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胶南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胶南市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时间:2023-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胶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胶南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三大战略”,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目前,胶南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30家。

胶南市2012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报告

2011年,面对复杂多变的国际国内形势,胶南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抢抓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建设战略机遇,大力实施“三大战略”,着力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着力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着力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经济社会保持平稳较快发展。

一、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经济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全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610亿元,可比增长12%;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36.36亿元,增长20.8%;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420亿元,增长21%;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亿元,增长15.5%;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2170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380元,分别增长17%和13.8%。

(二)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

三次产业比例由2010年的7.2∶59.2∶33.6调整为7.7∶57.9∶34.4。

1.农业经济平稳发展。建成了沃林、隆辉、海青绿洲等五大精品园区,新发展蓝莓2.36万亩、食用菌5598亩、绿茶保护地栽培和无性系茶园1.2万亩。新发展设施农业面积1.6万亩。“胶南蓝莓”、“大村香菇”、“大村黑木耳”通过国家地理标志认定,“灵山岛海参”通过农业部地理标志评审。海洋渔业实现新突破。畜牧业发展平稳。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投资2.46亿元完成水利项目22处,新增和改善灌溉面积2.2万亩。

2.工业生产稳步提高。工业总产值和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分别完成1535亿元、1395亿元,增长19.4%和22%。工业销售收入完成1350亿元,增长19.2%。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6%。工业完成入库税金15亿元,增长12.5%,占全市实际入库税金总量的41.8%。亨利安传动、天喜金属等28个产业振兴项目竣工投产。机械装备、橡胶轮胎、食品药物、家电电子四大产业集群完成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量的72.5%,增长20%。

3.服务业发展势头良好。成功举办了海洋音乐季、首届西海岸服务经济论坛和中国(青岛)第二届国际矿业博览会。服务业大项目加快推进,那鲁湾等项目竣工,金融广场等项目顺利推进,中国(青岛)水文科技馆项目签约。旅游业发展迅速,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近600万人次,实现旅游业总收入42.1亿元,增长16.7%。引进金融机构3家。

(三)可持续发展能力显著增强

1.自主创新步伐加快。组织实施了青岛市企业技术创新项目44项。明月海藻等5家企业获国家公共服务平台建设专项资金809万元,30个项目获国家、青岛市科技扶持资金1490万元。新申请专利467件,专利授权240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28件。全市新增东佳、明月和琅琊台3件中国驰名商标。新认定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6家,其中国家级和省级各1家,新建青岛市级重点实验室1家。目前,胶南青岛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发展到30家。

2.节能减排全面推进。出台了《胶南市节能减排专项资金管理办法》和《胶南市“十二五”节能减排综合性工作方案》,兑现节能减排奖金1100余万元,易通热电公司污泥资源化利用及中水回用项目争取国家扶持资金2600万元。预计万元GDP能耗下降到0.7045吨标准煤。

3.新兴产业发展迅速。明月海藻酸盐产业提升和中能通用等项目竣工,大唐风电和三泰膜等项目进展顺利,初步形成了以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海洋生物为主体的新兴产业发展格局。

(四)重点区域开发、重点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1.重点园区发展提速。董家口区域开发建设进展顺利,产业区起步区实现“五通一平”。华能通用码头、青岛港大型矿石码头实现靠泊,中石化L NG项目开工建设,海晶化工、青钢搬迁及大唐通用码头、万邦矿石码头、油品期货交割库等项目正积极推进。董家口区域全年完成投资约116亿元,其中产业区完成投资28亿元。目前已入驻和签约项目总数达到34个,总投资过千亿元,其中产业区项目11个,投资额达到500亿元。市经济开发区和临港经济开发区两个省级园区完成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1.38亿元,实现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404亿元,实现外贸进出口18.55亿美元。

2.重点项目有序推进。35个项目列入2011年青岛市重点项目,总投资402.8亿元,其中,重点建设项目20个,总投资296亿元,完成投资78.74亿元。44个胶南市重点项目总投资55.27亿元,完成投资27.61亿元。

(五)城乡面貌明显改善

1.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灵山湾旅游度假区、中央商务区、灵山卫组团等重点区域开发快速推进。城市规划展馆和灵山卫公交枢纽站建成使用。灵山卫污水处理厂等工程进展顺利。

2.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明显。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整治活动,城乡面貌焕然一新。大力开展造林绿化,新造林2.56万亩,村庄绿化500个。月亮湾海岸防护工程通过专家评审。

