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岛市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2年国民经济 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报告
——在青岛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上
青岛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刘明君
一、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全市上下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深入贯彻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全面落实市第十四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决议,经济社会发展呈现增长较快、物价趋稳、质量提升、民生改善的良好态势,主要目标任务全面完成,实现了“十二五”良好开局,再获全国文明城市称号。
(一)综合实力实现新提升
全市生产总值达到6615.6亿元,同比增长(下同)11.7%;人均生产总值突破1.1万美元。三大需求增长较快,固定资产投资达到3502.5亿元,增长23.4%;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2232.9亿元,增长17.4%;外贸进出口总额达到712.6亿美元,增长27.2%。财政金融运行良好,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达到566亿元,增长25.1%,同比加快5个百分点;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达到7495.3亿元,新增1145.4亿元,同比多增48.8亿元。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28567元和12370元,增长14.3%和17.3%,同比加快2.5和3.2个百分点,实现与经济同步增长。
(二)蓝色经济取得新进展
青岛蓝色经济区建设发展总体规划批复实施,编制完成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两大战略性规划,着力开拓蓝色经济发展空间。重点领域试点成效明显,落实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试点方案,完成了年度试点任务,在外国籍干线船舶中转、蓝色经济板块“区域集优”债务融资、海洋产业技术战略联盟等领域取得突破,部分海域使用权抵押获得贷款118亿元。设立了市级蓝色经济建设专项资金,共争取省专项资金1.5亿元支持41个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建设。重点项目和园区建设步伐加快,国家深海基地、海洋科考船等项目加快推进,中德生态园、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海西湾船舶与海洋工程产业基地、高新区蓝色生物医药产业园等蓝色经济特色园区建设加快推进。成功举办2011中国·青岛蓝色经济发展国际高峰论坛,提升了青岛蓝色经济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全市海洋经济实现增加值660亿元,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10%。
(三)结构调整迈出新步伐
农业生产总体平稳,粮食总产量达到363万吨,再创历史新高,畜牧业、渔业平稳发展,百万亩花生和果茶示范区等基地建设积极推进,培育“一村一品”专业村180个,扶持建设一批蔬菜、果品设施种植示范区和冬暖式大棚,新建“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生产基地40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5100多家,增长22.7%。工业生产保持平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3.5%,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达到1.27万亿元,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船舶海工、纺织服装、食品饮料、机械钢铁等七大重点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86%,463个产业振兴项目竣工投产215个,老城区企业新搬迁18家,累计达到72家,六大新增工业功能区新投产项目113个,联通云计算基地和中国电信信息服务(青岛)基地等项目落户。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培育,产值突破2000亿元,增长11.6%,15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开工率超过85%,全年完成投资150亿元。服务业保持良好发展势头,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2.4%,占生产总值比重达到47.8%,同比提高1.4个百分点,首次超过第二产业占比;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方案和促进服务业跨越发展意见全面实施,成为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旅游标准化示范城市、版权示范城市和首个韩元挂牌交易试点城市;重点产业稳步发展,新引进金融机构17家,旅游总收入增长17.5%,港口和集装箱吞吐量分别达到3.8亿吨和1302万标箱,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171.6万人次,离岸服务外包合同额和执行额均实现翻番。
