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二 资源约束条件下农民收入增长的因素分析与对策研究——以甘肃省民乐县为例(1)
农民增收是地方经济工作的重中之重,2004—2010年的中央第一号文件,连续7年来中央聚焦三农问题,充分说明中央对三农工作的重视。尤其在金融危机全球蔓延,返乡农民工大量出现,土地流转改革不断摸索的今天,再次提出农民增收话题,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扩大国内需求,最具潜力的地区在农村,关键是农民收入的提高,农村消费的启动,在出口受阻和投资放缓的情况下,对于我国经济的长期稳定增长具有重要意义;其次,统筹城乡发展,缩小贫富差距重点在农村,难点依然是农民增收;第三,从金融危机影响来看,沿海发达省份企业发展受到影响,在一定程度上间接地影响了农民的工资性收入。因此,如何通过对农民工的技术培训,以增加其市场适应能力和保障工资性收入的持续增长,也是近期需要应对的重点任务;第四,自2009年以来,农产品价格持续增长,但同时,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农产品储运成本的不断上涨,很大程度上消减了甚至影响了农民收入,如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切实增加农业收入,也是农民收入增长的关键。
通过梳理有关农民增收的文献资料,我们发现,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构建和谐社会、落实科学发展的迫切需求,农民增收问题长期受到学界的关注和重视,并在促进农民增收的必要性、紧迫性、面临的客观障碍、对策研究等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针对县域农民收入的专门研究较少,本文基于此,以甘肃省民乐县为切入点,从县域层面着手,对民乐县农民收入结构、增收困难和路径探索进行研究,力求以点窥面,探索甘肃河西内陆河流域地区农民增收的有效途径。
一、研究区域背景分析
(一)区域概况
民乐县地处祁连山北麓、河西走廊中段。东西宽73.8公里,南北长95.4公里,海拔高度1650~2850米之间,自然生态条件、耕作栽培制度属典型的冷凉浇灌农业区。全县耕地总面积93万亩(川地76.8万亩,山地16.8万亩),人均耕地面积4.3万亩,常年农作物播种面积90万亩以上。全县辖6镇、4乡,共210个行政村,总人口23.64万人,其中农业人口18.04万人,占总人口的76.31%,是典型城镇化水平较低的农业县。
2010年,全县生产总值25.28亿元,增长12.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8.45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完成9.29亿元,增长22.5%;第三产业完成7.54亿元,增长12.1%。三次产业结构从2009年的35.9:33.2:30.9优化为2010年的33.4:36.7:29.9,第二产业比重首次超过第一产业,打破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全县工业主导型经济格局初步形成。2010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14.79亿元;大口径财政收入和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分别17728万元、7058万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9872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4904元。
近年来,民乐县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特色为核心,立足县境内水土光照充足、环境污染少、土地肥沃、有效灌溉面积大等自然和区位优势,不断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优势特色产业,形成了以“薯、油、啤、种、药、果”六大特色种植业和规模化草畜产业,民乐县农业生产向多元化、特色化和效益型转变。支柱产业种植面积达69万亩,其中马铃薯、啤酒大麦和双低油菜种植面积稳定在了10万亩以上,占六大特色产业的65%。通过示范带动,在不同海拔区域的7个乡镇和北部滩沙荒区建成红提葡萄日光温室1156座,成为优势特色产业的新亮点。坚持实施百万头牛羊、百万头杂优仔猪和百万只优质生态鸡畜禽“三个百万工程”,以规模养殖、品种改良和疫病防治为重点,不断扩张奶肉牛、肉羊、瘦肉猪和良种鸡四大基地规模,建成规模养殖小区40个,发展规模养殖村16个、规模养殖户7650户,畜禽饲养量达163.9万头只,肉蛋奶总产量达1.8万吨。目前,民乐县已成为全省能繁母猪饲养量第二大县,被省政府确定为全省19个肉羊产业大县之一。
