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老君山下党旗红——中共文山州马关县都龙镇委员会工作纪实
中共都龙镇委员会
都龙,一片名声在外的热土,地处文山州马关县东南部,距县城23公里,东邻麻栗坡猛洞乡,南与越南河江省接壤,国境线长达58.4公里,占文山州马关县国境线的42.3%,有一个正在审批的中国都龙茅坪口岸在冉冉升起,是名副其实的祖国南大门的窗口和边陲重镇。全镇辖8个村委会153个村小组,国土面积212平方公里,居住着汉、壮、苗等11个民族3.18万人。气候立体多样,物产资源丰富,文化源远流长,400年的工业发展史,使得这个坐落于滇东南的边陲明珠声明远播。2006年5月,一石激起千层浪,由于工农业发展不平衡,激化引发了一系列矛盾。在此艰难的背景下,都龙镇党委痛定思痛,放下包袱,统筹兼顾,扎实苦干,以党建带经济建设,以党建保边疆稳定,以党建促社会发展,通过头年打基础、二年促发展,实现了政治的稳定和谐、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
更新观念换脑子铸就一支一流的干部队伍
一支干部队伍的好坏,直接关系着一个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和社会政治稳定。在强化班子配备后,镇党委一班子人立刻挑起重担,紧紧围绕“执政力”,首先在提高班子整体素质、提升班子整体凝聚力、发挥班子整体智慧上下功夫,定下了每星期一上午党政班子定期学习的制度。工作中,基本上做到了该党委出面处理的党委坚决出面,该政府出面处理的政府首先出面,对外工作一旦形成决议,坚决言行必果,相互补台不拆台,迅速凝聚了广大党员干部的赤诚忠心。
都龙的干部队伍,有一段时期,特别是在影响较大的“5·02”事件前后,有一部分干部职工思想涣散、状态低迷,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差距较大,难以肩负起综合整治都龙矿区的重任。班子的思想、整体智慧、工作思路统一后,党委立即围绕“执行力”来努力锻造一支思想高度统一、方法方式得体、作风扎实硬朗、党策政令畅通的干部队伍。一是更新观念“换脑子”。结合紧锣密鼓开展的矿区综合整治工作,用2006年8月到12月四个月的时间,在全镇范围所有编制隶属党委、政府的党员、干部职工当中开展“机关规范化建设”活动和“举起党旗下的右手学、帮、比”活动,通过思想解疑释惑、强化学习教育、军事训练、严明纪律、工作督察整改通报等多种措施,促使干部队伍的思想认识、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群众形象有了十分明显的好转,机关规范化管理活动甚至影响到了驻都龙的各单位,“有为才有位、有为才能端好饭碗”的观念在广大干部职工中逐步形成。二是增强责任“压担子”。有了初步的统一的思想基础后,党委在“2007农业年、换届年”、“2008民生民意深化年、文明集镇创建年”各项工作基础上,继续给干部队伍加担子,组织实施30多个村寨道路硬化的包括2000多户的机械化工程公司组建等“自选动作”,通过完成繁重的工作任务,用实践检验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实现了政令落地有声和政群关系明显改善的“双赢”。三是强化长效“打鞭子”。为了进一步巩固“机关规范化建设”成果,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考勤管理”、“后勤管理”、“例会、月工作报告制”、“考核激励”等一系列长效制度,用制度管理人、财、物,务求形成人正、心顺、政通的长效氛围。四是精心施肥“育苗子”。通过思想统一和实践验证的过程,一大批30岁以下年轻干部得到了锤炼,迅速成长在繁重复杂的工作中和乡镇换届工作中得到了考验,镇党委及时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有针对性地对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动态思想教育和管理培养,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团结干事的积极性。
强基固本壮根子砌起基层坚强战斗堡垒
党的基层组织是党的工作和全部战斗力的基础。“能否建立起一个又一个意志坚强的基层战斗堡垒,是关系到党在都龙执政地位的重大问题,必须把它看做是我们最重要的政治任务来完成”。镇党委书记陈艳波在走马上任的第一次会议上深谋远虑地进行了准确定位。方向明确了,2006、2007两年,镇党委“沙场点兵”:组织的发展上,圆满地完成了8个村两委换届和20个村小组联合党支部换届工作。选举了一大批知识青年、致富能人中的优秀分子充实进了村级班子,实现了“村官”年龄青年化、村官知识化、性别民族比例化。通过换届选举,人民群众选出了自己满意的村官,进一步融洽了党群、干群关系,班子的战斗力和凝聚力显著提高,各项工作在新一届村级班子领导下开展得有声有色。在党员的发展上,严格按照“坚持标准、保证质量、改善结构、慎重发展”的要求,发展转正了97名退伍军人、农村致富能手,考察了128名入党积极分子,为组织增添了一大批新鲜血液,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和政治稳定打下了浓墨重彩的伏笔。
