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着城镇化迈进的都龙古街
冉庚文
金融危机席卷着全球,马关县都龙镇是个典型的乡村集镇,其良好的经济境况也同样遭到了金融危机的重创。当地党委政府为了使都龙镇早日摆脱困境,提出了事关都龙发展大计的12个理论课题,邀请了云南省、文山州、文山县的13位社科专家汇集于都龙开展广泛的调研和举办论坛。我负责的课题是“都龙镇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研究”。接到这个课题,我很没有谱。我过去没有搞过这类研究。但是为了不让当地领导失望,我还是鼓足勇气,满怀信心,立马投入紧张的调查研究过程中。通过实地调查和资料查阅,我觉得这个课题需要解决3个问题:一是古街研究;二是小城镇形成研究;三是城镇化预测研究。于是,另起了个标题——《向着城镇化迈进的都龙古街》。
一、都龙古街记忆
都龙是座古老的街区。明末时期,就有广东、广西等数以千计的国内商贾先后到都龙采冶和经商。民国二年(1913年),隶属马关南区,辖现麻栗坡县的南温河、瓦渣和马关县南捞乡的小麻坡、马白镇的马安山;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隶属马关六区五十八乡镇中的第六区,辖夹寒箐、南温河、马安山;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划归麻栗坡特别区督办管辖;1950年2月归属马关南区,辖归宁乡(都龙)、泽惠乡(天保、猛洞)、平和乡(瓦渣)、治平乡(茅坪、牛马榔)、归化乡(夹寒箐、小坝子);1950年4月隶属麻栗坡管辖;1958年9月归马关管辖,为马关第六区公所;1958年10月更名为马关都龙(火星)人民公社,又称跃进军第11团;1961年辖都龙、金厂、堡梁街、瓦渣4个中公社;1965年9月更名为马关都龙区;1988年更名为都龙镇至今。政府要地在哪里,广大群众的贸易往来就到哪里。一个地方的经济中心和文化中心往往是伴随着那个地方的政治中心生长起来的。
民国八年(1919年),矿业有限公司成立,开展了较具规模的采铜冶炼生产和加工。1958年,成立马关县群英铜厂。1960年更名为马关县都龙冶炼厂。同年6月,划归州属,成为文山州一个较大的国有矿山企业——文山州都龙锡矿。2003—2004年通过改制重组,发展成拥有10余亿资产的云南省百强企业——云南华联锌铟股份有限公司。该公司现有19户选厂和15户采矿权人。公司总部就坐落在历史悠久的都龙古街上。
都龙古街区,过去肯定是很小的。现在也并不算大。方圆不过2平方公里。人流量比较集中的核心圈就是1平方公里多一点。在核心圈内几乎高楼林立。偶有几间晚清风格的农家小院镶嵌其中。在那些小院门前,还可以看到发达城市再已不可能看到的东西。譬如捕鼠的“铁笼”、“铁锚”;传统的炊事用具“凹锅”、“铁罐”、“铁勺”;还有林林总总的陶瓷器皿等。大街上摆满了当地苗族同胞自己制作的苗族服饰、一摊摊的苗医苗药、一铺铺的壮家米酒……任凭高楼挺拔,任凭时光流淌,街上的这些传统要素却在镌刻着都龙的旷达和古老。
二、小城镇的形成
都龙街很小。按照国内外小城镇建设的核心指标来考虑的话,都龙依然是个物流和人流相对集中的乡村集镇。不过,它真的朝着城镇化方向发展了。
前文所述,都龙自古以来就是矿业发达的南疆要地。外地来的也是商人,本地成长起来的也是商人。多少年来,生活在都龙的大多数人,都以经商为业,很少有人下地干活。都龙人吃的大米,大多从外地购买;都龙人吃的青菜,大多是由外地客商供应。都龙古街上的商业化气息特浓。商业化,促进了古街的城镇化,这是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从这个意义上来讲,都龙的小城镇形成与发展是历史的、客观的、自觉的。
从人流的角度考察都龙古街,小城镇的形成不是虚拟的,而是真实的。