(二)资源约束状况
1.可利用土地资源有限,土地供求压力较大。民乐县有土地面积3600多平方公里,其中近1/3是戈壁。现有耕地93万亩,人均水浇地不到三亩。其中山区的6个乡镇共有耕地54.6万亩,水浇地14.64万亩,人均1.2亩;山旱地39.96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70%以上。可利用土地资源中,农用地所占比重较大。受水资源总量及时空分布条件限制,农用土地后备资源开发潜力难以充分发挥。而在一定时期内大量农村劳动力仍然会依附于有限的农用土地资源,同时还需要有一定规模的土地承载工业和其他行业的发展。协调农村稳定、农业发展、工业开发、城市建设等用地矛盾的压力非常大。
2.水资源极缺。民乐县地处河西最大的内陆河——黑河的上游地区,是典型的灌溉农业,全县7条主要河流和12条小河均发源于祁连山走廊南山北坡,年径流量4.21亿立方米。全县可利用水资源总量69062万立方米。其中:可利用地表水资源量为37824万立方米,经济社会系统需水总量为40940万立方米,缺水量0.77亿立方米,缺水程度18.8%;地下水允许开采量1.78亿立方米,现开采量1041万立方米,开发利用程度为5.8%。系统耗水总量中农业用水占89.3%,草业及生态用水占8.0%,其他用水占2.7%。总体上看,全县地表水利用程度较高,而地下水由于开采条件限制,开发利用程度相对较低。由于民乐是典型的农业县,农业用水所占比重较大。近年来,受气候条件影响和人为破坏,水源地祁连山雪线上升、水源涵养林面积减少,县域内各河流来水量大幅减少,加之水利工程配套程度低,对水资源时空分配、调节能力差,用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利用效率和效益低下等问题存在,农业用水与生活用水、工业用水、生态用水之间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水资源短缺成为制约民乐县县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因素。
二、农民收入结构分析
通常来说,按收入来源划分,农民收入可分为工资性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财产收入等4大类。工资性收入是指农村劳动力受雇于单位或个人,通过为他人提供劳动而得到的收入;家庭经营性收入是指农村居民从事家庭生产及其经营所得的收入;转移性收入是指在外人口寄回或者带回家庭的收入和农村外部亲友赠送的收入,还包括土地征用补偿的收入,以及各种补贴、救济、奖励等收入;财产收入是指利息、股息、租金、出让特许权和出让集体财产等所得到的收入,属非生产性收入。
2008年和2010年我们以农户为单位进行了抽样调查,整理出民乐县目前农户收入现状的基本情况数据。问卷调查过程中,我们采取分层抽样的方式,对民乐县10个乡镇的21个村,进行了315户调查。数据是对每个村现场调查或与当地村民、村委会领导等进行访谈、讨论获得,同时也包括从当地水土资源管理部门收集的部分数据。
(一)农民收入来源分析
在被调查的农户中,农民人均纯收入为4469元,是同期甘肃省平均水平(3134元)的1.435倍,为全国平均水平(5047元)的88.55%。家庭收入中,55.27%的收入主要来源于家庭经营收入,36.39%来源于工资性收入。这表明民乐县农村家庭收入来源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但同时劳动力外出务工的工资性收入也成了家庭收入的重要补充。
表1 2010年被调查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排序
(二)农户收入形式
