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百科知识 祖国南疆都龙一面旗

祖国南疆都龙一面旗

时间:2023-06-05 百科知识 版权反馈
【摘要】:祖国南疆都龙一面旗周维丽  李 飞南疆都龙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祖国南大门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与越南河江省接壤的一个重镇,这一重镇的党组织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关系到南疆边陲的稳定,关系到中国边民的生产生活。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都龙镇党委在探索建

祖国南疆都龙一面旗

周维丽  李 飞

南疆都龙地处祖国西南边陲,是祖国南大门的一个重要窗口,是中国与越南河江省接壤的一个重镇,这一重镇的党组织基础牢不牢,直接关系到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威,关系到南疆边陲的稳定,关系到中国边民的生产生活。特别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面对我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各种矛盾不断凸现,各种思潮相互激荡,能否妥善处理各种矛盾,保持边疆的稳定,对都龙基层党组织提出了重大的考验。一句话:边疆基层党建坚强,边疆各项事业兴旺;基础不牢,地动山摇。

一、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加强都龙的党组织建设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中央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全局出发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更好地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国总体上进入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新的历史阶段提出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在这一大背景下,都龙镇党组织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具体组织者,如何在推进新农村建设中,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如何在推进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中,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这是新形势下都龙镇党组织面临的重大课题。

都龙镇党委、政府从都龙的实际出发,认真分析、准确把握都龙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过程中党组织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历届都龙镇党委、镇政府都高度重视都龙的党组织建设,截止到2008年底,都龙共有9个基层党总支,30个基层党支部(其中:农村党支部20个、老干党支部1个,机关、企事业党支部9个),共有党员683名。从性别结构上看,男592人、女91人;从年龄上看,35岁以下的190人,占总数的27.8%;36~45岁的185人,占总数的27.1%;46~54岁的105人,占总数的15.4%;55~59岁的36人,占总数的5.3%;60岁以上的167人,占总数的19.4%;从文化程度看,本科21人,专科68人,中专49人,高中64人,高中以上文化程度的202人,占党员总数的30%;初中及以下的481人,占总数的68.7%。在岗干部职工121人,占总人数的17.7%;个体19人,占总人数的13.6%。从总体上看,都龙镇党组织的能力水平是高的、基本素质是好的,是能够适应当前农村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对都龙镇党组织提出了新的要求。如都龙镇有人口32816人,而失地农民就达141户601人,最高土地补偿费达100万元(全家11口人),最低6~7万元(2~3人)。这部分失地农民,一是无文化;二是无技能;三是无致富思路。其中有部分人参与了2006年“5·02”事件。现在这一隐患仍然存在,原因一是因国际金融危机,矿价严重下滑,企业越生产越亏本,部分矿山停产,导致部分失地农民无事可做;二是部分失地农民找不到事做,整天打麻将,现有20~30户失地农民的补偿已花光、赌光。三是部分失地农民年龄偏大,已丧失劳动能力。因此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一是治安形势严峻。许多不稳定因素有随时发生的可能,它似一堆干柴,稍有火星,就会燃烧。二是养老问题。这部分人未纳入社会保险,这也是所有失地农民担忧的问题。三是生活、生存问题。少部分失地农民把钱赌光后,生活无着落,必然会产生生活情绪和一些不合法的做法。这一系列问题的出现,都鞭策着我们要根据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新问题,不断推进农村党组织建设,依靠组织的力量来加以支撑,加以解决。目前,都龙镇党组织面临的挑战是:

