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阳关模式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阳关镇人民经过二十余年的艰苦奋斗和实践探索,终于建成了一个区域连片、“一乡一品”的万亩葡萄基地,葡萄产业已成为振兴阳关镇经济的支柱产业,2008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8400元,成为甘肃省的首富乡,但阳关模式在发展中也面临新的挑战和困难,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
一、土地的集约化程度比较低
阳关镇14000多亩耕地,人均耕地3.2亩,家家种田。平均每户种植面积9亩左右,家庭土地最多的只有二三十亩,且这样的家庭占不到总量的1%,如此分散的经营模式,难以适应现代农业规模化的发展要求,劳动力成本、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发挥不出规模效益。据计算,每亩葡萄的成本在800元左右,规模越大成本越低。比如,葡萄产业属于劳动密集型产业,种植大多采用常年雇工形式,由于土地比较少,常会出现有人无事的现象。同时,农资购买、销售等环节也具有较大的成本。
二、葡萄产业抵御市场风险能力较弱
一是品种单一,上市集中,销售时间短。二是产业链较短。阳关葡萄90%以上是新鲜销售,尽管建设了一些晾房,初级加工成葡萄酒、葡萄饮料。但是新鲜销售价值相对较大,加工成葡萄干价值会降低。同时,酒厂、饮料厂的葡萄收购价格相对较低。所以产业链短,农民收入基本上是由市场的需求量与价格决定的。三是农民的市场信息不灵。长期以来,阳关葡萄销路较好,产销两旺。农民一般都靠经验来种植葡萄,往往是丰产收入和欠产收入基本相当。
三、生产管理粗放,品牌意识差
部分农户缺乏标准化生产意识,不按照葡萄生长各物候期科学地进行肥水、定产、预防病虫害,造成成本上升,品质下降。影响了葡萄产品在市场上的声誉,降低了葡萄的市场竞争力。
四、销售市场体系不完善、不规范
目前,阳关镇虽然基本建成了“农户+协会+经纪人+市场”的销售体系。但存在农民与协会的利益联系不紧,销售市场的主力军均是“游击队”式的个体商贩和当地的经纪人,市场稳定性差,抗击市场风险能力弱,市场运行不规范等现象。
五、土地流转与集中难度大
农民思想意识还停留在包产到户阶段,没有现代农业观念。家家户户守着几亩地,不愿以任何方式流转,靠着经营葡萄产业得到较高的收入,在城市买房、买车,有的即便长期雇人耕种,也不愿离开土地。农业规模化经营难以形成。
六、文化生活落后
乡村文化生活设施基本没有(主要是电视),内容单调。所以在漫长的冬季,农民几乎每天都没有事情可做,葡萄卖了钱后,个别农民赌博成瘾,一年的收入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输得精光,造成家庭破裂。
七、农村污染严重
农民富裕之后,加速了城镇化进程。同时也加速了现代垃圾的产生,许多农民厕所污物排放直接进入水源。生活垃圾、建筑垃圾随意乱倒。饲养动物造成粪便到处都是。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