农户的收入按照收入形式可划分为实物收入和现金收入。实物收入是指农户自产自用各种产品(主要是农业、林业和养殖业产品)按照市价折算后的值,比如农户收获的小麦很大一部分是用于自己家庭消费,这部分实物性质的收入不能形成直接购买力,故我们将其作为实物收入区分开来。现金收入一方面可以代表农户参与市场交换的程度,现金收入越多则表明农户提供更多的产品和服务,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农户对各种产品和服务的购买能力,因为现金是最具流动性的商品,农户可以直接使用现金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或者是形成资本投入到扩大再生产中去。因此,现金收入是衡量农村地区农户收入状况的一个关键指标。从抽样情况来看,农户人均现金收入3010元,实物收入1459元,分别占纯收入的67.4%和32.6%,也就是说农户纯收入中有67.4%的收入可以用于扩大生产投入和消费开支,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制约了农户收入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
(三)农民收入结构
1.农业收入
由表2可以看出,2010年民乐县种植的作物主要是大麦、小麦、土豆、玉米、油菜、胡麻等。其中大麦所占比例最大,为34.63%。其次是小麦、油菜,分别约占27.5%和10.32%。民乐县农业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为55.27%,种植大麦、小麦、土豆、玉米仍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与2008年相比,大麦的种植面积减少,这是由于啤酒大麦市场价格波动加大,比较效益降低,从而导致了农民收入的不稳定。但大蒜、板蓝根等经济作物由于比较效益较高而种植面积逐年增加。民乐县由于土地地块小,每家每户都按自己的意愿种植,种植的作物比较分散,同种作物分布在不同的地块,形不成规模,因此,农业还是依靠传统的人工作业,机械化程度很低。
表2 民乐县农作物种植结构
(续表2)
2.非农业收入
民乐县工资性收入占总收入的36.39%。在调查的315户农户中,没有非农收入的纯农业户有67户,占到样本总量的21.27%;有非农收入的兼业农户248户,占总量的78.73%。兼业农户除从事传统的农业生产以外,还从事其他行业的生产以及服务活动,有的家庭只兼业一项,也有的家庭从事更多兼业。比如跑运输、当建筑工、开小卖部、开理发店等。兼业农户的人均纯收入为4856元,是纯农户的1.5倍。在收入结构上,纯农户主要依赖农业收入,以种植业为主;兼业农户的收入结构则比较合理,农业收入和非农收入各占一半左右。在家庭非农收入中,经商收入占总收入的30.66%,非农打工收入占总收入的44.73%,但打工的毛收入也只有1万元左右,值得注意的是,外出打工的农户也只是从事一些简单的手工加工和体力活,基本没有技术。
表3 民乐县非农业收入状况
(续表3)
(四)农户借贷情况
尽管农户借贷收入并没有被作为农户收入的核算范围,但是由于它实际上也代表了农户投资和消费的能力,因此有必要考察农户的借贷情况。在调查的农户样本中,平均每户调查时的借贷余额为15990元,借贷发生率为66.98%。借贷资金主要来自信用社和亲戚朋友,分别占了总借贷金额的82%和8.9%,借贷渠道十分单一。借贷资金的使用情况如图1所示,农户借贷资金在农业生产、建房子、教育、健康支出、做生意、喜事、买车以及其他方面的使用金额分别占总借贷金额的41.52%、15.44%、8.44%、4.61%、8.72%、3.45%、7.45%和10.38%。可见,在农户借贷得到的资金有50.24%是用于生产经营性活动(经商和农业生产),而49.76%则用在了非生产经营性活动中。
三、农民收入结构变化分析
一是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增长的同时,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下降趋势。2010年农民家庭经营性收入总额3646134元,比2008年增长29882元;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55.27%,比2008年的61.77%下降了6.5个百分点,这说明随着民乐县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2008—2010年民乐县家庭收入结构也逐步变化,对传统农业生产的依赖正在逐步降低。
图1 调查户借贷使用情况