(一)农村党组织的领导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都龙镇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加快的条件下进行的一场深刻的、全方位的“三农”工作的伟大变革。边疆农村要适应这一深刻的革命,只有不断加强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不断提高农村党组织的领导能力和水平,以及村党支部、基层干部队伍的整体素质,充分调动和发挥农村党员干部的工作积极性、主动性,促进基层党组织在领导方式、思维方式、工作方式上的根本转变,才能适应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而目前都龙镇党组织的现状是:第一,不少农村党员干部仍然沿用从计划经济时代沿袭下来的农村工作模式,思维观念落后,领导方式和管理手段相对单一,一些农村党组织面对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的新情况,在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统筹农村政治、经济、文化全面发展等方面办法不多;有些农村党支部的干部有“看山愁、看水愁、致富无门路”的悲观情绪,存在着“老办法不顶用、新办法不会用、硬办法不敢用、软办法不管用”的问题,有时甚至束手无策。第二,农村党员队伍年龄偏大,文化水平普遍偏低,整体素质离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要求存在差距。第三,一些党员干部对都龙新农村建设的认识不足,重矿轻农,对都龙新农村建设信心不足。

(二)农村党组织的设置方式还不能够完全适应新形势下农村经济结构调整的新趋势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推进,必然对农村现有的生产要素、社会资源整合带来一场前所未有的革命,农村经济结构多元化、组织形式多样化的趋势将会越来越明显,跨国、跨地区、跨产业等多种形式的生产联合体或经营联合体将不断涌现,农村新经济组织、新社会组织将会大量应运而生。面对这些新情况,如何使党的工作实现全面覆盖,如何切实改变党组织空间覆盖不到位、职能定位不科学、作用发挥不充分的现状,如何在遵循农村现有经济、政治体制和尊重农民意愿的前提下,打破传统的单一以行政村为单位的党组织设置模式,创新农村党组织设置方式,在产业上建党组织、在协会上建党组织等,推进农村党建的创新发展。

(三)村级管理的体制和机制还不能完全适应农民群众民主意识不断增强的新变化

管理民主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一个重要目标,也是新形势下加强村级民主政治建设提出的新要求。随着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农民的思想观念、价值观念、价值取向、生产生活方式等都发生了重大的变化,特别是法律意识、民主参与意识不断增强。在农村政治生活中,他们不仅通过各种方式表达利益诉求、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而且要求了解和参与村里重大事务,以维护民主权益。近年来,随着农村改革步伐的加快,都龙镇党委在探索建立村党组织领导下的村民自治运作机制,推进农村民主政治建设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如“三会一评制度”等。但是另一方面也要看到部分群众日益高涨的民主思想观念、民主政治意识由于受市场经济负面效应的影响,表现得较为复杂,有时甚至有所偏激,更多的是强调自身的权利,而忽视和弱化自身对社会的相应义务。特别是当他们的权利没有得到充分尊重,利益、诉求没有得到充分重视和实现时,往往采用上访甚至更为激烈的行为维护自己的权益。如何处理好党组织的领导核心地位与村民自治的关系,不断巩固和完善村民自治机制,使广大农民群众真正拥有知情权、参与权、选择权、监督权,真正让农民当家做主,是都龙基层党建工作的一大任务。

二、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都龙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