3.城市“两改”和农村住房建设稳步推进。制订了《胶南市城市片区改造工作方案》等5个政策性文件。2010年以来计划改造的村庄完成回迁6个,正在建设19个。2011年完成拆迁的片区7个,正在拆迁的片区9个。农村危房改造完成775处。

(六)改革开放取得新进展

1.加快推进行政审批管理体制改革。进行了新一轮行政许可事项清理,出台了《关于简政增效放权搞活的实施意见》,推行项目审批免费代办制度,进一步完善市、镇、村三级联动“便民服务直通车”运行机制,停止征收24项行政事业性收费,降低4项经营性收费,为全市经济发展营造了良好的软环境。林权改革、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小城镇改革试点、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等有序推进。

2.企业上市进程加快。出台了《企业上市绿色通道制度》和《关于支持和促进企业上市工作的意见》。三祥科技、麦康食品和海容电器与券商、律师、会计等中介机构均签订合作协议,其中三祥科技已报青岛证监局备案,进入辅导期。

3.定向招商稳步推进。出台了《关于突出搞好全市定向招商工作实施意见》。利用内资81.2亿元,增长9.2%;投资5000万元以上的内资签约项目22个,总投资344.2亿元。外资到账3.09亿美元,增长35.4%。新批(含增资)投资1000万美元以上外资大项目44个,总投资15.7亿美元。

4.对外贸易持续增长。实现进出口总额33亿美元,其中出口24亿美元,分别增长19%和20%。出口结构进一步优化,机电产品出口增长20%。

(七)社会事业加快发展

就业、再就业形势良好,全市城镇失业人员安置就业16970人,转移农村劳动力31145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1.21%以内。积极扩大养老保险覆盖面,32.8万名城乡居民办理参保登记,35岁以上居民参保率达98.88%,收缴保费9.62亿元,列青岛五市之首;发放养老金2.13亿元。医疗卫生事业稳步推进,医改工作走在全国前列,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基本建立,新农合参合率100%。建立物价低保联动机制,稳物价,惠民生。经济适用房等保障性住房建设进展顺利,发放廉租住房补贴90万元。教育、体育、文化、人口、计划生育、广播电视、科普、档案、气象、慈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龄、双拥共建、国民动员、精神文明等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一)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1.历史机遇。建设宜居幸福的青岛现代化国际新城区,胶南面临新一轮重大历史机遇。一是隧桥开通推动胶南迈入了与青岛一体发展的同城时代。二是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建设加速推动,胶南作为新区建设的主阵地,未来再造一个新青岛的重任,必将落在这片土地上。三是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青岛“蓝色硅谷”建设快速推进,促使胶南海洋资源、港口和产业优势进一步凸显,将率先突破蓝色经济发展,打造蓝色产业集聚区。

2.面临挑战。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胶南市也存在众多挑战。一是部分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生产经营仍很困难,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不足。二是经济结构性矛盾仍很突出,自主创新能力不强,节能减排任务艰巨,资源环境约束加剧,转方式、调结构刻不容缓。三是财政增支减收因素明显增多,收支平衡压力进一步加大。四是保障和改善民生压力依然很大。

(二)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思路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胶南市十三次党代会的总体部署,抢抓青岛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建设重大机遇,牢牢把握科学发展、转型跨越主基调,大力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生态立市“三大战略”,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城市转型、社会转型“三个转型”,全面快速提升经济实力、城市品质、民生幸福、文明程度和发展活力,把胶南早日建设成为宜居幸福的青岛现代化国际新城区,担负起再造一个新青岛的历史使命。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

计划安排2012年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3%左右;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18%以上;规模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以上;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以上;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3%以上;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以内;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三、2012年经济社会发展主要任务

立足山东半岛蓝色经济区和西海岸经济新区建设,发展壮大实体经济,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合理规划空间布局,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实施项目拉动和区域带动战略,加快推动胶南由“融入青岛”向“引领青岛”转变,由“同城发展”向“率先发展”跨越。

(一)发展壮大实体经济,优化提升产业结构

1.做大做强工业经济。加快传统产业改造提升,突出抓好纺织机械、手推车和橡胶轮胎产业提升园建设,适时启动海王集团、阳煤化工等企业搬迁工作。规划建设煤矿机械、海洋生物等特色产业园区,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壮大提升。重点抓好大唐风电、海霸新能源等新能源产业项目建设,确保三泰膜工业等新材料产业项目竣工投产,着力发展海水淡化、热电联产等节能环保产业。加强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在省级开发区建设高新技术孵化器,引导企业加大对核心技术、关键技术的研发力度,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创建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加快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扶优扶强工程和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全面落实小微企业扶持政策,着力解决中小企业用地、融资等困难,优化民营经济发展环境。积极培育拟上市企业,加快推进企业上市步伐。通过抓大扶小、转型提升,努力培植一批优势产业集群。