二是农业内部结构调整较为明显,但种植业占主导地位的格局仍未改变。2010年农户家庭经营性收入中,种植业收入占66.94%,比2008年降低了10个百分点。其中,大麦的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2028亩减少到1861.4亩,小麦的种植面积由2008年的1512亩减少到1478.5亩;同时,油菜、玉米制种等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逐年增加;牧业收入所占比重呈快速上升趋势,2010年牧业收入占农业收入的28.3%,比2008年的4.05%提高了20多个百分点。这说明经过两年,民乐县农户在市场推动和政府带动下,农业内部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农户家庭种植结构逐步优化。
三是工资性收入在总收入中的比重呈上升趋势。2010年工资性收入占农户家庭总收入的比重为36.39%,比2008年的32.15%上升了4.24个百分点,工资性、财产性收入比例上升,成为居民收入增长的亮点。
四、农民收入增长的影响因素分析
总体来看,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一方面来自于外来影响,如资源、土地、环境、市场、制度等因素影响;另一方面来自于内部影响,如农户家庭人口结构、受教育程度、生产经营习惯等等。本章运用数学模型,分析研究农民收入变动的具体原因,目的是找出影响农户家庭收入的关键因素,为相关部门制定促进农民增收政策和措施提供依据。
(一)分析方法简述
由于农民收入的变化受耕地面积、健康状况等若干因素的影响,所以本文采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设Y为因变量,X1,X2…Xk为自变量,当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存在线性关系时,多元线性回归模型为:
Y=b0+b1X1+…+bkXk+e
其中,b0为常数项,b1,b2…bk为回归系数,bk为Xk每增加一个单位时对应的y的变化,即Xk对Y的偏回归系数。
(二)变量设计
表4 影响农民人均纯收入的变量设计
①区域条件划分:研究区域根据经济状况和自然条件划分为三个区:一类地区,以六坝镇为中心的地区,家庭收入较好,人均纯收入为4000元左右;二类地区,以洪水、三堡镇为中心的地区,自然条件较好,人均纯收入在3800元上下,生活水平处于县内中等水平;三类地区,以永固镇、南丰乡为主的地区,地处偏远的冷凉干旱山区,自然条件差,社会经济的基础薄弱,人均纯收入在3500元左右。
(续表4)
①农民借贷余额:农民借贷金额是否促进农民增收,关键还是看其借贷资金的用途,若用于生产经营时,则有助于提高纯收入,而若用于其他方面则对纯收入可能没有影响。
②兼业程度:是衡量农民从事农业之外的其他经济活动的程度,其计算公式为:兼业程度=兼业收入/(农业收入+兼业收入)。
③风险偏好:样本农户对风险的不确定性的态度,根据农户的选择计算出风险偏好的百分比,数值越高说明对风险的接受能力越强。
(三)结果与讨论
1.结果分析
课题组运用stata11.0统计软件对315户农户的相关数据进行多元线性回归处理,处理结果如表5:
回归结果表明,F检验值在1%水平上显著,这说明,模型的整体线性关系是显著的,R2为0.1352,说明拟合度有待提高,这是因为还有一些影响农民收入的因素没有被考虑或调查到,但是,拟合度绝对值偏低不影响对已列入回归方程的各因素的分析。
在涉及的13个影响农户收入的变量中,户主健康状况、人均耕地面积、所在区域、非农打工收入这4项指标对农户家庭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十分显著。而户主年龄、户主是否从事非农打工、户主是否领导、家庭平均收教育年限、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比重、贷款金额、兼业程度、风险偏好等9个变量对样本农户纯收入的影响不十分显著。
表5 多元线性回归结果
注:***、**、*分别代表在1%、5%、10%的水平上统计显著。
2.模型分析
农户家庭平均受教育年限变量的P值0.241>0.1,表示其对样本农户纯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可能是由于该地区农户主要是依赖农业收入,农民靠的是从上辈人继承而来的农业技术,受教育年限对其接受这种传统技术并没有太大贡献。另一种解释是该地区平均受教育年限普遍偏低,单纯用受教育年限无法较好地区别个体的素质差异。因此,该结果并不能否认农户平均受教育年限对农户纯收入的贡献,相反,要想打破目前这种收入低水平状态,如何通过提高受教育年限进而提高农村劳动力人力资源质量是十分关键的环节。
