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酒泉市发展节水农业的条件分析

酒泉市发展节水农业的条件分析

时间:2023-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第二节 酒泉市发展节水农业的条件分析一、有利条件1.节水农业效益高膜下滴灌技术与传统灌溉相比,由于灌水量的降低,籽棉单产由212公斤增加到298公斤,提高了40.6%。给河西走廊节水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为河西节水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第二节 酒泉市发展节水农业的条件分析

一、有利条件

1.节水农业效益高

膜下滴灌技术与传统灌溉相比,由于灌水量的降低,籽棉单产由212公斤增加到298公斤,提高了40.6%。其中,110亩单产籽棉高达446公斤,创造了试验区大面积高产记录。同时,由于田间作业、施肥量、用水量的减少,每公斤籽棉成本由2.4l元降到了1.90元,亩利润增加267.8元,体现了较高的规模效益。棉花膜下滴灌对中低产田和撂荒地增产潜力较大,至少能增产30%以上,可使中产田每亩增产皮棉20公斤,低产田每亩增产皮棉40公斤。

2.节水农业成本低

膜下滴灌与传统灌溉投入要素相比,由于采用膜下滴灌技术,棉花每亩物化成本大大降低。第一,节水效果显著。由于滴灌技术具有可控性强、灵活机动的优点,灌水、施肥以多次少量视苗情掌握,可随时供给作物所需的养分、水分,因而棉花平均亩灌水量由400~500m3减少到150~200m3,平均节水率达50%以上,水分生产率也由0.53kg/m3(212kg/400m3)上升为1.99kg/m3(298kg/150m3)。第二,由于滴灌与传统灌溉在作物生长期追肥方式不同,使肥科的利用率提高了15%以上,施肥量较传统灌概减少30%以上。滴灌主要是利用系统的施肥装置,将肥料随水滴入作物根系土层中,可以根据作物的生长情况和对养分的需要,灵活掌握施肥数量和时间,少量多次,实现水肥同步,达到“因苗施肥,以水调肥”的目的。第三,滴灌灌水、施肥是通过管道直接施于作物根系土层中,减少了病虫害的传播途径,提高了作物对病虫害以及对不良环境的抵抗力,因而改变了农田环境,减轻了病虫害对作物的危害。第四,田间作业量减少,降低了机器和人工的费用。由于膜下滴灌,中耕、追肥、喷药次数明显减少,劳动强度减轻,节约劳务开支70%以上。同时,犁前破埂、开毛渠、开沟等作业程序取消,使机力费每亩降低30%左右。表中劳力费的增加主要是由于产量提高,拾花费增加造成。第五,由于滴灌灌水质量高,仅对作物进行局部灌溉,对土壤结构破坏小,土壤通透性增加,次生盐渍化减轻,起到排盐压碱的作用,使土壤肥力得以充分发挥和释放,因而也提高了棉花的质量。

3.技术比较成熟

20世纪6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农业节水技术问题是制约我国农业节水的核心问题,随着我国从节水灌溉机理、方法、法规制度、设备研发生产、水资源综合利用等方面进行的深入研究,并成功借鉴了以色列等国外节水农业比较成功国家的经验,在实践中也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当前,我国农业节水的技术已经趋于成熟,有些还处于国际的领先水平,实践试点成功,在大规模推广方面形成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和规程,以节约灌溉、提高用水效益为核心的农田灌溉技术变革所要求的技术条件已经具备。河西走廊目前推广节水棉花50多万亩,瓜果蔬菜120万亩,建成了10多个节水农业示范区,生产节水器材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迅速,农业研究人员3000多人,节水指导员10000多人,初步形成了研究—实验—生产的一体化。

4.农业节水优惠政策

1998年水利部制定了《节水增灌溉示范项目建设管理办法》,2002年我国修订实施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2005年修订实施了《中国节水技术政策大纲》,这些政策和法律从政策层面提出了节约用水的重要性,并从节约用水措施,推广节约用水的新技术、新工艺,建设节水型社会等方面提出了具体措施。2010年《国务院办公厅关于进一步支持甘肃经济社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甘肃必须“实施以节水和治沙为重点的生态安全战略。建立健全水资源管理体制,全面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加强重点地区生态建设与环境保护,加快实施生态补偿,加大对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力度,建设生态文明示范区”。给河西走廊节水农业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历史机遇。面对优惠的政策环境,发挥比较优势、依托更多的资源发展节水农业、实现产业一体化经营、提高特色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必将成为农业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为河西节水农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二、不利条件

1.生态环境脆弱,土地类型多样,作物种类复杂

水土流失严重,土地瘠薄化、荒漠化、盐渍化、沙化势头迅猛,每年沙化面积1.8万亩(马西林,2003),敦煌湿地逐渐消失,生态用水难以保证,沙生植物以6%的速度死亡,生态环境恶化的趋势没有得到根本好转。土地类型中含沙量较高的碱性土地占80%以上,作物的种类较多,涵盖了干旱区所有的作物,其中粮食种植面积占65%以上,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和应用。

2.农业经济基础薄弱,农业部门结构不合理,农业效益较差

长期以来,由于受自然、生态、社会历史、人口素质、区位以及国家政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致使河西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滞后,农业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农业灌溉体系陈旧,农民收入较低。在农业内部种植业占主导地位,养殖业发展严重滞后,导致农业效益较差,每亩平均经济效益仅600元左右。

3.用水机制陈旧

河西地区长期以来采取大水漫灌,灌溉时不按准确的用水量收费(难以统计,一般按照一个小组的亩平均用水量计费),同时,水资源价格本身较为低廉(井水不用交费,只负担电费),按面积收费、按电费收费的做法使农民的节约意识非常淡薄,节水的利他意义大于利己意义,农民缺少经济利益的直接驱动。

4.农民节水意识不强,缺乏实施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由于水价较低,农民自行采用引渠灌溉、沟灌、串灌等灌溉方式,仅需出些劳动力而已,无需投入过多成本,缺乏使用节水灌溉技术的积极性;灌溉管理单位收取的水费入不敷出,反而鼓励农民多用水;水利工程难以维修更新,某些工程老化失修、带病运行,效益日趋下降等问题,严重影响了节水技术的推广应用。

5.节水灌溉技术设备落后,缺乏规范的技术标准,不适应高效农业发展的要求

在已经实行的相当一部分标准中比较陈旧,有些标准10多年都没有修订过。据统计,53项现有节水灌溉标准中标龄10~15年的有23项,15年以上的有4项。与发达国家相比,还存在节水灌溉器材设备规格品种不全、附属部件和管件不配套、材质不配套、管道连接施工工艺不配套、设备的可靠性和耐久性不高等问题。并且行业内的绝大多数企业生产和销售“两张皮”,不能提供配套成龙的设备、技术和服务,节水灌溉建设存在重工程措施轻农艺措施的倾向。有些农户用了节水技术,但是由于技术研发、指导不到位,农民并没有获得利益,影响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6.资金投入不足,资本吸引力匮乏

农业节水资金一般有三个来源:财政资金、贷款、自筹。国家财政投资比重偏小,地方财政也难以对农民进行补助。银行用于节水农业发展的贷款专项也少得可怜。节水农业发展97%的投资需要农户自筹,在农民收入较低和投资风险较大的条件下,农户节水投资的积极性受到了严重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