党的十七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没有广大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都龙镇党委、政府把“三农”问题作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的重中之重,围绕“三农”抓党建,抓好党建为“三农”,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契机,加强都龙基层党组织的先进性建设,不断提高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创造力,提高基层党员干部驾驭农村复杂环境的能力。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为实现“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宏伟目标提供强有力的组织保证,使农村基层党组织真正成为推动新农村建设的组织者、推动者,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坚强的组织后盾。都龙镇党委、政府结合都龙矿业大镇,边贸重镇,物流、人流、信息流交往十分频繁等特点,重点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抓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为新农村建设提供组织基础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核心的一条就是要发展农村经济,让农民增收致富。然而,面对2008、2009年的国际金融危机,都龙这个矿业大镇出现经济下滑的状况。都龙长期形成的重矿轻农的观念受到了现实的挑战,因矿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下降,矿山工人下岗,许多打工的农民工经济收入受到了直接的影响,农民的情绪有了波动,在这个关键时刻,村级党支部如何带领农民致富,如何帮助农民走出这一阴影,是对村级党支部的严峻考验。村委班子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能否得到充分发挥,直接关系到农村的稳定。都龙镇党委在抓以村党支部为核心的村级班子建设中力求做到首先突出选准“领头雁”。让那种富有开拓创新精神,想干事、真干事、会干事、不出事,并能够团结、带领一方群众致富的人担任党支部书记。如都龙镇堡梁街村党支部书记马正明就是一个能干事、想干事、会干事的“领头雁”,他担任村支书的诺言是:“一人富、不叫富;全村富,才算富”。自从担任村支书后,他一是急农民致富没有门路,所以他多方联系农科、畜牧等科技部门,到村里开展各种种植、养殖培训,参加培训的群众达540余人次,在短短1年的时间里,使村里的群众均掌握1~2门种植、养殖等实用技术,使村里一下子涌现出一批致富带头人,有的成了养殖大户,有的成了种植大户。2007年,全村经济总收入达682.01万元,人均纯收入1729元,人均有粮380公斤。他还抓住镇党委、政府出台的“都龙镇村寨道路硬化扶持办法”、“都龙镇畜牧业扶持办法”、“都龙镇水果连片规模化种植扶持办法”等惠民强农政策的有利时机,积极争取各方支持,改变村庄的落后面貌。他积极向镇党委、政府争取资金20.9万元,发动群众自筹资金22.5万余元,投工投劳2.82万元,为岩龙关、新寨、大花山等6个村小组实施了全长7.8公里的村内主干道硬化建设;为本村委会大花山村小组的倪兴祥争取养殖扶持资金2000元;为曼约小组王洪昌、南北小组马兴坤争取水果种植扶持资金10000元;向县级部门争取水泥20吨,组织群众投工投劳,修缮了哪广一村至哪广三村长3.5公里的乡村道路。马正明他总有做不完的事,他始终把村民的富裕、幸福装在心里,落实在行动上,村容村貌一天天变美,村民一天天富裕起来,农民的脸上一天天露出的笑容,见证了一个好村支书的作用。又如都龙村党总支书记刘兰芬,在都龙村被群众称为“铁娘子”,她做事风风火火,有胆略、有气魄、有远见,全村上下的群众对这个女支书都是赞不绝口。她曾5次被省、州、县、乡评为“三八红旗手”、5次被评为“优秀共产党员”、“优秀党务工作者”,荣誉一大堆,她用实际行动换来了社会的赞扬、群众的信赖。都龙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有众多的选矿厂。然而,都龙村却抱着“金娃娃”过着穷日子,富在外地老板,穷在本村群众。刘支书就任后,第一件事就是理清村里的发展思路,把都龙村的发展思路定位为:抓好矿业龙头、壮大集体经济、推广农业科技、搞好中心集镇建设。围绕这一思路,她首先从壮大集体经济实力入手,在协调管理好过去引进或创办的恒丰选厂、木材加工厂、农经服务站生产经营的同时,积极探寻村集体经济发展新的经济增长点,先后引进资金150万元,建成了日处理量达50吨的合鑫选厂、生龙选厂,使村集体经济每年收入达10万余元,群众的收入也在大幅度增加,村民家庭存款上万元的达70%以上。在刘支书的带领下,村民的思想也活跃起来了。如村民伏正洪投资10余万元,建成了拟单性木兰园;党员谷会强靠养猪年收入就达2万元。刘支书常常教育党员干部,说“一人富裕路不宽,群众富裕路才阔。”2002年,都龙村的残疾人家庭刘白云一家,全家三口人全是残疾,妻子因病去世,房屋冬不挡风、夏不挡雨,刘兰芬看到这种情况,及时筹集资金为刘白云安葬了妻子,还调动社会力量募捐2万余元,帮助他家盖起了瓦房,买回了谷种和化肥,为刘白云家解决了生产生活中的困难。2002年,刘兰芬被省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她将所得的1000元的奖金用来资助了3个残疾人和一名孤儿。在她的带动下,全村党员纷纷“攀穷亲”,有物资的给物资,没物资的出主意。如荞莱湾的党小组长杨启洲与贫困户杨家相结为“亲家”,先后送谷种、粮食达200余公斤,经济资助800余元。养猪专业户范自军在扶持村里贫困农户养猪的同时,还积极传授养猪技术,在他的带动下,全村养殖业迅速壮大,人均年收入增加200余元。全村经济发展在党员们的帮扶下,都龙村委会人均有粮由原来的280公斤增加到394公斤,人均纯收入达1700多元。其次是突出抓队伍建设。一方面要扩大党员队伍,不断补充新鲜血液,把农村年轻能干的致富能手培养到党的队伍里来,使村党组织始终充满活力,后继有人。另一方面是加大党员队伍的培训。对村党支部书记进行定期重点培训,对村干部和党员群众进行经常培训,通过培训,不断提高他们为民服务的思想,提高他们带领群众致富的能力,提高他们开拓创新的本领。增强他们适应市场经济的竞争意识、发展意识,为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奠定思想基础、人才支撑、动力支持。