劳动力占家庭人口比重这一变量的P值0.691>0.1,表示其对样本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并不显著。说明在该地区,农户家庭劳动力数量的增减并不能有效地改善农户收入状况。这从一个侧面说明甘肃仍然存在落后的思想观念——把劳动力的再生产作为缓解家庭贫困的这种途径——并无成效。很大程度上,家庭劳动力质量的提升效益远大于单纯数量上的增长,单纯地追求劳动力数量可能会陷入低收入的恶性循环中。
借贷金额变量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没有显著的线性关系。说明借贷金额的多少并不能显著地影响农户纯收入,在很多农村地区,农户借款的主要用途并不是用于投入再生产,而是用于消费,而资金只有投入生产中才会对农户收入增加产生直接作用。从农户借贷情况的分析了解到,农户贷款金额中的50.24%用于农业和非农业生产经营,其余的都与生产无关。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借贷金额对农户纯收入影响不显著的问题。同时这也表明,借贷还不能起到提高农户收入的作用,农村金融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
户主健康状况变量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在5%水平上显著,且呈正相关性。这说明在农村,作为一家之主的户主的作用十分重要。农村家庭户主一般为男性(占调查家庭的98.1%),他不仅是家庭的强劳动力,还是家庭的父亲和丈夫,更是家庭生产经营的主导者和实施者,其健康水平好坏,直接影响到农户家庭收入水平的增减。因此,提高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水平,对于增加农户家庭整体收入有明显作用。
人均耕地变量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非常显著(1%显著水平),呈正相关关系。这说明在以传统种植业为主的民乐县,农户家庭土地面积与农户收入关系十分密切,但由于传统种植业的边际效益有限,人均耕地面积对收入的影响数量不高。从回归方程的系数可以看出,每增加一个单位人均耕地,农户纯收入的贡献率是12%,一方面说明单纯地增加耕地面积的确会增加农民收入,但另一方面,增加耕地的边际效益极其有限,因此在干旱的内陆河流域区域,收入增加带来的效益远小于生态破坏造成的损失,因此,这一区域靠盲目扩大耕地面积来增加农民收入的做法是极不科学也不明智。
根据民乐县自然地理条件和气候条件,区域条件可划分为一类、二类、三类地区,通过对三类地区两两逐步匹配分析,可以看出,相对于二类地区,一类地区对农户人均收入的影响在5%的水平上显著,且与农户收入之间呈正相关性。这说明较之二类地区,一类地区由于地势低、光热资源匹配,生产条件较好,对农民收入有明显的帮助,而生产条件介于一类和三类地区之间的二类地区与三类地区比较,尽管生产条件略好于三类地区,但差别不大。
非农打工收入变量对农户人均纯收入的影响在10%的水平上显著,且存在正相关性,说明对于农户家庭收入影响十分明显。通过计算结果可以看出,非农打工收入每增加1元,对农民人均纯收入的贡献率为6.99%。
3.各因素对农户人均纯收入影响作用大小
上述分析了各个因素对农户纯收入的影响,但我们也关心各个因素对农户纯收入的影响作用大小。一般来说,可以借助于回归系数看出,各个解释变量对人均纯收入影响作用大小依次为:区域发展状况、户主健康状况、人均耕地面积、非农打工收入。该结果对于提高农户收入有重要的指导意义。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对于各个因素影响作用大小的排序是以本研究的样本数据为依据,因此在结论上普遍性不强。尤其关于“区域发展状况”这个虚拟变量的分析上,仅仅适合于选取的21个村的情况,不同的样本其结果会有很大差距。
五、政策启示
(一)创新农村土地经营机制
目前,民乐县农民人均水浇地不到三亩,有些村人均耕地甚至不到0.5亩。靠这么少的耕地,即使所有的农产品全部高产高效,农民收入的增长空间也十分有限,在农业内部实现增收的潜力不大。同时,过小的土地规模和农产品生产规模,在市场竞争中很难抵挡市场的冲击。另一方面,过多的劳动力滞留在土地上,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农业生产力提高的要求和农村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村土地二轮承包完成后,农民的土地承包经营权益得到了有效保障,稳定和完善了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机制。但是,现有的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农村生产方式已经不能充分发挥土地的集约效益,也越来越难以适应当前农业市场化的要求。通过有效的土地流转,促进土地规模经营,不断发展现代化农业建设,才能真正使农民通过土地实现增收致富,同时也可以将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农村土地上彻底解放出来。