2.全面提升服务业发展水平。突出发展港口物流、现代金融、总部经济、旅游、文化等服务业态。规划建设董家口、临港经济开发区和王台物流中心。健全金融服务体系,优化金融生态环境,积极引进各类金融机构,加强银企对接,提高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水平。大力引进培植总部经济。旅游业要突出抓好灵山湾、大珠山、灵山岛、琅琊台旅游整体开发,加快推进小珠山旅游、隆岳旅游和滨海度假酒店群等重点项目建设,年内确保福鹏喜来登酒店、艾美酒店、香港鲤鱼门海鲜城等项目投入运营,提升旅游业整体发展水平。加大文化产业扶持力度,高起点规划建设青岛达尼文化产业园。

3.大力发展现代农业。认真落实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推进实施水利建设“八大工程”,配合做好沐官岛水库建设前期工作,对24座小型水库和部分塘坝进行除险加固。加快特色农业发展,抓好蓝莓、绿茶、食用菌、水产养殖、畜禽养殖等示范园区建设,年内新增蓝莓2万亩、绿茶保护地栽培和无性系茶园1万亩、食用菌5000亩,发展设施农业3000亩。加快发展“三品一标”农产品,提高特色农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继续实施海洋渔业“十大工程”。加快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经营,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二)增强经济增长内生动力,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增长

1.实施项目带动战略。突出抓好重点项目建设,健全项目推进机制,全力以赴引进项目、培育项目、服务项目。深化重大项目策划和生成机制,围绕“十二五”规划和西海岸经济新区规划,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策划储备一批支撑带动作用大的项目,引导项目资金更多的投向实体经济、社会民生、基础设施等重要领域以及农田水利、自主创新等薄弱环节。突出抓好总投资450亿元的74个在建、签约产业大项目,确保圣元国际健康产业园等53个项目开工建设,澳普兰游艇等21个项目竣工投产。积极推进已确定的城市开发、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公共服务建设等领域的重大项目,确保年内全部开工。

2.引导扩大民间投资。完善鼓励和引导民间投资健康发展的配套政策,大力发展各类股权投资,创造条件引导民间资本投向蓝色经济、新兴产业、服务业、社会事业等领域。

3.积极拉动居民消费。培育和扩大消费热点,推进城乡消费升级,继续落实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等便民惠民政策,着力扩大商品消费。积极改善消费环境,加强现代市场体系建设,推进中心商业区、商业特色街、综合批发市场等商业设施规划,规范和扶持品牌连锁店等新型零售、餐饮业发展,推动商业、旅游、文化等多业联动。

(三)实施重点区域带动战略,推动城乡一体发展

1.围绕西海岸经济新区核心区规划建设,优化城市空间和功能布局。高标准推进灵山湾旅游度假区和中央商务区开发建设,加快金融广场、世茂国际中心等项目建设进度,年内开工建设市民文化中心,完成城市阳台景观工程并对外开放。加快重点片区整治和城中村改造,年内实施老汽车站等9个城市片区和9个城中村的拆迁改造工作,完成部分重点片区改造和安置房建设任务。启动国际学校、国际医院和体育中心的规划论证。

2.提升重点平台产业承载能力和综合发展能力。加强市经济开发区、临港经济开发区、董家口临港产业区等蓝色产业集聚平台建设,突出发展装备制造、家电电子、生物医药、石油化工等主导产业,积极引进和扶持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加快推进青钢搬迁、海晶化工、信泰怡和、澳斯顿建材等项目建设。推动前湾保税港区胶南功能区建设。完善提升大学科研区等服务平台,抓好中科恒荣科技园、新加坡AJA集团研发中心等项目建设,打造科技孵化和产学研合作基地。各产业平台主动承接“蓝色硅谷”研发和孵化功能,大力引进发展涉蓝产业项目,建设海洋科技成果孵化集聚区和产业化基地,拓展蓝色经济发展空间,带动区域经济发展。

