,有利于进一步利用国际资本,引进先进技术,开拓国际市场,为经济发展注入新的活力。近年来,我省抓住加入WTO、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建设和“泛珠三角9 +2”区域合作机遇,加大对外开放力度,对外开放不仅促进了我省经济活动与国外市场高效率的经济管理体制和运作规则的对接,也使建设中的新体制有效地摆脱旧体制的束缚,接纳了国内外的先进管理体制的优点,科学吸收和利用世界资源条件和先进文明成果,加快了改革的步伐,形成了开放倒逼改革的局面,使改革更加规范化、法制化、制度化,开放成为改革的动力。

三是体制改革的方式已由单项改革转变为综合配套改革。新时期新阶段的改革工作,从本质上来看,是深层次的权利和利益关系的调整。现阶段改革职能分散在各部门,进一步推动改革,需要充分发挥各职能部门的作用,但是每个职能部门由于改革所站的角度不同,改革方式也有差异,特别是涉及一些重大利益调整和制度设计等重大问题时,往往处于难以抉择的两难困境。因此,必须系统地综合性地推进改革,以防止改革走形变样,防止借改革之名保护或维持甚至是强化部门的权力。新时期各项改革能否顺利推进,将取决于一些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的力度和突破的程度。这些关键领域的改革,只有加强总体指导和协调,才能解决好重点突破和综合配套的关系,保证必要的力度和速度。新时期改革要从全局的角度统筹规划、整体设计,经济体制改革的总体性、综合性和配套性已明显增强。

四是体制改革的模式已由一部分人先富起来转变为共享发展改革成果。改革开放近三十年来,我国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经济总量和人民生活都有极大的改善,已实现了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的阶段性目标。当前,我国地区、城乡、行业之间的收入差距过大,弱势群体有所增多,解决这一阻碍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已成为新时期新阶段改革的主要任务。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实质是以经济发展和共同富裕为出发点和归宿的,从根本上说,改革就是为了调整好各方面的利益关系,使多数人在改革中不断获益。在新时期新阶段,我们要按照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要求,树立以人为本的改革观,使改革政策的制定与抉择立足于多数人的利益,更加关注改革决策的科学性和改革政策的协调性,使广大人民群众更能公平地分享改革和发展的成果,以实现改革成果的普惠性目标。

五是体制改革的着力点已由围绕经济增长方式转变为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是当前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是在探索和把握我国经济发展规律的基础上提出的重要方针,也是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实际出发提出的重大战略。在新时期新阶段,要更深刻、更自觉地把握经济发展规律,围绕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改革,下更大的决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大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立和完善有利于资源和环境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确保资源开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

(二) 2008年深化改革的意见

一是着力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政府所拥有的权力和作为经济社会管理者的特殊位置,决定了其在经济发展和改革中的重要作用。我省2008年要以转变政府职能为重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第一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做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路径设计和规划安排,抓紧制定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方案,健全政府职责体系,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加快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第二提高行政效能。继续深化第三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减少和规范现有行政许可和行政审批项目;完善制约和监督机制,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建立健全决策权、执行权、监督权既相互制约又相互协调的权力结构和运行机制;深入落实重大投资、重大资源开发、财政资金支出审批等制度,切实提高政府的执行力和公信力;完善各类公开办事制度,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公信力。第三规范行政权力。全面落实依法行政纲要,严格依法行政,抓紧制定出台我省依法行政五年规划;做好群众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的立法工作,积极调动社会力量参与立法,完善法规规章的修改、废止和规范性文件的定期清理制度;建立健全行政执法主体资格制度,推进综合执法、解决行政执法职责交叉、多头执法等问题;推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度和过错追究制度,不断提高行政执法效率。