(四)发展方式实现新转变
节能减排全面推进,青岛市被评为“十一五”全省节能减排突出贡献单位并记一等功,单位生产总值能耗预计下降3.7%,二氧化硫、化学需氧量和氨氮排放量预计分别削减2%、3%和3%,全面完成年度节能减排目标;市区空气中氮氧化物浓度近年来首次实现下降,空气质量优良率达到91.5%,同比提高0.8个百分点。循环经济加快发展,青岛市成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中日城市典型废弃物循环利用体系建设项目试点城市,低碳城市发展规划编制完成,国家“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加快建设。自主创新能力增强,获国家科技成果奖14项,与中科院签署能源过程研究所二期、软件所青岛研发基地等共建协议,新增轮胎先进装备与关键材料国家工程实验室和国家家电模具等3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支持企业新建14个科技创新平台,组建海洋仪器仪表等7家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一期工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医药中试中心建成。
(五)城乡建设取得新成效
重大工程建设提速,总投资3588亿元的260个市级重点项目全部开工,其中,97个项目新开工,82个项目竣工,年度投资超过820亿元,胶州湾大桥、胶州湾隧道、快速路三期等重大基础设施建成使用,城市地铁、铁路青岛北客站、新疆路快速路等重大工程加快建设,高新区北部园区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世园会园区道路、综合管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全面展开。市容环境十大专项整治行动积极推进,视觉污染、环境卫生、铁路两侧、建筑立面、新建和改建绿地、路边停车位和专用停车场等重点领域整治成效明显。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加快形成,城镇化率达到67.8%,同比提高1.8个百分点,农村“五化”工程基本完成,新建改造农村住房6.5万套,大沽河治理工程全面启动,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目标责任制试点、农村垃圾集中处理和污水处理工作积极推进,城乡面貌明显改观。
(六)改革开放增添新活力
重点领域改革步伐加快,组建广电影视、报业、出版、演艺和网络五大国有文化传媒集团,完成市属国有资产经营公司调整重组,开发区成为首个国家级开发区体制机制创新试点,三年医改任务顺利完成,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实现城乡全覆盖,政府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部实施基本药物制度,城乡居民政策范围内住院费用报销比例分别达到72.3%和71%。资本市场加快发展,5家企业上市、1家企业再融资,年度累计上市融资58.1亿元,市级创投引导基金设立7只,合计规模10亿元,其中1只获国家参股资金支持5000万元。外贸增长较快,出口额达到400.6亿美元,增长20.5%,对新兴市场出口增长27%,一般贸易出口占比达到50.1%,同比提高2.6个百分点,内资企业出口占比达到51.7%,首次超过外资企业;进口额达到312.1亿美元,增长36.9%;成为港澳与内地紧密经贸关系合作示范城市,即墨服装基地、胶南海藻制品基地成为首批国家外贸转型升级示范基地,国家船舶出口基地落户开发区,海峡两岸农产品交易物流中心落户城阳。定向招商取得新进展,实际到账外资达到36.3亿美元,增长27.8%,其中重点经济园区到账外资占全市的47%;批准投资千万美元以上项目185个,合同利用外资33.3亿美元,占全市近2/3。
(七)社会民生获得新改善
市级财政新增财力的80%用于民生事业。物价涨势得到有效控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上涨5%,低于全国涨幅0.4个百分点,四次启动低保居民物价上涨补贴发放联动机制,累计发放补贴2156万元。就业形势保持稳定,新增城乡就业43.9万人,扶持创业2.3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2.95%。社会保障水平持续提高,养老、医疗、工伤、失业、生育五项保险实现市级统筹,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企业退休人员养老金人均提高13.2%,七区和五市最低工资标准分别提高19.6%和25%,城乡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分别提高20%和44.7%。保障性住房加快建设,开工建设房源23950套,配租配售房源10980套,新一轮三年住房保障发展规划启动,46个“两改”项目全部开工,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房地产调控政策,新建住宅价格指数涨幅大幅趋缓,明显低于年初调控目标。民生工程加快推进,实施300所学校校舍安全改造工程,新建和改扩建幼儿园180所,国医堂、妇儿医院一期、西海岸医院建成使用,三医迁建、妇儿医院二期等工程建设进展顺利。文化建设扎实推进,获得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资格,开展了第三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工作,四方剧院改造加快实施,成功举办第三届中国国际小提琴比赛、苏迪曼杯世界羽毛球赛和极限帆船系列赛。健全了食品安全监管体系,市区全部批发市场和70%的零售市场建成肉类流通追溯体系。
