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七章 促进酒泉市农村劳务输转推进城乡一体化
处于巨变和转型过程中的中国社会,目前有诸多不和谐问题,如经济循环不畅、阶层矛盾加剧、政务摩擦不断、区域关系失衡、生态环境恶化等。追究根源,这些现象又都与城乡差距拉大、农村发展滞后如影随形地纠缠在一起。因此,“三农”问题是当前中国社会一个最具根本性和决定性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也是最棘手、最难解决的社会不和谐问题。中国是一个传统的农业大国。农业的基础性地位、农村发展的滞后性、农民占我国国民大多数的现实,决定了“三农”问题与其他社会问题相比较,更具有基础性和连锁性的特点。“三农”问题的核心是农民增收,而农民增收的根本举措是扩大农村劳动力就业。改革开放近30年的实践告诉我们:解决农民就业一是靠农业,二是乡镇企业,三是外出务工经商。
酒泉市绝对贫困和低收入人口在8万人以上,农村劳动力约38万人,富余劳动力18万人之多。经济整体落后、城乡差距大、农民增收困难是最基本的市情。由于地处西北内陆,观念、资本、技术、产品销路等一系列因素,限制了乡镇企业的发展。因此,酒泉市的乡镇企业对农村富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在短期内不会有较大的增长。农业依然是酒泉市农民最主要的就业方式。全市的耕地,60%以上是低产田,人均3.2亩,仅能维持基本的生活需要。在我国绝大部分农产品价格已高于国际市场价格或与之持平,在中国加入WTO的形势下,农产品价格不可能再提高,要想农民富裕,必须进行农业结构的调整:一是发展特色农业,农产品品种结构和质量向优质、专用、多样化发展,这种建立在土地种养基础上的结构调整尽管是十分有效的,但也是比较有限的。二是逐步实现农业生产和经营上的规模化,这是农业成为真正赚钱产业的唯一出路。因此,农业内部对劳动力的需求整体上将是一个递减过程。所以,农村劳动力只有进城务工,走劳动力转移这条路子,才是增加农民收入最快、最直接、最富成效的办法。
长期以来,许多专家和学者从经济学、社会学、文化学等多种角度,对人们为了改变自己的贫困所进行的劳务输转开展了考察和研究,形成了不少有关劳务输转与减缓贫困之间关系的理论和模型。我们在借鉴和总结已有相关研究的基础上,结合中国贫困地区劳务输出的实际情况和我们对酒泉市的调查,对劳务输转现状、存在问题进行了认真的研究,从而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