二是着力完善推动科学发展的经济调节机制。完善经济调节机制是建立健全落实科学发展观体制保障的关键内容,2008年,我省应围绕推动科学发展,着力推进财税、金融、投资、价格等方面的体制改革,形成完善的经济调节体系,促进市场主体把工作重心切实转到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上来,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第一,完善公共财政体系。加快推进部门预算管理制度改革,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改革和加强财政监督,建立规范、可操作的财政绩效预算管理体系,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加大省级财政对县乡的转移支付力度,建立规范统一的非税收入征收管理制度和体系。第二,推进金融体制改革。发展各类金融市场,形成多种所有制和多种经营形式、结构合理、功能完善、高效安全的现代金融体系,继续支持和配合国家做好深化国有商业银行改革,积极推进邮政储蓄银行和政策性银行改革,进一步推进农村信用社改革,增强金融发展的活力,鼓励企业从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建立起资本市场与货币市场、保险市场共同协调发展的机制。第三,继续深化投资体制改革。逐步建立市场引导投资、企业自主决策、银行独立审贷、融资方式多样、中介服务规范、宏观调控有效的新型投融资体制,充分发挥专业投资公司融资平台作用,进一步做大做强我省专业投资公司,培育更多的投融资主体,建立多元化、多层次、多专业的投融资体系,探索和完善非经营性投资项目“代建制”改革试点。第四,不断推进价格体制改革。继续深化价格体制和行政事业性收费体系改革,着眼于建立反映市场供求状况和资源稀缺程度、有利于促进协调发展的价格形成机制,合理调整教育、卫生、文化及城市污水、垃圾处理等公共服务和产品的价格,保持农产品价格的合理水平,形成有利于科学发展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是着力构建市场主体能动与规范运作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环境。实现科学发展,不仅需要政府的科学管理和有效调节,而且依赖于作为市场主体的企事业单位和广大社会成员的能动与规范性运作。形成市场主体能动与规范运作的制度基础和社会环境,2008年我省要从以下两个方面加大改革力度。第一,推进国有资本调整和国有企业改革。继续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推进省属企业的股份制改造,完善现代企业制度建设;加快国有大型企业的集团化改组,规范和完善以资本为主要纽带的母子公司体制;调整集团内部的资源结构、资产结构和业务结构,促使优质资源向集团核心业务以及价值链的核心环节集中;加快破产企业和劣势企业的退出工作;加快推进垄断行业改革;大力推进企业管理创新和科技创新,转变企业增长方式,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完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积极探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和经营的有效形式;加大对重大事项和财务风险的控制,完善外派监事会制度;建立完善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制度,规范政府与企业的分配关系。积极开展国有企业经营绩效评价工作,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体系;培育国有资产规范、有序流转的运行机制,促使国有资本在不同地区、行业和企业之间的合理流动。进一步消除非公经济发展的体制障碍和政策性制约因素,加大政策落实的执行力,放宽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第二,加快完善生产要素市场体系。推进资本市场建设,较快建立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营造良好的直接融资环境;培育统一的劳动力和人才市场,继续深化户籍管理制度改革,促进全省城乡一体化进程,建立城乡统一的人力资源流动机制;规范发展土地市场,巩固和完善经营性土地和工业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积极探索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机制,创造条件开展农村集体非农建设用地流转试点工作;规范产权交易市场,加强对产权交易行为的监管,推进国有资产有序流转;加快发展技术市场,进一步发挥市场机制配置科技资源的作用,进一步推进技术创新和科技成果的产业化,依法保护知识产权;积极发展和规范中介服务机构,提高中介服务市场化水平,加强市场监管体系建设,建立和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加快诚信云南建设。