二、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从外部环境看,世界经济形势总体上复杂严峻,下行风险加大,经济复苏的长期性、艰巨性和复杂性凸显,国际环境对国内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加大。国内经济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国内市场潜力逐步释放,但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矛盾和问题突出,物价上涨压力较大,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产业结构不合理和节能减排问题凸显。
从青岛市看,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战略带来发展机遇,市第十一次党代会明确提出“率先科学发展,实现蓝色跨越,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的战略目标,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等重点区域的规划建设积蓄了强劲发展动力,青岛具备了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现科学发展、率先发展、和谐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此外,全市经济社会发展还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必须高度重视、认真解决。
(一)企业经营环境持续趋紧
企业尤其是部分小微企业面临融资紧张、成本上涨等困难,经营压力较大。劳动力、土地、能源资源等要素价格上涨呈长期化趋势,2011年青岛市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增长9.4%;2011年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累计升值5.3%,银行贷款综合成本上涨20%以上。部分企业异地搬迁、扩大再生产存在着用地缺口问题。
(二)外贸出口形势不容乐观
青岛市出口产品中加工贸易比重较高,部分产品出口受国际环境影响较大。受欧美市场需求萎缩影响,2011年下半年以来全市出口增速逐月回落,全年出口增速同比回落10.5个百分点,2012年1~2月出口增长5.3%,同比回落21.1个百分点。青岛在第110届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上的出口成交额仅比上届增长4.1%,其中欧美市场分别下降16%和40%。
(三)产业层次亟待升级
产业带动力强的大项目偏少,工业增长主要靠存量增长拉动,发展后劲不足。战略性新兴产业处于起步阶段,高端服务业占比偏低。产业配套程度不高,园区产业集中度不足40%,骨干产业本地集群化程度较低。民营经济不发达,民营企业多属劳动密集型行业,技术化、专业化和协作化水平不高。
(四)财政增收压力较大
财政减收因素较多,房地产业税收减收影响将继续显现;结构性减税政策也带来一定影响,个人所得税免征额提高、小微企业增值税和营业税起征点提高等政策将影响地方级收入10亿元左右;制造业税收增长缓慢,2011年制造业实现增值税增长4.1%,2012年1~2月为负增长。
(五)社会民生改善任务艰巨
就业总量压力与结构性矛盾并存,社会保障体系有待完善,城乡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需进一步提高,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的财政支出压力增大。教育、医疗、养老、扶贫等关系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亟需加大解决力度,特别是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尚不均衡,统筹城乡发展任务仍然艰巨。城市管理需进一步精细化,交通、停车、安全生产、社会治安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和目标
2012年是实施“十二五”规划承上启下的重要一年,做好全年经济工作,对于巩固经济社会发展良好形势,迎接党的十八大胜利召开,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思路是:全面贯彻中央、省经济工作会议和市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深入落实科学发展观,以世界眼光谋划未来,以国际标准提升工作,以本土优势彰显特色,着力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和提升城市品质,着力扩大内需和推动结构调整,着力统筹城乡发展和深化改革开放,着力加强科技创新和生态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社会民生,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再上新水平,加快建设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
统筹考虑国家、省的要求,2012年全市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指标建议如下:
——经济保持平稳增长。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1%,服务业增加值增长11%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
——节能减排积极推进。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和氮氧化物排放量确保完成国家、省下达的目标任务(初步计划分别下降3.7%、2%、3%、3%和3%)。