(二)抓基层组织的阵地建设,积极为村“两委”和群众提供活动场所

都龙镇党委抓住省、州、县的财政扶持机遇,加快解决以村级办公室、活动室为重点的农村基层组织场所建设。按照“四室”(宣传文化活动室、党员干部学习室、远程教育室、图书阅览室)、“两栏”(村务公开栏、政策宣传栏)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党组织活动阵地和农村教育培训阵地的建设,改善村级党组织活动条件和农民群众受教育培训的条件,整合各种资源,广泛开展政策理论、法律法规和各种农业实用技术的教育培训活动,充分发挥好党组织的引导作用和服务功能。如2008年镇党委专门对村支书进行了为期一周的培训,专门请州委党校、州社科联的专家、教授给大家讲授科学发展观、科学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等专题,不断提高村支书的政策水平和分析判断形势的能力。

(三)加强村级事务民主管理,夯实群众基础

党的十七大报告强调指出:民主是党的生命,没有民主就没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党内民主,扩大基层民主,保障党员和群众的民主权利,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要求,也是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重要内容。充分发挥党组织的领导核心作用,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推行村民自治,实施依法治村,是创新基层组织形式和工作机制的重要途径。都龙镇党委一是着力加强制度体系建设,规范党支部权力的运作,调整党支部和村民委的关系,提高党支部民主管理、科学决策水平;二是着力建立和完善民主管理体系,在村级组织下选举出有威信、有觉悟、公道正派的村民组建村民议事会,保证人民群众能够正确行使民主权利;三是着力完善“两委”工作协调机制。建立村委会向支部请示汇报工作制度、党支部向村委会定期通报工作制度,建立“两委”协调机制,消除“两委”的矛盾根源,形成发展合力。四是着力健全制度,解决按“制度”办事的问题。要建立健全党员代表议事会、村民代表议事制度,全面推行村务公开、政务公开,完善民主议事、村规民约、村务管理制度,建立健全社会治安、环境卫生管理等系列制度,把村民自治制度落到实处,把两委班子建设成为一支能自觉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能自觉用科学发展观统领一切,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基本路线和各项方针政策,廉洁勤政、奋发有为的新农村领导集体。

(四)抓产业结构调整,因地制宜,走重矿、重农、重边贸的发展路子,促进农民增收

都龙镇党委始终围绕经济抓党建、抓好党建促经济的工作思路开展工作。大力发展农村经济,不断增加农民收入,让农民尽快富裕起来,是党建的工作目标,也是每一个党员干部义不容辞的责任。都龙镇党委充分利用都龙的优势,采取宜林则林、宜矿则矿、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山则山的发展方式,如采取土地入股的方式,开展杨梅基地的建设,以带动种植的规模化、专业化、产业化;通过土地流转、连片种植、规模经营等途径和办法,为农民增收挖掘潜力。如采取资金技术入股的形式,开办酒厂;以资源技术入股的形式,创办彩瓦厂,促进村经济的发展。从种、养、加工几个方面权衡增长率,以最小的成本获得最大的效益。