2007年底,全镇党组织发展到8个村党总支27个党支部(其中有1个非公经济支部、农村党支部20个),党员627名(农村党员425名)。15%的增幅令人深受鼓舞,使党的基层事业后继有人。党委一班人并未因此而欣喜若狂,而是清醒地把注意力转移到提升组织的吸引力、凝聚力、创造力、致富力上来,把功夫下在组织建设和党员素质“拉上政治舞台扶一程”上:常教育。镇党委积极采取上联下挂、短期横向交流等形式,采取实地参观、室内电教、外出考察等方式,充分发挥利用州、县、镇三级党校、党员教育培训基地、特色经济基地的作用,两年讲党课25期;开展农村党员干部实用技术培训51期;组织农村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村级干部培训32期,参训人数累计6000余人次,全面地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能教育。抓示范。着力于“建设边疆党建示范长廊”,将与越南接壤的茅坪村、南北村确定为党建长廊示范点,整合大量资源,实施规模性改造,综合实施党组织阵地建设、基础设施建设、文化建设、科技建设。大力扶持金竹山、辣子寨培育热区党员特色经济示范点,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经济,增收300余万元。重规范。将省委的十八项制度编制成册,把“三会一课”制度发到各党总支、支部,并统一制定规格,要求各总支、支部将制度上墙;针对群众对各级行政审批程序了解模糊的实际,对所有行政审批程序统一样式行文下发,方便群众办事;制定了“信访接待制度”、“周日集中办公制”、“村财乡代管”等一系列制度,改变了村级办公散漫、懈怠的不规范现象。勤关怀。对特殊贫困、贡献巨大、影响范围广泛的老党员,由一名党委成员分别联系,实行重大节日和日常不定期走访恳谈制度。两年内严格执行党内关怀机制,对60岁以上农村老党员全面发放保障金5万元。对困难党员和集体经济扶持发放党员互助金7万元,进一步将党恩国惠落实到了广大农村党员的心坎上。自筹资金15万元,对表现突出、贡献突出的党员进行“肩扛红绸子、手领红票子”的公开表彰,充分地激发广大党员先锋模范的热情。
坚持发展“装袋子”支撑工业经济半壁江山
曾几何时,都龙一直是全马关县、全文山州工业发展的旗帜之一,今后怎么办?面对各种复杂交织的矛盾,能不能迅速摆脱重重困境?能不能迅速扭转局面,实现新的跨越式发展和科学发展?工业发展与农业增收要怎样实现平衡?——一系列深刻的课题,不仅考问着马关县委政府,也考问着最基层的政权。
困难永远阻挡不住历史前进的车轮。中央十六届五中全会高瞻远瞩,确定了“工业反哺农业”战略,半年后,2006年,州委、州政府,县委、县政府审时度势,坚定信心,因势谋略,再次提出了“工业强州”、“工业兴县”的发展口号,为都龙工业经济的发展打下了一针强心剂。都龙镇党委一班人乘势而上,果敢坚毅地提出“一切为开发服务,一切为开发让路”,“农业支持工业,工业反哺农业”的两条工作思路。
在围绕两条思路,为工业创造良性的发展环境方面,都龙镇党委广泛开展全民动员,充分调动广大党员干部的积极性,组织两千余人次进村入寨,实行持久的宣传动员,宣传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全面统一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思想认识,营造爱商、亲商、护商的舆论导向;坚持新型的工业化道路,积极配合以县为主实施的“价值500亿主矿区封闭式管理”,严厉地打击矿区非法采矿、选矿、偷矿行为,有效地维护了国有资源的开发;坚持可持续战略,实施矿业资源向经济实力强、技术水平高的龙头企业云南华联锌铟公司的整合,改变了“千家万户上矿山”的局面,提高了规模化生产经营和利用水平;坚持以人为本的战略,实施“人的生命高于一切”的安全生产监督管理,2007年,在历史上实现了“全年安全事故无死亡”的成绩,等等。一系列的举措,让工业机械和数以千计的人员全年高效运转“饱和生产”,推动了县域经济的迅速、协调、健康增长。2007年底,马关县实现工业总产值28亿元,财政总收入1.5亿元,都龙片区工业经济贡献分别占到70%、40%,为整个马关县经济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应有的贡献。在工业反哺农业方面,镇党委充分发挥优势,倡导工业发展不忘回报农业,工业发展不忘扶持农业,积极引导龙头企业每年从生产利润中提取300万元,通过省财政“光彩事业经费”专项管理反哺农业。一幅幅画面、一篇篇华章、一张张增收欣喜的笑脸在交相辉映。由于整合了资源,着力于实施“农村道路硬化”、“矿区周边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农村综合活动室建设”,给大农业“补钙”强体,在40余个村寨涌现了20世纪50年代时群企共建美好家园的动人画面。2007年由龙头企业出资4160万元、矿区周边39个村寨在全州率先成立四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出资3860万元,合资8000万元组建机械化联众公司,2007年创造了半年群众分红270万元、今后每年576万元“群企利益捆绑”的增收模式,等等。一系列的工业反哺农业的探索实践,有效地解决了工业与农业协调发展的矛盾关系,让这块工业前沿阵地不断迸发出前进的动力。