——外经外贸稳定增长。外贸进出口总额(不含中央、省公司)增长10%,其中,出口额增长9%,进口额增长11%;实际到账外资增长8%以上。
——城市功能进一步提升。城镇化率达到70%左右;七区集中供热普及率达到72%,七区污水集中处理率达到90%;港口吞吐量达到4亿吨,航空旅客吞吐量达到1265万人次;旅游总收入增长15%;文化青岛建设取得明显成效;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
——社会民生进一步改善。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均增长11%;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新增城乡就业25万人,其中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0万人;城镇保障性住房新开工建设2.3万套;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4‰以内;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左右。
四、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措施
(一)实施蓝色经济区战略,提升城市发展能级
推进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深化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积极争取基本农田异地代保,增加建设用地规模。加大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力度,推进中心区中央商务区建设。加快中德生态园开发,开工建设10平方公里配套设施。加快保税功能拓展区建设,争取开展国际中转航运等政策试点,扩大启运港退税覆盖面。完善董家口临港经济区的港口、产业和城区规划,整合岸线陆域资源,推进港区体制转型和配套设施建设,加快港口物流和临港大工业项目布局,推进华能董家口热电联产等重点项目建设,力争青钢搬迁工程开工建设,建成青岛港集团30万吨级矿石码头以及煤炭、矿石、原油、钢材等交易平台。做强海洋装备制造等临港先进制造业,发展海洋运输物流等海洋服务业,提升发展现代海洋渔业,打造现代海洋产业集群。
打造蓝色硅谷。推进重大创新平台建设,加快海洋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国家深海基地、山东大学青岛校区等重点项目建设,加快10平方公里核心区和30平方公里配套区建设。提升高新区北部园区配套管理水平,加快中科院光电院青岛研发基地等项目建设,培育“人才特区”,争创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吸引创新要素规模集聚,鼓励发展风险投资,争取蓝色硅谷列入国家技术创新工程试点,打造蓝色经济科技支撑区和高端产业聚集区。
实施蓝色经济区改革发展试点。深入实施蓝色经济区发展规划。继续争取国家和省资金支持,完善多元化投资机制,引导更多社会资金投入蓝色经济建设。制定推进海洋高端产业发展意见,推进崂山生物医药产业园、胶州蓝色高端制造业基地等一批海洋特色重点园区建设。加快电解法船舶压载水管理系统成套装备、海洋特征寡糖产业化等蓝色经济重点项目建设。健全蓝色经济改革发展试点工作制度和考核办法。
(二)加快城乡统筹步伐,促进全域协调发展
全面推进城乡统筹。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意见,以平度、莱西和全域镇村建设为重点推进城乡统筹。编制城镇体系规划、新型农村社区布局和建设规划,完成乡镇撤并工作,加快被合并镇驻地经济园区和中心社区建设,争取开工建设100个集聚型新型农村社区,启动新型农村社区服务中心建设。加强乡镇和新型农村社区政策支持,设立镇级发展平台专项资金,通过以奖代补方式对合并后的乡镇注入资金,支持基础设施建设。编制县域统筹、镇为主体的新一轮产业发展规划,统筹城乡就业、教育、医疗、文化、养老、社保等,促进基本公共服务向农村倾斜。编制农村扶贫规划,提高扶贫标准,抓好平度北部、莱西北部和即墨、平度、莱西、胶州交界等片区乡镇扶贫。推进平度、莱西市驻地向规模较大、实力较强的中等城市迈进。
推进大沽河综合整治。坚持大沽河河道治理与两岸新农村建设结合、水利工程与两岸高效生态农业发展结合、综合治理与旅游功能开发结合、上游改造与城市供水结合、综合改造与体制创新结合,推进填筑、河道疏浚、生态修复和堤坝路面等工程,沿大沽河轴线拓展,打造贯穿全域南北的防洪屏障、生态长廊、现代农业聚集带、特色城镇与新型农村社区示范区。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大水网工程,加快官路水库前期工作,力争沐官岛水库开工建设,完成白马河向董家口港区调水以及产芝水库向即墨、城阳和崂山调水工程。继续实施规模化集中供水二期工程和高标准农田节水灌溉工程,推进中小河流治理、病险水库加固和水土保持工程。抓好镇区道路、污水处理和垃圾处理设施建设,加快发展农村户用沼气和大中型沼气工程。优化农村公路网络,促进农村公路干道向镇和新型农村社区延伸,推进农村客运线路公交化。
抓好现代农业发展。落实各项惠农政策,稳定粮食种植面积,保证粮食总产量。创新农业组织形式,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引导土地向家庭农场和种植大户集中。实施“双百双千”建设工程,培育建设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各100个,创建发展示范性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规模经营家庭农(牧、林)场各1000家。推进平度、莱西两个国家级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实施蔬菜、渔业等五大产业振兴规划,完成花生和果茶两个百万亩示范区建设,扶持1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部分“一镇一业”示范镇发展。加大农业补贴力度,推进农业政策保险试点。强化农业科技服务和技术支撑体系,加强以种业为重点的农业科技创新,加大农业重大关键技术攻关力度,提高农业机械装备水平,大力培训农村实用人才。