四是着力构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体制机制。解决好“三农”问题,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推进城乡一体化,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本质要求,是生产力发展的必须结果,是我省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中之重。2008年,我省要深化农村改革,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第一,继续深化农村综合改革。积极推进乡镇机构改革,创新基层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优化整合乡镇事业站所;加快农村义务教育改革,以边疆、民族、贫困山区为重点,建立和完善农村义务教育管理体制,保障办学经费,合理优化配置教育资源,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深化县乡财政管理体制改革,按照事权和财权相匹配的原则,明确各级政府的收入与支出责任,加大转移支付力度,进一步完善省以下财政管理体制。切实落实各项支农惠农政策,建立健全减轻农民负担的有效机制。第二,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坚持以“兴林富民”为目标,按“生态产业化、产业生态化”的要求,加大以明晰产权为主的集体林权制度主体改革力度。稳步推进配套改革,积极探索符合地方实际的配套改革方式,构建现代林业经营体系,健全现代林业服务体系,建立森林资源流转体系,加强森林管护体系建设。第三,进一步完善农村土地制度。依法稳定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维护农民土地承包权益;探索农户间转包、转让、互换等土地流转方式,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市场,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发展适度规模经营。第四,继续深化其他各项改革。继续深化粮食流通体制改革,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提高资金使用率,发展壮大县域经济,培育促进农民增收的特色产业和优势产业,大力发展各类专业合作组织,增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服务功能,加快建立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结构的体制机制。通过建立新型农垦管理体制,充分发挥农垦资源、产业、规模、科技和组织等优势,进一步加快农垦经济发展,全面推动云南农垦“二次创业”。

五是着力打造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和公共服务均等化的体制基础。落实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以人为本,民生关注的热点、焦点和难点是社会建设的关键环节和重要领域。2008年,我省要以改善民生为重点,推进社会事业领域改革。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加大收入分配调节力度,努力缓解地区之间和部分社会成员之间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趋势。着力提高低收入者收入,加强政府调节职能,扩大转移支付。第二,加快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企业、机关、事业单位基本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探索建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全面推进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保险制度。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完善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第三,建立健全医疗卫生体系。坚持公共医疗卫生的公益性质,实行政事分开、管办分开、医药分开、营利性和非营利性分开,强化政府责任和投入,鼓励社会参与,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医疗服务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药品供应体系;提高重大疾病防控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第四,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继续围绕“一个突出、两个一批”,进一步营造鼓励自主创新的环境,建立技术创新体系、支持鼓励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加速科技成果转化、实施重大科技项目、推进科技管理创新、深化转制科研机构产权制度改革、深化社会公益类科研机构内部三项制度改革。第五,深化教育体制改革。进一步统筹城乡、区域和各级各类教育协调发展;深化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改革;以市场需求和劳动就业为导向,深化职业教育体制改革。推进高等教育办学体制、管理体制和投资体制改革,优化办学条件,进一步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办学,形成政府办学和社会办学两种体系和谐发展的态势;建立和完善多元化的教育资助体系;认真总结并继续深化中小学教材出版发行招投标改革。第六,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完善扶持公益文化事业、发展文化产业、鼓励文化创新的政策;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加快文化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特色文化产业群建设;深化文化艺术事业单位管理体制改革,以省直艺术表演团体体制改革为重点,加快文化产业化进程。

六是着力建立健全有利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机制。我省是资源富集的省份,但资源并没有转化为经济优势,资源的大开发并实现经济的大发展,为确保资源开发的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2008年我省以创新资源环境体制机制为重点,对资源进行综合平衡、科学规划、统筹安排、有序开发和合理利用,建立促进我省经济社会与环境和谐发展的体制机制。深化资源税费征收体制改革,完善资源型产品价格形成机制,加强土地资源、水资源的利用保护的体制机制建设,探索建立资源环境有偿使用的市场机制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推动保护和合理开发战略资源和能源的体制机制建设,不断完善和推进有利于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的制度建设,推动我省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变。完善促进节能减排的体制机制。探索建立落后生产能力退出的保障和补偿机制。建立多元化的节能环保投入机制和高效节能环保产品推广的财政激励机制。研究提出鼓励生产和使用节能环保产品的税收政策。建立和完善节能减排指标体系、检测体系和考核体系。

(《云南省改革进程分析报告》2007年第5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