都龙镇地处马关县城东南部,镇政府驻地距县城23公里,距越南直线距离8公里,东邻麻栗坡县猛洞乡,西与夹寒箐镇相连,北靠马白镇,南与越南河江省黄树皮、箐门两县接壤,西南接金厂镇。全镇国土面积211.8平方公里,辖8个村委会,151个村小组,2个居民组,居住着汉、壮、苗、彝、傣、瑶、布依等11个民族8777户32816人(其中少数民族占全镇总人口的69.99%)。
都龙镇国境线长达58.4公里(5—9号界碑立于国境线上),占马关县国境线的42.3%,境内有堡梁街、茅坪两个边民互市点;民国三十一年(1942年),为抵御外敌入侵,边民王仁良、李长庆等人自发地在茅坪5号界处修建国门。1950年出现了中越边民互婚现象。边民的互通往来促进了边境贸易的形成与发展,推动了都龙古街小城镇的发育进程。
从商贸发展潜力来看,都龙古街走向小城镇,是市场的需要。1953年8月25日,中越两国政府在北京签订《关于开放两国边境小额贸易的议定书》,双方同意开放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和曼美边境口岸,并于1954年3月正式开通,都龙成为当时马关县使用的海盐、煤油的主要入境通道。1974年,由于中越关系紧张,都龙口岸被迫关闭。中越关系正常化后,两国政府于1991年签订《关于处理两国边境事务的临时协定》,决定在条件具备时逐步开放21对陆地出入境口岸,中国都龙—越南箐门口岸就是其中之一。2006年7月13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关总署关于转发《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的函(署岸函[2006]213号),将都龙口岸作为新开放口岸,列入国家“十一五”口岸发展规划。
都龙有海拔2734米物种丰富的省级自然保护区——老君山,还有适宜种植荔枝、香蕉等热区水果的数万亩低海拔热区及适宜草果、八角、核桃等生长的温凉地带,森林覆盖率达21.5%;现已探明的锡、铜、锌等矿产资源30余种,潜在开发价值超过400个亿。其中锌储量365万金属吨;锡矿储量达30万金属吨,素有“中国第三锡都”之称。现已探明的铟金属储量达3779吨,占全省的70%以上,全国的42%左右,全球的30%左右。这就是说,全球有70%的铟在中国,中国有60%左右的铟在云南,云南70%以上的铟在都龙,都龙是全国第一大铟资源地,是马关县的边境矿业重镇。21世纪的都龙镇此而成了人们倾慕的“铟之都”!
在都龙,老百姓扫地用的扫把都难免要和外国人打交道;中国的一个村长到越南去,都会被人家亲切地呼为“委班主席”;都龙矿区日产原矿6000吨,年产2100000吨。大量的矿产品要走市场,而且这其中的许多是注定要走出国门的。都龙古街理当成了“铟之都”通向国外市场的发端和心脏。都龙古街发展成为现代风格的小城镇,这是市场的需要,是世界的需要。
三、城镇化方向
都龙镇,不像一个小镇,倒还有点像座小县城。这就是笔者对于都龙镇的第一感觉。小城镇的发育程度和文明程度已经达到了一定水准。不过,放眼未来,这与当地市场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及世界经济发展的必然需要还存在着不少差距。马关县早就将都龙镇作为小城镇建设的一个重点。到2010年,都龙集镇人口要达1.5万人以上,这是马关县小城镇建设关于都龙镇的一个发展规划目标。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巩固成果,发扬成绩,加快推进都龙镇小城镇建设的步伐。
一是重规划。规划要高起点、高标准、严要求,要由具备国家级规划资质的企业帮助规划和设计。规划时,一定要考虑都龙今后10至20年的发展需要。一定要考虑和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在都龙街区外围建设几个标准的、具有都龙壮族风格和苗族风格的新农村示范点,以此缓解当前小城镇建设征地用地困难的实际矛盾,以填补当前都龙小城镇建设没有当地民族符号的实际空白。一定要着眼于当前繁荣民族文化,建设民族文化大省,维护民族团结,推进祖国统一的伟大事业的需要,加强小城镇文化建设,有必要建设一两条仿古街道,做些雕塑,鲜活地再现都龙人采矿、冶炼、经商的古老传统,唤起人们对都龙的美好记忆,打造良好的文化风景,增强都龙镇的文化魅力,透射出都龙镇鲜活的历史灵魂。