(三)提升城市品质和服务功能,打造宜居环境
推进城市功能提升。按照全域统筹、三城联动、轴带展开、生态间隔、组团发展的战略,完成新一轮城市总体规划修编,发展海湾型都市,建设大青岛。以四方、李沧为重点推进七区统筹,加快缩小南北差距,推动中心城区转型提升。启动北部新城开发建设。规划建设董家口临港经济区。加快大沽河流域生态经济区建设。确保世园会片区主题馆、植物馆等项目开工建设,规划建设世园生态都市新区。加快铁路青岛北客站建设,推进交通商务区建设。完成全域轨道交通系统规划,做好连接西海岸经济新区和蓝色硅谷核心区轨道交通线的前期工作。加快青荣城际铁路、海青铁路、青龙高速等项目进度,推进青连铁路、董家口疏港铁路前期工作。加快城市地铁一期建设,争取地铁二期开工,做好新一轮地铁建设规划报批工作。完成胶州湾大桥青岛端接线工程,推进新疆路快速路、重庆路改造等项目建设。
深化市容环境整治。深入开展大干300天市容环境整治行动,以老城区为重点加强市容环境整治,实施一批精品改造工程,开展铁路两侧环境、市政道路及背街小巷等整治行动,加强停车秩序、占路经营等专项治理,开工建设小涧西垃圾填埋场二期工程。建立建筑工地、园林绿化等城市维护管理精细化标准体系,深入推进城镇容貌和环境卫生责任区达标工作落实,开展农村环境连片综合整治,建设20个生态文明镇和60个生态文明示范村。
加大生态建设力度。实施好海泊河、李村河、张村河等流域综合整治工程。突出抓好大气污染防治,将细颗粒物(PM2.5)纳入常规空气质量监测体系,治理机动车尾气、煤烟和扬尘污染。加强饮用水源地生态保护,建成高水平的城市供水水质监测中心。加强胶州湾生态湿地保护和修复,建立完善海洋环境监测和预警系统。加快地下和山体采矿业退出。实施前海一线、环湾大道、火车站周边和高速路出口等重点区域园林景观提升项目。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工作,实施植树增绿工程,建设连片万亩林场,推进交通干道和市区路网绿化建设,深化浮山综合整治,推进太平山中央公园建设,新改建绿地660万平方米。
(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提高产业层次和竞争力
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优化服务业发展规划布局,启动金融中心、总部商务、现代物流、旅游会展、文化创意、软件外包、科技孵化、商贸区、人才公寓、社会事业公共设施等十项千万平方米的重点服务业工程建设;市区着力打造现代服务业高地,市南区重点发展金融商务、总部经济、时尚商业和商务旅游,市北区重点建设邮轮母港、啤酒文化和高端商贸聚集区,四方区重点抓好科技研发、文化创意、滨海旅游和商务发展区建设,李沧区重点建设交通商务区、生态都市新区和商贸聚集区,崂山区重点建设金融新区、会展旅游和信息服务园区,黄岛区重点建设保税物流和国际经济合作示范区,发展度假旅游、信息服务和文化创意,城阳区重点发展企业总部、商贸物流、广告创意,高新区重点发展软件外包、研发孵化、高端制造,建设高新技术密集区和科技、生态、人文新城。完善服务业发展政策,制定实施高端服务业发展意见,落实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实施方案各项任务,做好国家现代服务业创新发展示范城市试点工作,争取在离岸金融、国家服务外包示范城市等政策上实现突破。着力发展服务业重点产业,加强金融市场培育和产品创新,推进崂山金家岭金融新区和即墨鳌山湾财富管理园区建设,大力引进金融总部和法人机构,组建青岛农商银行,重组海协信托公司,促进金融与产业深度融合;出台实施加快现代物流业发展意见,积极发展电子物流、冷链物流、供应链物流,提升公共物流信息平台功能,开通青岛直达欧美航线;制定软件和服务外包产业规划,引进一批软件名企和信息服务业大项目;筹办中国国内旅游交易会、中美省州长旅游论坛等展会,提升旅游公共服务中心功能,推动邮轮母港规划建设,着力发展邮轮和高端游艇产业,提高崂山风景区管理水平,打造宜游环境,加快发展蓝色旅游业。抓好重大载体建设,重点实施山东高速物流等127个服务业大项目,争取年营业收入过亿元的服务业大企业达700家以上,抓好20个左右年营业收入过100亿元的市级服务业聚集区建设。
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出台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意见和资金、土地、金融、产业等扶持政策,建立战略性新兴产业工作推进机制。完善战略性新兴产业规划布局,建设橡胶谷、即墨光伏产业功能区、西海岸通用航空产业功能区等一批创新能力强、特色鲜明的战略性新兴产业聚集区,实现战略性新兴产业在空间、资源、人力资本等方面的有效集中。建立重点项目库,推进100个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高端装备制造等产业产值向千亿元规模迈进,促进物联网、云计算开发应用,发展新能源汽车产业。设立专项引导资金,实施新兴产业创业投资计划,引导社会资本投向新兴产业。密切关注国家在战略性新兴产业扶持资金、产业指导目录和统计体系等方面的政策动向,积极争取国家支持青岛市新兴产业加快发展。
做大做强先进制造业。推动家电电子、石化化工、汽车机车等主导产业聚集发展和产能再造,加快纺织服装、机械钢铁、食品饮料等传统产业改造升级,打造一批产值过千亿元的高端制造产业链。制定工业产业园区布局规划和工业项目用地管理办法,统筹新增工业项目用地计划。推进300个工业转型升级项目建设,力争150个竣工投产。抓好总投资1100亿元的48个签约大项目调度,实施200个以上投资过千万元的技改项目。大力推进五市新型工业化步伐,明确区域发展定位,突出区域发展特色,建设胶南董家口临港重工业发展区、胶州高端制造聚集区、即墨蓝色制造聚集区、平度新河生态科技产业新城和莱西姜山新城等重点组团,带动全市工业规模和质量再上新台阶。启动老城区工业企业搬迁10家、竣工6家,引导搬迁企业向五市工业园区集聚,实现县域工业集群集约发展,构建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主导产业为支撑、新兴产业为增长点的县域先进制造业体系。