三、都龙镇边疆党建长廊建设巡礼

物换星移,改革开放30年,都龙镇边疆党建长廊建设春风激荡,在这片古老的南疆红土地上演绎了一部厚重的历史。从抗法战争到对越自卫反击战,从贫困到富裕,从不稳到稳定,在党的领导下,都龙和谐艳阳暖,处处显示出和谐、显示出团结、显示出党的光辉。

(一)围绕执政能力,强化班子建设

一是勤学习,在强化班子整体素质上下功夫。党委班子要能够驾驭好都龙这个热点、难点地区,能够真正成为率领本地群众致富的坚强领导核心,除了不断地学习,别无选择。学习成了都龙镇党委班子的第一责任、都龙镇党委班子的品牌、都龙镇党委班子的风格、都龙镇党委班子的使命,学习是使都龙由乱到治的秘诀。都龙党委通过抓学习,使每一个基层领导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增强责任意识、大局意识、忧患意识,居安思危,提高党员领导干部综合运用各种知识应对复杂情况、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二是抓团结,在提升班子整体凝聚力上下功夫。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众人拾柴火焰高”;“团结就是力量”。都龙镇党委班子始终做到:对内思想上相互提醒不当老好人,工作上相互支持不当小人,生活上相互关心不当冷心人;对外工作一旦形成决议,言必行、行必果,相互补台,不拆台。三是重民主,在发挥班子整体智慧上下功夫。党委政府参照县委制定的“遇事通气制度”,利用餐桌上、流动车辆上的时间,相互通气,统一思想,达成共识,凡涉及重大事项、重要决定,事前先沟通商量,然后召开党政领导班子会议,尽量鼓励并充分听取各位班子成员的合理性意见再做决策,做到集体智慧、民主决策、及时实施。

(二)围绕执行力,强化队伍建设

都龙“5·02”事件后,有一部分干部职工思想涣散、状态低迷、缺乏紧迫感和责任感,与上级的要求和群众的期盼有差距,镇党委、政府立足于实际,努力锻造一支思想高度统一、方法方式得体、作风扎实硬朗、政令畅通的干部队伍。具体做法是:一是更新观念“换脑子”。通过一系列的解疑释惑,促使干部队伍的思想认识、精神风貌、工作作风、群众形象有明显的提高。二是增强责任“压担子”。镇党委、政府在2008年各项工作中,给干部队伍加担子,在完成上级交办的各项建设任务的同时,组织实施了40多个村寨道路硬化、29个村小组建设科技活动室等工作,通过繁重的工作任务,用实践检验广大干部职工的政治素质和工作能力,实现了政令落地有声和政群关系明显改善的“双赢”。三是强化长效“打鞭子”。为进一步巩固“机关规范化建设”成果,党委政府制定出台了“考勤管理”、“月工作报告”、“财务管理”、“例会制度”、“劳务管理办法”等一系列长效制度,用制度管理人、财、物,务求形成人正、心顺、政通的长效氛围。四是精心施肥“育苗子”。通过思想统一和实践验证的过程,一大批30岁以下的年轻干部得到了锤炼,在繁重复杂的工作中得到了考验,迅速成长。镇党委及时建立了后备干部人才库,有针对性地对一大批优秀年轻干部进行动态思想教育和管理培养,激发了广大干部团结干事的积极性。