维稳守边“打锤子”塑造滇东南疆的一片净土
都龙涉边,国境线长58.4公里,20世纪90年代中越联合勘界前国际纠纷屡见不鲜;都龙涉矿,矿业利益改变了民风民情,群企矛盾、内部矛盾相互交织。外来投资者们相互传言“不怕投入生产亏本,就怕社会秩序不安稳”,群众中间也私下议论“不怕苦钱无门,就怕小偷上门”。不安定的法制环境极大地影响商人外来投资和群众安居乐业。连续两届党委励精图治,结合镇情,逐步积累延伸,提出“三管四防”的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模式,使严峻的社会治安形势大为改观。即:突出“军管线”,维护领土安全。以驻地部队为主要力量,始终坚持“三不”原则,即不主动挑衅、不主动扩张、不主动恶化事态,密切关注越方动向,防止各种突发事件的发生。重点加强国境线的巡逻和执勤,平均每月对边境沿线巡逻8次以上,严密防范境外武装势力和敌对势力的挑衅,并协同边防武警对跨国贩枪、贩毒、拐卖人口等刑事犯罪进行严厉打击。同时,以驻地部队为主,界务员、民兵为辅,对广大边民积极开展“种爱国地、栽爱国粮”等爱国主义和国防教育,强化边民的国防意识和国家领土意识。突出“警管口”,强化内部管理。口岸管理和维护边境治安稳定主要由边防武警负责。驻地武警官兵实行24小时执勤,承担出入境边民的签证发放及对入境越方人员的监控、管理工作,重点监控非正常通道入境人员,有效防止越南不法分子和“三非”人员潜入我国境内。要积极做好社会治安治理和矿区综合治理工作,严厉打击边境村寨影响经济发展和群众生产生活的行为,严厉打击矿区非法采、偷、运国家矿产资源的行为,加强民爆物品和流动人口管理,充实矿山、选厂保安力量,加大巡逻密度。不断健全治安防范网络,在重要防控点设立了5个警务区,组建了由15人组成的专职联防队,开展社会治安防范巡逻。突出“民管片”,推动边境整体联防联动工程。将全镇划分为153个片区,32个治安点,在各片区和治安点分别组建联防队和治安小组,自觉投入治安整体联动工作中,实行义务联防,挨家挨户进行巡逻。特别是与越南接壤的23个边境村寨,实现整体互防、互动,形成了统一防范体系,防止了“王主”、“门徒会”等邪教组织的滋生蔓延。加大矛盾纠纷排查调处力度,抓好农村普法和依法治理工作,减少上访和突发事件的发生。4年来,我镇共开展矛盾纠纷排查40余次,排查出各类矛盾纠纷900余件,调解成功890余件,调解成功率达98%,及时把各种矛盾解决在萌芽状态,化解在初始阶段。突出“四防”,切实抓好社会稳定工作。“四防”即:边境治安防范、村寨治安防范、街道治安防范、矿山治安防范。边境治安防范,突出边境巡逻、边境村寨巡逻与国防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并进,实现军、警、民联动,切实维护边境稳定。同时,推行敏感问题预警、类案预警、季节预警机制,有效地维护矿区稳定。通过“三管四防”的推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边境一线社会稳定,不断巩固,“三管四防”模式也因此得到了县委、州委的充分肯定。
统筹兼顾“摆棋子”下好社会事业“半盘棋”
一个地区的发展,犹如一盘完整无缺的棋局,不仅仅是发展经济的过程,也是社会事业发展的过程,不应该仅仅把发展经济看做是重要的棋子,也要把社会事业的发展看做是一颗重要的棋子,否则就是一盘残棋。都龙镇党委就是这样看待社会事业这颗棋子的,都龙镇具有广泛代表性的人群,也是这样要求和评价都龙镇党委一班人的。
两年多来,这一班由多个年龄段、多个原不同岗位、多个经历履历不同的人,走到一起来,统一了同一个认知,践行着同一个执政理念。在文化事业的发展方面,党委把科技类的、历史类的知识书籍“送文化下乡”,对具有党性教育意义的内容,党委把它们用电影、专题片的形式,传播于群众中间;对民间文艺、传统民族文化的内容,党委组织排练《永远跟党走》、《党的历程是我的怀念》等以及都龙镇民间文艺文化汇演节目,用喜闻乐见的形式使群众去传承。在教育事业的发展方面,教师的感受是教育好学生,就会得到奖励;学生的感受是义务教育国家有政策到边境,升入了高中、大学,地方政府有扶持。家长们“重经济轻教育”的观念在改变,望子成龙的希望还是寄托于教育。社会保障方面,集镇和农村弱势群体、贫困党员如期按额领到了保障金,80岁以上的老人额外定期享受到了党的关怀和温暖。民生问题的改善,让都龙镇党委一班人赢得了广大群众的交口称赞。而恰恰是广大群众的厚爱,为这班人提供了履行一个共产党员诺言的无尽的精神动力。
(中共都龙镇委员会供稿)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