(五)优化投资结构和扩大居民消费,强化内需拉动
保持投资较快增长。加强固定资产投资运行引导,着力优化投资结构,进一步加大投资力度。做好协调服务和要素保障,加强重大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高端服务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农林水利、城乡统筹等重点领域投资力度,不断增强产业发展后劲和提升完善城市功能。完善公平准入机制,积极鼓励民间投资参与基础设施、金融、能源、社会民生等项目建设,拉动投资增长,提高经济发展活力和资源配置效率。
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初步安排市级重点项目230个,总投资3800亿元,其中续建项目140个,计划当年全部开工,竣工项目70个,完成投资800亿元以上。畅通重点项目“绿色通道”,争取国家新增建设用地指标,挖掘“批而未供”等存量用地潜力,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加强银企对接和项目推介,积极利用债券、基金、BOT、BT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组织实施市财力投资计划,提前落实项目建设条件,确保项目加快实施。做好政府投资项目储备,争取国家资金支持,加强中央投资项目建设管理。
强化消费拉动。促进城乡居民收入增加,落实企业工资指导线实施方案,推行工资集体协商制度,增加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落实事业单位绩效工资制度,扩大农民转移就业规模,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完善农村产权收益分配制度,增强城乡居民消费信心。发展现代商业,扩展海信广场商圈,加快华润中心、中铁青岛中心等大型高端商业综合体建设,加快引进7-ELEVEN、罗森等国际便利店企业,支持平价商店建设,市区新建改造农贸市场15处,加快完善8分钟居民消费服务圈,改善消费环境。加强“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建设,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打造青岛购物节消费品牌,办好国际啤酒节、国际消费电子博览会,培育会展经济知名品牌,加快发展文化、旅游、健身、养老和家政等消费业态,培育消费新热点。
(六)深化改革开放,创新体制机制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制定实施经济体制改革指导意见。创新西海岸经济新区、蓝色硅谷等重点领域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快推进投融资体制改革,进一步规范政府投资公司发展,加快向现代企业转型步伐。深化国有企业改革,有序推进国有资本逐步从一般竞争性领域退出。全面落实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各项政策,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优化民营经济和中小企业发展环境。按照国家统一部署深入推进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扩大基本药物制度实施范围,实施药品和医用器材集中采购制度,加强以全科医生和乡村医生为重点的基层卫生队伍建设,深化公立医院改革,实施县级医院综合改革。全面启动城乡统筹改革,实行镇级扩权改革,完善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推进集体林权制度改革,稳妥推进统筹城乡的户籍管理制度改革。继续开展开发区国家级体制机制创新试点和省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继续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稳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完善资源性产品价格形成机制。
加快资本市场建设。完善拟上市企业“直通车”服务机制,实施分类指导和梯次培育计划,争取拟上市企业规模达到260家以上,5家以上企业上报首发材料。争取国家支持城投集团、华通集团、泰能燃气等企业发行企业债券50亿元以上。引导企业通过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和中小企业集合票据实现多元化融资,支持企业境外上市融资。充分发挥创业投资基金引导作用,健全产业基金风险管理和激励约束机制,带动更多社会资金投向科技型、成长型、创新型企业或项目。
加快对外贸易转型升级。进一步提升外向型经济发展水平,优化商务环境,搭建市场开拓、融资等外贸公共服务平台,加快出口退税进度,帮助出口企业解决经营困难,巩固和扩大市场份额。实施外贸转型升级行动计划,完善出口品牌培育机制,扩大自主研发和自主品牌产品出口,推动100家行业骨干企业发展国际知名品牌。推动15个特色出口基地建设,实施300家出口企业跟踪扶持计划,争取进出口过亿美元企业超过100家。提升发展货物贸易,加快发展服务贸易,突破发展转口贸易,扩大重要资源性产品、先进技术设备及关键零部件进口。鼓励企业“走出去”,继续支持优势企业到境外建设生产基地、设立研发中心、开发资源和市场、收购品牌和营销网络,扶持对外承包工程企业承揽高附加值项目,培育本土跨国经营企业。
加大定向招商力度。实施外资赶超行动计划,紧盯世界500强和跨国大公司,引进100个先进制造业大项目和100个现代服务业大项目。创新利用外资方式,吸引外资参与基础设施、社会民生项目建设和企业兼并重组。健全境内外招商网络,在日、韩、德、港等地设立商务代表处,组织高层次、大规模招商推介活动。推进中日韩经济合作实验区、中德生态园等重点园区开放水平,支持保税港区带动出口加工区转型发展。