(三)围绕凝聚力、强化组织建设

一是抓发展。2008年,都龙镇共发展新党员65名,比上年增加了33名,发展入党积极分子157名。二是抓教育。充分利用州、县、镇三级党校、党员教育培训基地和特色经济基地的作用,对广大党员进行了轮训,全面加强了党员的思想政治教育和技能教育。马关县都龙镇俗称“小香港”,曾经济繁荣、热闹非凡的都龙镇,在这次国际金融危机中受到了较大影响。由于矿产企业的停产,部分失地农民、农民工一下子处于“冬闲”状况。然而面对自清朝年间就沿袭下来的“重矿轻农”的观念,面对全州失地农民较多的一个乡镇,面对部分外出农民工纷纷返乡,面对人均零点几分地等热点问题,都龙镇党委收假的第一天,于2月3日至4日,就及时地在全镇开展了有针对性的村官培训工作。全镇各村委会支书、主任、文书、助理及镇机关全体干部职工140余人参加了培训。通过这次培训,对于统一全镇干部群众的思想,科学应对危机,攻坚克难,转变政府职能,稳定社会环境,促进农民增收等方面都产生积极的影响。三是抓示范。大力扶持金竹山、辣子寨地区党员特色经济示范点,带动周边群众发展特色经济,增收了300余万元。四是抓关怀。对特别贫困、贡献巨大、影响范围广泛的老党员,由党委成员分别联系,实行重大节日和日常不定期走访恳谈制度。对60岁以上农村老党员全面发放保障金4万余元。这些工作受到了上级的高度赞扬。2008年,都龙镇党委被省委授予“先进基层党组织”荣誉称号。五是抓文化。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离不开党的文化的熏陶,只有用科学的理论武装人,用先进的文化鼓舞人,用优秀的作品教育人,才能不断丰富和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求。目前,都龙镇已在8个村民委会组建了18支农民文艺队,组织了文艺爱好者400余人,自编自演节目几百个,为更好地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作出了积极贡献。六是抓激励。健全完善村级干部待遇激励机制,在县定额拨付的基础上整合资金,每个村干部追加50元/月,每年定期召开“七·一”建党节表彰大会,对成绩突出的党支部、党务工作者、党员给予物质和精神的奖励,充分发挥榜样的力量,以带动更多的人。

(四)围绕创新能力,强化制度建设

一是将省委“十八项制度”编制成册,将“三会一课”制度印成册发放到各村党支部,并做到制度上墙;二是把所有行政审批程序统一样式行文下发,方便群众办事;三是将党务公开与村务、政务公开联系起来,制定了“信访接待制度”、“星期日轮流值班制”、“党务、村务公开制”、“村财乡代管”等一系列制度,为群众敞开方便之门。

