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酒泉市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酒泉市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存在的问题
1.在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
城镇学校教学楼、综合楼、科技楼、宿舍楼、仪器室、电教室、图书室和运动场地及各种教学设备一应俱全,城市教育散发出的是现代教育气息。而农村学校相对而言教育资源较少,每年投入到农村教育的资金只占城市学生人均的四分之一。
2.在学生接受教育程度上的不均衡
由于农村师生所处的特殊环境,农村走读学生的学习时间相对较少,接触到的知识面,所见世面相对较窄,导致学生整体素质不高,升学率低。由于城乡校际条件的差异,20%的农村学生被重点高中拒之门外,由此,农村产生新的读书无用论,影响了农村“普九”成果。究其原因,并不是农村学生不聪明,而是由方方面面条件差,尤其是学生受教育的条件差所致。
3.在师资力量上的不均衡
城镇学校教师有富余,一个教师上一个学科还有剩余,而农村学校,一个教师跨年级、跨学科教学是常事,师资严重不足。此外,教师水平差异也较大,表现在名师、骨干教师、中高级教师人数的比例上。目前,农村学校教师的整体水平实际上是相当低的,其致命的根源是农村教师的待遇问题,没能让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教育事业。农村学校,特别是山区学校的师资令人担忧。一师多级上课的现象相当普遍,教师精力有限,教学只能蜻蜓点水,难以求精。农民子弟享受公平教育成为空话。农村师资力量薄弱已经成为制约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一个突出矛盾。师高弟子强,这说明教育的希望在教师。农村学校的质量上不去,决定性的因素是师资水平。
4.在自身改善办学条件上的不均衡
农村中小学除财政拨款外,几乎没有任何可收取的费用来补充办公费用和改善办学条件,实行“三免一补”收费新政后,农村中小学更是没有任何的其他经济来源来改善办学条件。城乡学校收费的差异,是制约城乡均衡发展的又一突出矛盾。
二、酒泉市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问题的原因分析
1.“普九”和学校基本建设欠债数额巨大
酒泉市“普九”较早,在整个“普九”攻坚过程中,基本上没有得到国家的专项支助。校舍改建、新建以及实验仪器、图书、音体美器材配套等基本靠县、乡两级投入,靠人民群众集资捐资,靠师生勤工俭学。近几年,国家明令禁止对农民的各类集资后,教育基本建设经费短缺问题日趋严重。危房改造、校舍新建、设施添置等一些事业发展急需的基本建设,只得采取财政拿一点、银行贷一点、施工单位和供应商垫一点的办法进行。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基本建设欠款累计已经接近2亿元,且在继续增加。
2.税费改革后,随着农村教育费附加的停征和农民集资的取消,农村学校教师工资、公用经费和基建经费保障十分困难。
目前,尽管市委、市政府克服重重困难,下决心实行了各级财政首先保教育、保教师工资的做法,从去年开始实现了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县级财政统一发放,但县级统一发放前积欠的教师工资仍达2386万元,大多数县、市、区农村中小学教师的养老金、医疗保险金、住房公积金等国家规定应当按时足额交纳的“三金”也尚未能解决。农村教育费附加停征前,全市每年可征收教育费附加2400万元,停征后上级财政每年下发酒泉市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仅为1311万元,两者相差达1089万元。倘若转移支付的力度没有显著增加,今后,酒泉市义务教育经费问题将更加突出。
3.学校公用经费严重不足,正常运转困难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低,财政收入有限,农村税费改革后上级财政给酒泉市的义务教育经费转移支付额度,远远小于税费改革前酒泉市教育费附加征收的规模,导致省财政规定的农村中小学公用经费标准定额和国拨生均公用经费指导性预算定额无法落实,中小学正常运转经费和教学设施建设等公用费用难以得到保证。目前,酒泉市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已达16.3%,所属七县、市、区教育经费所占财政总支出比例最高的已达22.98%,地方财政对教育的支持已达到了最大限度。但由于酒泉市地域辽阔,群众居住分散,农村学校规模小,师生人均所占固定资产大,运转成本高,中小学尤其是农村学校真正用于教育教学的经费数额非常小,个别的农村学校甚至已经多年没有得到过真正意义上的公用经费,学校的正常运转基本靠学生杂费收入和勤工俭学艰难维持。
4.中小学危房面积大,危改任务繁重
在《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实施前,酒泉市和全国其他地方一样,农村义务教育实行的是“地方负责分级管理”的模式。农村学校基本靠群众投工投料自己动手修建,没有统一的质量要求和标准,校舍绝大多数是土坯房,质量差、标准低、寿命短。尤其是玉门等地近年来连续发生地震、洪水等强自然灾害,导致大量新增危房,造成目前酒泉市中小学危房面积仍达12.33万平米。消除中小学现有全部危房,从目前酒泉市的财力状况看,仍十分艰巨。同时,农村中小学信息化建设跟不上发展的需要。受资金制约,目前仍有102所农村中小学没有信息化教育设施。还有部分农村学校微机数量不足、设备陈旧的问题十分突出,农村普及、提高信息技术教育的任务十分艰巨。
5.农村义务教育环境与城市之间存在较大的差距
由于农业经济发展缓慢,农村财政紧张,而国家教育资源分配严重向城市倾斜,农村所得十分有限,远不能满足农村教育需求,从而导致农村学校的持续发展难以实现。校舍陈旧,教学仪器和工具短缺,体育设施基本上是空白等,这是农村学校的普遍状况,在贫困农村情况则更加严重。在此环境下成长起来的农村孩子,在文化素质、综合素质和心态等方面都严重滞后于城市同龄孩子,客观上造成城乡教育的不平等,加深城乡之间的隔阂。
6.师资力量薄弱,义务教育课程设置具有滞后性,教育质量无法得到提高
由于农村教师的工资普遍比较低,因此,通常情况下,大学毕业生都不愿意到农村教书,所以农村中小学的教师整体素质比较低,同时,人事制度和管理制度又严重制约着师资力量的调整。一方面主要的骨干教师大量流失,另一方面,大部分教师老年化现象突出,尤其是农村小学。教师队伍的年龄老化,还带来了教育思想、教育观点、教育手段等方面的老化。从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农村主要还是在追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阻碍了课程改革。同时,课程改革总是受到具有守旧思想的教师、学校和家长的强烈反对,因此改革总是迟缓的。农村中小学代课教师数量较多。截止2009年底全市中小学共有代课教师300人,其中绝大多数在农村中小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