(七)坚持创新驱动和绿色发展,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着力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研究制定孵化器基地布局,高标准做好孵化器认证、测试等平台建设,启动千万平方米科技孵化器工程建设,吸引国内外高层次人才集聚。加快发展实验室经济,引进国家海洋腐蚀与防护工程技术中心等大院大所,推进7家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和5家企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组建海洋生物制品等领域5家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实施半导体照明等70项关键技术攻关,建设青岛海洋科技成果交易服务与推广中心。落实高新技术企业优惠政策,力争创新型企业超过250家。深入实施“443引才工程”、“300海外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急需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和“蓝色人才集聚计划”等,推进国家海洋人才市场建设,争取引进2000名博士和100名蓝色硅谷建设急需人才。
大力发展绿色经济。完善节能管理体制,探索建立能源消费总量和能源消费强度“双调控”机制,确保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7%。建设一批重点节能工程和循环经济项目,加快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开发和推广应用。实施结构减排、工程减排和管理减排措施,加强工业点源、农业面源、生活污染源等治理,推进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升级,确保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率完成国家和省下达的任务。实施低碳城市发展规划,加强低碳领域国际战略合作,推进低碳交通运输体系试点城市建设,规划建设区域性碳交易市场。推进“城市矿产”示范基地建设,争取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工作取得明显成效。办好第二届中国国际循环经济成果交易博览会。
(八)加强经济运行调控,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
扶持小微企业发展。落实国家扶持小微企业政策措施,整合现有企业发展扶持政策和资金,重点扶持科技型、创新型中小企业发展。强化各类服务平台作用,在小微企业技术、培训、信息、市场等方面提升服务水平,帮助小微企业减负增效。适当放宽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范围和比例,鼓励更多符合条件的小微企业利用债券、资本市场和股权投资融资,争取每个区(市)再新增2~3家小额贷款公司、村镇银行或担保机构,研究出台支持中小企业开展融资租赁业务的政策措施。
努力保持物价稳定。落实国家保供稳价系列政策,加强粮油肉菜蛋等生活必需品市场监测,组织好重要商品储备和投放。发展农超对接、订单农业、厂场挂钩等新型流通模式,加快重点批发市场电子信息化和冷链物流建设,搞好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抓好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争取覆盖市区全部批零市场。完善实时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强化市场价格监管。落实物价上涨与低保生活补贴发放联动机制,确保低收入家庭生活稳定。
强化财政金融保障。全面落实国家结构性减税政策,发挥政策资金的集成效应,发展财源型经济,巩固主体财源,培育新兴财源,优化财源结构,加强税收征管,实施财源建设倍增计划,增强财政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压缩一般性支出,扩大基本公共服务的投入。转变财政资金投入方式,建立新的投入运行机制和支撑体系,放大财政资金功能,提高财政资金集约利用水平。协调银企对接,争取全年新增贷款1100亿元以上,引导资金投向重点项目、重点区域和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服务业、自主创新、“三农”等重点领域。强化重点领域金融风险管理和防范。
(九)切实抓好文化青岛建设,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大力发展文化事业。加快建设普惠性文化设施,扩大基层文化服务设施覆盖面,启动一批重点公共文化设施工程,推进市文化中心、市科技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规划建设,加快建设区域性文化交流中心。构建公共文化服务四级网络,加快区(市)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和五市数字影院等设施建设,加快打造15分钟文化圈,全面推进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建设。突出文化特色,培育文化精品,筹备好第十届中国艺术节,办好第十届全国青少年小提琴赛等活动,做强帆船之都、音乐之岛、影视之城等文化品牌。重视历史文化遗产保护,推进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青岛基地建设,加强对文化名人故居的保护。
