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努力构建酒泉市四级现代养老体系
在我国老年型社会来临之际,重视和研究养老问题已经刻不容缓。当前酒泉社会养老问题日益严峻,主要有观念认识不到位,一些职能部门及管理与服务部门对发展养老事业的重要性和迫切性认识不足。道德规范缺失,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转型的巨大冲撞中,敬老助老的传统美德受到一定的冲击,部分人道德水准较低,养老助老意识淡化,不尽瞻养义务,打骂、侮辱甚至虐待、遗弃、残害老年人的现象时有发生,老年人的合法权益在一些地方得不到有效保障;养老机构量少质差。虽然全市的各镇都建立了养老机构,但和老龄化的快速发展相比,还是显得“僧多粥少”,况且现有的养老机构普遍基础设施差,硬件设备和和服务水平跟不上需要,难以令人满意。专业工作人员缺乏,志愿者服务队伍没有形成,等等。
一、模式构建
面对日益严重的养老问题,仅靠一个主体、一个渠道、一种模式是难以解决的,必须立足酒泉实际,建立一种新型的模式,并对现有养老体系进行整合,形成以家庭养老为基础,集体(社区)养老为依托、社会养老为补充、政府养老为保障的四级养老体系。
1.家庭养老为基础,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优势,要解决其中的60%的人员的养老问题
主要经费来源靠家庭的筹集,主要劳动由家庭成员来完成。家庭养老有利于降低养老成本,体现人间真情,对老年人晚年的心理归属感、安全感、幸福感都有重大的意义。这是我国经济不发达、自我储蓄不足的广大农村老人和城市中低收入家庭老人养老的必然选择,在我市当前60%以上的老人养老要靠这种模式来实现。
2.集体社区养老为依托
社区养老是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的,白天老年人在社区享受到养老院的服务,社区护理站的财政、设施、护理人员等方面的问题则由社区来解决。晚上老年人住在自己的家中,由社区上门提供所需服务(包括护理、陪伴、购物、清扫、送餐及做家务等)。以机构养老、日间照料服务、自助互助养老和公益性服务为依托的覆盖全区的养老服务体系。集合了家庭养老和机构养老的两大优点,既满足了老年人的“恋家”情结,又减轻了年轻人的负担,同时还节省了养老福利的投入。
3.以社会养老为发展趋势
民办养老机构的诞生,改变了过去养老机构由国家投资的单一状况,缓解了政府财力不足的矛盾,也满足了广大老年人的生活需求,减轻了中青年人的家庭压力和工作负担。据了解,当前,我市社会养老正处于起步探索阶段,养老机构大都提供饮食、护理、医疗、康复、娱乐设施、临终关怀等服务,并且这些民办养老机构大都设立在社区或居民集聚区,很好地满足了老人居家养老的传统习惯。借鉴国际经验,调动社会力量,采用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方式,以求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化养老新模式,作为对我市传统养老模式的补充。因此,在允许私人、企业和社会团体投资兴办养老保险的同时,应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制度以加强对养老保险项目的监管,而且还可以积极引导各种社会力量投入到公益性的社会养老保障工作中来,大力发展养老福利事业和慈善事业。社会养老保障可通过由企业兴办商业养老保险项目、进行公益性投入以及银行推行养老储蓄等方式实现,如建立公益性的老年人设施,养老保险企业以及经常性的区际援助和个人、企业捐款等形式。国家金融部门的监管、地方政府的调控和司法机关的规约都可作为这种保障方式的外部调适力量。
4.以政府养老为补充
政府养老保障作为最后一级,并不意味着政府的保障功能有所减弱,反而是政府保障功能的加强。政府目前应该做的事情是:一方面要根据实际情况加大扶贫工作和扶贫力度,不断扩大和完善社会救济,由中央财政拨款,为农村中因各种不可抗力原因陷入贫困的老年人提供最低生活保障;另一方面要减少对农村资源的汲取、增加农民收入,强化农民拥有的可支配资源。同时,通过市场和制度的手段来加强各层级的养老保障功能。尤其要注意的是,政府所提供的社会养老保障,不是对自我养老保障、家庭养老保障和集体养老保障功能的削弱,而是从外部加强这些层级的保障功能,以顺利实现农村养老保障由以家庭保障为主向以社会保障为主的转变。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当国家整体经济实力增强时,中央财政将有能力通过财政转移支付来实现养老保障,农村社会养老保障系统就有条件真正地建立起来了。政府养老保障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进行适当的财政转移支付和有组织地把城市财富向农村转移两种渠道。可采用建立医疗卫生设施和养老保障设施、实施社会优抚、社会救济、社会抚贫以及发行养老福利彩票等形式。同时,政府要加大对农村养老保障的政策和法律等制度性投入,如对农村养老保障项目和机构进行宏观调控,完善有关养老保障的金融管理体制,加大法制配套建设和保障力度等。