(五)突出“三结合”找准党建工作的载体

一是党建工作与维护稳定相结合。都龙镇党委结合都龙涉边、涉矿的特殊实际,充分发挥镇、村党组织的领导作用。对严重影响社会稳定的违法犯罪进行坚决打击,竭力消除矿山、食品、民爆物品的安全隐患。制定了“三管四防”的维稳创平模式。“三管”即“军管线,警管口,民管片”,就是驻都龙部队加强边境一线的管控力度,维护边境稳定;驻地武警官兵,主要负责口岸和通道的管理;推广“阿黑模式”,组建民兵联防队和治安小组分别对23个边境村寨进行巡逻。“四防”即“边境治安防范、村寨治安防范、街道治安防范、矿山治安防范”。以农村党员为主体组建口岸党员巡逻队、矿山党员巡逻队、村寨党员巡逻队、集镇党员巡逻队,切实发挥农村党员在维护农村社会稳定中的作用。二是基层党建与改善民生相结合。镇党委制定了大量强农惠农政策措施。出台了种养扶持办法、老年人定补、教育奖励等八大强农惠农政策,并逐一落实。特别倡导公司联合群众组建机械化工程公司,周边39个村寨,5000余名群众出资3840万元占48%,龙头企业出资4160万元占52%,每年为群众增收570万元。仅2008年的统计,总计投入各类支农资金300万元,发放农业生产资料直补、种粮补贴等各种补贴78.2万元,发放各种粮食综合补贴262万元,畜牧业养殖扶持资金31万元。救助优抚、灾民、五保、难民、城镇居民455户655人,发放抚恤事业费27万元,临时救济农村贫困户8500元3000人,发放城市最低生活保障金37.5万元2791人次,使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同时,基层党组织也把改善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作为改善民生的主要内容来抓。如配合县委政府实施了马关至都龙柏油路面的扩修以及都龙至茅坪柏油化、都龙至坝堡、至大寨的水泥硬化公路改建工程,实施了一批农村乡村道路改扩建工程。目前,全镇公路总里程达216公里,自然村通路率达100%,自然村村内水泥硬化率达30%。在水利工程建设方面,建设了大寨、茅坪等多项群众急需的人畜饮水工程,修缮了一批关系到群众生产的重要沟渠,农民的农业生产条件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在新农村建设上,2007年,有40余个村寨实施了新农村建设战略规划,2008年,出台了“农村科技活动室建设实施办法”,共有40余个村小组被批准建设科技活动室。一个个民生工程实施并且完成,增强了村民对党组织的信任和支持。三是基层党建与发展经济相结合。镇党委把经济建设看做是全镇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围绕州委、县委的工业战略构想,大力支持工业经济发展。按照“农业为工业服务,工业反哺农业”的思想,同时加大对农业和农村工作的投入力度,使农村经济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格局有了明显改变,工业与农业的发展呈现出相互支撑、齐头并进的良好态势。2008年,完成工农业总产值51841万元(不含锌铟公司),同比增长44.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655万元,同比增长15%;国税增收1.4亿元,地税增收5260万元,财政支出425万元,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达3893万元,各项贷款余额达6911万元,分别比年初负增长49%、67.9%;完成工业总产值43364万元,同比增长50.3%,农民人均有粮381公斤,农民人均纯收入2199元,同比增长8%。同时,加快经济的发展,不断地加快集镇建设。在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全力支持下,总投资700万元,这是全县有史以来对乡镇集镇建设投资最大的项目,主要是对都龙镇入口道路及东街、正街、铜锡路、锌锡路进行硬化、绿化、美化、亮化工作。建设项目涵盖了道路硬化、人街道改造、建设下水道、栽种绿化树种和安装路灯等方面的内容,使都龙的集镇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投融资环境进一步得到了改善,经济发展的后劲进一步得到了增强。

四、都龙镇党建工作取得的成效、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以及几点建议

(一)主要成效

主要成效突出表现为“六个好”:一是组织建设好。都龙镇自开展镇机关规范化建设和村级组织规范化建设以来,使广大党员干部思想更统一,团结更密切,工作效益更显著,群众满意度更高。二是干群关系好。通过转变政府职能,改进工作作风,更加重视“三农”工作,密切联系群众,实施八大强农惠农政策,让老百姓得到实实在在的实惠,干群关系进一步改善。三是社会治安好。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镇,严厉打击各种违法犯罪行为,法制化进程进一步推进。通过采取打击与疏导相结合的办法处置各类非法组织,社会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2008年全镇共发生治安案件20起,查处19起,查处率95%;刑事案件30起,侦破27起,破案率90%。边境管辖力度进一步加大,边境社会政治稳定,社会安宁。四是矿业秩序好。通过对辖区内的矿山实行封闭式管理,规范了矿山秩序,非法收矿、捡矿、偷矿等行为得到有效的遏制。五是新农村建设好。从2007年开始实施新农村建设以来成效明显,农民的生产生活、村容村貌、村风民风都得到了明显的改善。六是经济发展好。2008年各项经济指标都有不同程度的增长,为全县经济社会的长远发展和实施“工业强县”战略作出了应有的贡献。