有针对性地将都龙国际文化中心和都龙国际交易中心纳入小城镇建设的规划范围内,建一座开放的、适宜旅游的口岸型小城镇,凸显都龙小城镇的现代气派。一定要考虑与当地群众衣食住行的需要相结合。要有马路、有路灯、有街道指示牌匾、有公厕、有学校、有文化娱乐休闲场所、有医院、有公众停靠车辆的地方……群众需要的,都得考虑进去。一定要与当前中央土地流转制度相结合。变无地为有地,变不利为有利。一定要与安置当地返乡农民工相结合,挖掘地方资源,发挥地方优势,妥善解决农民工再就业的问题,争取国家政策的倾斜和帮助。
二是重开发。一段时间以来,我们的小城镇建设开发,总是以市场为主体。把最大利益让给了市场。现在金融危机来了,市场疲软了,没人开发了,怎么办?还是要开发,只是要换个方式。在都龙,要坚信,矿业永远是那里的支柱产业。都龙经济总有一天要复苏。都龙人要敢于用明天的钱来做今天的事情。都龙镇政府要有这点胆略,该贷款的要贷款,该买单的要买单,该投入的要投入。把小城镇建设纳入改善投资环境、扩充市场容量、拯救市场活力的一系列计划和实践中,争取更多更大更好的市场支持。将小城镇建设纳入新农村建设范围内,政府投入一点,社会筹集一点,老百姓投入一点,集中财力物力加快小城镇建设的步伐。引导人才进入都龙集镇附近开展养殖园区和种植园区的规模开发,推动都龙周边农村向现代化城市化迈进。
三是重管理。都龙在市政管理上,已经有许多行之有效的措施和做法。譬如,将都龙的集镇管理纳入县城市政管理范畴,由县上派出精干力量到都龙组成市政管理中队具体负责都龙集镇的管理工作;有关集镇社会治安问题由当地公安机关负责。公安机关实行职能高配,在紧急状态下可以代表县级公安机关行使执法权利。又如,在管理过程中,注重对周边环境的治理,特别是对矿山的整治,促进都龙集镇社会秩序的明显好转,营造都龙良好的投资环境,这是农村集镇管理中的一个重大发明和重大突破。目前,都龙的治安问题、街道的美化亮化,以及由此培植起来的人文环境等良好的发展势头,当地老百姓以及外来投资商都是最满意的。在今后的工作中,应该注重加强市场的功能管理。引导居民异类异市,同物同场。譬如,卖服装的,要努力进入指定的服装超市或者专卖店;卖水果的,就得进入指定的水果市场;专营传统小吃的,要有一个规范的街区;经营民族传统中草药的,应该有个中草药店铺。这样做,有利于规范管理,有利于彰显民族品牌,有利于凸显都龙小城镇建设与发展的民族个性。越是个性的就越是独到的;越是民族的就越是世界的。
四是重教育。小城镇发展的核心要素是人。人的素质高低,完全影响到市场发育的速度。所以,建议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对居民的教育与培训。要让广大居民积极主动地参与市政建设,以实际行动为当地政府分忧解难;要让广大居民依法经营、文明经营。教育的范围要面向整个都龙镇,甚至是都龙镇以外的。对于都龙街道居民和都龙镇广大群众,要有针对性地举办一些培训班、讲座、论坛、研讨、报告等;对于都龙镇外的,要充分利用广播、电影、电视、报纸等有效媒体,加强舆论教育和指导,力争使进入都龙小城镇的大多数居民都能做到文明、守法、诚信,为营造和谐的都龙城镇打造更好的人文环境。
五是重交流。都龙作为祖国的边陲重镇,理应依托都龙小城镇建设开展与国外的广泛合作与交流。实际上,我们早已进行了大量的实践,只是还没有完全上升到理论高度。可能只是产生了一些经济效益,而并没有产生明显的社会效益。有的可能只是为我所用,而并没有为外界所认同。在国家政策许可的前提下,我们试着每年开展一至二次中越文化(包括铜鼓的、苗族服饰的、苗族饮食的)交流;每年举办一至二次中越经济合作论坛。一边工作一边注意积累合作与交流的经验,以越南为窗口,创设与世界往来的契机,提升都龙小城镇作为国家边境口岸的交流功能,凝聚都龙人气,把都龙小城镇建成真正的国际市场。我们期待着这一天早日到来。
(作者系文山县委党史研究室主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