二、构建四级养老的保障体系
1.巩固传统家庭养老模式
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必须从社会的实际出发,采取政府、社会、家庭和老人共同负担的原则,建立完善的现代养老体系。一是加强养老文化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人口老龄化社会问题,必须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养老文化”。倡导和弘扬“尊老敬老”的社会伦理道德。“尊老、敬长”不仅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也是“养老”的最高境界所在;不仅是传统养老文化中的道德基础,也是现代养老体系中基本的道德约束和行为准则。倡导物质供养与精神赡养的统一。“常回家看看”之所以很快地在全国流传开来,就是因为它道出了当今社会老人的普遍需求。必须摈弃旧的养老观念,提倡新的养老思想。传统养老文化在宣传“尊老、爱老、敬老、养老”思想的同时,过分强调“老则贵”和“唯老是从”,这种文化氛围不仅强化了老人“唯老独尊”、“唯老是尊”的观念,而且强化了老人对子女的依赖心理,冲淡了老年人自我养老的意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独生子女父母应树立“自我养老”新观念,把独立生活、住养老院等看作是“正常的事情”。
2.走社会化、产业化和专业化的发展道路,创新养老模式
创新养老模式,必须走社会化发展的道路。这里的“社会化”包括:1.服务主体社会化,即服务机构、服务设施的社会化。2.服务客体社会化,即服务对象既突出重点又要面向社会全体老年人,增大服务的受益面。3.资金筹措社会化。要多渠道筹措资金,采取财政拨款、社会集资、有奖募捐、各方捐助、街道和居委会出资等方式解决养老服务资金问题。4.服务队伍社会化。要建立一支由专、兼职人员和志愿者组成的服务队伍。以专职人员为主体,兼职人员为辅助,青年志愿者为基础,形成庞大的服务队伍。5.服务管理社会化。养老服务是一个广泛而复杂的社会工程,仅靠民政部门一家是难以运筹的,要解决场地、占道、治安、卫生、办照、免税等诸多具体问题,需要各部门的支持与参与。
创新养老模式,必须走产业化的道路。养老服务不能等同于慈善事业,而是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保障体系内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内容,必须在政府的扶持下纳入社会发展的总体规划,积极发展,走产业化道路,逐步形成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积累和自我发展的动力机制。
创新养老模式,必须走专业化的道路。养老服务是一项长期的内涵丰富的专业性很强的工作,要把它作为一个专业来研究和发展;要从专业院校(如社会工作职业院校)选用相应专业(如社区服务与管理、养老服务、社区康复技术、家政与社区服务等)的大中专毕业生,充实社区养老助老服务专业工作人员队伍;还应分批选送在职工作人员到有关高校或培训机构学习老年服务知识和技能;有关职能部门要制定老年服务职业资格标准,实行劳动准入制度,提高专业工作者队伍的质量和服务水平。通过以上专业化措施,为社区养老助老服务的发展提供最基本的人才保障。
3.积极探索,建立和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
建立养老保障体系,一是要完善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切实把最低生活保障金纳入各级财政预算,确保符合条件的老年人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待遇。二是要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障体系,扩大养老保险金的覆盖面。要加大养老保险金征收力度,建立起覆盖全社会的社会养老保障体系。三是要建立健全基本医疗救助制度。基本医疗救助金由财政增加预算安排解决,纳入城镇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资金,重点解决好城镇特困老人的医疗救助问题。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