(二)都龙镇党建方面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一是组织发展难。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农村青壮年、致富能手外出务工者较多,动员发展年轻技能型人才加入党组织的难度较大,这就从客观上减弱了党组织的新生力量。因此,要在短时间内克服目前存在的“一老三偏”的现象有难度。为此,必然导致农村党员后备力量不足,发展党员难度大。二是组织活动难。村级换届以来,几个村小组已成立联合党支部,并组织开展工作。但支部组建无牌子,无活动经费,经常是在个别村长家临时将就开展活动。加之党员居住分散,绝大多数村小组联合支部没有真正发挥作用,联合支部形同虚设。三是党员带头难。对于边境一线的党员干部来说,工作开展难度大,而待遇优惠政策太少,党员在发挥农业经济上的模范带头作用很难得以体现,制约着党员干部带头发展的积极性。四是组织建设难。由于都龙是一个非常特殊的边境乡镇,边境村寨大多地处偏远,贫困面大,发展后劲不足,群众思想觉悟不高。同时,对边远村寨的投入力度太少,不论是经济建设还是党组织建设都有一定的难度。

(三)几点建议

一是建议加大边疆民族贫困地区党建经费的投入。建立健全农村基层党建工作经费的保障机制,将镇、村党组织经费纳入省级财政转移支付,采取多种途径解决党员教育经费问题,逐步加大对党建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保证镇、村党组织有人办事、有钱办事、有能力办好事。二是建议加大对党员活动阵地的投入力度。省、州党建投入重点应多向边境地区倾斜,并把它纳入省级财政预算,加大村级党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投入力度,为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提供学习、培训、活动的阵地保障,解决好农村党员无活动阵地、党建工作缺乏载体的问题。三是建议加大对农村党员经济项目的扶持与投入。按照“项目跟着先锋走”的方式,加大对党员带头人、党员致富能手的扶持力度,解决发展农村党员缺乏吸引力的问题。四是建议争取省、州项目,在村级大力鼓励发展村级经济,为巩固农村基层党建奠定一定的物质基础。争取各级财政列为专款,在村级扶持优势项目中发展集体经济,带动群众增收的同时,自行“造血”。五是建议对边境地区“村两委”干部待遇的基础上再定补追加每月100元的经费,改善基层党员干部工作艰苦、经济困难的境况,同时应建立健全基层干部退养保障机制。六是建议在选择村干部为乡镇公务员的名额上给予边境乡镇倾斜。在每年的乡镇公务员的选拔考试中,给予的名额太少,竞争人数过多,难以激发村级干部的积极性,建议增加名额,降低标准。七是建议在党内探索不称职农村党员的清退机制。近年来,党员的发展特别是农村党员的发展是只进不出,少部分党员不履行党员义务,不发挥党员作用,在农村影响较大,然而基层党委又无法操作消退事宜,建议上级探索研究,建立完善不称职党员清退机制。八是建议每年定额选拔一些优秀的乡镇干部到省级单位工作。九是建议干部教育培训工作应多向乡镇干部倾斜,应经常选派乡镇干部到更高级别的党校、行政学院参加教育培训。十是建议出台“省、州、县干部到乡镇锻炼、工作的激励机制”。

总之,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担负着直接联系群众、宣传群众、组织群众、团结群众,把党的各项路线、方针、政策落实到基层的重要职责。农村工作千头万绪,抓好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是根本和关键所在,是抓好一切工作的前提和保证。农村基层党组织的思想工作、组织建设状况如何,党组织的领导能力、领导水平如何,关系到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农村的有效贯彻落实;关系到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目标的实施;关系到构建和谐社会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实现;关系到党的执政地位的巩固。因此,我们必须从战略的高度重视和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的建设。历史的真谛告诉我们,农业兴,则全国兴;农村稳,则天下安;农民富,则国家富。没有农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的小康,没有农村的和谐就没有全国的和谐。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战略地位,决定了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一项长期而艰巨战略任务和战略目标。发展农业和农村经济,要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归根结底要靠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团结和带领广大农民群众去落实。因此,它责任重大、使命光荣、意义深远。

(作者周维丽系文山州社科联主席;李飞系文山州社科联《文山社科》编辑部编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