3.调整完善交通、供水、供电、供热、供气、污水处理等重大基础设施布局。加快推进南北大通道、开城路建设,实施上海南路、青岛路南通等14条城区道路建设工程。完成新汽车总站站房及附属设施用房建设。推动华能董家口热电、大唐城区热电项目和东部城区集中供热工程。完成中科成污水处理三期、豆金河污水模块化处理和中水处理厂工程。

4.推进城乡一体发展。构建“主城区—董家口港城—特色城镇—农村社区”的新型城镇体系,鼓励镇(街道)抓好存量土地盘活利用,推进基础设施配套和村庄整合,提升小城镇要素集聚效应和综合承载能力。加强农村供水、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等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住房建设与危房改造工程。制订实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意见,稳妥推进撤村并居工作。

(四)狠抓定向招商推进,深化提升改革开放水平

1.全力推进定向招商。按照在谈项目促签约、签约项目促开工、开工项目促投产的要求,完善定向招商工作推进机制,发挥西海岸经济新区平台优势,瞄准世界500强、国字号大企业和优强民营企业,着力引进对产业优化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促进作用明显的项目。健全完善项目引进评估和考核机制,提高项目质量和水平。

2.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优化外贸出口结构,转变外贸增长方式,扩大自主知识产权、高新技术和机电产品出口,以出口转型带动外贸升级。

3.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加快审批流程再造,探索建立联合审批制度。完善市镇财政管理体制,健全财力与事权相匹配的财政运行机制。深化政府投融资体制改革,广泛运用BT、BOT和股权投资等方式,构建多元化的投融资体系。加快水利体制改革,积极探索水务一体化管理模式。稳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加快推进文化管理体制改革,完成市艺术团转企改制。探索推进农村集体资产和宅基地管理制度改革。积极推进事业单位、户籍管理制度等改革工作。

(五)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进经济可持续发展

1.积极推进节能减排。广泛开展节能示范创建活动,实施节能改造、节能产品惠民工程。落实污染物总量控制和节能减排激励机制,从严控制新建高耗能项目和产能过剩行业项目。强化节能减排目标责任制,健全污染减排统计、监测、考核体系,推进一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建设。

2.大力发展循环经济。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强循环经济技术开发和应用,推进资源综合利用。积极推行清洁生产,对重点企业实施强制性清洁生产审核。倡导和鼓励绿色低碳发展。

3.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发挥规划调控作用,提高土地利用效率,优先保障重大项目和民生项目的用地需求。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制定闲置、低效利用土地处置办法,最大限度盘活存量土地资源。建立集约用地考核评价体系,加大对土地投资强度和投入产出率考核权重,实现土地可持续利用。

4.突出抓好生态环境建设。完成城市主干道绿化提升,不断巩固新农村“五化”建设成果。规划建设藏南、张家楼2个万亩林场,实施灵山湾森林公园改造提升工程,提升城乡绿化整体水平。制订实施河道、海岸线综合整治计划,重点抓好风河等7条城区河道和城区外白马河下游、横河泊里驻地段的综合整治,实施灵山湾、龙湾海岸线整治工作,积极打造并申报包括大小珠山、灵山岛在内的省级地质公园。

(六)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

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整顿和规范市场价格秩序,组织保证好主要农产品、基本生活必需品、重要生产资料的供应。优化城乡教育资源配置,落实学前教育三年发展规划,新建、改扩建38处标准化公办幼儿园,建成九年一贯制义务教育学校,实施农村中小学取暖、改厕、伙房改建工程,全面完成中小学校舍除险加固任务,加强学生班车管理。完善公共卫生防治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对能力,抓好市公共卫生服务中心和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建设,健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将新农合筹资标准提高到300元,加强农村医生和全科医生队伍建设,实现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全覆盖。加快文化事业发展,构建基本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积极扩大社会就业,鼓励城乡居民自主创业,完善促进就业长效机制,落实就业困难人员帮扶政策,深入实施全民创业工程。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社会救助制度,建立城乡一体的临时困难救助、困难群众医疗救助等制度,逐步提高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切实解决低收入家庭生活困难问题。健全多层次、多元化住房保障体系,年内完成100套廉租房、658套经济适用房建设任务,开工建设10.3万平方米公租房,支持企业利用自有土地建设公租房。实施“敬老工程”,为80岁以上老人发放老年补贴,加快市老年公寓三期工程、老年爱心护理院和养老社区规划建设,健全养老社会服务体系。全面做好人口、计划生育、广播电视、体育、科普、档案、气象、慈善、妇女、儿童、青少年、残疾人、老龄、双拥共建、国民动员、精神文明等各项社会事业。

(胶南市发展和改革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