(二)充分发挥财政资金的引导和杠杆作用
农村金融环境欠佳及农民创业资本匮乏是制约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作为政府财政部门,一是通过财政贴息、税收优惠等手段,鼓励金融机构向拥有好项目和资产担保及良好信誉的农民提供贷款,帮助他们完成资本原始积累并迅速发展壮大。二是对发展后劲强、对当地经济发展影响大的龙头企业在创业阶段实行税收、信贷、贴息等方面的优惠政策,促使其尽快做大做强,成为带动农民持续增收的中坚力量。要积极运作成立中小企业贷款担保机构,通过设立政府担保基金、财政参股等方式,吸引其他经济组织或个人投资入股,在收取一定费用、共享收益的同时,为中小企业缓解贷款抵押担保难的问题。
(三)大力发展教育产业,从智力方面提高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积累水平
教育资源的匮乏使得农村居民接受教育的机会远远低于城镇居民。农民改变身份与职业的主要途径是接受高等或中等教育,这是被城镇居民阶层接纳的基本条件。以初中文化程度为主的民工在城市中只能从事建筑业、饮食业、服务业等重体力劳动,备受歧视,这是农民兼业化的主要原因。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转移支付,积极发挥“希望工程”等社会力量的作用,改善农村教育设施条件,增强师资力量。要切实减轻农民的教育负担。必须在保证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开放中学社会办学教育市场,形成一个充分竞争的高效的农村教育市场,降低农民接受教育的成本,力争尽快普及农村高中教育,大幅度扩充高等教育的招生数量,为农民子弟真正融入城市社会奠定人力资源基础。
(四)因地制宜,发展适宜区域生产条件的特色产品和产业
尽管民乐县的产业结构已经打破了以农业为主的格局,但是由于其地处河西内陆河流域区,地理位置较为偏僻,城镇化程度仍然较低,人口结构中农村人口数量较多(76.31%);农业产业化水平较低,因而吸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能力较弱,农业收入仍然是农民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要因地制宜,发挥资源、市场、技术等方面的区域比较优势,逐步形成具有区域特色的农业主导产品和支柱产品,发展特色农业,精品农业。积极发展龙头企业,围绕龙头企业建立农产品生产基地,进行专业化生产,通过抓龙头,促带动,推广新品种、新技术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和生产能力。
(五)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农田水利投入,加大节水型农业建设力度,增加土地的产出效益
从前面分析可以看出,目前,从整体上看耕地产出效益并不高,因此单纯地通过追求增加耕地或灌溉面积增加农民收入的意义并不大,但同时也可以看出,现有土地产出效率并不高,通过改良种植结构,推广节水、高效的旱作农业技术等手段来增加土地产出效率的潜力很大。
(六)大力提高农村医疗水平,从体格方面提升农村居民的人力资本水平
农村中长期患病户、五保户、低保户及老年型农户等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特别突出,他们是“因病致贫”的主体。政府部门及医疗机构要加强对这一群体的医疗救济,建立健全医疗救助制度,保证他们享有必要的卫生保健,进一步提高农民的整体健康水平。
执笔人:胡 苗
【注释】
(1)本专题数据来源于国家科技部、荷兰皇家科学院联合项目(KNAW)子项目“民乐农村土地可持续利用”2008及2010年问卷调查数据,以及甘肃省统计局提供县域基础数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