加快发展文化产业。打造影视传媒、演艺节庆会展、文化休闲度假、美术工艺品制造、创意动漫和生态民俗六大文化产业聚集区,争创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扶持数字出版等非纸介质新兴出版产业发展,争创国家数字出版基地。健全文化产业资金担保服务体系,完善金融机构贷款担保和版权质押政策,设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争取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增长16%。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创新。做大做强广电影视、报业、出版、演艺、网络国有文化企业“五朵金花”,加快市出版集团股份制改造。实施创意青岛计划,申办联合国创意城市联盟“音乐之都”。制定国有文化企业综合评价考核办法。实施文化市场综合执法规范化建设工程,建立规范高效的文化市场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加强版权保护,净化文化环境。
(十)着力保障改善民生,强化社会建设和管理
促进社会事业发展。计划安排民生投入163亿元,启动实施教育、医疗、文化、民政等社会事业设施千万平方米工程。确保全市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占财政支出比例达到17%;启动百万平方米校舍和百所中小学规划建设;实施学前教育普惠项目,推进农村200所幼儿园标准化建设,建立公办、普惠性民办幼儿园生均财政拨款制度;免除义务教育阶段城市学生课本费和城乡学生作业本费;对600辆专用校车实施政府补贴,加强校车和校园安全管理;推进国家高职综合改革和省统筹职业教育发展改革等试点,启动七区高中和职业学校建设,加快发展五市高等职业技术教育;推进市少年宫红领巾剧场、市盲校新校和市中心聋校综合楼建设。普及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医疗服务收费,实施儿童口腔疾病预防制度,力争开工建设市公共卫生医疗中心、市精神卫生中心和市立医院东院区二期等项目,推进县级医院建设。新建9处敬老院,建立实施老年护理保险制度,发展医养结合、家庭养老和社会养老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探索高龄津贴和养老机构意外伤害保险制度。
积极扩大就业。统筹推进城乡就业,建立政府重点投资项目与扩大就业对接制度,重点做好城镇就业困难人员、农村转移劳动力等群体就业工作。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对青岛籍应届大中专毕业生发放一次性求职补贴,推进市级家庭服务业培训基地建设,创建国家级创业型城市。加强就业信息资源管理,结合“市民卡”建设,逐步实现就业失业资源、政策、资金等信息全市联网。争取全年新增城乡就业25万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实施失业保险金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
强化社会保障。推进社会保险扩面征缴和市级统筹,做好失业保险基金扩大支出试点工作,调整工伤保险待遇。建立重大疾病和罕见病医疗救助制度,新农合最低筹资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元,推进城镇基本医疗保险门诊统筹,拓展社区医保业务。提高城乡居民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基础养老金标准。加大对城乡低保家庭、弱势群体社会救助力度,城市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月480元,农村低保标准提高到每人每年3000元。加强临时救助,推进市社会福利院和儿童福利院改扩建项目建设,实施残疾人康复救助服务和困难重度残疾人托养服务工程。
推进保障性住房建设。制定实施加快公共租赁住房建设意见,健全住房保障政策体系,完善保障性住房准入、分配、管理及退出机制。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2.3万套,配租配售保障性住房9000套;旧城区和城中村改造新开工项目25个、回迁项目18个、惠及居民8000户;新建农村住房2.5万套,改造危房4060套。
改善居民生活条件。新建或改造供水管网100公里、泵站5处和燃气管道230公里。市区新增供热面积900万平方米。市区生活垃圾密闭化分类转运率和无害化处理率均达到100%。建设大型停车场和智能交通综合管理平台,开工建设天然气汽车加气站10座,新增更新800辆节能环保型公交车,着力缓解停车难和交通拥堵问题,改善居民出行条件。落实全民健身计划,新建健身园和健身路径700处,推进城市社区8分钟健身圈建设。
加强社会管理和服务。强化以社区为核心的基层社会管理服务平台建设,发挥协会、商会、公益慈善等社会组织作用,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加强公共安全建设,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网格化监管,防范和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健全覆盖城乡的食品药品安全保障体系,推进肉类蔬菜流通追溯体系建设,严格市场主体准入和生产营销监管,创建食品药品安全城市。加强社会治安防范、矛盾纠纷排查处理和源头预防化解,提高突发事件应急处置能力,推进“平安青岛”建设。
附表1 青岛市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计划草案
(续表)
注:①“2011年实际”一栏中,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城镇化率、七区集中供热普及率、七区污水集中处理率为预计数,最终以市统计局、市环保局、市城乡建设委、市市政公用局发布的实际数据为准。
②“2012年计划”一栏中,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学需氧量排放量、氨氮排放量、氮氧化物排放量安排最终以国家、省下达的目标任务为准。
附表2 青岛市2012年有关重点项目情况表
(续表)
(续表)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